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12年,第一位英国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将《红楼梦》第四回译成了英文,距离"程甲本"刊行仅仅二十年之久,这部文学巨著就踏上了西行之旅.译文虽没出版,但其手稿历经二百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图书馆.查找第一手资料,辨识手稿,考察马礼逊译文的资料来源、译介缘由、中文底本、译文特色,并结合《红楼梦》英译史阐明其文化贡献,是全面研究马礼逊译文的必要工作.底本查找过程中,带有朱笔修正的东观阁本"文畬堂藏板"浮出水面,这一刻本的发现,对《红楼梦》版本学研究当有一定学术价值.
【基金项目】
: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9世纪中国四大名著英译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XNLG05)阶段性成果.手稿辨识主要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媒学院的Ann E. Reisner教授完成,特此致谢.The manuscript identification was mainly done by Professor Ann E. Reisner o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2年,第一位英国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将《红楼梦》第四回译成了英文,距离"程甲本"刊行仅仅二十年之久,这部文学巨著就踏上了西行之旅.译文虽没出版,但其手稿历经二百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图书馆.查找第一手资料,辨识手稿,考察马礼逊译文的资料来源、译介缘由、中文底本、译文特色,并结合《红楼梦》英译史阐明其文化贡献,是全面研究马礼逊译文的必要工作.底本查找过程中,带有朱笔修正的东观阁本"文畬堂藏板"浮出水面,这一刻本的发现,对《红楼梦》版本学研究当有一定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谭献是晚清词学名家.由于以往所见多为已刊文献,且部分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或事后删润的情况,因而关于其填词规模、词作编年、词意解读及词艺探究等方面问题,长久以来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稿本《复堂日记》作为谭献诗词创作的原始载体,基本保留了谭献词作的最初形态与具体情境.借助日记"排日记事"的特点及稿本《复堂日记》"以诗词入日记"的文本特征,有助于对谭献生平词作进行系统性的辑佚与编年.而且,日记中有关填词时地、作者心境及文本状态的如实记录,还能引领读者走进谭献填词的现场,发掘文学文本发生的真实场景,同时也为复堂词意
李昌祺本人及《剪灯余话》"副文本"作者的特殊身份,使《余话》及其"副文本"成为反映明永宣间文学生态的典型标本.这些"副文本"乃江西翰林文人"交会于京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台阁文学高度繁荣的重要标志.需要辨明的是,李昌祺虽为台阁作家,但其《余话》并非台阁文学,而这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台阁文人的小说观,并预示了当时小说创作与传播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环境,亦表明台阁文人文学观的复杂性.《余话》浓郁的俚俗色彩,则显示了当时雅、俗文学交汇背景下传奇小说不可避免的俗化趋向.永宣诗坛及传奇小说创作领域的宗唐风尚,
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廷相、焦竑等明代理学家凡言诗法必称性情,其诗法论语境中的性情说主要包括三重向度,对性情的探讨深度也较明代其他文学流派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其诗歌价值以教化功能和"性天之真"的本体论为基础,创作动机强调至诚不伪,于情志风貌则突出平和收敛而又兼具荡逸之气,在真情、自然、风韵、豪健等诠释路径中拓宽了宋元理学诗法论的性情说内涵,并形成在哲思内蕴和情感形态等方面区别于台阁、复古、公安、性灵诸派诗法论的特征.这些主张虽然与他们实际的诗歌创作有所出入,但存在着与艺术素养、情感诉求和人格境界之间的张
金应珪首先提出"游词"的概念,并将缺少性情作为其根本标志.谢章铤等人又将"性情"压缩为诗教范畴内的"寄托",此时的游词成为了"寄托"理论的反面典型.常州词派所批判的清代游词肇兴于朱彝尊,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意淡化词中寄托,却在手法与题材上努力创新,受到了以厉鹗为代表的雍乾词人的认可与响应.但游词在创作上渐成窠臼,"不足于情"的弊端日益加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词派间的论争,导致其从嘉道时期开始备受批判.然而词人情感的多样性、词体功能的多元化以及由南宋入门的创作惯性,支撑游词在猛烈的批判下继续存活.游词的
清季民国时期,对张炎词学的批评呈现出杂而有章的特点.朱祖谋、况周颐、夏敬观等强调词意厚重,从指导创作的角度出发,着力揭示玉田词的“空滑”;郑文焯、吴庠为针砭词坛摹习
“不外(乎)”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动词,从动词到限定副词,再从限定副词到语气副词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展示了动词支配宾语、副词限定数量及性质、语气副词强调主观情态
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蛮横开启.火轮船由此进入晚清士人的视野.其出现、引进、风行与技术革新影响了咸同光三朝诗歌生产的策略与形态,是近代早期文学史上的典型案例.晚清士人借由古老的东方语言及体式来书写现代器物,展现了旧诗的可能性;灵光一闪的诗性张力充满了"现代性"危机隐喻,在深度上并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方诗人.更重要的是,晚清士人诉诸直觉与经验,借由对火轮船的书写思考了"前圣制作"与西人"制作"的不同.他们由此触及的,除了传统文化之外,还有科技对帝国主义与现代生活的影响.在这些层面,近代早期的
杭州方言中存在后置状语“过、快”及其构成的框式状语“再/重新……过”“快……快”,相应的前置状语、后置状语、框式状语,意义基本相同,但有使用群体和语体色彩的差异.框
本文从词义的四个层面:概念义层、性质义层、特征义层、功能义层入手,分别考察了它们对词的理据强度的影响,并以这四条为标准对“撒手锏”与“杀手锏”进行辨析,经过分析得出
新见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乾隆曲家周大榜的《晋春秋传奇》稿本,与署名蔡廷弼的清嘉庆刊本《晋春秋传奇》系同一剧作.两本对校不仅可以厘清文人传奇稿本与刊本的复杂关系,凸显戏曲文本形态的丰富性,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评价周大榜及其剧作在清代戏曲史上的地位,而且还可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清代文人曲家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