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孩子是鲜活灵动的个体,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注入信任,相信孩子的力量;尊重并接纳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情绪呈现;适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孩子积极成长;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 心理辅导活动课 细节 处理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众多途径中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当然,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它的课堂仍需斟酌打磨。海涅曾说:“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出“每天四问”,而行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上的教师则更需时时在行中悟、在悟中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教者对小细节的处理能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从教数年,在自己执教或听过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总有一些发人深省的细节之处,犹如投入水中的一枚枚石子,让我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细节一:相信孩子的力量
2015年下半年,我校一位同仁为了准备省赛,将《我是守规小公民》一课试上了好多遍。这节课的暖身游戏之后,学生要重新分组,她说出分组规则的同时指定了各组位置。这样的安排在我们看来并无不妥之处,而且随堂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秩序井然。
后来,我们邀请一位资深前辈指点时,她针对这个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按照规则分组?心理活动课不就是最需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执教老师再次试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组。结果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的孩子举着纸牌高声叫喊,有的孩子则四处寻找,还有的孩子在原地四处张望,也有的自己先确定好小组位置在那里静待……当一组孩子终于坐到一起时,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小组的位置布局虽然不那么合理匀称,但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这不是我们最期待的一幕吗?
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决定他们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时至今日,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分组的时候我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拼凑”。从最初的担心到如今的常态化,我想大家的理念无形中被“刷新”了一次,成长了一些。
细节二:及时地捕捉和接纳
针对四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准备了一节名为《我们都很棒》的课。暖身活动是一个名为“猴子和鳄鱼”的手指游戏。当游戏结束和孩子分享感受时,大部分孩子都觉得好玩、有趣、开心。可是一位女生却站起来说:“我很难过,这个手指游戏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针对她的回答,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讶异,我随口问:“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鳄鱼把猴子都吃了!它们太可怜了!”我随即问了一句:“如果是你,你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她说:“鳄鱼没有把猴子吃掉,只是把它们全吓跑了!”“这样结局你感觉怎么样?”“我会觉得舒服一些……”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虽是无意,却做了一次“课堂捣乱者”,她的情绪呈现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悖,让原本流畅的环节迂回曲折。但学生愿意在心理活动课课堂上“自我暴露”,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这个关注孩子情绪的契机,要用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与之交流,让其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允许“节外生枝”,允许不“随波逐流”的情绪,教者决不能武断生硬地一带而过,否则会让孩子原本微启的心门永远套上枷锁。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仍然执教这节课。课前,我让孩子选好不同颜色的分组卡片,留作下面环节中分组使用。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因为我的疏忽,许多孩子一拥而上抢了起来。这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其他孩子拿完后才过去,结果只剩下一张纸,丢在地上满是脚印……她很委屈地捡起那张纸找个位置坐了下来。此时,这位女生的情绪变化需要我积极关注,但是如何处理,才能让其他孩子既明白道理又不打消课堂积极性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番对话:“孩子们,拿到卡片后心情如何呢?”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回答时,我相机点名请那位女生说说她的心情,并解释一下原因。当孩子们得知真相时,都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我问那位女生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她说希望大家能排队。然后我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许多同学表示课堂上要有秩序。这时我发现,那位女生的脸色有所缓和,并以积极的姿态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整节课她都很投入。
在课堂上,学生所呈现的情绪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相机干预的一个切入点。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体会学生感受,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彩绽放,但更需要真情流露,真实的原生态才是真正的精彩。
细节三:关注积极“生长点”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育的主导理念,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其中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譬如那个自己给手指游戏编结尾的孩子,当她的发言结束后,我立即予以回馈:“你好善良呀!”有的孩子说:“我相信猴子吸取了教训后,再也不会嘲笑鳄鱼了!”还有的说:“它们一定会知错就改的……”大家的积极肯定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转化。
当我们开始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设计和开发心理活动课时,必然会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也是这节课的结束阶段,我请孩子们用竖手指的方式为自己的心情亮分。很多孩子是满分十分,甚至有的孩子大叫一百分、一千分。这样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给分低的现象。其中就有一个男孩子只给自己的心情打了五分,我的回应是:“分数无所谓高低,关键是要反映真实的情绪状况。”课后,我特意找他聊天,不仅接纳并和他分析失掉的五分,更让他看到得到的五分蕴含的积极正向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细节四:时刻保持价值中立
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而心理活动课则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教师不是评判者,没有裁决权。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教师也应认真聆听,不能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而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认知,在体验中成长心灵。然而,有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幕。
小明在参与活动时违反游戏规则,却取得了胜利。他为此很得意,而另一方学生则很生气。此时,教者忍不住开了腔:“你虽然胜利了,但是你违反了规则,这样是不对的……”由于老师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正义”,其他孩子便更是“义愤填膺”,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起小明。最后,他的队友们也纷纷倒戈,加入讨伐小明的行列中。课堂上好不热闹,只见小明满脸通红,异常尴尬地杵在那里,在众人的指责声中默默地低下头。
诚然,小明的行为在我们看来,背离了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我们要如何面对?不是迫不及待地指责,而是要与之互动交流,让其由关注自己胜利的喜悦转移为分析对手生气的原因,同时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用这种方法赢了自己,自己的心情会如何?怎样才能公平,才能化解这个矛盾?相信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小明一定会把“规则”二字积极内化。
一言以蔽之,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孩子是自主的,是真实的。他们能在我们的接纳和倾听下,在彼此互动和交流中,收获积极体验。而这一切,则需要我们深厚的内功和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教师唯有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把路走得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5(1).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团体活动课[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0(10).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J].积极心理学,2010(6).
