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复制德黑兰大使馆,”伊万·维努申科恼火地揪着头发,这让他看上去带了一丝东方气质,“我们是要唤起这个地方的那种精神。”
“要我说,这儿倒有我们储物仓的那种精神。”
“这儿就是储物仓,约翰。我们的电影全是在这儿拍的。”
“但我记得你说过,我们要把第一版电影里扯的谎全改过来,”约翰·兰德对导演说,“我以为你是说《逃离德黑兰》这部纪实电影太蠢了,只有德·尼罗扮演的杰克逊上校看得过眼。是你说的,最终我们要把真事拍成电影。”
伊万叹口气:“没错,约翰,是让人钦慕的记忆。不过你要知道,拍电影的时候,真实不代表和事实绝对一致。”
“我敢打赌,那部纪实电影的导演绝对也这么说过。”
伊万发出重重的嘘声。拍电影时他经常这样,这表示他正往外放气,免得自己炸锅。“别抬杠了,约翰。你应该清楚,我们和那些粗制滥造不一样。单是月球重力这一项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做出完全真实的电影,我们在梦想世界里工作,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凸显真实发生的事。还有,我们拍这些电影是为了在这儿自娱自乐!为了翻拍那些垃圾历史片!为了玩得开心!”
“那是自然,伊万,那是自然——除了那些你指导的差评如潮的电影。他们可都夸你是翻版谢尔盖·爱森斯坦①,还说这些翻拍都是《公民凯恩》②以来上映的最拔尖的片子。所以现在才有压力嘛,不只是拍着玩玩了,对吧?”
“才不是!”伊万使劲摆手,仿佛在猛劈空气练空手道,“我才不信那些鬼话。等我们什么时候拍得不开心了”——他几乎在吼——“我就不干了!”
“那是自然,谢尔盖。”
“不许那么叫我!”
“好的,奥森③。”
“约翰!”
“但这是我的名字啊。如果我这么叫你,我俩都要被搞糊涂。”
他们的女主角梅琳娜·古西亚尼斯赶来给伊万救场:“好了约翰,你都快把他搞出心脏病了。已经晚了,我们赶快继续吧。”
伊万定定心神,用手刨着头发。他喜欢干导演这些能把人逼疯的活儿,而约翰喜欢把他逼疯。他俩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意见相左,所以才是最佳拍档。“好的,”伊万说,“好了,布景已经准备停当,跟大使馆建筑可能有些许出入——”他狠狠地剜了约翰一眼——“但也相当不错。”
“我们现在再来一遍。德黑兰正是夜间,四分之一的城市里都弥漫着麻痹神经的毒气,但你不知道革命卫队会不会戴着防毒面具之类的玩意儿突然从什么地方窜出来,也不确定隔绝毒气的房间里是不是正好藏着几个革命队员。每分每秒他们都可能蹦出来冲你开枪。你方的直升机就悬停在头顶上,声音震耳欲聋。大使馆内断了电,但探照灯开始从城市各个方向射来,锁定在直升机上。直升机陆续像劣质玩具一样分崩离析,所以现在只剩下了五架,你不确定它们还能坚持多久,毕竟已经有十架都报废了。你们都戴着防毒面具挨个搜寻大使馆各个房间,目的是找到并且转移那五十三名人质。室内一片漆黑,大部分人质和守卫一样,都昏迷了,不过有一些密闭房间可以隔绝空气,里面自然有人质正大声呼救。有一阵——这部分的效果我要特别重点突出——有一阵,建筑内一片混乱。没人知道杰克逊上校在哪儿,没人知道有多少人质已经获救,有多少还困在里面。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无比嘈杂,远处传来枪击声。我想要的效果和《上海小姐》①大结局场景类似,角色在满是镜子的屋子里相互射击,不过比这个场面再混乱十倍。”
“等等,等会儿。”约翰故意操着一口浓重的得克萨斯口音——他说得行云流水,可以无缝切换。“我喜欢混乱场景这块,还有对威尔斯的致敬。不过回到现实问题上来,杰克逊上校可是整个行动的英雄!所有直升机都躲进荒漠的时候,是他决定继续行动;也多亏他在使馆里找到安尼特·贝洛斯,所以她才能带领行动队四处寻找人质。总之,每一刻他都身先士卒,所以他们才把那些奖章都颁给了他!”
伊凡瞪着双眼:“约翰,你演谁?”
“杰克逊上校,咋的,”约翰挺直身子,指着自己,“明摆的嘛。”
“但是,”伊万轻拍着脑袋,表示自己在动脑子,“你不想只是拙劣地模仿德·尼罗的表演,是吧?你想要一种新的诠释,没错吧?在我看来,模仿德·尼罗这个主意太傻了。”
“我嘛,倒是喜欢这个主意。”约翰说,“好给他做个示范。”
伊万不以为然地直摆手:“你和其他人一樣,对这件事的了解全都来自那部愚蠢的电影。我不一样,我读过人质和直升机陆战队士兵的描述,真相是杰克逊上校的光辉时刻其实在荒漠里,尽管当时只有五架直升机还能运转,他依然决定继续完成任务。那是他的荣耀巅峰,他的英雄时刻。我们拍这个场景的时候你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小齿轮都在严丝合缝地运转,一丝不差。”他又拍拍脑壳。
“德·尼罗是很骄傲的。”梅琳娜说。
约翰撇着嘴点点头:“我们需要那样的伟人。没有他们,历史就完蛋了,只剩下黄沙里的一堆烂飞机,早就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
“历史上的狠角色,”伊万说,“可惜让雪莉抢了先。而且,其实杰克逊上校在做出继续突袭的决定之后才出现,用他下属的话说,显得有点错愕。他们在大使馆屋顶降落以后,杰克逊上校带领第一行动队率先突袭,接着就在里面失联了。虽然最关键的前半个小时没人领导,整个行动队还是相当迅速。对这一时段的描述全都是‘极其混乱’,直到佩顿中士——不是杰克逊上校,电影这段是假的——直到佩顿中士找到贝洛斯女士后,她才带他们找到了人质的房间。”
“好吧,好吧,”约翰皱着眉头,“也就是说,在这一幕里,没我什么事儿呗。”
“不要太钻牛角尖嘛,约翰,也许你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呢。不过你说得差不多。那倒霉催的直升飞机坠毁让你人手严重短缺,但你还是得把力量全投进突袭行动,所以这种极大的风险让你有点怯场。明白了吗?”
