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传统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敲出悟的“火花”,使其经久不息,越烧越旺,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是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感悟教学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用心的教,更需要学生专心的学,最终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是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悟性的,这种悟性是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情感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感悟教学,来更好地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自然有自己内在的学习规律。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而要想掌握语文,就要不断地读、背,加之运用,光学不练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对于读书,現在的学生普遍不愿意读,曾经有学生坦言,“进语文课本的东西,香的也臭了;就算是来了《福尔摩斯》,我照样不想读”。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一个是教;教师教不得法,学生不愿意读书,导致一系列厌学情绪的产生,反而“教”变成了心灵变负值的催化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上小学起,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作业要写到很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变得日益艰难。根源是什么呢?每天都是机械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很多人也都认为小学是一切学习的根基,基础必须要扎实。所以学生每天大脑都用来背诵那些不加以思考的东西,毫无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使得学生精神自由的缺失,更谈不上感悟,谈不上心灵的舞动。记得我教二年级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练习看图说话。我先示范了一下,但是话语间没有任何情感,语言也枯燥无味,也没有鲜活的色彩,态度也很冷漠,学生勉强听完我对图画的理解,都没有什么反应。我当时自己也很纳闷,怎么效果是这样的。后来我自己反思,我刚任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还不知道怎么和低年级的孩子沟通交流,那时我是一个没有爱的老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当我再次讲看图写话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点燃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带着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美。有的学生真的给我惊喜,孩子们有的说,“在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云,像一颗大大的棉花糖”;还有的说,“老师的窗前种满了黄花,一只蝴蝶落在花瓣上,它在晒太阳”……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不改变自己,学生一味地背诵,一味地接受别人的思想,没有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学是可悲的,更是黯然失色的。因为他的人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更不会因思考而获得快乐。
二、感悟教学的几点策略
1.读流利、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又被称为是“品读”,是需要品味和回顾的,这样才能够体会出文章、段落的意境所在。只有读,才能在文字中找到它的意义及价值,再根据自身的经历、阅读的积淀还有自身的感悟等,吃透文章,讲出新意。课堂上,就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基础工程”,不要认为这很简单,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阅读有障碍的学生,有时还是一句一句地领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导读,使得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的角色是指导者、疏通者。指导读好,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
2.微探究、品位赏读
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抓住精彩的句、段;或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过程是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
3.读成诵、把握精彩
南宋马远曾画一幅《寒江独钓图》,画中,见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无论绘画艺术,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很难讲清楚的,也就不用全部向学生娓娓道来,要留有空白。语文是一部大书,值得用一生去感悟。所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书。学生在读书时,遇到精彩之处,或许不用教师全解,学生自己就会有感而发,书读到此,便可成诵,经过融合之后,变成自己内化的新东西,使之感到快乐,促进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观探究”,由小见大来抓住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的感悟度。如果学生暂时没有悟到什么,也不可勉强,这需要阅历也需要思想的飞跃,如果还没有到其高度,可引领学生慢慢来,这有时也会像写作的灵感一样,不来即可,一来便不可收拾。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而应该是多元的,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4.用发散思维,引导感情
可精心选择发散点,引导由点到面,大胆推测或想像,尽量列举或拓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空间得到知识和情感的感情。如:《第一场雪》阅读后可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作者,面对第一场雪,你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有说:啊,大雪,你给大地盖上白的地毯,把大地装点得这么美丽,你给农民带来了希望,我赞美你。有的说:大雪,你的来临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更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预兆,我赞美你。有的说:大雪,你给大带来了神奇,你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你给庄稼人带来了希望,我赞美你……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训练中,具体感受了面对第一场雪,作者无皆可喜悦的心情。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去领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是一切事物的启蒙,感悟教学就是一种思维、思想的启蒙,这种启蒙就像一个身处迷宫的人,突然发现星空的存在,能自己学会思考出路,努力走出去。
參考文献:
[1]周芹.张素林.让培养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9).