关键词: 心理辅导活动课 细节 处理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众多途径中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当然,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它的课堂仍需斟酌打磨。海涅曾说:“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出“每天四问”,而行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上的教师则更需时时在行中悟、在悟中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教者对小细节的处理能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从教数年,在自己执教或听过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总有一些发人深省的细节之处,犹如投入水中的一枚枚石子,让我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细节一:相信孩子的力量
2015年下半年,我校一位同仁为了准备省赛,将《我是守规小公民》一课试上了好多遍。这节课的暖身游戏之后,学生要重新分组,她说出分组规则的同时指定了各组位置。这样的安排在我们看来并无不妥之处,而且随堂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秩序井然。
后来,我们邀请一位资深前辈指点时,她针对这个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按照规则分组?心理活动课不就是最需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执教老师再次试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组。结果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的孩子举着纸牌高声叫喊,有的孩子则四处寻找,还有的孩子在原地四处张望,也有的自己先确定好小组位置在那里静待……当一组孩子终于坐到一起时,他们的小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小组的位置布局虽然不那么合理匀称,但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这不是我们最期待的一幕吗?
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决定他们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时至今日,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分组的时候我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拼凑”。从最初的担心到如今的常态化,我想大家的理念无形中被“刷新”了一次,成长了一些。
细节二:及时地捕捉和接纳
针对四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准备了一节名为《我们都很棒》的课。暖身活动是一个名为“猴子和鳄鱼”的手指游戏。当游戏结束和孩子分享感受时,大部分孩子都觉得好玩、有趣、开心。可是一位女生却站起来说:“我很难过,这个手指游戏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针对她的回答,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讶异,我随口问:“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鳄鱼把猴子都吃了!它们太可怜了!”我随即问了一句:“如果是你,你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她说:“鳄鱼没有把猴子吃掉,只是把它们全吓跑了!”“这样结局你感觉怎么样?”“我会觉得舒服一些……”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虽是无意,却做了一次“课堂捣乱者”,她的情绪呈现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悖,让原本流畅的环节迂回曲折。但学生愿意在心理活动课课堂上“自我暴露”,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这个关注孩子情绪的契机,要用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与之交流,让其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允许“节外生枝”,允许不“随波逐流”的情绪,教者决不能武断生硬地一带而过,否则会让孩子原本微启的心门永远套上枷锁。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仍然执教这节课。课前,我让孩子选好不同颜色的分组卡片,留作下面环节中分组使用。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因为我的疏忽,许多孩子一拥而上抢了起来。这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其他孩子拿完后才过去,结果只剩下一张纸,丢在地上满是脚印……她很委屈地捡起那张纸找个位置坐了下来。此时,这位女生的情绪变化需要我积极关注,但是如何处理,才能让其他孩子既明白道理又不打消课堂积极性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番对话:“孩子们,拿到卡片后心情如何呢?”在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回答时,我相机点名请那位女生说说她的心情,并解释一下原因。当孩子们得知真相时,都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我问那位女生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她说希望大家能排队。然后我让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许多同学表示课堂上要有秩序。这时我发现,那位女生的脸色有所缓和,并以积极的姿态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整节课她都很投入。
在课堂上,学生所呈现的情绪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相机干预的一个切入点。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体会学生感受,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彩绽放,但更需要真情流露,真实的原生态才是真正的精彩。
细节三:关注积极“生长点”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育的主导理念,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其中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譬如那个自己给手指游戏编结尾的孩子,当她的发言结束后,我立即予以回馈:“你好善良呀!”有的孩子说:“我相信猴子吸取了教训后,再也不会嘲笑鳄鱼了!”还有的说:“它们一定会知错就改的……”大家的积极肯定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不良情绪得到了合理转化。
当我们开始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设计和开发心理活动课时,必然会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也是这节课的结束阶段,我请孩子们用竖手指的方式为自己的心情亮分。很多孩子是满分十分,甚至有的孩子大叫一百分、一千分。这样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给分低的现象。其中就有一个男孩子只给自己的心情打了五分,我的回应是:“分数无所谓高低,关键是要反映真实的情绪状况。”课后,我特意找他聊天,不仅接纳并和他分析失掉的五分,更让他看到得到的五分蕴含的积极正向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细节四:时刻保持价值中立
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而心理活动课则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教师不是评判者,没有裁决权。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教师也应认真聆听,不能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而要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认知,在体验中成长心灵。然而,有时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幕。
小明在参与活动时违反游戏规则,却取得了胜利。他为此很得意,而另一方学生则很生气。此时,教者忍不住开了腔:“你虽然胜利了,但是你违反了规则,这样是不对的……”由于老师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正义”,其他孩子便更是“义愤填膺”,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起小明。最后,他的队友们也纷纷倒戈,加入讨伐小明的行列中。课堂上好不热闹,只见小明满脸通红,异常尴尬地杵在那里,在众人的指责声中默默地低下头。
诚然,小明的行为在我们看来,背离了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我们要如何面对?不是迫不及待地指责,而是要与之互动交流,让其由关注自己胜利的喜悦转移为分析对手生气的原因,同时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用这种方法赢了自己,自己的心情会如何?怎样才能公平,才能化解这个矛盾?相信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小明一定会把“规则”二字积极内化。
一言以蔽之,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上,孩子是自主的,是真实的。他们能在我们的接纳和倾听下,在彼此互动和交流中,收获积极体验。而这一切,则需要我们深厚的内功和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教师唯有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把路走得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5(1).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团体活动课[C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0(10).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J].积极心理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