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言论,更是促进了人们对语文学科的亲睐。写作因占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而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应试技巧成了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殊不知,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局限在升学分数上。近些年,在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写作特长生的研究与实践还很不足。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写作特长生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写作特长生的界定及其特质
所谓写作特长生,通常是指在作文(文学)写作有突出表现的在校学生。他们要么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诸如创新作文赛、全国新概念作文赛等,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要么小小年纪,便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数量不菲的詩歌、散文乃至小说,不少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将其作为择取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写作特长生,时不时会出现于我们的班级。他们往往以其独有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成为班上的另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然要探索与思考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写作之路上,步子迈得更稳健。
二、写作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发现人才与兴趣激发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写作特长生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写作特长生,他们往往因为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而又个性张扬,不被老师看好,甚至会招来老师的白眼。记得我班曾转来一位叫邵明的学生,其衣作打扮都很成人化,加上平时听课心不在焉,语文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又与班上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打得火热。没想到的是一个搞写作的朋友打听他的情况,还说他的诗歌写得不错。由此,我才发现邵明写诗,而且有一定水平。如果当初不是朋友提醒,也许根本不会关注他,也就没有今天的青年诗人邵明。发现写作人才后,就应当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诚如顾旻老师所说:“让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常态化,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热情,才能推动学生写作特长的发展。”我经常讲一些与写作有关的趣事,让学生一方面觉得写作很有意思,另一方面愿意进行一些写作实践,这不仅提高了班上整体的写作水平,更为写作特长生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二)引导进行广泛深入阅读
文学创作本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知识的沉淀与积累,尤其是博览群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选择那些适合他们的经典名著阅读。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中小学阅读不能太功利化,要以培养提升性情为前提,保留自己的空间,扩大阅读面,学会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由于网络等资迅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能完整地读完一本小说,一部散文集的实在不多,尤其是那些需要动脑筋阅读的经典著作。教师不妨将教育部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推荐给那些写作特长生,让他们从中找寻适合自己胃口的作品阅读。
(三)引导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实则告诉我们,要搞好创作,必须广泛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养料,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炼钢炉前体验生活,与工人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一年时间,甚至大年除夕,都没有回家,才创作出了获得文坛认可的长篇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为在校学生,虽然不能像专业作家那样,拥有大把自己支配的时间,但老师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的空闲,多去农村,多去社区,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县作协每有周末下乡采访活动,我都会通知写作特长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他们可以广泛接触文朋诗友,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到农村,到社区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灵感,由此激发创作热情。
(四)搭建成长的良好平台
写作特长生的成长,老师除了鼓励他们读书,鼓励他们深入生活,还要为他们创作的作品,寻找出路,搭建平台。当前,网络写作双向互动的特长,在技术上给这种对象间的互联、互动、互惠带来更多的可能。学校校报、文学刊物、党报副刊,以及学生读物都需要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微信公众平台、美篇、简书等现代网络平台更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在培养写作特长生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那便是高考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写作特长生们的其它科目,由此造成写作特长与其它科目的矛盾。另外,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写作特长生阅读经典名著,将他们从网络中解脱出来,通过阅读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原动力,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写作特长生的界定及其特质
所谓写作特长生,通常是指在作文(文学)写作有突出表现的在校学生。他们要么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诸如创新作文赛、全国新概念作文赛等,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要么小小年纪,便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数量不菲的詩歌、散文乃至小说,不少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将其作为择取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写作特长生,时不时会出现于我们的班级。他们往往以其独有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成为班上的另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然要探索与思考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写作之路上,步子迈得更稳健。
二、写作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发现人才与兴趣激发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写作特长生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写作特长生,他们往往因为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而又个性张扬,不被老师看好,甚至会招来老师的白眼。记得我班曾转来一位叫邵明的学生,其衣作打扮都很成人化,加上平时听课心不在焉,语文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又与班上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打得火热。没想到的是一个搞写作的朋友打听他的情况,还说他的诗歌写得不错。由此,我才发现邵明写诗,而且有一定水平。如果当初不是朋友提醒,也许根本不会关注他,也就没有今天的青年诗人邵明。发现写作人才后,就应当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诚如顾旻老师所说:“让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常态化,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热情,才能推动学生写作特长的发展。”我经常讲一些与写作有关的趣事,让学生一方面觉得写作很有意思,另一方面愿意进行一些写作实践,这不仅提高了班上整体的写作水平,更为写作特长生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二)引导进行广泛深入阅读
文学创作本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知识的沉淀与积累,尤其是博览群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选择那些适合他们的经典名著阅读。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中小学阅读不能太功利化,要以培养提升性情为前提,保留自己的空间,扩大阅读面,学会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由于网络等资迅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能完整地读完一本小说,一部散文集的实在不多,尤其是那些需要动脑筋阅读的经典著作。教师不妨将教育部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推荐给那些写作特长生,让他们从中找寻适合自己胃口的作品阅读。
(三)引导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实则告诉我们,要搞好创作,必须广泛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养料,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炼钢炉前体验生活,与工人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一年时间,甚至大年除夕,都没有回家,才创作出了获得文坛认可的长篇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为在校学生,虽然不能像专业作家那样,拥有大把自己支配的时间,但老师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的空闲,多去农村,多去社区,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县作协每有周末下乡采访活动,我都会通知写作特长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他们可以广泛接触文朋诗友,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到农村,到社区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灵感,由此激发创作热情。
(四)搭建成长的良好平台
写作特长生的成长,老师除了鼓励他们读书,鼓励他们深入生活,还要为他们创作的作品,寻找出路,搭建平台。当前,网络写作双向互动的特长,在技术上给这种对象间的互联、互动、互惠带来更多的可能。学校校报、文学刊物、党报副刊,以及学生读物都需要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微信公众平台、美篇、简书等现代网络平台更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在培养写作特长生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那便是高考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写作特长生们的其它科目,由此造成写作特长与其它科目的矛盾。另外,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写作特长生阅读经典名著,将他们从网络中解脱出来,通过阅读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原动力,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