“明白了,但我不信。杰克逊是个英雄。” “好吧,是英雄,奖章一大堆,堆满一屋子。如果他把它们都别在身上,他看起来一定像刚跳完撒钱舞②的新娘,被奖章压得直不起腰。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先想法子展示真实情况吧。”
“好吧,”约翰挺直腰板,“我准备好了。”
场景拍摄是他们都最乐在其中的部分。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也是他们在“月神三号”里为了打发时间不停地拍电影的原因。伊万、约翰,梅琳娜和皮埃尔-保罗都是能在一个个项目中轮流解读导演工作的理论好手,遮幕③时总是松松散散,留下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对这样本就该一片混乱的场景,他们更是肆无忌惮地造作。他们个个都是制造混乱的行家。
于是,他们在德黑兰大使馆——储物仓里面横冲直撞了差不多半小时。储物仓的白色胶合板后面摆着许多排箱子,用来模仿使馆建筑以及其内部构造。闪烁的灯光时不时刺破黑暗,他们的叫喊声几乎要被录制播放的直升机轰鸣声淹没。头顶的透明穹顶上贴着直升机图形,轮廓映衬在星空诡谲的光辉下——这已经成了“月神三号”的产品商标,因为夜景画面中常常有璀璨异常的星海在头顶高悬,把电影渲染得如梦似幻。
扮演陆战队员的演员戴着防毒面具在使馆内磕磕绊绊地前行,看起来像从天而降来侵略月球的外星人。扮演人质和革命卫队的演员横七竖八地躺在地板上,只有几个被关在安全房间里的人质在奋力反抗或者大声呼救。约翰、皮埃尔-保罗和其余人在使馆搜寻扮演安尼特·贝洛斯的梅琳娜。有一阵,约翰似乎要率先找到她了,这样的话德·尼罗电影的谎言就会历史重现。不过,最终还是扮演佩顿中士的皮埃尔-保罗确定了她房间的位置。贝洛斯当时头脑清醒,于是佩顿中士和他带领的行动小队在她的指引下四处奔走、解救人质。根据她后来描述,被囚禁数月以来,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计划如果救援这一刻真的到来自己该如何应对。他们锁定了其余昏迷人质的位置,迅速把他们拖进屋顶上胶合板做的直升机。枪击声射穿了直升机的轰鸣,他们跃上舱门,一束束白光像伊斯兰之剑般刺破夜空。
到此为止了,飞机飞离的场景会在他们的小型直升飞机内部拍摄。伊万关掉直升机轰鸣的录音,对着喇叭大喊:“卡!”接着,他把所有精心布置过的微型摄像机都关了,此前它们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录制。
“伊万,你的电影最让我无法理解的点,”约翰说,“是你总把英雄角色挖掉。总是这样!”
他们站在水池浅水区,一边给自己降温一边观看大屏幕。这一张屏幕铺满了基地游泳馆的一整面墙,上面播放着当天拍摄的素材。许多画面都大同小异:黑灯瞎火,灯影明灭,奇形怪状的身影被扯得细长,移动时仿佛群魔乱舞,地球上的观众会觉得这超现实的场景简直摄人心魄。如果伊万能从这些素材里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情节或者让人抓心挠肝的悬念,那可真是天降神迹。不过演员们都兴高采烈,尽管画面嘈杂混乱得让人头皮发麻,他们仍然展现了无比绝望、惊险,以及英勇的画面。
伊万却没那么开心:“一坨屎!”他说,“我们还得再来一遍。”
“我看着还行,”约翰评论道,“就像黑色电影①之子死而复生。不过说真的,伊万,你得改改对英雄的偏见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了《逃离德黑兰》,它是我的启蒙之光,也是我后来去学工程的一个大原因。”
皮埃尔-保罗怀疑自己听错了:“约翰,看个动作电影怎么就让你对工程感兴趣了?”
“这个嘛,”约翰皱着眉头解释,“我猜,我觉得自个儿能搞出更牛的直升机。”他对身边朋友的笑声置若罔闻,“他们太不靠谱了,我当时都不敢相信。不過,德·尼罗老兄继续前往德黑兰的方式,他解救所有人质还把他们安全送回去的手段,甚至还有像苍蝇一样掉下来的直升机,都绝了!我们需要英雄,历史讲的就是少数人的故事,他们具备名垂青史的条件,但你总是对他们轻描淡写。”
“历史伟人论,只论英雄。”皮埃尔-保罗轻蔑地说。
“对啊!”约翰赞同道,“当然了,还有女英雄。”看见梅琳娜蹙起眉梢,约翰赶紧补一句,“伟大领袖改变历史,他们与众不同而且凤毛麟角。但如果你信了伊万的电影,历史上压根儿就没这些人了。”
伊万嫌弃地哼一声,终于从屏幕上移开了注意力:“见鬼,我们还得把那一幕重拍一次。至于我的历史观嘛,约翰,据我对你的了解,你的观里既兼容了它,又与它相斥。”他微微歪着头,一脸认真地看着他这位朋友。在片场,他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伊万承受着百般折磨,是喜怒无常的导演,总是磨牙霍霍,对人发号施令;约翰犟得像头牛,是阴晴不定的大明星,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坚信自己是人中龙凤。大部分时候这都只是各司其职,是游戏的一部分,只会让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逗趣。出了片场,这种角色分工基本上就消失了,除非要表达观点或者逗乐子。伊万是基地的电脑操作主管,但约翰是曾经参加过火星之旅的工程师。他们是好友,在很大程度上,俩人之间的争论其实塑造了伊万对自己拍摄的修正主义历史电影的想法,这当然是这个小团体中最火花四溅的部分——尽管约翰声称他们争论是为了那些悬疑情节和平平无奇的诡异画面,而不是为了对历史发表言辞。“我了解你吗?”伊万好奇地问。
“这个嘛,”约翰说,“拿你上次做的电影为例,就是一个女人救了约翰·列侬①的命那一部。1982年纪录剧情片拍得很好,这就是典型的英雄主义行为。她就在那儿,站在一个男人身边,他刚拔出一把超他丫大的枪。但他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她就以闪电之势一脚踹向了他的裤裆并冲他的耳朵挥了一拳。但在你的翻拍里,我们的关注点全在她怎么开始上空手道课、怎么学了这些动作,她老公怎么鼓励她去上课,就算她要去反方向,出租车还是专门为了她停下,还有其他出租车司机怎么告诉她列侬刚进了公寓。都是这些,你搞得这件事好像只是巧合!”
伊万从水池里含了一大口水喷向熠熠生辉的圆顶,看起来就像一座喷泉雕塑:“需要一连串巧合,才能让玛格丽特·阿维在恰好的时间点进入达科塔大厦,”他对约翰说,“但有一些不是巧合——都是些慷慨善良或者贴心的小举动送她到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我没有阉割英雄主义的元素,只是把它分散在了它该去的地方。” 约翰的脸皱成一团,又摆起一副明星架子:“我觉得这大规模社会性运动的点子和一些政党的很像,把历史向集体主义方向推进。”
“不,不是,”伊万说,“我的关注点一直在个人。我是说,我们个体的行动加在一起才构成历史,才构成我们口中所谓‘领袖’的壮举。你明白我的意思的。你知道,人们总说现在情况改善了,可以四处旅行,有诺贝尔和平奖、世俗宗教、世界良知之类的东西,这是因为约翰·列侬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是啊,他当然是世界良知!”
