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浅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逐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各项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和谐宽松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不要用“师道尊严”来约束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灵上自然放松。在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课堂上教师不能做“严父”“尊师”,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要创造性地去教,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这样师生相互尊重,在尊师爱生的情感支配下,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十分敬佩的目光聆听老师的讲课,他们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这部分内容便变得很简单,孩子们完成得很顺利,此时所有的同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又不适时宜地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计算分数加减法,孩子们有了前面的铺垫,计算的准确率非常高,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也总结得很到位。
  二、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使学生善于创新,不要让学生听无味的唠叨或做机械重复的习题
  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的时间的状况。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活动压缩,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猜测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有学生说,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有学生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有学生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教师指出,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到底能不能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呢?请大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接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还能把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和下底之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还有学生把一个梯形拼成长方形来推导,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更有创意的是,有的学生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也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最后,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几种推导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式?”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没把学生捆死在一个模式里,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要鼓励、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使学生乐于创新;不要将学生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基本知识时:
  题目:3 3 3 3=( )×( )
  甲生:3 3 3 3=6×2
  乙生:3 3 3 3=3×4
  师:你们看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最好。
  众生:乙生的答案最好。
  课后,我叫来了甲生,问他:“你是怎样想的呢?”甲生答:“2个3相加得6,2个6就是6×2!”多么富有新意的解法,可是由于不符合大家的想法,竟在一片标准答案声中给扼杀了。这是多么值得反省的问题。
  还有一次,在学完小数乘法后的复习课上,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一道例题,0.165×0.2=0.033;同时也要强调补零要放在前面,也就是要先补零后划零。”
  学生说得真好呀!这位学生的发言,实质上是新知與旧知发生冲突的地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他勤思善学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把孩子们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美术课程改革,要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改革和弥补现有美术学科课程的不足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美术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这一领域的提出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总体特征为:拓展性、探究
我有幸参加了罗湖区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这次培训既有理论提升又有实践听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一年来,习惯了园丁、广州两地奔波,习惯了夏日的炎热,更习惯了专家和同行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与碰撞。每次培训时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次都会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专家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更多具体的指导和启发,让我对教育观念和教育科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在不断探索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新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针对数学教学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发现高中数学教学课堂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
微格教学始创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师的工作当成一种职业,强调教师同医生、律师等一样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微格教学能对教师的教态、教学用语、板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课件制作的实用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诊断,是全面提高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学期我在微格教室上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后通过回顾视
摘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首要问题是教师愿教,学生想学。这是学生学会与会学的开始,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从这一角度出发,思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增强教与学的紧迫性,提高教与学的主动性,加强教与学的鞭策性,增加教与学的享受性,这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明确问题;找准根源;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24-02  
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有问题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展,有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教师应学会: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學菱形性质时,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  1.我们大
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教师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教会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对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研究,得出了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提出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种策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其数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
我们有幸拜读了郭家军老师的《篮球比赛中应增设“假摔”判罚》一文,感谢郭老师的妙笔。我们对此文做了一些思考并做了总结与郭家军老师共商榷,同时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郭老师在文中说道:  1.“这就要求裁判员对比赛要有很强的解读能力,对那种一碰就倒,明显想以此来投机获利的球员,判为‘假摔’犯规,加重罚则,让其‘偷鸡不成蚀把米’。”  2.建议罚则三条。  3.这样可以遏制比赛中“假摔”行为的发生,净
[案例]  《开天辟地》片段一:  师:读了课文,大家产生了哪些想法呢?  生1:老师,宇宙应该是无限的,怎么会是一个大鸡蛋呢?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是一种想象。  生2:那盘古醒来身边怎么就会有一把斧头呢?斧头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才有的工具,怎么会在天地未开的时候就会有呢?  生3:还有那亮光从哪里来的?既然日月都没有形成,地球上怎么会有光呢?  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