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里行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书房很简单,一张书桌,一个书橱,和一个淡紫色的沙发。
  在简单的书房里,我挣脱掉了喧嚣和纷争,双耳不闻窗外事。这时,红尘扰攘如潮水退去,生活这件华丽衣服里的小虱子也停止了咬噬,内心一片安宁。
  这是书房营造的宁静时光,如水流逝,却是无声无息,极其安详的,书香氤氲,让人不刻意获取什么,也无需充当世俗的门面。
  阅读是平静而愉悦的。好书常会打动内心,它所表达的思想与自己悄然相遇,是某种意义上的相爱。世间之大,人性复杂,好书洋溢出的美却有一种感触如春天的时光一般温暖。更妙的是,好书让温暖的时光飞奔过来,侥幸撞见,不偏不倚,穿越沉睡的情愫,如花萼初生。
  读《小窗幽记》这本书时,看到里面说到读书,这样写道:“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小窗幽记》中还说:“夜者日之余,雨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正可以一意读书,不让时光白白流逝。说得真是好。深夜,雨天,寒冬,正是最适宜读书的时候,也是最能静心读书的时候。有书,有读书的房间,有未老得闲的阅读,再简单的书房也犹如宫殿一般富丽。
  儿时,我喜欢看戏,戏台上,那春风得意的新贵穿着大红袍,踱着方步,信手点指,赞叹着人间的华美,微微的矜持里,有着掩不住的洋洋自得。其实,在他的身后,不过是陈旧的幕布,让灯光照耀得新了几分,但是,他却显得那么沉醉。不過,后来想想,人能沉醉其间,也是一种快乐。即便是虚构的宫殿,对于自己,只要能获得一种满足,也是好的。
  有一次,在路边的公园里漫步,看到有人在唱戏。仔细听去,唱的是乞丐中状元的故事。小时候,跟着奶奶频繁去看戏,听得多了,故事和唱腔偶尔能分出几个。悠扬的花腔,高亢的花脸,洒脱的小生,最让人落寞的是细腻缠绵而独坐相思的小姐,唱腔像胡琴,拉着拉着,就被牵引到低谷处,没了盼头,使人的心中无端空落落的。
  印象中,真正能看懂戏的人不多,大多的人看戏是为了寻找乐趣,大多的人喜欢看好事多磨皆大欢喜收场的戏。而悲苦的旦角,剧情总是沉重,让人扼腕。不像《梁祝》,即使是一出悲剧,也有十八里相送,也有祝英台嗔怪梁山伯是呆头鹅的一段。我奶奶最喜的就是这一段,边听边叹:“这个梁山伯真是笨得很!唉……”
  看戏的时候,也难忘戏台上那些贤德的女子,受了委屈,一个人躲在角落咬着牙偷偷抹泪,但是绝不出声。不过,她的内心往往是充满刚烈,把愁苦转成刚烈,不懂得回旋,义无反顾,可以为深爱的人如飞蛾投火,焚毁了自己。于是,便有了为夫舍命盗仙草的白蛇,尽管那许仙是听信法海的谗言出卖妻子不成反把自己吓得半死的怯懦书生,也有了半夜后花园私会重金馈赠心上人的官家小姐,这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是惊世骇俗的举动。更甚的是,还有千金小姐为临刑前的心上人斟酒喊冤,不但抛头露面于杀气腾腾的法场,更是当着众多人的面,向心爱的人承诺:“白发婆婆我侍候”,这周身素缟、柔弱悲怆的女子,表达了内心的坚毅强大。这份勇气和刚烈,震撼人心。
  戏台上演出的故事仿佛大多是圆满结束,可是,故事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故事的开始。命运的发展被古代的伦理纲常牢牢掌控,说不清又会走向何处。
  我一直觉得,女子在戏台上饰演女子,是因为心中懂得,所以,这是在存知己之真。尽管戏曲故事是隔朝隔代的,然而,那一颗爱着的、怨着的心,却是一致的。好的演员,总是在别人的悲伤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如果这也算是成功的代价,这代价其实也是昂贵的。旧日的演员已故去,后来的人仍在继承。只是,戏曲的日渐衰微,让我能听到的戏曲的婉转清丽之音,越来越少了。那些戏中人,也退回到了故紙堆里,眉目不清,深藏着动人的身影。
  在时光里行走,尽情采撷真善美的芬芳,一切都会不知不觉地生动了起来,一颗心也会如长出了羽翅一般,轻盈了起来。
其他文献
雪花之白,白得纯粹。雪花之白可以说是悦目之白。它配得上“赏心悦目”这四个字。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诗中有这样一句:“我君临苍穹,像难解的司芬克斯;我把雪白心跟天鹅之白相融”。波德莱尔用雪白来自喻,他让我们看到:在他心灵的原野上,大自然和天鹅之间构成了一种极致的美丽与和谐。应该说,任何人眼里,白天鹅都是美的,它从静态到动态,从形体到色泽,从温柔的步履到飞翔的姿影,无不流溢出无与伦比的美丽。“雪白心
期刊
1881年,杰出的文学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临终前在词薄上写着他的一段名言:“……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写人的心灵全部深度。”这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针对一些人对他的作品的误读的矫正,也是对自己的作品明晰而深刻的评价。他的小说描写的是人的心灵的全部深度,他的书信也是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  一生处于贫困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近四百封的书信中,除过临终前两三年的几十封
期刊
东汉时,谯县有个赵太守,平素贪婪成性,作恶多端。一次病重在床,请名医华佗为其治病,华佗为他开了这样的一付药方:本是无赖赌徒,现居太守宝座。酒囊饭袋称雄,拍马溜须为途。拈花惹草成瘾,草菅人命无数。搜刮民脂民膏,不义之财致富。此官丧失人性,衣冠禽兽不如。判你千刀万剐,也是死有余辜。送上猛药一帖,看你吐是不吐!赵太守听完夫人读的药方,气得火冒三丈,只觉胸中热血翻滚,“哇” 的一声,将腹中淤血吐了出来。 