“当然,当然,他写的歌很伟大,不过也有很多反对他的人。但是如果没有玛格丽特·阿维,他早在四十岁那年就被谋杀了;如果没有玛格丽特·阿维的老公,她的空手道教练,还有纽约那几个出租司机,那些无名之辈,她也不可能在那儿救他的命。所以我们都是其中一分子,不是吗?那些说都是因为列侬、卡特或者戈尔巴乔夫的人——他们把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的事归功给了个别人。”
约翰摇着头,把水溅得到处都是。“精妙无比,真的!但实际上,就是列侬、卡特和戈尔巴乔夫这些人改变了历史,全靠他们自己。卡特发起了人权外交,还有巴勒斯坦人、新拉丁美洲人、美洲印第安人——要是没有卡特,他们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其实,”梅琳娜俏皮地盯着皮埃尔-保罗,补了一句,“要是我对玛格丽特·阿维那部电影的理解没错,如果当时她没去看卡特向1980年大选帮他获胜的工作伙伴致谢,她就不会正好在达科塔街区,更不会有机会救列侬的命。”
约翰猛地站起来,仿佛一只鲸鱼跃出水面。“所以说,我们还得感谢卡特!至于戈尔巴乔夫嘛,我都不用说他的事迹。对你们俄国佬而言,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不是他,一切都没戏。”
“好吧——我同意,他的确是位重要的领导人。”
“他当然是!卡特和他一样至关重要。他们在任的时期都是历史转折点,世界刚开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惨淡地爬出来,他们就大显身手了。没几个人能做到那些事,许多人压根儿没那个本事。”
伊万摇着头:“如果欧内斯特·杰克逊上校在德黑兰没有下定决心也没有继续完成救援任务,卡特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些事!”
“所以杰克逊也是英雄!”
“如果美国五角大楼的职员没在最后关头决定派十六架飞机,而是只派了八架,杰克逊也成不了英雄。”
“而且,”梅琳娜很快点出来,“幸亏安尼特·贝洛斯那年花了很多时间心心念念想着有人设法救援时怎么办,所以她就算闭着眼都能找到每一个人质被关押的地点。要是如果没有她,一半人质都会被放弃,这样一来卡特的表现也不会那么好看。”
“不只是这样,他们还得靠佩顿中士找到贝洛斯。”伊万补充道。
“胡说八道!”约翰据理力争——紧要关头他总是这么回嘴,接着又换了口风:“我也不太确定这些人质对卡特的连任是不是起了决定作用,他当时在和一个怪胎竞争,虽然我不记得那家伙的名字了,但他有点像个白痴。”
“所以呢?”梅琳娜说,“这有什么关系吗?”
约翰咆哮一声猛扑向她,霎时水花飞溅。不过,她比他更灵巧得多。他在后面追赶,她就游刃有余地四下躲避,看起来像一头笨拙的鲸鱼追赶机敏的海豚。他败下阵来,又开始冲她远远撩水花,一如往常,这场口水仗很快沦为一场泼水游戏。
“哎好了,”约翰宣布休战,不再撩水花,只是悠悠地漂在浅水区,“梅琳娜的蝶泳真是赏心悦目,在這种重力下简直像一只神女幻化的灵猫,那肌肉流畅的手臂,海豚般灵敏的转弯……”
皮埃尔嗤之以鼻:“你只是喜欢蝶泳的时候时不时露出水面的翘臀。”
“胡说八道!比起男人,女人像更是水做的骨肉,你不觉得吗?”
“原来不是你那种欣赏。”
“像天神。男神和女神。”
“你自己就有点像天神,”梅琳娜对他说,“比如……酒神巴克斯。”
“嘿,”约翰挥挥手打断她,指向屏幕,“我发现这些精妙复杂的欧洲理论早就销声匿迹了,只是使了得克萨斯神枪手逻辑①所以看起来有理,仅此而已。”
“只有这种逻辑才能办到。”皮埃尔-保罗说。
“对,你认可了我的观点。最终,不管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没有帮他们掌权,还是伟大的领袖——罕见的那几个——要有所作为。”
“你这么一改命题,”伊万说,“它就和我的观点一样了。领袖的确重要,但正是因为我们让他们成为了领袖。他们是集体意志,他们是我们意志的表达。”
“等会儿!你又过分了!这话说得好像英雄领袖几毛钱就能买一打似的。照你这么说,如果卡特1980年落选了也不妨事,列侬被那家伙杀了也不妨事。但是看看历史吧,兄弟,看看我们失去伟大领袖时都发生了什么!林肯被枪杀,他们找到能相提并论的领导人了吗?不可能!甘地、肯尼迪兄弟、马丁·路德·金、萨达特②,还有奥洛夫·帕尔梅③。这些人被刺杀之后,他们的国家都为之悲恸,因为他们意义非凡。”
“他们的确意义非凡,”伊万点头道,“他们被杀害当然是坏事,而且短期内情形肯定会恶化,不过他们不是不可替代,因为他们只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都不是天才或圣人——可能除了林肯和甘地——只是因为我们渴望英雄存在,所以才用那种方式去想他们。但我们也是英雄,是我们让他们各取所长各司其事。而且,还有很多有才干、有头脑的人可以弥补失去他们的缺憾,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恢复。”
“真正的长远,”约翰阴郁地说,“对于美国南方来说,如果没有林肯,是一百年或更久。他们并不寻常,长远更能证明这一点。”
“说到长远,”皮埃尔-保罗说,“你们饿吗?”
他们都饿了。录制的素材已经播完一轮,伊万觉得它们毫无用处。他们从水池里爬出来,一边向更衣室走,一边讨论要光临哪家餐厅。基地里有很多餐馆,每周都有新店开张。“我刚尝了那家新匈牙利餐厅,”梅琳娜说,“食物不错,就是吃完饭遇到点麻烦——没人给我们结账!” “我记得你说那地方以前就是一家匈牙利餐厅。”约翰接住话头。他们一齐又把他丢进了水池里。
第二次拍摄大使馆营救画面时,伊万调整了许多微型摄像机和灯光的位置,不过对演员的指令还是没变。一进入布景走廊,约翰·兰德就情不自禁地向安尼特·贝洛斯被囚禁的方向冲去。
好吧,他想,或许杰克逊上校置团队于不顾,只顾冲进使馆里找人质的做法是有点冲动,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实际上他在得到贝洛斯帮助之前就已经解救了许多人质。这并不难,几乎他和突击队进入的每一间屋子里都有一两名人质躺在地板上,还有一些和警卫员一起瘫在大厅里,吸进毒气后浑身麻痹、动弹不得。神经毒气,这法子真他娘的天才。守卫和人质不必说,这两种角色不好演,因为动不动就会被跑过去的突击队员踢一脚。他催着队员们挨个儿检查房间,扛起人质,让他们耷拉在肩膀上,再故意踉踉跄跄地穿过走廊,时不时还要撞上墙壁——人质可真真是难演——再扯下防毒面具之类的玩意儿。毫无疑问,微型摄像机里全是精彩画面。
等突击队员都下了楼,他跑过一个角落,向他认为安尼特·贝洛斯所在的房间跑去。透过直升机的轰鸣,又躲过偶尔袭来的几轮自动射击,他仿佛听到了梅琳娜的声音,她正声嘶力竭地大喊。这么说来,皮埃尔-保罗还没有把她救出来。很好,现在他会成为拯救她的人,在她带领下拯救更多被关押的人质,就跟德·尼罗在电影里演的一样。这肯定是打伊万的脸,不过他们可以事后再讨论这个,毕竟无从知晓二十年前这栋房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用他独创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他们搭的布景只有一层楼高,这点也让约翰不爽:德黑兰大使馆实际有四层高,所以在楼梯上跑动也会让任务更加困难,但是伊万打算换着花样利用这一层的画面,后期再补几个楼梯镜头来打造使馆多层效果了事。好吧,这意味着他只需要挣扎着经过几个窄小的角落,跃过几个昏迷的革命卫队队员,使劲找微型摄像机的镜头。这次,周围的声音震天响,震耳欲聋。
一面墙突然倒了下来,他被胶合板拍倒在地,墙后的箱子滚落一地,塞满了走廊。“喂!”他大吃一惊,不禁大喊。这不是设计好的剧情,怎么回事?直升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一连串撞击声和呼啸声紧随其后,激得他脊柱上好像通了一阵强电流。他之前在例行训练中听到过这种声音。室内的空气逐渐干涸,一定是透明圆顶被破坏了。
