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研制的经历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前记
  
  汪耕,原名汪积威,1927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0年5月进入上海电机厂工作,历任电机设计员、设计组长、主任设计师、设计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厂级)等职务。1958年起组织并具体参加制定了世界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设计方案和关键部件研制,对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中国的诞生与成长,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因“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顾问,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兼职教授。
  1955年我担任汽轮发电机主任设计师。此时,世界范围内汽轮发电机绕组的内冷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从原来的10万~15万千瓦提高到20万~30万千瓦,并继续向大容量发展,从而使各国发电能力可快速增长,这一事实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英国茂伟公司1956年试制成功定子水冷发电机发表文章时,提及转子采用水内冷的看法,但是认为有很大的困难。
  1958年2月,我随肖卡同志(时任上海电机厂厂长)为团长的一机部系列电机考察团去苏联各电机科研单位和制造厂考察访问。在列宁格勒“电力”工厂时,我们听到该厂的中国实习生谈及“电力”工厂刚刚设计完成一套6000千瓦定、转子都用水内冷的汽轮发电机(后改为3000千瓦)底图。苏联人没有与我们谈这台发电机的具体设计,但说“试制转子水内冷需克服许多问题”。因外事纪律,我们也没有再去追问。
  1958年全国提出了一个口号,要钢铁生产翻一番,炼钢需要电,钢炼出来制造机械也需要电。我们了解到国外主要工业国家如果生产一万吨钢,就需要有一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如果我们钢铁产量翻一番,我们发电机装机容量也要翻一番,怎么翻?那时我们转子、护环锻件都要进口,非常困难,厂房也很小,厂部就提出来让我们想法子用原来的材料把容量翻一番。1958年5月我从苏联考察完回到上海电机厂时,得知浙江大学一位老师曾于4月来厂建议试制汽轮发电机水内冷转子,起初他们只是建议做一个水内冷转子研究,不是要搞一台发电机,那时转子很宝贵,要是搞坏了可不行,争论很大。我从苏联回来后在厂里写考察报告,浙大又来建议搞水内冷转子,肖卡这时已是上海市委候补委员,把这事提到市委讨论。市委于1958年7月初同意我厂采纳浙大建议,用一根6000千瓦发电机转子锻件着手设计试制1.2万千瓦水内冷发电机转子,后来又决定试制整台1.2万千瓦定、转子绕组都用水内冷,即后来称之为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马的。一个是国内工农业生产对电力的迅猛需求,一个就是浙大老师的推动。
  1958年7月初,我在中小型电机研究室,突然接到厂部通知调我回设计科,在总工程师孟庆元博士的指导下,担任刚刚新成立的水内冷转子发电机设计科研试验小组组长。所谓设计小组就三个人,我、陈同济和张清烈,浙大老师与我们讨论了转子水路示意图后就回校了。国家科委的副主任刘西尧,从北京得知我们要试制水内冷转子发电机,专程到上海把孟庆元、浙大电机系郑光华老师和我三个人叫到他住的锦江饭店,希望上海电机厂在一个月内将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内冷转子设计试制出来。他讲话很客气,但这个要求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压力。当晚,孟庆元总工程师就召集有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开始了设计试制“三结合”会战。车间主任周明辉也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跟他们联合起来组织了好多战斗队,把任务一一分解。另外有六名浙江大学和十名西安交大的在厂实习学生参加这项新工作。实际上,水内冷转子的关键结构的设计方案除设计人员外,是要靠许多其他技术人员和工人日以继夜的思索,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经过讨论选定几个方案,再由设计人员绘图,然后制造实物模型来进行试验的。大家每天讨论,每个部件做方案,让他们画图。首先看水能不能通得进,搞了一个模型,水通不进去,水从静止部位流到旋转的部分,这个地方你把它卡紧一点就发热,松一点水就流光了。这时候我们有一个转子下线的工段长、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傅,说:“你们讲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是对的,但是外国人也不比中国人笨呀!外国工业基础那么好,还没试制成转子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一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确实世界上搞水冷转子的,前一二十年里面都因水量不够的问题,失败了。但我们认为,宇宙如此广阔,不可能前人已经占领了所有领域,况且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上海电机厂那时的党委书记是胡沛然,他是江南造船厂出来的,他让我们去水泵厂、造船厂学习,我就组织大家一道去学,因为自己有失败的经验,去了以后很容易就领会了。我不把关键的地方卡死,让水滴一点出来,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我们整个试制小组包括全厂影响很大,本来认为已经无路可走,现在一下子走通了,大大增加了我们以后攻克其他难题的信心。
  当时还有很多问题,像水接头,因为不像定子不动,转子你封闭得很好,它一转就会移动,一移动就会漏水。水进去要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连接点都不能漏。另外还很担心,实体跟浙大的那个模型不一样,因为模型毕竟很小,我这个汽轮发电机阻力很大啊,开起来能不能达到要求的水量。有一次开机试车,转到1500转/分时漏水。记得当时厂里出版的《电机工人报》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抢先报道水内冷转子初步旋转成功的消息,厂里有些同志看了这篇简讯说我们吹牛,明明在漏水。我们并未与之争论,还在漏水当然不能算成功,但我心中有数,漏水归漏水,但最大一个包袱卸掉了,最怕它水量达不到要求,水通不进去,那就白做了。失败与成功不断在教育我,原来担心的问题,第一振动解决了,第二水通进去了,而且达到你需要的水量。就这样在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从1958年7月初科研设计试验开始,到1958年10月就试制出来,在厂内总装试验获得初步成功,总共只花了一百天。那时我们许多人喉咙哑了,但是没有人感到劳累和沮丧,相反至今相隔半个世纪,仍然令人难忘。
  我们的东西做出来后,国家科委很重视,为了我们这个双水内冷发电机专门召集全国性会议讨论。其他许多单位也为我们出力,比如我们定子,第一台做时用的聚乙烯管,不耐温、不受热,后来在杭州开会就要上海塑料研究所做了聚四氟乙烯管,这个用一辈子也可以。还有好多单位,包括电力部门,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所以,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创制成功不能仅仅算是上海电机厂的,更不能算是我汪耕一个人的。
  我们造的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于1958年12月安装在上海南市电厂发电,该发电机在南市电厂正常运行了34年,直到1993年8月才因机组小,煤耗大被拆除。不过据说拆除后又被浙江一家买过去发电,我一直没查清楚去向。