[2]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J].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3]吴琳.“从文本细读中走向高处”,《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3月刊
[4]于永正.“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3月刊
(作者单位:湘潭县易俗河镇麦子石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感悟教学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用心的教,更需要学生专心的学,最终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是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悟性的,这种悟性是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情感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感悟教学,来更好地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自然有自己内在的学习规律。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而要想掌握语文,就要不断地读、背,加之运用,光学不练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对于读书,現在的学生普遍不愿意读,曾经有学生坦言,“进语文课本的东西,香的也臭了;就算是来了《福尔摩斯》,我照样不想读”。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一个是教;教师教不得法,学生不愿意读书,导致一系列厌学情绪的产生,反而“教”变成了心灵变负值的催化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上小学起,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作业要写到很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变得日益艰难。根源是什么呢?每天都是机械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很多人也都认为小学是一切学习的根基,基础必须要扎实。所以学生每天大脑都用来背诵那些不加以思考的东西,毫无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使得学生精神自由的缺失,更谈不上感悟,谈不上心灵的舞动。记得我教二年级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练习看图说话。我先示范了一下,但是话语间没有任何情感,语言也枯燥无味,也没有鲜活的色彩,态度也很冷漠,学生勉强听完我对图画的理解,都没有什么反应。我当时自己也很纳闷,怎么效果是这样的。后来我自己反思,我刚任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还不知道怎么和低年级的孩子沟通交流,那时我是一个没有爱的老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当我再次讲看图写话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点燃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带着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美。有的学生真的给我惊喜,孩子们有的说,“在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云,像一颗大大的棉花糖”;还有的说,“老师的窗前种满了黄花,一只蝴蝶落在花瓣上,它在晒太阳”……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不改变自己,学生一味地背诵,一味地接受别人的思想,没有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我想,这种教学是可悲的,更是黯然失色的。因为他的人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更不会因思考而获得快乐。
二、感悟教学的几点策略
1.读流利、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又被称为是“品读”,是需要品味和回顾的,这样才能够体会出文章、段落的意境所在。只有读,才能在文字中找到它的意义及价值,再根据自身的经历、阅读的积淀还有自身的感悟等,吃透文章,讲出新意。课堂上,就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基础工程”,不要认为这很简单,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阅读有障碍的学生,有时还是一句一句地领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导读,使得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的角色是指导者、疏通者。指导读好,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
2.微探究、品位赏读
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抓住精彩的句、段;或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过程是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
3.读成诵、把握精彩
南宋马远曾画一幅《寒江独钓图》,画中,见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无论绘画艺术,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很难讲清楚的,也就不用全部向学生娓娓道来,要留有空白。语文是一部大书,值得用一生去感悟。所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书。学生在读书时,遇到精彩之处,或许不用教师全解,学生自己就会有感而发,书读到此,便可成诵,经过融合之后,变成自己内化的新东西,使之感到快乐,促进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观探究”,由小见大来抓住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的感悟度。如果学生暂时没有悟到什么,也不可勉强,这需要阅历也需要思想的飞跃,如果还没有到其高度,可引领学生慢慢来,这有时也会像写作的灵感一样,不来即可,一来便不可收拾。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而应该是多元的,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4.用发散思维,引导感情
可精心选择发散点,引导由点到面,大胆推测或想像,尽量列举或拓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空间得到知识和情感的感情。如:《第一场雪》阅读后可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作者,面对第一场雪,你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有说:啊,大雪,你给大地盖上白的地毯,把大地装点得这么美丽,你给农民带来了希望,我赞美你。有的说:大雪,你的来临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更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预兆,我赞美你。有的说:大雪,你给大带来了神奇,你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你给庄稼人带来了希望,我赞美你……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训练中,具体感受了面对第一场雪,作者无皆可喜悦的心情。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去领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是一切事物的启蒙,感悟教学就是一种思维、思想的启蒙,这种启蒙就像一个身处迷宫的人,突然发现星空的存在,能自己学会思考出路,努力走出去。
參考文献:
[1]周芹.张素林.让培养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9).
[2]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六美”感悟[J].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3]吴琳.“从文本细读中走向高处”,《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3月刊
[4]于永正.“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3月刊
(作者单位:湘潭县易俗河镇麦子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