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与实践”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数学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 建立模型 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39-02
一、课外探究,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角度分析
(一)思于知识本质,联结知识网络
《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二是蹬同样的圈数,变速自行车的哪一种齿数组合走得更远?这两个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有圆周长、比例和排列组合等知识。
(二)探于学生经验,课前自主观察
笔者第一次磨课后发现学生会骑自行车但不了解其运动原理和结构。因此,笔者布置了课前探究作业,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和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自行车的有关知识。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制订探究单如下:
学生回家自主探究并完成上述问题后在课上汇报、展示。
二、课内探究,从生活经验的实践性角度思考
(一)直观演示,揭示数学问题
课前调查时,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对自行车的内部结构和驱动原理缺乏了解,结合课前观察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正确的表象。
片段一:课前探究反馈,结合gif动图,直观演示
T:好,首先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自行车,它都有哪些部件?(指屏幕)
生说,课件出示自行车各部分结构名称。
片段二:理解“蹬一圈”和“走多远”,课件动画直观演示
T:“蹬一圈”其实是什么转动了一圈?
S:脚踏板转动了一圈。也就是“前齿轮转了1圈”。
T:“走多远”指的是什么呢?
S:指的是自行车车轮滚动所行驶的距离。(动画演示)
课堂上笔者借来5辆自行车,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在亲自动手转动自行车脚踏板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
(二)逐层探究,分步建立模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开始让学生谈对自行车的了解起,就始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经过探究得出可用公式计算,之后再让学生猜想“车轮转动的圈数”可能会与什么有关?
片段一:直接测量,视频播放测量过程,直观演示
T:老师录了一个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不是你说的方法(播放视频,出示数据表)
T: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S:同一辆自行车,测量的结果怎么都不一样?
S:说明这种测量方法,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
片段二:利用自行车实物,小组探究讨论“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
T: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自行车实物,分小组观察讨论(平板拍照上传),小组讨论(3分钟。计时器,平板板书推送),汇报交流。
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到了最高潮,通过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明确了“求齿轮齿数与车轮转动的圈數之间的关系”。
(三)化繁为简,构建数学模型
通过生动的微课动画演示,简化自行车的外部轮廓,将研究“蹬一圈,后轮滚动几圈”,转化成了研究“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其次,将前、后齿轮齿数运动的秘密说清楚,大大降低了观察和计算方面的难度;最后,学生讨论得出后轮滚动圈数的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的知识对算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所行距离=后轮周长×
片段一:微课动画播放,清楚直观发现前后齿轮转动秘密
T:老师感觉你们小组是知道其中奥秘的,但表达不清。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前后齿轮转动规律的视频,你们就明白了。
T: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S:前齿轮走1 个齿,后齿轮也走1个齿。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完善建模的过程。
三、拓展探究,从数学建模的实践性角度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后,笔者设计了一组具有梯度层次的应用,再次利用实物自行车分小组探究自行车并对比、改装自行车、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多少种速度,这样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历史回望,从自行车演变的实践性角度联想
回望自行车的演变史,发明至今也就200多年,但它的样子发生了很多改变,当然它的样子还是会继续改变,师生共鸣期待它未来的样子是由在座的同学改变的,此时课已结束,而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韩庆龙.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前开展课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以人教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为例[C].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6
[2]陆艳,文生明.“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建议[C].小学教师,2014.3
【关键词】探究实践 建立模型 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39-02
一、课外探究,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角度分析
(一)思于知识本质,联结知识网络
《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二是蹬同样的圈数,变速自行车的哪一种齿数组合走得更远?这两个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有圆周长、比例和排列组合等知识。
(二)探于学生经验,课前自主观察
笔者第一次磨课后发现学生会骑自行车但不了解其运动原理和结构。因此,笔者布置了课前探究作业,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和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自行车的有关知识。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制订探究单如下:
学生回家自主探究并完成上述问题后在课上汇报、展示。
二、课内探究,从生活经验的实践性角度思考
(一)直观演示,揭示数学问题
课前调查时,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对自行车的内部结构和驱动原理缺乏了解,结合课前观察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正确的表象。
片段一:课前探究反馈,结合gif动图,直观演示
T:好,首先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自行车,它都有哪些部件?(指屏幕)
生说,课件出示自行车各部分结构名称。
片段二:理解“蹬一圈”和“走多远”,课件动画直观演示
T:“蹬一圈”其实是什么转动了一圈?
S:脚踏板转动了一圈。也就是“前齿轮转了1圈”。
T:“走多远”指的是什么呢?
S:指的是自行车车轮滚动所行驶的距离。(动画演示)
课堂上笔者借来5辆自行车,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在亲自动手转动自行车脚踏板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
(二)逐层探究,分步建立模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开始让学生谈对自行车的了解起,就始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经过探究得出可用公式计算,之后再让学生猜想“车轮转动的圈数”可能会与什么有关?
片段一:直接测量,视频播放测量过程,直观演示
T:老师录了一个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不是你说的方法(播放视频,出示数据表)
T: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S:同一辆自行车,测量的结果怎么都不一样?
S:说明这种测量方法,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
片段二:利用自行车实物,小组探究讨论“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
T: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自行车实物,分小组观察讨论(平板拍照上传),小组讨论(3分钟。计时器,平板板书推送),汇报交流。
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到了最高潮,通过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明确了“求齿轮齿数与车轮转动的圈數之间的关系”。
(三)化繁为简,构建数学模型
通过生动的微课动画演示,简化自行车的外部轮廓,将研究“蹬一圈,后轮滚动几圈”,转化成了研究“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其次,将前、后齿轮齿数运动的秘密说清楚,大大降低了观察和计算方面的难度;最后,学生讨论得出后轮滚动圈数的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的知识对算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所行距离=后轮周长×
片段一:微课动画播放,清楚直观发现前后齿轮转动秘密
T:老师感觉你们小组是知道其中奥秘的,但表达不清。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前后齿轮转动规律的视频,你们就明白了。
T: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S:前齿轮走1 个齿,后齿轮也走1个齿。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完善建模的过程。
三、拓展探究,从数学建模的实践性角度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后,笔者设计了一组具有梯度层次的应用,再次利用实物自行车分小组探究自行车并对比、改装自行车、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多少种速度,这样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历史回望,从自行车演变的实践性角度联想
回望自行车的演变史,发明至今也就200多年,但它的样子发生了很多改变,当然它的样子还是会继续改变,师生共鸣期待它未来的样子是由在座的同学改变的,此时课已结束,而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韩庆龙.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前开展课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以人教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为例[C].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6
[2]陆艳,文生明.“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建议[C].小学教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