  说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创新之处,讲实在的我们那时并没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我们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是水路安排的作用,我们用的自水泵,自己抽水,不是靠外面水泵压进去,要是从外面用水泵压进去,得有很大的压力,很困难。1958年12月,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力”工厂召开大型汽轮发电机和水轮发电机冷却会议,专门讨论大电机的冷却问题,因为我们做出来了,他们得到消息所以也邀请我们参加。机电部就派我和哈尔滨的吴天霖副总工程师出席会议。吴天霖工程师在大会上宣布了我国已用6000千瓦的转轴试制出一台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并已在厂内总装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这一宣布引起与会代表很大的惊异与兴趣,问是不是翻译错了,因为俄语“水”和“氢”发音相近。我们第一次去苏联的时候,他们不和我们交流,这次去我们做出来了,在苏联“电力”工厂的中国实习生很开心,长了志气。苏联电气工程学会会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列克赛夫特地为此事向我们祝贺,并特邀吴天霖与我去他工作的学院参观,苏联当时把我国用6000千瓦转轴试制成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一事列入到会议讨论文集和纪要中去,这是国外第一次报道我国首先试成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记录。
  
  采访、整理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
  本文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项目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党员日益增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使其在居住地依然保持先进性,发挥主体作用,是党建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的党建实践为例,解析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机制、途径,并对影响党员作用发挥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当前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在党组织运作与活动中的有效衔接问题。  [关键词]流动党员;居住地;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创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很多政治干部。《国际评论》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内部第一本中文周刊,为中国学生了解当时国际大事以及共产国际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解读这本刊物内众多文章,提炼其中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可管窥1926-1927年期间中国革命形势的走向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侧面了解共产国际眼中的中国革命。  [关键词]共产国际;中国革命;莫斯科中山
期刊
[摘要]本文从社会团体的自身优势: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能有效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策业务和知识水平等6个方面剖析了社会团体凝聚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社会团体凝聚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提出五点思考:三个更加关注、做好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政治思想工作、建好一支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紧紧依靠社区这个阵地。  [关键词]社会团体;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对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进行了成功探索,创造性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政治功能,把松散的、动态的楼组居民凝聚成一个整体,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人的组织化,走出了一条社区党建的新路子,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居住地;楼组党建;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 [文
期刊
[摘要]上海市静安区“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模式,其核心理念和创新点是把原本停留在社区(街道)层面的区域化党建理念延伸到居民区,把单位、区域、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新格局的构建落在了最基层,同时,切实有效地搭建各种工作载体,尤其是理顺社区(街道)、居民区相关体制机制。这些做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意义,为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群众自治的工作格局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居民区党建;
期刊
记者:石主任,您好!著名理论家、党史学家龚育之先生离开我们已两年多了。去年年底,在纪念龚育之诞辰80周年之际出版的《走近龚育之》这部纪念文集,浸透着国内众多理论家、学者对龚育之的无尽思念与怀念之情。其中,您所写的《学者之范》一文,使人对龚育之先生的人格风范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您在文中提到“一直视龚育之为‘师、兄、友’”,并且与他“相识共事长达三十年”,可见您与龚育之交往之深。您能否谈谈龚育之的主要
期刊
[摘要]城市旧区改造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一件难事。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推进、保证的作用,使人心在党和政府的感召下回归,百姓在阳光政策中信服,党组织建设在拆迁基地创新、党员旗帜在拆迁基地飘扬,创造了一个个动拆迁奇迹,有力地提升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动拆迁;基层党组织;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期刊
[摘要]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对于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理念、整合党的组织资源、拓展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上海市部分地区的实践看,组织机制、工作机制、活动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创新是确保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9-0051-0
期刊
记者:程所长,最近欣喜地看到您主持的课题“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的图文版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与当代中国出版社全部出齐。据了解,您很早就开始了对“历史转折”课题的研究,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程中原:好的。早在1991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历史转折的前奏——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的研究了。以后研究课题向后延伸,研究1976年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的
期刊
记者:石主任,您好!前不久,中共中央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史。在您看来,怎样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史呢?  石仲泉: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史。他讲的很全面。我曾经对党的历史概括为“波澜壮阔、艰难曲折”八个字。这里解读这八个字,着重讲如何全面地看待党的历史。  首先,要把握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