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约用水》一课,以发展学生“数据收集”、“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主线,渗透“节约用水”“严谨求实”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并将这一学法充分体现在教与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已学的“数据收集”法,收集、统计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运用“分析比较”法,直观比较不同时间的漏水量,感受数据之大,领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感悟运用“统计与概率”,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自觉环保”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 数据分析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44-02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景,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从2011年版课标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课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全程性,内容的全面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的完整性。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围绕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确题吸睛,自主研究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学科中是指侧重于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好的选题是教学的关键,水龙头漏水是常见的生活现象,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然而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抛出,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前3次的试上过程中采用谈话导入,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谈谈对水的了解,接着观看因缺水而造成干旱的图片,几次下来,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第4次的试上过程中,课伊始,边观看微课视频,对比有水与无水对同一个地方造成的影响,让孩子直观感受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接着播放水龙头漏水的动画视频,多个水龙头急促的滴水声,对学生产生较大冲击,使孩子意识到,水如此重要,然而生活中却常见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因此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水龙头漏水的现实情况以及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二、过程设计,积极参与
为了让学生体验有目的的,设计的,循序渐进的,合作的实践活动,有必要激发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收集水龙头漏水数据的过程中,让孩子通过在家自主收集,到校互相讨论,明确收集水龙头一分钟漏水量的步骤,但是全班的孩子收集到的一分钟水龙头的漏水量都不一样,哪个数据能代表一分钟水龙头漏水量的一般水平呢?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感受进行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求平均数。四人小组的平均数、整个大组的平均数、全班的平均数,哪个更具有代表性?让学生感受样本越大,更具有代表性。一分钟的漏水量大约是25毫升,那一小时、一天、一年呢?从量化的角度,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冲击,讓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积少成多,从而产生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一年多的漏水量大约13140升,如果这些水加以利用,可以做些什么事呢?抛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在《节约用水》一课教学中,学生综合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容积的知识、年月日的知识(一分钟、一时、一天、一年)引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关注算法的优化问题,整个环节引导孩子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计算与统计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已学的“数据收集”法,收集、统计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运用“分析比较”法,直观比较不同时间的漏水量,感受数据之大,领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感悟运用“统计与概率”,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数据收集”、“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主线,渗透“节约用水”“严谨求实”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四、家校合力,课堂延伸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这四部曲解决节约用水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这“四部曲”来研究并解决其他问题呢?结合我校自主设计的《学生核心素养课外习得家长伴学单》将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孩子自主统计家庭一周里,每一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尝试对数据进行分析,家长适时给予欣赏,或提出意见或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所在小区的住户数,进行塑料袋使用量的估计,得出结论;借助图书馆资源或网上资源查找资料相关资料,知晓塑料袋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再次尝试,积累实践活动经验。
反思从试上到真正上课的整个全过程,从最开始的死死抓着知识点,当成常规课进行教学,再到明晰什么是综合与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已经学的收集、统计数据、统计表、数据的计算与分析等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多次试上的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这种类型的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收集数据、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逐步加以延伸。虽然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到位,因此对课堂上有些生成的问题处理不够到位,比如:1.计算了一年的漏水量,大约可以装几个体育馆。可以估一估体育馆的容积,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估一估。2.花了大力气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知道水龙头漏水问题不小,可以再启发孩子思考:能不能为节省水做一些什么工作?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从而唤起大家对日常生活中水龙头漏水的重视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许晓莹(1990-),福建厦门人,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关键词】综合实践 数据分析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44-02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二学段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景,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从2011年版课标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课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全程性,内容的全面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的完整性。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围绕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确题吸睛,自主研究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学科中是指侧重于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好的选题是教学的关键,水龙头漏水是常见的生活现象,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然而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抛出,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前3次的试上过程中采用谈话导入,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谈谈对水的了解,接着观看因缺水而造成干旱的图片,几次下来,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第4次的试上过程中,课伊始,边观看微课视频,对比有水与无水对同一个地方造成的影响,让孩子直观感受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接着播放水龙头漏水的动画视频,多个水龙头急促的滴水声,对学生产生较大冲击,使孩子意识到,水如此重要,然而生活中却常见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因此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水龙头漏水的现实情况以及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二、过程设计,积极参与
为了让学生体验有目的的,设计的,循序渐进的,合作的实践活动,有必要激发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收集水龙头漏水数据的过程中,让孩子通过在家自主收集,到校互相讨论,明确收集水龙头一分钟漏水量的步骤,但是全班的孩子收集到的一分钟水龙头的漏水量都不一样,哪个数据能代表一分钟水龙头漏水量的一般水平呢?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感受进行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求平均数。四人小组的平均数、整个大组的平均数、全班的平均数,哪个更具有代表性?让学生感受样本越大,更具有代表性。一分钟的漏水量大约是25毫升,那一小时、一天、一年呢?从量化的角度,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冲击,讓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积少成多,从而产生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一年多的漏水量大约13140升,如果这些水加以利用,可以做些什么事呢?抛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在《节约用水》一课教学中,学生综合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容积的知识、年月日的知识(一分钟、一时、一天、一年)引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关注算法的优化问题,整个环节引导孩子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计算与统计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已学的“数据收集”法,收集、统计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运用“分析比较”法,直观比较不同时间的漏水量,感受数据之大,领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感悟运用“统计与概率”,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数据收集”、“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主线,渗透“节约用水”“严谨求实”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四、家校合力,课堂延伸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这四部曲解决节约用水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这“四部曲”来研究并解决其他问题呢?结合我校自主设计的《学生核心素养课外习得家长伴学单》将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孩子自主统计家庭一周里,每一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尝试对数据进行分析,家长适时给予欣赏,或提出意见或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所在小区的住户数,进行塑料袋使用量的估计,得出结论;借助图书馆资源或网上资源查找资料相关资料,知晓塑料袋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再次尝试,积累实践活动经验。
反思从试上到真正上课的整个全过程,从最开始的死死抓着知识点,当成常规课进行教学,再到明晰什么是综合与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已经学的收集、统计数据、统计表、数据的计算与分析等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多次试上的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这种类型的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收集数据、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逐步加以延伸。虽然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到位,因此对课堂上有些生成的问题处理不够到位,比如:1.计算了一年的漏水量,大约可以装几个体育馆。可以估一估体育馆的容积,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估一估。2.花了大力气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知道水龙头漏水问题不小,可以再启发孩子思考:能不能为节省水做一些什么工作?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从而唤起大家对日常生活中水龙头漏水的重视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许晓莹(1990-),福建厦门人,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