他仰起身子靠着胶合板墙面,却被卡住了,便尽量放平身体向前滑去。他从一张胶合板下面钻过,溜进了掉落的几个箱子形成的一方小空间。走廊的方向难以分辨,四周一片漆黑。时间紧迫,想起自己那小小的防毒面具其实压根没有连接真正的供氧设备,他不禁骂了一句。用假道具真坏事!他气急败坏地想。一个啥都没连的防毒面具,一个暴露在迅速流失的空气中的自己。火烧眉毛了。
他在箱子空隙中找到地方站起来,正要踩着它们往仓库门口方向跑去——希望整个基地没有被破坏。就在这时,他记起了被困在使馆过道深处的梅琳娜——她不会还在那儿吧?见鬼。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听见远处传来喊叫声,还有一丝光线。很好。他屏着呼吸,感觉好像已经挨了好几分钟,又觉得也许还没半分钟。每重新吸一口气,他都宁愿是冰冷的真空,而不是如刀剑般猛灌进体内的寒冷气流。紧急空气补给源源不断地从圆顶缺口内涌入——这其实是他本人研发的一项技术。至少,此时此刻,它似乎派上了用场。
他听到走廊一侧传来低沉的呜咽,于是拨开挡在前面的箱子,昏暗中响起一声短促的惊呼——啊哈,找到她了。她意识不太清醒,腿部沾湿,也许是在流血。糟糕。他艰难地把她从箱子堆里拔出来、托起她。在肾上腺素和月球重力双重加持下,他觉得自己有点像超人。空气越发稀薄,只剩下刺骨寒意,每次呼吸都如同针刺。他怀里抱着梅琳娜跨过重重障碍,这简直比闯鬼门关还难。他感觉头晕目眩,但仍挣扎着翻过一排箱子,踉踉跄跄地向远处的灯光前行。又一张胶合板砸在了小腿上,他吃痛叫了一声,跌倒在地。“喂。”他说。空气彻底耗尽了。
醒来时,他正躺在基地医院的病床上。“太好了,”他喃喃道,“基地没给炸飞。”
听到他说话,朋友们都松了口气,不由得露出笑容。似乎整个电影摄制组都在这里了,伊万站在床边说:“没事了。”
“什么鬼,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摆的嘛,一颗小流星击中了我们这块,而且正好落在了着陆舱里,好笑吧。不过我们的储物仓也被它毁了,你肯定注意到了。”
约翰痛苦地点点头:“所以,它终于还是发生了。”
“是的。”这是月球基站面临的巨大不可控风险之一,每年都有数千颗大大小小的流星没头没脑地撞上没有一丝空气的月球表面。流星击中他们这么小的基地的几率其实很低,但是考虑到这个基数……如果把眼光拉远些看,其实他们和登山者的安全系数相差无几。山体崩塌一旦发生,那就是百分之百。
“梅琳娜呢?”约翰猛地从床上挺起来。
“这儿呢,”梅琳娜喊道。她和他隔了几张床,一条腿上打着石膏,“我没事,约翰。”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她下了床过来亲吻他的脸颊,“多亏你救了我!”
约翰哼一声,“救你?”
他们又冲他笑起来。皮埃尔-保罗用手指点点他,“英雄无处不在,像我们这样微不足道的人群也不例外。现在,你可得承认伊万的观点啦。”
“我究竟干了啥 。”
“你是位英雄。”伊万咧着嘴笑道,“也可以说,只是个普通人,压根儿不是什么伟大领袖,但你救了梅琳娜,你改变了历史。”
“除非她成了总统,不然也没用。”约翰边说边笑,“喂梅琳娜,去搞一间办公室吧!或者去救几位潜力股作曲家之类的。”
伊萬只是摇着头:“约翰,你怎么那么固执?如果我是对的,那也没什么不好。想想吧,如果我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干坐着等领导来指挥。”他笑意更盛了,容光焕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采取行动——我们选择自己的领袖,通过集体意志指导他们,所以我们可以让历史向任何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就像你在储物仓里做的一样。” 约翰靠回病床,陷入了沉思。朋友们笑意盈盈地围绕在他身边,其中一位拿出一枚硕大的纸板奖章,看上去特别像《绿野仙踪》里“小胆狮”获得的那一块。“啊,可怕。”约翰叹道。
“等探险队到了火星,他们得用你的名字命名点什么东西。”梅琳娜说。
约翰思考了一会儿,有气无力地接过那枚大奖章。他的朋友们都看着他,等着他开口。
“那个,我还是觉得都是放屁。”他对伊万说,“不过,如果你说的有一点点道理,那也不过是你提过的阿拉莫①那种老掉牙精神,在得克萨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这么做。”
他们又笑了起来。
他又从床上坐起来,气势汹汹地冲他们晃着奖章。
“我保证是真的!而且,都怪德·尼罗!你们没看出来吗,我在模仿他这位真英雄!我本来手足无措地在地上乱爬,接着就看见了德·尼罗的脸,看见他在德黑兰大使馆里扮演的杰克逊上校。于是我就对自己说,天呐,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我只是照做了。”
【责任编辑:龙 飞】
①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
②《公民凯恩》:奥森·威尔斯在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于1941年在美国上映,曾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③奥森:奥森·威尔斯,美国著名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电影《公民凯恩》导演。1975年,美国电影协会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
①《上海小姐》:奥森·威尔斯执导并主演的犯罪电影,1947年上映。
②撒钱舞:希腊、尼日利亚、波兰等部分地区的地婚礼传统习俗。在该环节中,宾客与新人一同跳舞,并向新人撒钱,互动性强,气氛欢乐。
③遮幕:拍摄电影镜头前,通常要通过“遮幕”为演员定位,以便后期走位及找到最佳拍摄角度。
①黑色电影(Film Noir):一种调子阴郁、情绪悲观的电影风格。一般主要用于侦探片或犯罪片中。
①约翰·列侬: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摇滚乐队“披头士”成员。1980年,约翰·列侬被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查普曼枪杀,年仅40岁。
①得克萨斯神枪手:一种逻辑谬误,即在大量的数据中精心挑选出对己方观点有利的证据,不使用那些不利的证据。
②萨达特:埃及前总统,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被宗教极端分子刺杀。
③奥洛夫·帕尔梅(1927-1986):瑞典最著名首相,1986年在任期内被刺杀身亡。
①阿拉莫:位于美國得克萨斯州。此地曾发生过“阿拉莫之战”(1835-1836),如今阿拉莫在美国已成为自由意志下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象征。
“要我说,这儿倒有我们储物仓的那种精神。”
“这儿就是储物仓,约翰。我们的电影全是在这儿拍的。”
“但我记得你说过,我们要把第一版电影里扯的谎全改过来,”约翰·兰德对导演说,“我以为你是说《逃离德黑兰》这部纪实电影太蠢了,只有德·尼罗扮演的杰克逊上校看得过眼。是你说的,最终我们要把真事拍成电影。”
伊万叹口气:“没错,约翰,是让人钦慕的记忆。不过你要知道,拍电影的时候,真实不代表和事实绝对一致。”
“我敢打赌,那部纪实电影的导演绝对也这么说过。”
伊万发出重重的嘘声。拍电影时他经常这样,这表示他正往外放气,免得自己炸锅。“别抬杠了,约翰。你应该清楚,我们和那些粗制滥造不一样。单是月球重力这一项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做出完全真实的电影,我们在梦想世界里工作,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凸显真实发生的事。还有,我们拍这些电影是为了在这儿自娱自乐!为了翻拍那些垃圾历史片!为了玩得开心!”
