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诗歌七十年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诗歌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脚步,走过了辉煌、壮丽的七十年,开创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已成为全国诗歌版图中一个重要的省域版块。如今,当我们在河北诗歌丰饶的原野上,流连漫步,透过历史风云,捡拾那些超越时空而依然璀璨放光的艺术之珠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感到收获的兴奋和喜悦。时间是公正的。它淘洗了非诗的沙砾,而把真正的诗歌经典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是寥若晨星,而是蔚为大观。应该感谢我们的诗人们,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轨迹和心灵的结晶,也为河北诗歌现代性的发展创造了一条逶迤美丽的艺术彩练。
  黄曼君在他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说:“不论用什么方式表达‘现代’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果不是脱离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议论的话,那么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压迫,必定是‘现代’的题中之义,是实现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的历史环节。”
  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划时代的历史节点。河北七十年诗歌,从战争年代走来,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在承继晋察冀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同步。诗歌现代性建构,是诗与时代关联的必然的艺术诉求,也因此成为了不同阶段诗人们所致力追求的一个历史美学目标。
  所谓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人文范畴,更是一个美学范畴。其基本原则,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这一主体,可以是个人主体,也可以是人民主体。河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秉持的无疑是人民主体性。以此为核心,结合地域特色,便形成了一系列现代性特征。
  首先,河北诗人以极大的真诚和热忱,讴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吟述人民自己的故事,抒发人民之情。人民的利益、愿望和呼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成了诗人们灵感关注的焦点。诗走向时代,走向人民,对人民整体的历史定位与赞颂凝聚成诗歌的基本主题。这无疑是经由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起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五十年代的河北诗歌,从解放区走过来的诗人,跨越时代,继续歌唱,歌唱历史的巨变与共和国的诞生,他们是田间、曼晴、远千里、刘艺亭等。更主要是一批从新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他们来自生活的深处,个人的人生道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以切近的生命体验礼赞新生活、新世界,支撑起河北诗坛,掀动了第一波繁荣。这些诗人有长正、吴长城、何理、张庆田、任彦芳、叶蓬、钟铃、韩放等。他们的诗歌,歌唱工人的劳动与创造,歌唱农村的变革与新生,其基调是歌颂领袖和人民,歌唱现代化建设。其审美取向多在于奋发向上的生活本身,因而呈现出一种积极、乐观、朴实、明朗的艺术气象。
