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诊案例
【案例一】《乘着歌声的翅膀》综合性学习
一、播放流行音乐,唤起学生兴趣
二、穿行音乐天空,了解中外经典
(一)走进民族音乐
1.说说你接触过的民乐曲目。
2.根据音乐风格猜猜它所产生的地域。
(欣赏《信天游》《好一朵茉莉花》《珠穆朗玛》《月光下的凤尾竹》)
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乐器和用它们演奏的优秀曲目。
4.利用视听播放器,欣赏音乐,要求学生猜演奏音乐的乐器。
(二)走进外国音乐
1.说说你接触过、了解过的外国音乐。
2.了解经典,欣赏经典。
(欣赏《命运》)
(二)自选曲目推介
三、交流各自感悟,感受音乐魅力
【案例二】《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
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若干成员,其中一人任组长。这些小组分别选择一座古桥,调查桥名的由来、桥的历史、桥的传说。
二、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记录“一定时间内桥上行人及机动车的数量”。
三、将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表,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保护古桥的意见。
【案例三】《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一、活动课开始前,老师组织学生分好四人小组。
二、每个小组从莲的历史、莲的品种、莲的栽培、莲的用途、莲的分布、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莲为何“香远益清”、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学道理、莲蓬为何长满小刺、为莲产品撰写产品说明书、试对莲产品的深加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莲与佛教的关系、有关莲的图画、诗歌等等中任选一个,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上网查阅资料,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老师未作指导)
三、汇报成果。学生做节目主持人,展示活动成果。
有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荷的绰约风姿,有的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欣赏谈感受,有的朗诵和莲有关的古诗名句,有的赏读咏荷的诗文,有的讲莲花宝座……课上节目一个接一个,热热闹闹。
(老师全程坐在最后观看)
诊断分析
综合性学习课,简单地说,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完成对某个主题的探究、拓展的活动过程。新课程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建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倡导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有的地方、有的年级还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似乎已经不姓“语文”了,甚至没有了语文的踪影。
纵观整个案例一的教学流程,这节课不像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倒很像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与音乐相关知识的介绍、乐曲的播放和欣赏,而语文学习却被遮掩了,被削弱了。我们几乎看不到“音乐欣赏”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维度,到底在哪里达成了“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当下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是否以“语文”为出发点,是否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整合于活动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界定指标。
案例二中,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调查”,调查虽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但是,调查的本身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从这个意义来看,这次活动更像一个文物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成果是“统计图表、调查报告和保护意见”,这个成果虽然也有语文的成分,但更像是社会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去语文化”了,或者说“泛语文化”了。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呢?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要作为“积极的参与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出现于学习活动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
案例三则是一个教师放弃主导地位的典型。在活动中,老师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材中只提供了四种活动方案,概括为“莲的科学”、“莲与佛教”、“莲与情感”、“莲与生活”,但是,有些课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显得操作性不强。教师可以将某些课题细化,比如专门研究古代文人的爱“莲”情结,着重赏析古诗文中的“莲”,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教师的指导应贯穿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筛选,了解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活动总结,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
借鉴案例
【案例四】《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
首先,教师印发了无锡市区“清明桥”、“兴隆桥”、“耕读桥”、“伯渎桥”等桥梁的有关资料,以及古今文学经典作品中对“桥”的精彩描写。要求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安排了4位学生当导游,要求他们事先根据有关文字和录像资料写好导游词,届时由他们给其他同学讲解介绍。
第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了四座古桥,由学生导游负责介绍。要求所有学生 “看、听、记、想”,认真考察、了解。
第四,在参观最后一座古桥的时候,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就如何写好这次活动、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意、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等进行点拨。
第五,学生通过习作、摄影或者DV等来展现自己的活动成果。
【案例五】《寻访家乡昔日足迹》综合性学习
第一环节:活动过程
1.通过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询、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物、收集实物等形式了解家乡著名的风物古迹,主要的风土人情,为人熟知的名人轶事等。
2.师生共同制定研究课题。例如:①地名变迁;②历史沿革;③文化古迹;④名人遗踪;⑤地方特产;⑥民间艺术。
3.全班同学自愿组合成若干活动小组,准备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4.各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重点。
5.开题报告论证:各小组将本组计划,采取的活动方式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质询,并做答辩。
6.各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向老师汇报,并随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提炼、整合、优化。
第二环节:交流和总结
1.教师总说本次活动的概况。
2.主持人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情况。
3.各小组展示交流。
① 概说研究的经过。
② 汇报研究过程中具体的行为,交流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③ 展示研究成果(实物、图片、照片、文字和视频素材)。
4.学生就此次活动写一份小结报告(可谈谈活动的心得体会,针对家乡遗失或正在遗失中的民俗文化谈谈自己的感想等)。
5.教师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活动的积极性、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做总结。
