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话题,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文本为核心,以话题为中心,指导学生开展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有序交流。具体方法为: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点,围绕中心话题拓展阅读理解范围,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过程中,增强探究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意境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话题模式,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向四面辐射开展讨论,答案是开放式的,而非唯一的。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每位学生均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并由此畅所欲言,新见迭出。一位老教师在教学《窃书记》时,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途径披文入境后,所设计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的教学板块即体现了“‘瘦’读全文,品味语言”的妙境。所谓“瘦”读,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文脉,把握文本重点,把文本读成一个能够高度概括全文的字,以此品味文眼,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且看如下“瘦读”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将全文读成一个字。
生1:我感觉是“窃”字。
师:哦,理由呢?
生2:全文都是围绕作者“窃书”而写的。(教师板书“窃”字)
生3:我认为是“书”。全文都是记叙作者“窃书”而读的过程。(板书“书”字)
生4:我认为是“记”字。作者非常喜欢读书。所以,看到书就想方设法“窃书”而读,并在成年后将这段“窃书”而读的往事行诸文字,重温年少时对书的渴望之情。(板书“记”字)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品出了那么多文眼。不管“窃”也好,“记”也罢,“书”也行,“喜”也可以,都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书”所以“喜”,因为“喜”所以“窃”,因为“窃书”所以“记”……可见,全文的每一个字都值得同学们细细地品读。作者少年时“窃书”而读的经历让作者记忆尤深,终生不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小小年纪就甘于冒险去做一位“窃书贼”呢?(圈“窃”字)
生5:对书的“贪婪”。
生6:体味“窃书”而读的“滋味”。
生7:要把书中“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师:还因为作者深深地记得她的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生齐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现在,我们通过再次诵读来感受作者小时“窃书”而读的“滋味”吧。
分析:一个“窃”字看似贬义,可在全文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品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能概括全文的那个词,而后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这个词的感悟。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所列举的“窃”“记”“书”“喜”等词语,体现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差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欣赏最能概括全文意境的“窃”字,并说明“窃”字与全文意境的密切关联。与此同时,学生在品读文本言语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边读边思边悟的境界,其诵读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有价值的语言开放性探究活动,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点。
一、以文本性为基础
设置话题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教师只有在学生对文本具有初始印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涵。教学《山中访友》我设计了“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然后,再提问: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作为探讨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其后我又设置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话题,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从网络下载的25张地球中的河流、湖泊、家园等生态环境被人类严重污染的照片,引导学生明白:过度开发与利用地球,地球就会变得遍体鳞伤。以上这些都是基于文本而生成的新知识、新情感、新能力。
二、以提领性作启动
要实现开放性,话题在设置上首先必须是唯一性的,必须“提纲挈领”,能动一发而牵住全身,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紧紧抓住“美丽”一词作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引导学生将课题中的“美丽”替换为“漂亮”“靓丽”等词后,将之加以比较,学生由此深切体悟到:唯有“美丽”才足以高度概括居里夫人高贵美丽的外表、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美丽情怀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步,这位教师提问:“试想一想,居里夫人每天都是怎样从成吨的煤炭中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的呢?”他把学生一下子拉进了居里夫人的工作场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居里夫人的距离。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描述居里夫人的具体工作时,便在“润物细无声”中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感知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情操。
三、以方法观来引导
在具备民主性、开放性特质的课堂对话中,我们必须在慎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对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观点,进行科学引导并及时纠错。
以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为例。学生细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瑞恩“梦想”的具体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了瑞恩用什么办法赚钱为非洲小朋友购买挖掘机挖井的具体内容。在引导学生怎样把握瑞恩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抓了“害羞”这个特点,于是提示道:“瑞恩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课文中花费众多笔墨描写的地方,倘若只是片言只语的描写比如‘害羞’等,就不是瑞恩的性格。‘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善于思考’等,课文中很多地方都有具体的描写,这就是瑞恩的性格特点。”据此,学生顿悟:判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必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既避免了理解错位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四、以灵动性增效益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必须根据学情与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构建有灵气的、动态的、生成式的教学点拨,绝不能让标准答案将课堂定格成一潭死水,更不能让课堂在虚无意义的讨论中浪费宝贵时间。
教学《半截蜡烛》时,有位学生提出:“老师,杰克与杰圭琳都先后借口到柴房抱柴与上楼睡觉而要拿走那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德国人为什么没有对他们起疑心而检查那半截蜡烛?”学生的这一疑问来源于课文,问得的确有一定的深意。不过,如果任由学生就此讨论的话,其结果极有可能是将虚构的戏剧当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去推测,那样就会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师机智地说道:“如果杰圭琳还没有上完楼梯,那半截蜡烛就燃烧完了,秘密就暴露出来了,故事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杰圭琳必须在上完楼梯之后,那半截蜡烛才燃烧完,这样才能显出杰圭琳的机智与勇敢,才会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弦。通过紧紧把握这一意外生成资源的合理内核,教师及时捕捉到了蕴含于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加以转换,从而提升了课堂对话的价值。
基于文本阅读来做基础,阅读教学就不会走偏而失去本色;借助提领性问题引导,探究教学就定好了基调与范围,不致由开放变成放纵;在引导中不断把握大方向提示,探究教学就会有的放矢而不致“乱滑西瓜皮”;而灵动性的点拨则是救课的重要一环,让课堂从“山重水复”中赢得“柳暗花明”。唯其如此,基于文本的开放式探究才将由“一枝红杏”引路而走向“万紫千红”的美丽。◆(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意境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话题模式,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向四面辐射开展讨论,答案是开放式的,而非唯一的。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每位学生均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并由此畅所欲言,新见迭出。一位老教师在教学《窃书记》时,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途径披文入境后,所设计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的教学板块即体现了“‘瘦’读全文,品味语言”的妙境。所谓“瘦”读,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文脉,把握文本重点,把文本读成一个能够高度概括全文的字,以此品味文眼,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且看如下“瘦读”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将全文读成一个字。
生1:我感觉是“窃”字。
师:哦,理由呢?