  其次,变革中的乡土叙事。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民是河北最广大的人民群体。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是主力军,而在现代化和平建设时期,农民只有经过社会变革的洗礼才能从小农意识中挣脱出来,而获得现代人的新的本质。毛泽东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村的社会变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的历史逻辑。河北大多数诗人出生于农村,他们的诗歌多为变革中的乡土叙事。这主要表现在六十年代的诗人群。他们的创作推动了河北诗歌的第二次高潮。如叶蓬的《耿长锁歌传》、刘章的《燕山歌》、浪波的《太行春歌》、尧山壁的《水火》、戴砚田《五公绳》、田歌的《赵老好》等,或歌颂农村公而忘私的干部,或咏唱兴修水利中人们的热情和干劲,或赞颂乡村的先进的人和事,或记写平原山乡的新变化、新气象……。他们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追求运思的精巧和艺术手法的变幻,诗人们各自的艺术风格也正逐渐形成。这标示了河北当代诗歌辉煌的一页。
  第三,古典与民歌融会中的现代诗歌话语。现代性与民族性是诗歌的一体两性,以民族语言表达现代内容。而这一切都植根于人民话语的创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从长期被压抑中获得觉醒,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尊严,重塑民族的形象,坚持我们对世界重新命名的权利,在文化中实现民族独立的自我确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整合断裂的文化传统和校正被扭曲的历史记忆,以本土语汇、修辞和文化符号,讲述民族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的故事。而作为文化精华的诗歌,就不能只是使用两方的异质话语,而必须从本民族文化资源中找到能指源头:一是神话和古典诗歌,一是民间歌谣。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中,河北诗人向民歌学习,后来又走上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道路。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新诗的流脉,但也未尝不是开拓了中国诗歌现代性的一种新的路径。河北诗人既承继燕赵“慷慨悲歌”的诗歌传统,又采撷现代民歌的艺术因素,从而,创造了一种沛然大气、刚健清新的现代燕赵诗风。
  在河北诗歌七十年中,我们不能不重点提一个诗人。他就是田间。这个在抗战时期曾被闻一多誉为战斗“鼓手”的诗人,建国后1957年底,调来河北任河北省文联主席。从此,他成了河北诗歌的一面旗帜。田间对河北诗歌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对河北青年诗人的组织、指导和扶持,使他们团结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创作群体,而且他自身的艺术探索,也几乎代表了河北诗歌的整体走向。他对诗的追寻突出表现为两个维度:诗史与史诗的创作,民歌谣曲资源的吸纳。不说他大量的优秀短诗,这两点都集中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赶车传》的写作中。全诗共七部。上卷四部1960年出版,下卷三部1961年出版。這是当时河北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事件。这部长诗,利用古今中外文学的原型母题,追寻理想的乐园,以农民赶车为象征线索,串连起了农村几十年社会变革,从而叙写了中国农民历史命运的史诗。虽然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和现实的错位,但其经典价值,却是把河北诗歌现代性的构成推向了极致:以民族民间话语,抒人民大众之情,叙中国本土变迁之事。尤其是他广泛借鉴和采用民歌的比喻、象征,民歌的想象、幻想,民歌的多种多样的韵律和形式,使这部史诗产生了一种瑰丽、神奇的色彩,并形成了诗人的个人风格。这无能不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诗史上的地位。
  “文革”期间,河北诗歌沉寂。“文革”后,对激进的文化现代性的反思,引发了对诗歌现代性的深层体察:文化现代性如果缺乏经济现代化的支撑,彼此失衡,其结果必然是空洞化。所以,历史进入新时期,诗歌的现代性,就由被符号化的人民主体,转化为个人主体,从人的存在的基准上重建诗歌的现代性。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下,诗歌的这种觉悟,催发了河北几代诗人的艺术变构与创造,河北诗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且不说老诗人田间、远千里、曼晴等,仍有新作面世,就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们连接两个时期,也在急剧转型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例如,刘章在深挚的乡情里寄寓了燕山的沧桑与雄烈,风格从轻快转为深沉;何理于“天涯风雪”中蕴涵着民族回归的顽韧,凸显了诗人“石头”般的个性;浪波改变了原有农村赞歌委婉清丽的格调,而致力于对民族精神探源,诗风奔放而隽永;尧山壁从注重外在描摹而转向内心开掘,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质朴而气韵生动;王洪涛的诗,写“苏醒的情思”,从清浅走向深沉;申身的诗,在现实—— 人—— 美中,“追光逐彩”,不时闪现玄妙哲思;戴砚田对生活的直叙转为象征式观照,于俊逸中含清拔之气;韦野的“故乡的月季”,在新时代的季候风中,绽放出新的香色;旭宇从“醒来的歌声”到“春鼓”,赞美新生的事物,婉转而又激越……