期刊
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  颜福林  盛斯才先生主张“物不可尽其用”(本刊2016年12期),把意思说反了。只有物尽其用方可有物可用。物尽其用理念应永久性坚持。这倒也不是如盛先生所说是传统文化的“正学”,那时“地大物博”,浪费点没啥。“物尽其用”最早见于耿可贵之《孙中山与宋庆龄》:“为了使我们苦难的祖国挣脱专制枷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辛亥革命时期还“地大物博”着呢,这是具有
期刊
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带着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系列思考,初冬时节,平静的书市刮起了一阵猎猎的乡野之风。掀起波澜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土后。该书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通过作者对阔别十多年故乡的回访,力透纸背地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故乡农民的困惑和生存百态。  一次返乡,看到童年时清澈无比的坑塘,如今污蚀的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从小就读的学
期刊
去读书馆借书,偶然瞥见图书管理员的书台上,放着龙应台的《目送》,黄绿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典雅,“龙应台目送”这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忍住心里的狂喜,对管理员说:“这本可以借吗?”她显然是刚刚看过这本书,点赞道:“这本书很好,可以借。”我爱不释手地将书抱在怀里,很有些相见恨晚。  早先,在网上,在书上,或是在朋友的文字里,我有意无意地看到过有关龙《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期刊
年轻时,我也曾和许多读者一样,为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而废寝忘食,然而最感动我的却是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前几天,纯粹偶然重读了这篇美丽的散文,不仅感受一如三十年前,还强烈唤醒了我1988年秋访问几位德国作家墓地的记忆。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1928年游历俄国后的收获,他把托尔斯泰墓地列为俄罗斯一切景物之首,这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墓地正如茨威格所描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无
期刊
办公室里常碰上如此情景:正敲着各自的电脑。“噗”的一声,案上的台灯和面前的电脑化为黑暗。“讨厌!稿子写了一大半,白费劲儿了……”  “你又不及时存盘?”  “我又不是巫婆,可预知祸患,谁能边敲边存哪?”  闻此,笔者常常泛起思想之波:无论金领、白领还是蓝领、灰领,又都被电脑“套牢”了。  每年的“双11”,是网民的购物狂欢节,莫不是“剁手族”的“套牢节”?多少信奉熬夜最伤颜值的“美眉”,却在二更天
期刊
素质教育,是现代世界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主要指对青少年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的追求,可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从今天中国学生所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两方面教育的必要基础则正是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史知识的深入学习。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之中。那是对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崇高自豪,和由此而来对国家
期刊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穿戴打扮,而且要看他的心灵美丑;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要看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说一个城市重要,我們说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文化”的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重视文化与否,小到个人,大到都市,正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文化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回馈社会,是文化人的职责。文化人不能只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