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与走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ita8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所能看到的。
  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
  某公司首席执行官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有那么大呢?”对方说:“那是因为你们是知道,而我是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很多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却没有去做到。比如我们都清楚“水滴石穿”的道理,但我们却缺少水滴那样心系一处的定力,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结果总是在半途而废中与成功失之交臂。
  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去做,那永远都不会有超越,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踏步。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
  心动了,并不等于行动了。没有行动,再心动、再美的想法也等于零。
  王青/圖
其他文献
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  颜福林  盛斯才先生主张“物不可尽其用”(本刊2016年12期),把意思说反了。只有物尽其用方可有物可用。物尽其用理念应永久性坚持。这倒也不是如盛先生所说是传统文化的“正学”,那时“地大物博”,浪费点没啥。“物尽其用”最早见于耿可贵之《孙中山与宋庆龄》:“为了使我们苦难的祖国挣脱专制枷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辛亥革命时期还“地大物博”着呢,这是具有
期刊
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带着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系列思考,初冬时节,平静的书市刮起了一阵猎猎的乡野之风。掀起波澜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土后。该书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通过作者对阔别十多年故乡的回访,力透纸背地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故乡农民的困惑和生存百态。  一次返乡,看到童年时清澈无比的坑塘,如今污蚀的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从小就读的学
期刊
去读书馆借书,偶然瞥见图书管理员的书台上,放着龙应台的《目送》,黄绿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典雅,“龙应台目送”这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忍住心里的狂喜,对管理员说:“这本可以借吗?”她显然是刚刚看过这本书,点赞道:“这本书很好,可以借。”我爱不释手地将书抱在怀里,很有些相见恨晚。  早先,在网上,在书上,或是在朋友的文字里,我有意无意地看到过有关龙《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期刊
年轻时,我也曾和许多读者一样,为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而废寝忘食,然而最感动我的却是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前几天,纯粹偶然重读了这篇美丽的散文,不仅感受一如三十年前,还强烈唤醒了我1988年秋访问几位德国作家墓地的记忆。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1928年游历俄国后的收获,他把托尔斯泰墓地列为俄罗斯一切景物之首,这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墓地正如茨威格所描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无
期刊
办公室里常碰上如此情景:正敲着各自的电脑。“噗”的一声,案上的台灯和面前的电脑化为黑暗。“讨厌!稿子写了一大半,白费劲儿了……”  “你又不及时存盘?”  “我又不是巫婆,可预知祸患,谁能边敲边存哪?”  闻此,笔者常常泛起思想之波:无论金领、白领还是蓝领、灰领,又都被电脑“套牢”了。  每年的“双11”,是网民的购物狂欢节,莫不是“剁手族”的“套牢节”?多少信奉熬夜最伤颜值的“美眉”,却在二更天
期刊
素质教育,是现代世界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主要指对青少年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的追求,可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从今天中国学生所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两方面教育的必要基础则正是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史知识的深入学习。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之中。那是对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崇高自豪,和由此而来对国家
期刊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穿戴打扮,而且要看他的心灵美丑;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要看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说一个城市重要,我們说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文化”的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重视文化与否,小到个人,大到都市,正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文化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回馈社会,是文化人的职责。文化人不能只表现
期刊
我的书房很简单,一张书桌,一个书橱,和一个淡紫色的沙发。  在简单的书房里,我挣脱掉了喧嚣和纷争,双耳不闻窗外事。这时,红尘扰攘如潮水退去,生活这件华丽衣服里的小虱子也停止了咬噬,内心一片安宁。  这是书房营造的宁静时光,如水流逝,却是无声无息,极其安详的,书香氤氲,让人不刻意获取什么,也无需充当世俗的门面。  阅读是平静而愉悦的。好书常会打动内心,它所表达的思想与自己悄然相遇,是某种意义上的相爱
期刊
国人好修史,常言国可灭,史不可灭。回顾修史的历史,这项笔杆子的事业,却充满了枪杆子的血雨腥风。何以至此?无非“真实”二字使然。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不真实,就失去了生命力。然而,要做到真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既有外力的干扰,又有史家自身的局限。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卿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他让负责修史的太史伯不要照录此事,就说齐庄公是病死的。太史伯坚决不从,
期刊
2017年2月10日,为某些官员、土豪、名星崇拜的王林“大师”因患ANCA血管炎、免疫性神经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去年的11月11日王林“大师”即以非法拘禁罪、诈骗罪、非法持有槍支罪、行贿罪等被法院提起公诉。  “大师”已死,土豪明星不去说他了,那些昔日的粉丝官员对“大师”的崇拜会因此终结、破产吗?  多年来,不少贪官对“大师”的崇拜已经浸入骨髓,融入血液,真要撇开“大师”情结,让“大师”崇拜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