“那是自然,伊万,那是自然——除了那些你指导的差评如潮的电影。他们可都夸你是翻版谢尔盖·爱森斯坦①,还说这些翻拍都是《公民凯恩》②以来上映的最拔尖的片子。所以现在才有压力嘛,不只是拍着玩玩了,对吧?”
“才不是!”伊万使劲摆手,仿佛在猛劈空气练空手道,“我才不信那些鬼话。等我们什么时候拍得不开心了”——他几乎在吼——“我就不干了!”
“那是自然,谢尔盖。”
“不许那么叫我!”
“好的,奥森③。”
“约翰!”
“但这是我的名字啊。如果我这么叫你,我俩都要被搞糊涂。”
他们的女主角梅琳娜·古西亚尼斯赶来给伊万救场:“好了约翰,你都快把他搞出心脏病了。已经晚了,我们赶快继续吧。”
伊万定定心神,用手刨着头发。他喜欢干导演这些能把人逼疯的活儿,而约翰喜欢把他逼疯。他俩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意见相左,所以才是最佳拍档。“好的,”伊万说,“好了,布景已经准备停当,跟大使馆建筑可能有些许出入——”他狠狠地剜了约翰一眼——“但也相当不错。”
“我们现在再来一遍。德黑兰正是夜间,四分之一的城市里都弥漫着麻痹神经的毒气,但你不知道革命卫队会不会戴着防毒面具之类的玩意儿突然从什么地方窜出来,也不确定隔绝毒气的房间里是不是正好藏着几个革命队员。每分每秒他们都可能蹦出来冲你开枪。你方的直升机就悬停在头顶上,声音震耳欲聋。大使馆内断了电,但探照灯开始从城市各个方向射来,锁定在直升机上。直升机陆续像劣质玩具一样分崩离析,所以现在只剩下了五架,你不确定它们还能坚持多久,毕竟已经有十架都报废了。你们都戴着防毒面具挨个搜寻大使馆各个房间,目的是找到并且转移那五十三名人质。室内一片漆黑,大部分人质和守卫一样,都昏迷了,不过有一些密闭房间可以隔绝空气,里面自然有人质正大声呼救。有一阵——这部分的效果我要特别重点突出——有一阵,建筑内一片混乱。没人知道杰克逊上校在哪儿,没人知道有多少人质已经获救,有多少还困在里面。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无比嘈杂,远处传来枪击声。我想要的效果和《上海小姐》①大结局场景类似,角色在满是镜子的屋子里相互射击,不过比这个场面再混乱十倍。”
“等等,等会儿。”约翰故意操着一口浓重的得克萨斯口音——他说得行云流水,可以无缝切换。“我喜欢混乱场景这块,还有对威尔斯的致敬。不过回到现实问题上来,杰克逊上校可是整个行动的英雄!所有直升机都躲进荒漠的时候,是他决定继续行动;也多亏他在使馆里找到安尼特·贝洛斯,所以她才能带领行动队四处寻找人质。总之,每一刻他都身先士卒,所以他们才把那些奖章都颁给了他!”
伊凡瞪着双眼:“约翰,你演谁?”
“杰克逊上校,咋的,”约翰挺直身子,指着自己,“明摆的嘛。”
“但是,”伊万轻拍着脑袋,表示自己在动脑子,“你不想只是拙劣地模仿德·尼罗的表演,是吧?你想要一种新的诠释,没错吧?在我看来,模仿德·尼罗这个主意太傻了。”
“我嘛,倒是喜欢这个主意。”约翰说,“好给他做个示范。”
伊万不以为然地直摆手:“你和其他人一樣,对这件事的了解全都来自那部愚蠢的电影。我不一样,我读过人质和直升机陆战队士兵的描述,真相是杰克逊上校的光辉时刻其实在荒漠里,尽管当时只有五架直升机还能运转,他依然决定继续完成任务。那是他的荣耀巅峰,他的英雄时刻。我们拍这个场景的时候你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小齿轮都在严丝合缝地运转,一丝不差。”他又拍拍脑壳。
“德·尼罗是很骄傲的。”梅琳娜说。
约翰撇着嘴点点头:“我们需要那样的伟人。没有他们,历史就完蛋了,只剩下黄沙里的一堆烂飞机,早就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
“历史上的狠角色,”伊万说,“可惜让雪莉抢了先。而且,其实杰克逊上校在做出继续突袭的决定之后才出现,用他下属的话说,显得有点错愕。他们在大使馆屋顶降落以后,杰克逊上校带领第一行动队率先突袭,接着就在里面失联了。虽然最关键的前半个小时没人领导,整个行动队还是相当迅速。对这一时段的描述全都是‘极其混乱’,直到佩顿中士——不是杰克逊上校,电影这段是假的——直到佩顿中士找到贝洛斯女士后,她才带他们找到了人质的房间。”
“好吧,好吧,”约翰皱着眉头,“也就是说,在这一幕里,没我什么事儿呗。”
“不要太钻牛角尖嘛,约翰,也许你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呢。不过你说得差不多。那倒霉催的直升飞机坠毁让你人手严重短缺,但你还是得把力量全投进突袭行动,所以这种极大的风险让你有点怯场。明白了吗?”
