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好声音」都已形成产业机制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呼吁台湾要正视大陆不但综合实力崛起,娱乐视听产业也早一步步到位、上位——尽管以国际水平或大陆自己有识之士的高标准看,很多环节仍充满勉强与灰色地带,并不真像外界以为的“到位”。
  当台湾只呼吁原创人才和原创力,很可能忽略了边做边学、先山寨(最近有个文雅一点的新词“描红”)后创新,是全球后进国家或产业无可厚非的生存历练这一事实。台湾也曾经历过,甚至,台湾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很多产业到现在也无法走出这条“模仿——跟风——代工”之路。
  尤其,只呼吁原创人才自我砥砺,很明显是社会与公部门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个人主义适合个人创作,一旦落入商业范畴(甚至国际/区域商业范畴),单靠赤手空拳是很难拼过洋枪大炮的。
  拿台湾独立创作人、独立乐团、业余乐团、学生乐团的蓬勃,来自夸台湾仍保有“华语流行音乐原创生命力”,不思考如何提升这些单打独斗的个人或组合的质量与战力,不思考社会和公部门能有什么资源与策略引导这些“苦哈哈的专业工作者”和“做兴趣的玩票者”,从中能源源不绝诞生下一代明星创作人、巨星和天团,去跟台湾以外(说穿了,先别讲欧美韩日,就说对岸吧)地区取得公平拼博和名利双收的前景,那“龙头”危矣。
  坦白说,陆续关注大陆电视娱乐音乐生态,不是我爱看娱乐综艺节目当消遣——我连台湾选秀和综艺节目都很少看,而是媒体在娱乐工业中产生的力量至关紧要,我们非得了解。尤其,我一再说,大陆原生音乐工业本来积弱,存在各种发展不利因素,大多数音乐创作人(或创作爱好者)极为可怜,多数纯音乐(非复合式娱乐)经营者也不过混口饭吃。
  但大陆电视市场广大,少数省籍卫视的旺盛企图与优秀战力,在这十年内已经帮大陆音乐圈起到若干“质变”的作用(姑且不论这作用力有好有坏)。第一代“超女”某种意义上不但形塑了全民偶像,也让电视台有机会实验在线和线下一条龙的产业获利机制。
  在台湾最威权的年代,也曾有“电视台基本歌星”模式,但即便几十年前那么封闭,电视台如此高高在上掌握歌手生杀大权,都依然只停留在“限制”、“寡占”的思维,没有发展出任何电视台本业以外的经营模式,比如台视“群星会”、“五灯奖”节目全盛时期,都未曾帮歌手出过唱片、发展经纪约,或策划过周边产。
  短视、自私的电视台,只把自己当媒体,结果就只能吃媒体饭。而大陆娱乐三大领头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却能在近十年的摸索中,渐渐实践国际唱片公司带出的A&R(Artist & Repertoire,艺人与作品)概念,以各类“自有内容”与“衍生权利”创造更多传统电视播映以外的价值。
  就算只谈播映价值,台湾谈话性节目“康熙来了”再红,加持力再强,能捧红的多半是政客、演员、素人、谐星、模仿高手,而不会是真材实料的歌唱新人或中生代实力唱将。大陆一档“中国好声音”,不但电视台和制作方名利双收,还成功为流行音乐界造了一堆星(甚至不是前四强如李代沫、张玉霞等人也跟着沾光)。
  台湾第一代民谣歌手、前“滚石唱片”创业元老、“飞碟唱片”董事长、现任擎天娱乐董事长、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M.U.S.T.)董事长吴楚楚感叹,他连续六年应邀参加大陆某音乐奖颁奖典礼,今年明显感觉观众对港台歌手的热度下降,除了极少数台湾大牌还获得欢呼,多数喝彩已经留给了大陆本土歌手。他提醒:“经济学上所谓的‘死亡交叉’,已经出现。”
  台湾的音乐工业优势正在消失,不是因大陆词曲作者、唱片公司或版权业者本身快速升级发动了产业革新,却是由大陆强势电视台集团这股宣传(并结合创意制作)力度,一步步逆转中。
  没有对音乐产业友善的周边环境,所谓上中下游的相关产业链:如唱片行、广播电台、电视台、平面媒体、网络平台、电信平台、KTV、演出场所、演出商到著作权团体,单靠一个爱写歌的词曲作者想破头、一个爱演奏的吉他手弹破皮、一个爱唱歌的素人找比赛求机会跑断腿,是没有用的。就跟鼓励义和团去打八国联军差不多。
  台湾官方或少数正派但对娱乐工业陌生又不够认真的媒体,常以极少数幕前歌手、乐团(如周杰伦、五月天)仍吃香喝辣衣香鬓影的生活与收入,当成“表率、橱窗与政绩”。我不否认娱乐工业永远在造星、在期待明星,但如果永远只靠这些单一案例讲古或做门面,那我们就坐着等待天才巨星横空出世就好,要公部门或企业力量干什么呢?