  这个时期,作为河北诗坛中坚的,是一批新涌现的并不年轻的青年诗人。他们并不过多地咀嚼个人的悲苦和抚摸心灵的伤痕,而是很快地从反思中转过身来,迎向时代的曙光,以个人主体性,从个体灵魂体验的深处感应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脉动。张学梦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是他拒绝愚昧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发自内心的第一声呐喊:实现现代化,先做现代人。从而,确定了他此后一贯的张扬现代精神的诗歌主题。边国政的《对一座大山的询问》,石破天惊,是历史的叩问,也是时代的警醒。萧振荣的《回乡纪事》,作为农村改革后的新生活的记写,发出了时代春天来临的一声清脆的鸟啼。姚振函的系列乡土诗《我和土地》,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转换中,揭示了农民心头所潜藏的痛苦与欢欣的历史情绪,而后来他的组诗《感觉的平原》,则从感觉而入灵性,获得了泥土人生的喜悦和人性的超迈,如同平原上荡动的一缕飘逸之气;刘小放的《我乡间的妻子》,写对乡村淳朴、贤淑、勤劳的劳动女性的礼赞,而他的乡土诗,沿着现实——历史——人的走向,在土地图腾的崇拜中,托举出了“大地之子”的形象。他的新乡土诗被誉为:“生命之绝唱,乡土之离骚”。所有的这些诗人的重要诗作,其经典性,都建基于诗人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内在动因之上,因而,表现了鲜明的现代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受全国新诗潮的鼓动,河北新起的部分青年诗人,他们的艺术探索和实验,开始悄然而强劲地耸起——生命体验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意象、象征、反讽、隐喻等现代技巧的大量运用,蒙太奇式的话语编码,以及语境超现实的神奇感等,使河北诗歌焕发出一派清新奇异的艺术风采。这些弄潮的青年诗人为数不少。例如,白德成开始把诗的灵感对准青春的生命,《青春的浮雕》在现代意识中为青春重新塑像:青春——生命的太阳!郁葱的诗是主智的,《生存者的背影》托举出对个体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哲学思考;何香久从大海狂暴的人生走来,在“天人合一”的空间“守望”,呼吸和领悟着神性;杨松霖在现实的人生的“失重”中,穿越人类生存的悖论,而寻找精神家园;张洪波很早就来到河北,他的《黑珊瑚》的石油的喷射,绽放着现代工业文明之花;而大解的长诗《悲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史诗叙述话语的历时性文本,而是共时性的。正是这种共时性,使诗人做到了真力弥满,万象归怀,既追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域。这首史诗性长诗,它的精神型构和话语型式,表现出了很强的诗歌现代性。其他的诗人,还有曹增书、刘向东、简明、刘松林、韩文戈、靳亚利、刘晓滨、徐国强、赵云江、王建旗、徐淙泉、赵贵辰等。这个河北青年现代诗群的出现,是河北七十年诗歌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其贡献是:个人主体性在诗中的确立;对诗歌本体内在“肌质”的强调;对跨文化语境中外国现代诗歌的关注,打开了广阔的视野。这一切构成了诗歌演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新时期以来,女性主义诗歌也表现为诗歌的现代性,因为它们所追寻的是女性个人主体性的独立与尊严。河北女诗人们跟踪起伏涌动的女性主义诗歌潮流,一路奔涌而来,她们诗歌也犹如临风绽放的一朵朵玫瑰,构成了河北诗坛一道缤纷而靓丽的风景。伊蕾从爱情的《火焰》到《独身女人的卧室》,对爱的执着追求和对陈腐“道德”规训的反抗,表现了她女性主义的生命真诚。她犹如大海边的一株火焰树,在阴云笼罩下,熊熊燃烧,迎向悲壮的女性生命世界的精神日出!李南对爱情的咏唱,在往返冲折的深省中,从自我独立的求索而走向平和沉稳的女性和人性的“双声话语”;赵丽华的口语诗,在女性日常生活中,寻觅生存的机智,迸发心灵的光闪,曾引起一场口语诗的风潮;杨如雪的“除了爱,一切都是过错”的“爱的尼西亚信经”;胡玥的从生到死的忠贞,所形成的“那一片漩流的爱情之湖”;卢品贤的心性广,向往雪域高原的圣洁与清远;白兰的肃穆悠远的草木禅心,王雪莹的清风朗月下的诗魂,王秀云的从天真到深层的女性体验,薛梅的女性文化人格的型塑,张建丽的一道爱的飞溅的瀑布,胡茗茗的野性而妩媚的女性潇洒,幽燕的都市女性的“现代谣曲”,青小衣的“桅子花”般淡雅的女性心灵姿态,施施然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亭玉立荷花,唐小米如春季里摇曳疯长的“月季”,来小兮有暗夜中女性灵魂悸跳,梧桐雨梦守护梦想时分,红莲在女性生存困顿中常遭遇“意外”,如此等等。众多女诗人探寻女性生命内在隐秘的花序,绽放出她们各自独特的精神华光。