“明白了,但我不信。杰克逊是个英雄。” “好吧,是英雄,奖章一大堆,堆满一屋子。如果他把它们都别在身上,他看起来一定像刚跳完撒钱舞②的新娘,被奖章压得直不起腰。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先想法子展示真实情况吧。”
“好吧,”约翰挺直腰板,“我准备好了。”
场景拍摄是他们都最乐在其中的部分。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也是他们在“月神三号”里为了打发时间不停地拍电影的原因。伊万、约翰,梅琳娜和皮埃尔-保罗都是能在一个个项目中轮流解读导演工作的理论好手,遮幕③时总是松松散散,留下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对这样本就该一片混乱的场景,他们更是肆无忌惮地造作。他们个个都是制造混乱的行家。
于是,他们在德黑兰大使馆——储物仓里面横冲直撞了差不多半小时。储物仓的白色胶合板后面摆着许多排箱子,用来模仿使馆建筑以及其内部构造。闪烁的灯光时不时刺破黑暗,他们的叫喊声几乎要被录制播放的直升机轰鸣声淹没。头顶的透明穹顶上贴着直升机图形,轮廓映衬在星空诡谲的光辉下——这已经成了“月神三号”的产品商标,因为夜景画面中常常有璀璨异常的星海在头顶高悬,把电影渲染得如梦似幻。
扮演陆战队员的演员戴着防毒面具在使馆内磕磕绊绊地前行,看起来像从天而降来侵略月球的外星人。扮演人质和革命卫队的演员横七竖八地躺在地板上,只有几个被关在安全房间里的人质在奋力反抗或者大声呼救。约翰、皮埃尔-保罗和其余人在使馆搜寻扮演安尼特·贝洛斯的梅琳娜。有一阵,约翰似乎要率先找到她了,这样的话德·尼罗电影的谎言就会历史重现。不过,最终还是扮演佩顿中士的皮埃尔-保罗确定了她房间的位置。贝洛斯当时头脑清醒,于是佩顿中士和他带领的行动小队在她的指引下四处奔走、解救人质。根据她后来描述,被囚禁数月以来,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计划如果救援这一刻真的到来自己该如何应对。他们锁定了其余昏迷人质的位置,迅速把他们拖进屋顶上胶合板做的直升机。枪击声射穿了直升机的轰鸣,他们跃上舱门,一束束白光像伊斯兰之剑般刺破夜空。
到此为止了,飞机飞离的场景会在他们的小型直升飞机内部拍摄。伊万关掉直升机轰鸣的录音,对着喇叭大喊:“卡!”接着,他把所有精心布置过的微型摄像机都关了,此前它们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录制。
“伊万,你的电影最让我无法理解的点,”约翰说,“是你总把英雄角色挖掉。总是这样!”
他们站在水池浅水区,一边给自己降温一边观看大屏幕。这一张屏幕铺满了基地游泳馆的一整面墙,上面播放着当天拍摄的素材。许多画面都大同小异:黑灯瞎火,灯影明灭,奇形怪状的身影被扯得细长,移动时仿佛群魔乱舞,地球上的观众会觉得这超现实的场景简直摄人心魄。如果伊万能从这些素材里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情节或者让人抓心挠肝的悬念,那可真是天降神迹。不过演员们都兴高采烈,尽管画面嘈杂混乱得让人头皮发麻,他们仍然展现了无比绝望、惊险,以及英勇的画面。
伊万却没那么开心:“一坨屎!”他说,“我们还得再来一遍。”
“我看着还行,”约翰评论道,“就像黑色电影①之子死而复生。不过说真的,伊万,你得改改对英雄的偏见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了《逃离德黑兰》,它是我的启蒙之光,也是我后来去学工程的一个大原因。”
皮埃尔-保罗怀疑自己听错了:“约翰,看个动作电影怎么就让你对工程感兴趣了?”
“这个嘛,”约翰皱着眉头解释,“我猜,我觉得自个儿能搞出更牛的直升机。”他对身边朋友的笑声置若罔闻,“他们太不靠谱了,我当时都不敢相信。不過,德·尼罗老兄继续前往德黑兰的方式,他解救所有人质还把他们安全送回去的手段,甚至还有像苍蝇一样掉下来的直升机,都绝了!我们需要英雄,历史讲的就是少数人的故事,他们具备名垂青史的条件,但你总是对他们轻描淡写。”
“历史伟人论,只论英雄。”皮埃尔-保罗轻蔑地说。
“对啊!”约翰赞同道,“当然了,还有女英雄。”看见梅琳娜蹙起眉梢,约翰赶紧补一句,“伟大领袖改变历史,他们与众不同而且凤毛麟角。但如果你信了伊万的电影,历史上压根儿就没这些人了。”
伊万嫌弃地哼一声,终于从屏幕上移开了注意力:“见鬼,我们还得把那一幕重拍一次。至于我的历史观嘛,约翰,据我对你的了解,你的观里既兼容了它,又与它相斥。”他微微歪着头,一脸认真地看着他这位朋友。在片场,他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伊万承受着百般折磨,是喜怒无常的导演,总是磨牙霍霍,对人发号施令;约翰犟得像头牛,是阴晴不定的大明星,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坚信自己是人中龙凤。大部分时候这都只是各司其职,是游戏的一部分,只会让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逗趣。出了片场,这种角色分工基本上就消失了,除非要表达观点或者逗乐子。伊万是基地的电脑操作主管,但约翰是曾经参加过火星之旅的工程师。他们是好友,在很大程度上,俩人之间的争论其实塑造了伊万对自己拍摄的修正主义历史电影的想法,这当然是这个小团体中最火花四溅的部分——尽管约翰声称他们争论是为了那些悬疑情节和平平无奇的诡异画面,而不是为了对历史发表言辞。“我了解你吗?”伊万好奇地问。
“这个嘛,”约翰说,“拿你上次做的电影为例,就是一个女人救了约翰·列侬①的命那一部。1982年纪录剧情片拍得很好,这就是典型的英雄主义行为。她就在那儿,站在一个男人身边,他刚拔出一把超他丫大的枪。但他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她就以闪电之势一脚踹向了他的裤裆并冲他的耳朵挥了一拳。但在你的翻拍里,我们的关注点全在她怎么开始上空手道课、怎么学了这些动作,她老公怎么鼓励她去上课,就算她要去反方向,出租车还是专门为了她停下,还有其他出租车司机怎么告诉她列侬刚进了公寓。都是这些,你搞得这件事好像只是巧合!”
伊万从水池里含了一大口水喷向熠熠生辉的圆顶,看起来就像一座喷泉雕塑:“需要一连串巧合,才能让玛格丽特·阿维在恰好的时间点进入达科塔大厦,”他对约翰说,“但有一些不是巧合——都是些慷慨善良或者贴心的小举动送她到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我没有阉割英雄主义的元素,只是把它分散在了它该去的地方。” 约翰的脸皱成一团,又摆起一副明星架子:“我觉得这大规模社会性运动的点子和一些政党的很像,把历史向集体主义方向推进。”
“不,不是,”伊万说,“我的关注点一直在个人。我是说,我们个体的行动加在一起才构成历史,才构成我们口中所谓‘领袖’的壮举。你明白我的意思的。你知道,人们总说现在情况改善了,可以四处旅行,有诺贝尔和平奖、世俗宗教、世界良知之类的东西,这是因为约翰·列侬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是啊,他当然是世界良知!”