其他文献
我们的工作室叫Typo_d,是2005年在北京成立的。从开始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以书籍设计项目为主。  其实大陆的出版设计一直在不断发展。在开始阶段,像吕敬人老师、陆智昌老师之前做过很多优秀的书,大大拓展了社会对“书籍设计”的认知。但完全面对大众市场的书籍设计,在2005年我们参与进去的时候,可以说还是惨不忍睹,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设计的概念。如何用理性的设计去介入书籍装帧工作,我们摸索了很
期刊
孩子有多爱问问题?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
期刊
绘本的责编在决定做一本或一套书的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到底与成人相差多少?作为责编,应如何尽可能地体现绘本作为一种很好的答案承载方式的价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力断然不同,应该怎么设定适龄读者?与普通的绘本情况类似,回答孩子问题的绘本引进版本远多于国内原创,这算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吗?引进版本通常要面临着陆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此类绘本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绘
期刊
早在浙江文艺出版社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所属的一个编辑部,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小说《飘》已让他们在国内出版界声名鹊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出版社都是为地方服务的,极少面向全国的读者。因此,这一本《飘》宛如一块投入池水的巨石,在国内出版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批判的声音很大,很多人都在质疑‘社会主义将要飘向何方’。”郑重说,这场风
期刊
作为一家以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初,便大规模地涉足国外版权的引进和出版。彼时国内的“外语热”刚刚兴起,外语类图书的需求量巨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凭借着较早涉足国际版权贸易的优势,引进出版了大量外语书籍,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下文简称:世图北京)是四家分公司之一,在成立之初以出版外语书为主。但在外版图书的本土化、市场化运作上欠
期刊
“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写了。”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在邀请蔡博艺写书时告诉她的。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就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成就了蔡博艺这位少年作家,也成为了她时刻惦念的人生警示语。  蔡博艺出生于1992年,年纪小,风华正茂。《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封面上介绍道,“蔡博艺从高中时代起经历个人之思想启蒙,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喜欢行走,在行走
期刊
对于中国大陆出版业而言,最稀缺的不是新书、好书,而是出版社。  不同于境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比较自由的出版登记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审批制,即由国家决定是否设立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规模与数量。60多年来,全国具有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足600家,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于京沪两地,与此相较,分散于全国各省市的图书民营公司数量却是多达上万家。国家的严格控制,让出版社成为大陆出版业最为稀有的资源。  近期这种
期刊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当了母亲,才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的,甚至,开始成为一个小孩,再一次学习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在看似巨大与从零开始的角色,有人可以转换,有人转换得不流畅,也许也根本不想或不需要转换。但是,两者都是“重新学习”,除了角色上、体型上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之外,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是一样的。有时候,反而孩子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能敲一敲大人僵固的脑袋。  我是个“慢熟”的大人,喜欢和孩子一起聊天,
期刊
一直以来,如何让孩子们接近并进入重要的生命主题,无论对父母还是老师,甚或孩子们自己,似乎都是一个挑战。瑞典童书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创作了“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绘本,用轻松幽默而又适合孩子的方式,引领儿童进入这些话题,如生、死、爱、毛发、大便、恐惧、儿童的权利。本系列包括《生命是怎么回事》、《爱是怎么回事》、《死亡是怎么回事》、《我们为啥长毛发》、《我们一起聊大便》和《所有孩子的权利》,共6册
期刊
上期的结尾谈到森林,这期可以接续着谈。恰好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电影《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在2013年底上映,全球影迷又可以在大银幕上欣赏到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的美颜和身手了。虽然在小说原著中并没有莱戈拉斯出现,但从续作《魔戒》的叙述不难推断出幽暗密林和五军之战的情节里,他一定随侍其父左右。从幽暗密林和长弓神射,我们不妨来看看托尔金笔下森林背后的文化底蕴。  他们排成一路纵队行进着。小径的入口是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