生2:全文都是围绕作者“窃书”而写的。(教师板书“窃”字)
生3:我认为是“书”。全文都是记叙作者“窃书”而读的过程。(板书“书”字)
生4:我认为是“记”字。作者非常喜欢读书。所以,看到书就想方设法“窃书”而读,并在成年后将这段“窃书”而读的往事行诸文字,重温年少时对书的渴望之情。(板书“记”字)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品出了那么多文眼。不管“窃”也好,“记”也罢,“书”也行,“喜”也可以,都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书”所以“喜”,因为“喜”所以“窃”,因为“窃书”所以“记”……可见,全文的每一个字都值得同学们细细地品读。作者少年时“窃书”而读的经历让作者记忆尤深,终生不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小小年纪就甘于冒险去做一位“窃书贼”呢?(圈“窃”字)
生5:对书的“贪婪”。
生6:体味“窃书”而读的“滋味”。
生7:要把书中“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师:还因为作者深深地记得她的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生齐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现在,我们通过再次诵读来感受作者小时“窃书”而读的“滋味”吧。
分析:一个“窃”字看似贬义,可在全文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品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能概括全文的那个词,而后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这个词的感悟。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所列举的“窃”“记”“书”“喜”等词语,体现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差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欣赏最能概括全文意境的“窃”字,并说明“窃”字与全文意境的密切关联。与此同时,学生在品读文本言语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边读边思边悟的境界,其诵读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有价值的语言开放性探究活动,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点。
一、以文本性为基础
设置话题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教师只有在学生对文本具有初始印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涵。教学《山中访友》我设计了“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然后,再提问: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作为探讨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其后我又设置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话题,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从网络下载的25张地球中的河流、湖泊、家园等生态环境被人类严重污染的照片,引导学生明白:过度开发与利用地球,地球就会变得遍体鳞伤。以上这些都是基于文本而生成的新知识、新情感、新能力。
二、以提领性作启动
要实现开放性,话题在设置上首先必须是唯一性的,必须“提纲挈领”,能动一发而牵住全身,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紧紧抓住“美丽”一词作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引导学生将课题中的“美丽”替换为“漂亮”“靓丽”等词后,将之加以比较,学生由此深切体悟到:唯有“美丽”才足以高度概括居里夫人高贵美丽的外表、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美丽情怀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步,这位教师提问:“试想一想,居里夫人每天都是怎样从成吨的煤炭中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的呢?”他把学生一下子拉进了居里夫人的工作场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居里夫人的距离。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描述居里夫人的具体工作时,便在“润物细无声”中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感知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情操。
三、以方法观来引导
在具备民主性、开放性特质的课堂对话中,我们必须在慎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对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观点,进行科学引导并及时纠错。
以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为例。学生细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瑞恩“梦想”的具体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了瑞恩用什么办法赚钱为非洲小朋友购买挖掘机挖井的具体内容。在引导学生怎样把握瑞恩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抓了“害羞”这个特点,于是提示道:“瑞恩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课文中花费众多笔墨描写的地方,倘若只是片言只语的描写比如‘害羞’等,就不是瑞恩的性格。‘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善于思考’等,课文中很多地方都有具体的描写,这就是瑞恩的性格特点。”据此,学生顿悟:判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必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既避免了理解错位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四、以灵动性增效益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必须根据学情与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构建有灵气的、动态的、生成式的教学点拨,绝不能让标准答案将课堂定格成一潭死水,更不能让课堂在虚无意义的讨论中浪费宝贵时间。
教学《半截蜡烛》时,有位学生提出:“老师,杰克与杰圭琳都先后借口到柴房抱柴与上楼睡觉而要拿走那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德国人为什么没有对他们起疑心而检查那半截蜡烛?”学生的这一疑问来源于课文,问得的确有一定的深意。不过,如果任由学生就此讨论的话,其结果极有可能是将虚构的戏剧当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去推测,那样就会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师机智地说道:“如果杰圭琳还没有上完楼梯,那半截蜡烛就燃烧完了,秘密就暴露出来了,故事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杰圭琳必须在上完楼梯之后,那半截蜡烛才燃烧完,这样才能显出杰圭琳的机智与勇敢,才会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弦。通过紧紧把握这一意外生成资源的合理内核,教师及时捕捉到了蕴含于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加以转换,从而提升了课堂对话的价值。
基于文本阅读来做基础,阅读教学就不会走偏而失去本色;借助提领性问题引导,探究教学就定好了基调与范围,不致由开放变成放纵;在引导中不断把握大方向提示,探究教学就会有的放矢而不致“乱滑西瓜皮”;而灵动性的点拨则是救课的重要一环,让课堂从“山重水复”中赢得“柳暗花明”。唯其如此,基于文本的开放式探究才将由“一枝红杏”引路而走向“万紫千红”的美丽。◆(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