“当然,当然,他写的歌很伟大,不过也有很多反对他的人。但是如果没有玛格丽特·阿维,他早在四十岁那年就被谋杀了;如果没有玛格丽特·阿维的老公,她的空手道教练,还有纽约那几个出租司机,那些无名之辈,她也不可能在那儿救他的命。所以我们都是其中一分子,不是吗?那些说都是因为列侬、卡特或者戈尔巴乔夫的人——他们把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的事归功给了个别人。”
约翰摇着头,把水溅得到处都是。“精妙无比,真的!但实际上,就是列侬、卡特和戈尔巴乔夫这些人改变了历史,全靠他们自己。卡特发起了人权外交,还有巴勒斯坦人、新拉丁美洲人、美洲印第安人——要是没有卡特,他们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其实,”梅琳娜俏皮地盯着皮埃尔-保罗,补了一句,“要是我对玛格丽特·阿维那部电影的理解没错,如果当时她没去看卡特向1980年大选帮他获胜的工作伙伴致谢,她就不会正好在达科塔街区,更不会有机会救列侬的命。”
约翰猛地站起来,仿佛一只鲸鱼跃出水面。“所以说,我们还得感谢卡特!至于戈尔巴乔夫嘛,我都不用说他的事迹。对你们俄国佬而言,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不是他,一切都没戏。”
“好吧——我同意,他的确是位重要的领导人。”
“他当然是!卡特和他一样至关重要。他们在任的时期都是历史转折点,世界刚开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惨淡地爬出来,他们就大显身手了。没几个人能做到那些事,许多人压根儿没那个本事。”
伊万摇着头:“如果欧内斯特·杰克逊上校在德黑兰没有下定决心也没有继续完成救援任务,卡特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些事!”
“所以杰克逊也是英雄!”
“如果美国五角大楼的职员没在最后关头决定派十六架飞机,而是只派了八架,杰克逊也成不了英雄。”
“而且,”梅琳娜很快点出来,“幸亏安尼特·贝洛斯那年花了很多时间心心念念想着有人设法救援时怎么办,所以她就算闭着眼都能找到每一个人质被关押的地点。要是如果没有她,一半人质都会被放弃,这样一来卡特的表现也不会那么好看。”
“不只是这样,他们还得靠佩顿中士找到贝洛斯。”伊万补充道。
“胡说八道!”约翰据理力争——紧要关头他总是这么回嘴,接着又换了口风:“我也不太确定这些人质对卡特的连任是不是起了决定作用,他当时在和一个怪胎竞争,虽然我不记得那家伙的名字了,但他有点像个白痴。”
“所以呢?”梅琳娜说,“这有什么关系吗?”
约翰咆哮一声猛扑向她,霎时水花飞溅。不过,她比他更灵巧得多。他在后面追赶,她就游刃有余地四下躲避,看起来像一头笨拙的鲸鱼追赶机敏的海豚。他败下阵来,又开始冲她远远撩水花,一如往常,这场口水仗很快沦为一场泼水游戏。
“哎好了,”约翰宣布休战,不再撩水花,只是悠悠地漂在浅水区,“梅琳娜的蝶泳真是赏心悦目,在這种重力下简直像一只神女幻化的灵猫,那肌肉流畅的手臂,海豚般灵敏的转弯……”
皮埃尔嗤之以鼻:“你只是喜欢蝶泳的时候时不时露出水面的翘臀。”
“胡说八道!比起男人,女人像更是水做的骨肉,你不觉得吗?”
“原来不是你那种欣赏。”
“像天神。男神和女神。”
“你自己就有点像天神,”梅琳娜对他说,“比如……酒神巴克斯。”
“嘿,”约翰挥挥手打断她,指向屏幕,“我发现这些精妙复杂的欧洲理论早就销声匿迹了,只是使了得克萨斯神枪手逻辑①所以看起来有理,仅此而已。”
“只有这种逻辑才能办到。”皮埃尔-保罗说。
“对,你认可了我的观点。最终,不管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没有帮他们掌权,还是伟大的领袖——罕见的那几个——要有所作为。”
“你这么一改命题,”伊万说,“它就和我的观点一样了。领袖的确重要,但正是因为我们让他们成为了领袖。他们是集体意志,他们是我们意志的表达。”
“等会儿!你又过分了!这话说得好像英雄领袖几毛钱就能买一打似的。照你这么说,如果卡特1980年落选了也不妨事,列侬被那家伙杀了也不妨事。但是看看历史吧,兄弟,看看我们失去伟大领袖时都发生了什么!林肯被枪杀,他们找到能相提并论的领导人了吗?不可能!甘地、肯尼迪兄弟、马丁·路德·金、萨达特②,还有奥洛夫·帕尔梅③。这些人被刺杀之后,他们的国家都为之悲恸,因为他们意义非凡。”
“他们的确意义非凡,”伊万点头道,“他们被杀害当然是坏事,而且短期内情形肯定会恶化,不过他们不是不可替代,因为他们只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都不是天才或圣人——可能除了林肯和甘地——只是因为我们渴望英雄存在,所以才用那种方式去想他们。但我们也是英雄,是我们让他们各取所长各司其事。而且,还有很多有才干、有头脑的人可以弥补失去他们的缺憾,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恢复。”
“真正的长远,”约翰阴郁地说,“对于美国南方来说,如果没有林肯,是一百年或更久。他们并不寻常,长远更能证明这一点。”
“说到长远,”皮埃尔-保罗说,“你们饿吗?”
他们都饿了。录制的素材已经播完一轮,伊万觉得它们毫无用处。他们从水池里爬出来,一边向更衣室走,一边讨论要光临哪家餐厅。基地里有很多餐馆,每周都有新店开张。“我刚尝了那家新匈牙利餐厅,”梅琳娜说,“食物不错,就是吃完饭遇到点麻烦——没人给我们结账!” “我记得你说那地方以前就是一家匈牙利餐厅。”约翰接住话头。他们一齐又把他丢进了水池里。
第二次拍摄大使馆营救画面时,伊万调整了许多微型摄像机和灯光的位置,不过对演员的指令还是没变。一进入布景走廊,约翰·兰德就情不自禁地向安尼特·贝洛斯被囚禁的方向冲去。
好吧,他想,或许杰克逊上校置团队于不顾,只顾冲进使馆里找人质的做法是有点冲动,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实际上他在得到贝洛斯帮助之前就已经解救了许多人质。这并不难,几乎他和突击队进入的每一间屋子里都有一两名人质躺在地板上,还有一些和警卫员一起瘫在大厅里,吸进毒气后浑身麻痹、动弹不得。神经毒气,这法子真他娘的天才。守卫和人质不必说,这两种角色不好演,因为动不动就会被跑过去的突击队员踢一脚。他催着队员们挨个儿检查房间,扛起人质,让他们耷拉在肩膀上,再故意踉踉跄跄地穿过走廊,时不时还要撞上墙壁——人质可真真是难演——再扯下防毒面具之类的玩意儿。毫无疑问,微型摄像机里全是精彩画面。
等突击队员都下了楼,他跑过一个角落,向他认为安尼特·贝洛斯所在的房间跑去。透过直升机的轰鸣,又躲过偶尔袭来的几轮自动射击,他仿佛听到了梅琳娜的声音,她正声嘶力竭地大喊。这么说来,皮埃尔-保罗还没有把她救出来。很好,现在他会成为拯救她的人,在她带领下拯救更多被关押的人质,就跟德·尼罗在电影里演的一样。这肯定是打伊万的脸,不过他们可以事后再讨论这个,毕竟无从知晓二十年前这栋房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用他独创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他们搭的布景只有一层楼高,这点也让约翰不爽:德黑兰大使馆实际有四层高,所以在楼梯上跑动也会让任务更加困难,但是伊万打算换着花样利用这一层的画面,后期再补几个楼梯镜头来打造使馆多层效果了事。好吧,这意味着他只需要挣扎着经过几个窄小的角落,跃过几个昏迷的革命卫队队员,使劲找微型摄像机的镜头。这次,周围的声音震天响,震耳欲聋。