  迈入新世纪,诗歌写作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纸媒体向网格的转移。这活跃了河北几个代际的诗人的自由创作,个性张扬。网络诗歌的题材是极为广博和丰盈的:大至宇宙天体、自然万物、现实变故、历史穿越,小至点滴事物、瞬间情景、偶然细节、日常生活,只要纳入视域,融进心灵,都可以激发起感兴,酝酿成诗。其精神意指也是多维度的、开放性的:历史写作、现实写作、自然写作、文化写作;神性写作,生命写作、灵魂写作、身体写作,乃至生态和谐写作……。在河北网络诗歌的佳木秀林的大面积生长中,我们只能例数几株,以展示河北诗歌诗运的历史风流。刘向东的生存哲学下的生命乡土,简明的朴素人生中的灵魂“高贵”,韩文戈的农耕文明的现代神话,靳亚利的奇异的城市风情,东篱的温热的城市人生,李寒的冷峭的人性尊严,北野的粗犷的燕山魔幻,见君的峭拔的存在哲思,李洁夫的中年秋季的心境,宋峻梁的乡村日常写意,石英杰的萧瑟的易水烟云,殷长青的大地的自然天籁,还有李浩的“以文为诗”的生命独语,郑茂明的历史“诊断书”,孟醒石的天地“无极”,以及他们所为代表的河北网络诗人,都在“个人主体”与“人民主体”的变凑与合弦中,打开了河北诗歌现代性的新的格局与新的风貌。
  在河北诗歌七十年述评中,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 陈超。一位著名的诗评家,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位杰出的文学教师。主要诗学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中国先锋诗论》《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等。出版过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无端泪涌》等。他不仅建构了完备、精深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而且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予以印证和立标。特别是他曾撰写过《河北文学通史》中“河北当代诗歌”卷。这一切,都必将对河北诗歌的现代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着重谈一下张学梦。因为他在去年《诗刊》7月号发表了长诗《伟大的思想實验》,又一次引发诗坛的震动。这首诗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伟大时代命题的预设,不仅直觉地做出了崇高的审美判断,而且理性地发现了它博大宏运的人类历史的含义。诗人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回溯人类几千年的“世界大同”的梦想和始终不弃的生存欲求,以几乎所有人类学、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和各种前沿科学,以中国和人类的全部智慧,来化解全球化时代的战乱、瘟疫、生态危机、利益矛盾、价值冲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人类的迷茫、困惑和焦虑,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这种领悟、想象和赞美,使这一伟大命题迸发出了映射天地宇宙的神圣光华。回首诗人四十年前开山之作《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并把这两首诗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时代跃迁中,张学梦始终如一地对人文理性的精神品格的执着坚守和开放。他认为,在现代人格的精神中,神本、人本、物本是三位一体的。而其动态结构,是以人本为生命核心,一方面在怯魅与归魅中,呼吸新的神性,另一方面是创造物质、享用科技,又不被物化与异化。这样,诗人就养成和塑造了峭拔而涵容的伟岸的现代人格。他的诗,个体性与整体性融合,生命体验与时代脉搏共振,就能以强大现代性品质,歌响我们新时代的气贯山河的赞歌。张学梦作为现代精神的歌者,他的诗为当今的诗坛立下了历史的美学的高标,也为未来河北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在其现代性艺术精神的濡染下,我们将会看到:在历史的风流中,河北的现代诗歌必然会根深叶茂,郁郁葱葱,生机葳蕤,飒飒烁金!
其他文献
