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文化,尤其是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英语恭维语的规律及规约及其深层的原因,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恭维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恭维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人们在运用恭维语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称赞的内容或对象等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的反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加强。所以我国和英语语言国家的恭维语的功能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等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国内,贾玉新对80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组成方面,汉语恭维语也是高度程式化,其句法结构与英语恭维语句法结构相比,有的大相径庭,有的则极为相似。
一、英语国家与中国的恭维习俗的差异比较
1.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在美国文化中,社会上任何人几乎都可以恭维其他人,朋友或同事、上司或下属、父母或子女、老师或学生,甚至完全陌生的人。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称赞语发生在年龄相近或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这里所说的地位相同是指官职、职业、学历、家庭背景等方面近似的人。一般而论,人们对关系亲近的人际关系和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担心。最令人捉摸不定的是地位或年龄相近而关系一般的人。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不惜多说些溢美之词以加强或巩固这种关系。就称赞的内容来讲,话题多集中在人们的才智、技能、表现、业绩、仪表、衣饰、居室、家具、汽车以及其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或器物上。在这一方面也存在差,西方人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要受到恭维。
2.恭维回应。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恭维,还要了解如何做出回应,这也是恭维的重要内容。社会规范要求人们对他人的恭维做出反应或回答,这样才能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受到恭维时“Thank you”方略并非每个场合都行得通的,这正说明了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在Herbert的调查中,美国人使用“Thank you”这种方略的人占被测试者的三分之一。这说明美国人并非每个人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此方略,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其他方略。而贾玉新在对中国学生的调查中,有47%的人使用“Thank you”方略。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使用此方略的美国人,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学习过英语的学生。实际上,要求对方回答“Thank you”,表示“欣赏”的恭维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恭维行为,而回答“Thank you”也是社会上经常提倡使用以表示有修养的礼貌习惯,而且普遍用于不需要进行“一致性”协调(solidarity)的陌生人之间。朋友或熟人之间很少用,否则可能会引起误会。
3.恭维语的功能。恭维语实际上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多种不同的功能。据美国学者Herbert,Holines和wolfson等的调查,在众多的功能中,除表示欣赏外,英语恭维语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据Holines统计,约有五分之四的人使用恭维语是为了达到一致性协同的目的,尤其是女性。有的学者认为恭维语是女性用来加强和巩固与其交往者的一致性或平等性关系的情感语言。
二、恭维语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1.文化传递性。正确、恰当的恭维语更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每个民族的恭维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因为文化传递性对其产生的制约作用。所谓文化传递性,是指某一单词、词组及表达方式对使用某一语言的这一民族来说是特定的、独有的。比如说,英语中回答恭维语的正确反应是“Thank you”,而在中国则是传统的自谦式。一般来讲,当受到恭维时,中国人常选择“不接受”“非同意”的方略,或回答“没什么”“哪里,哪里”。文化傳递性造成的恭维语使用上的差异,说到底是文化差异的反映,是两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尽管传统的文化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在进行交流时一定要认识到文化传递性对语言使用造成的差异,要使用得体的语言,符合对方的文化习俗。
2.礼貌原则对恭维语的制约作用。礼貌是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言语社团都遵守同样的礼貌原则并运用同样的言语手段来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就恭维语来讲,不同社会对礼貌原则的不同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的。美国人恭维时倾向奉行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而中国人更愿遵循谦虚准则或者说贬己尊人准则,外国人对我们的自谦很不理解。中国社会中人们遵循的礼貌原则,无论在其内涵、方略等方面都与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有所不同。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反映着文化。恰当地使用称赞语与社会实用语言能力有紧密关系。在语言学习中,我们除了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规则外,还应该学习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及社会习俗规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本族语者顺畅地交际。
参考文献:
[1]段成刚.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徐慧.英汉恭维语的比较探微[J].语言理论研究,2006(7).
关键词:恭维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恭维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人们在运用恭维语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称赞的内容或对象等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的反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加强。所以我国和英语语言国家的恭维语的功能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等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国内,贾玉新对80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组成方面,汉语恭维语也是高度程式化,其句法结构与英语恭维语句法结构相比,有的大相径庭,有的则极为相似。
一、英语国家与中国的恭维习俗的差异比较
1.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在美国文化中,社会上任何人几乎都可以恭维其他人,朋友或同事、上司或下属、父母或子女、老师或学生,甚至完全陌生的人。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称赞语发生在年龄相近或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这里所说的地位相同是指官职、职业、学历、家庭背景等方面近似的人。一般而论,人们对关系亲近的人际关系和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担心。最令人捉摸不定的是地位或年龄相近而关系一般的人。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不惜多说些溢美之词以加强或巩固这种关系。就称赞的内容来讲,话题多集中在人们的才智、技能、表现、业绩、仪表、衣饰、居室、家具、汽车以及其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或器物上。在这一方面也存在差,西方人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要受到恭维。
2.恭维回应。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恭维,还要了解如何做出回应,这也是恭维的重要内容。社会规范要求人们对他人的恭维做出反应或回答,这样才能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受到恭维时“Thank you”方略并非每个场合都行得通的,这正说明了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在Herbert的调查中,美国人使用“Thank you”这种方略的人占被测试者的三分之一。这说明美国人并非每个人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此方略,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其他方略。而贾玉新在对中国学生的调查中,有47%的人使用“Thank you”方略。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使用此方略的美国人,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学习过英语的学生。实际上,要求对方回答“Thank you”,表示“欣赏”的恭维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恭维行为,而回答“Thank you”也是社会上经常提倡使用以表示有修养的礼貌习惯,而且普遍用于不需要进行“一致性”协调(solidarity)的陌生人之间。朋友或熟人之间很少用,否则可能会引起误会。
3.恭维语的功能。恭维语实际上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多种不同的功能。据美国学者Herbert,Holines和wolfson等的调查,在众多的功能中,除表示欣赏外,英语恭维语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据Holines统计,约有五分之四的人使用恭维语是为了达到一致性协同的目的,尤其是女性。有的学者认为恭维语是女性用来加强和巩固与其交往者的一致性或平等性关系的情感语言。
二、恭维语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1.文化传递性。正确、恰当的恭维语更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每个民族的恭维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因为文化传递性对其产生的制约作用。所谓文化传递性,是指某一单词、词组及表达方式对使用某一语言的这一民族来说是特定的、独有的。比如说,英语中回答恭维语的正确反应是“Thank you”,而在中国则是传统的自谦式。一般来讲,当受到恭维时,中国人常选择“不接受”“非同意”的方略,或回答“没什么”“哪里,哪里”。文化傳递性造成的恭维语使用上的差异,说到底是文化差异的反映,是两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尽管传统的文化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在进行交流时一定要认识到文化传递性对语言使用造成的差异,要使用得体的语言,符合对方的文化习俗。
2.礼貌原则对恭维语的制约作用。礼貌是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言语社团都遵守同样的礼貌原则并运用同样的言语手段来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就恭维语来讲,不同社会对礼貌原则的不同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的。美国人恭维时倾向奉行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而中国人更愿遵循谦虚准则或者说贬己尊人准则,外国人对我们的自谦很不理解。中国社会中人们遵循的礼貌原则,无论在其内涵、方略等方面都与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有所不同。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反映着文化。恰当地使用称赞语与社会实用语言能力有紧密关系。在语言学习中,我们除了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规则外,还应该学习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及社会习俗规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本族语者顺畅地交际。
参考文献:
[1]段成刚.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徐慧.英汉恭维语的比较探微[J].语言理论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