【案例六】《正是菊黄蟹肥时》综合性学习
第一阶段:观察螃蟹,描述螃蟹(写作)。
第二阶段:为大闸蟹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第三阶段:采访渔民家庭,了解螃蟹的生长过程(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第四阶段:实地查看太湖水面,访问环保部门(调查访问,然后小组汇报)。
第五阶段: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写应用文)。
每一阶段的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思考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组织合作小组同学互评,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评出本阶段活动的优秀者。教师把每一个阶段的优秀者及时通报给全班同学,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点评指引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究竟应该考虑哪几个元素,才能使我们的设计不偏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轨道呢?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活动”二字。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活动”,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你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活”和“动”的特点。
第二,考虑“实践”的特点。活动中必须有“实”的教育情景,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学生不是处在“隔岸观火”的状态,也不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应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第三,具有“综合”的性质。案例四将语文与历史、民俗综合在一起,案例五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综合在一起,案例六将语文与生物综合在一起。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将学科知识有效综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第四,以“语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最关键的一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从“语文”出发,最后也必须再回到“语文”上来,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综合,无论怎样实践,都不能离开“语文”这个根本。几个借鉴案例无疑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案例四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是语文的元素;第二个环节是“写作”,是语文的元素;第三个环节是“说、听和观察”,且观察对象是“无锡的桥”,仍然以语文元素为核心;第四个环节是“教学点拨”,还是强调语文的元素;最后表现活动成果的环节也是以“语文”训练为主,习作是纯语文训练,DV作品和摄影作品虽然有非语文的因素,但是要求给DV作品和摄影作品配解说词,实际也进行了语文训练。因此,从活动中语文量、语文的元素和成果的语文性来看,这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的。
案例五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加强了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的技巧指导。如: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案例六的亮点就是适时的评价。当前有些教师还没有能够接受综合性评价学生行为的观点,也缺乏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致使综合性学习评价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过程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通过评价,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案例一】《乘着歌声的翅膀》综合性学习
一、播放流行音乐,唤起学生兴趣
二、穿行音乐天空,了解中外经典
(一)走进民族音乐
1.说说你接触过的民乐曲目。
2.根据音乐风格猜猜它所产生的地域。
(欣赏《信天游》《好一朵茉莉花》《珠穆朗玛》《月光下的凤尾竹》)
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乐器和用它们演奏的优秀曲目。
4.利用视听播放器,欣赏音乐,要求学生猜演奏音乐的乐器。
(二)走进外国音乐
1.说说你接触过、了解过的外国音乐。
2.了解经典,欣赏经典。
(欣赏《命运》)
(二)自选曲目推介
三、交流各自感悟,感受音乐魅力
【案例二】《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
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若干成员,其中一人任组长。这些小组分别选择一座古桥,调查桥名的由来、桥的历史、桥的传说。
二、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记录“一定时间内桥上行人及机动车的数量”。
三、将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表,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保护古桥的意见。
【案例三】《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一、活动课开始前,老师组织学生分好四人小组。
二、每个小组从莲的历史、莲的品种、莲的栽培、莲的用途、莲的分布、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莲为何“香远益清”、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学道理、莲蓬为何长满小刺、为莲产品撰写产品说明书、试对莲产品的深加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莲与佛教的关系、有关莲的图画、诗歌等等中任选一个,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上网查阅资料,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老师未作指导)
三、汇报成果。学生做节目主持人,展示活动成果。
有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荷的绰约风姿,有的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欣赏谈感受,有的朗诵和莲有关的古诗名句,有的赏读咏荷的诗文,有的讲莲花宝座……课上节目一个接一个,热热闹闹。
(老师全程坐在最后观看)
诊断分析
综合性学习课,简单地说,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完成对某个主题的探究、拓展的活动过程。新课程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建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倡导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有的地方、有的年级还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似乎已经不姓“语文”了,甚至没有了语文的踪影。
纵观整个案例一的教学流程,这节课不像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倒很像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与音乐相关知识的介绍、乐曲的播放和欣赏,而语文学习却被遮掩了,被削弱了。我们几乎看不到“音乐欣赏”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维度,到底在哪里达成了“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当下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是否以“语文”为出发点,是否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整合于活动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界定指标。