1  记忆里盘踞着一条弯曲的麻绳,  把历史缠绕得不能舒展。  阳坡的古松阴坡的藤,  缠绕着仰面不见青天!  那时不知道什么叫做“走”,  山民出门都说“钻”。  钻掉了一道道脸上的肉,  钻烂了一件一件破衣衫。  岁月从春挪到秋,  枫叶年年血泪染。  饿瘦了反而更加适应,  吃胖了也得被石砬子夹扁!  那年头长腿有啥用?  多一层愁苦“走—— 路—— 难”。2  当惊雷追赶着闪电,  “解放
期刊
母亲的房子  这是我母亲生前住过的房子  我仍然每天待在那里  一切都没有改变。  空调坏了我没修  热水器坏了也有两年。  衣橱里挂着母亲的衣服  她睡午觉的床上已没有被子了。  母亲囤积的肥皂已经皱缩  收集的塑料袋也已经老化  不能再用了。  镜子里再也照不见她亲切的脸  但母亲的照片仍然在,并且  不是加黑框的那种。  母亲喂养的狗还活着  照顾母亲的小王每天都来  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只
期刊
忆父亲放羊  患偏瘫的父亲  依然舍不得卖掉那几只山羊  似乎就是那犄角支撐他  才不倒下  下肢动脉硬化  使他无法抬起沉重的右脚  每天拖地而行  犹如一只虫子  在爬过的土地上  留下渐行渐远的痕迹  一条绳子  系在老山羊的脖子上  他跟着羊 羊牵着他  他牵动全家  寻找青草去 麦 田  好多年不种地了  但是娘整天唠叨着  想去地里看看  听邻居说小麦生了蚜虫  娘真的坐不住了  不顾
期刊
潮白河上的塔  昨天我又意外地过潮白河  弟弟搬走了,最后一次看他  也是春节前的午后,时间总有惊人的相似  车又缓缓地路过潮白河大桥  昔日沿岸的绿色植物  被风雕成满地细碎的骨头  河道里的水鸟野鸭  你们飞走的时候,是否知道  春天还会回来?  午后的通州塔  冷风里气宇轩昂,像个戍边的战士  朋友从购房处出来了  小城已是灯火通明,街道上新繁华  替代了旧街景。河岸上吹来的风  让我感到在
期刊
母亲节有感(外一首)  郭羊成  黄河九曲润黎民,泰岭巍巍五岳尊。  此日应怜慈母泪,芸芸寸草报三春。  白 洋 淀  小舸轻摇芦苇丛,野鸭叶底两三声。  荡中飞絮如春雪,不见当年飞雁翎。观冷水江市小学生书写春联(外一首)  梁剑章  红纸狼毫别样新,宽厅伏案细凝神。  圆滑小手轻拈笔,先试资江第一春。  题光禄山桃花  不甘沟底隐身藏,得遇春风沸沸扬。  自古多闻红杏闹,偏偏粉客也争墙。鹿泉食草
期刊
祝融峰的访客  挺拔在这里。  我童年的芙蓉、少年的紫盖  青年的祥光、中年的烟霞  晚年的轸宿。我一厢情愿的排列  我的豪情还在,高耸云霄  我的理想还在,雄峙南天  像眼前的祝融峰,青烟里的往事  比对虚无。  没有谁在光荣中幸运吗?  也许我是。作为访客  还在途中钻木取火的我  用光明照耀光明。  曾经和正在经历的  像方广寺的香火始终在缭绕着我  我生命的花岗岩总有黑石嶙峋  峰背巨崖。
期刊
散 步  就是因为散步  便轻易喜欢上了沿途的一切  鸟鸣,瓢虫。  青松自不必多说  它的美  和无用  早已被我视如珍宝。  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碎裂的花岗岩的断面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枯萎的  挂在铁栅栏上的毛茸茸的藤叶  在风中飘荡  它们无人问津的样子  让我驻足  良久世界上最小的司机  你画的房子  窗户是火车的  你画的旅客  都是小朋友  我们的房子  原來是一节火车厢  我们
期刊
这块泥土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那些阔论或邀舞之人  经历过什么  无名的果子又如何击中  树下发呆的人  只有风知道  能听懂风在林中讲述的人  静坐在泥土里,他拥有着  凡人不能比拟的厚度  也许只有那棵古木  是这里的主人。也许谁都不是  远足的星星走来走去  难以找到靠得住的落脚点  如同从北到南  从西到东的人  毕生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苍穹与坐标  唯一丢不掉的行李  是那歲月盘踞着的  日
期刊
张百万村扶贫笔记  这一剪子下去,是河流  这一剪子下去,是太阳  在丰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老师正手把手教着剪纸  一张张的纸,在手上  有了表情和呼吸  剪刀,含着光  请来花朵临摹春天  请来大树送给飞鸟  请来孩子拍起小手  掌声在纸上响起来  新时代的农民,握在手里的  不应该只是锄头和镰刀  还有远方和梦想  脱贫不再是口号  你看,无数双手翻新日子  站立起来的村庄  正在阳光下,向
期刊
一枚山竹  房间的墙壁有些泛黄  我要说的话它好像都知道  所以它很安静  蒙田和陶渊明都比我略老一些  我再一次读到:论哲学即是学死  四十多年了,我还没学会  一个人的孤独像一个白枕头  房间里的每一件事物  我不知道它们内在的哲学  像蒙田和陶渊明  并不教给我们什么  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  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夜晚了  桌子上这枚寂静的山竹  把我当成了它不规则的坟墓  呼吸和水,作为它的殉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