一面墙突然倒了下来,他被胶合板拍倒在地,墙后的箱子滚落一地,塞满了走廊。“喂!”他大吃一惊,不禁大喊。这不是设计好的剧情,怎么回事?直升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一连串撞击声和呼啸声紧随其后,激得他脊柱上好像通了一阵强电流。他之前在例行训练中听到过这种声音。室内的空气逐渐干涸,一定是透明圆顶被破坏了。
他仰起身子靠着胶合板墙面,却被卡住了,便尽量放平身体向前滑去。他从一张胶合板下面钻过,溜进了掉落的几个箱子形成的一方小空间。走廊的方向难以分辨,四周一片漆黑。时间紧迫,想起自己那小小的防毒面具其实压根没有连接真正的供氧设备,他不禁骂了一句。用假道具真坏事!他气急败坏地想。一个啥都没连的防毒面具,一个暴露在迅速流失的空气中的自己。火烧眉毛了。
他在箱子空隙中找到地方站起来,正要踩着它们往仓库门口方向跑去——希望整个基地没有被破坏。就在这时,他记起了被困在使馆过道深处的梅琳娜——她不会还在那儿吧?见鬼。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听见远处传来喊叫声,还有一丝光线。很好。他屏着呼吸,感觉好像已经挨了好几分钟,又觉得也许还没半分钟。每重新吸一口气,他都宁愿是冰冷的真空,而不是如刀剑般猛灌进体内的寒冷气流。紧急空气补给源源不断地从圆顶缺口内涌入——这其实是他本人研发的一项技术。至少,此时此刻,它似乎派上了用场。
他听到走廊一侧传来低沉的呜咽,于是拨开挡在前面的箱子,昏暗中响起一声短促的惊呼——啊哈,找到她了。她意识不太清醒,腿部沾湿,也许是在流血。糟糕。他艰难地把她从箱子堆里拔出来、托起她。在肾上腺素和月球重力双重加持下,他觉得自己有点像超人。空气越发稀薄,只剩下刺骨寒意,每次呼吸都如同针刺。他怀里抱着梅琳娜跨过重重障碍,这简直比闯鬼门关还难。他感觉头晕目眩,但仍挣扎着翻过一排箱子,踉踉跄跄地向远处的灯光前行。又一张胶合板砸在了小腿上,他吃痛叫了一声,跌倒在地。“喂。”他说。空气彻底耗尽了。
醒来时,他正躺在基地医院的病床上。“太好了,”他喃喃道,“基地没给炸飞。”
听到他说话,朋友们都松了口气,不由得露出笑容。似乎整个电影摄制组都在这里了,伊万站在床边说:“没事了。”
“什么鬼,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摆的嘛,一颗小流星击中了我们这块,而且正好落在了着陆舱里,好笑吧。不过我们的储物仓也被它毁了,你肯定注意到了。”
约翰痛苦地点点头:“所以,它终于还是发生了。”
“是的。”这是月球基站面临的巨大不可控风险之一,每年都有数千颗大大小小的流星没头没脑地撞上没有一丝空气的月球表面。流星击中他们这么小的基地的几率其实很低,但是考虑到这个基数……如果把眼光拉远些看,其实他们和登山者的安全系数相差无几。山体崩塌一旦发生,那就是百分之百。
“梅琳娜呢?”约翰猛地从床上挺起来。
“这儿呢,”梅琳娜喊道。她和他隔了几张床,一条腿上打着石膏,“我没事,约翰。”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她下了床过来亲吻他的脸颊,“多亏你救了我!”
约翰哼一声,“救你?”
他们又冲他笑起来。皮埃尔-保罗用手指点点他,“英雄无处不在,像我们这样微不足道的人群也不例外。现在,你可得承认伊万的观点啦。”
“我究竟干了啥 。”
“你是位英雄。”伊万咧着嘴笑道,“也可以说,只是个普通人,压根儿不是什么伟大领袖,但你救了梅琳娜,你改变了历史。”
“除非她成了总统,不然也没用。”约翰边说边笑,“喂梅琳娜,去搞一间办公室吧!或者去救几位潜力股作曲家之类的。”
伊萬只是摇着头:“约翰,你怎么那么固执?如果我是对的,那也没什么不好。想想吧,如果我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干坐着等领导来指挥。”他笑意更盛了,容光焕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采取行动——我们选择自己的领袖,通过集体意志指导他们,所以我们可以让历史向任何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就像你在储物仓里做的一样。” 约翰靠回病床,陷入了沉思。朋友们笑意盈盈地围绕在他身边,其中一位拿出一枚硕大的纸板奖章,看上去特别像《绿野仙踪》里“小胆狮”获得的那一块。“啊,可怕。”约翰叹道。
“等探险队到了火星,他们得用你的名字命名点什么东西。”梅琳娜说。
约翰思考了一会儿,有气无力地接过那枚大奖章。他的朋友们都看着他,等着他开口。
“那个,我还是觉得都是放屁。”他对伊万说,“不过,如果你说的有一点点道理,那也不过是你提过的阿拉莫①那种老掉牙精神,在得克萨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这么做。”
他们又笑了起来。
他又从床上坐起来,气势汹汹地冲他们晃着奖章。
“我保证是真的!而且,都怪德·尼罗!你们没看出来吗,我在模仿他这位真英雄!我本来手足无措地在地上乱爬,接着就看见了德·尼罗的脸,看见他在德黑兰大使馆里扮演的杰克逊上校。于是我就对自己说,天呐,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我只是照做了。”
【责任编辑:龙 飞】
①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
②《公民凯恩》:奥森·威尔斯在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于1941年在美国上映,曾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③奥森:奥森·威尔斯,美国著名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电影《公民凯恩》导演。1975年,美国电影协会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
①《上海小姐》:奥森·威尔斯执导并主演的犯罪电影,1947年上映。
②撒钱舞:希腊、尼日利亚、波兰等部分地区的地婚礼传统习俗。在该环节中,宾客与新人一同跳舞,并向新人撒钱,互动性强,气氛欢乐。
③遮幕:拍摄电影镜头前,通常要通过“遮幕”为演员定位,以便后期走位及找到最佳拍摄角度。
①黑色电影(Film Noir):一种调子阴郁、情绪悲观的电影风格。一般主要用于侦探片或犯罪片中。
①约翰·列侬: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摇滚乐队“披头士”成员。1980年,约翰·列侬被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查普曼枪杀,年仅40岁。
①得克萨斯神枪手:一种逻辑谬误,即在大量的数据中精心挑选出对己方观点有利的证据,不使用那些不利的证据。
②萨达特:埃及前总统,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被宗教极端分子刺杀。
③奥洛夫·帕尔梅(1927-1986):瑞典最著名首相,1986年在任期内被刺杀身亡。
①阿拉莫:位于美國得克萨斯州。此地曾发生过“阿拉莫之战”(1835-1836),如今阿拉莫在美国已成为自由意志下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