案例二中,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调查”,调查虽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但是,调查的本身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从这个意义来看,这次活动更像一个文物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成果是“统计图表、调查报告和保护意见”,这个成果虽然也有语文的成分,但更像是社会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去语文化”了,或者说“泛语文化”了。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呢?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要作为“积极的参与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角色出现于学习活动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
案例三则是一个教师放弃主导地位的典型。在活动中,老师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材中只提供了四种活动方案,概括为“莲的科学”、“莲与佛教”、“莲与情感”、“莲与生活”,但是,有些课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显得操作性不强。教师可以将某些课题细化,比如专门研究古代文人的爱“莲”情结,着重赏析古诗文中的“莲”,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教师的指导应贯穿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筛选,了解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活动总结,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
借鉴案例
【案例四】《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
首先,教师印发了无锡市区“清明桥”、“兴隆桥”、“耕读桥”、“伯渎桥”等桥梁的有关资料,以及古今文学经典作品中对“桥”的精彩描写。要求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安排了4位学生当导游,要求他们事先根据有关文字和录像资料写好导游词,届时由他们给其他同学讲解介绍。
第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了四座古桥,由学生导游负责介绍。要求所有学生 “看、听、记、想”,认真考察、了解。
第四,在参观最后一座古桥的时候,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就如何写好这次活动、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意、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等进行点拨。
第五,学生通过习作、摄影或者DV等来展现自己的活动成果。
【案例五】《寻访家乡昔日足迹》综合性学习
第一环节:活动过程
1.通过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询、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物、收集实物等形式了解家乡著名的风物古迹,主要的风土人情,为人熟知的名人轶事等。
2.师生共同制定研究课题。例如:①地名变迁;②历史沿革;③文化古迹;④名人遗踪;⑤地方特产;⑥民间艺术。
3.全班同学自愿组合成若干活动小组,准备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4.各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重点。
5.开题报告论证:各小组将本组计划,采取的活动方式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质询,并做答辩。
6.各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向老师汇报,并随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提炼、整合、优化。
第二环节:交流和总结
1.教师总说本次活动的概况。
2.主持人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情况。
3.各小组展示交流。
① 概说研究的经过。
② 汇报研究过程中具体的行为,交流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③ 展示研究成果(实物、图片、照片、文字和视频素材)。
4.学生就此次活动写一份小结报告(可谈谈活动的心得体会,针对家乡遗失或正在遗失中的民俗文化谈谈自己的感想等)。
5.教师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活动的积极性、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做总结。
【案例六】《正是菊黄蟹肥时》综合性学习
第一阶段:观察螃蟹,描述螃蟹(写作)。
第二阶段:为大闸蟹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第三阶段:采访渔民家庭,了解螃蟹的生长过程(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第四阶段:实地查看太湖水面,访问环保部门(调查访问,然后小组汇报)。
第五阶段: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写应用文)。
每一阶段的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思考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组织合作小组同学互评,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评出本阶段活动的优秀者。教师把每一个阶段的优秀者及时通报给全班同学,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点评指引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究竟应该考虑哪几个元素,才能使我们的设计不偏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轨道呢?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活动”二字。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活动”,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你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活”和“动”的特点。
第二,考虑“实践”的特点。活动中必须有“实”的教育情景,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学生不是处在“隔岸观火”的状态,也不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应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第三,具有“综合”的性质。案例四将语文与历史、民俗综合在一起,案例五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综合在一起,案例六将语文与生物综合在一起。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将学科知识有效综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第四,以“语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最关键的一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从“语文”出发,最后也必须再回到“语文”上来,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综合,无论怎样实践,都不能离开“语文”这个根本。几个借鉴案例无疑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案例四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是语文的元素;第二个环节是“写作”,是语文的元素;第三个环节是“说、听和观察”,且观察对象是“无锡的桥”,仍然以语文元素为核心;第四个环节是“教学点拨”,还是强调语文的元素;最后表现活动成果的环节也是以“语文”训练为主,习作是纯语文训练,DV作品和摄影作品虽然有非语文的因素,但是要求给DV作品和摄影作品配解说词,实际也进行了语文训练。因此,从活动中语文量、语文的元素和成果的语文性来看,这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的。
案例五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加强了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的技巧指导。如: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案例六的亮点就是适时的评价。当前有些教师还没有能够接受综合性评价学生行为的观点,也缺乏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致使综合性学习评价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过程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通过评价,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特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