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小刚自小在老家长大,五岁时回到父母身边上学,父亲很少和他有情感上的沟通,但对他管教很严,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为他的成长做了周密的安排。最近他因为早恋及考大学的事和父亲的关系闹得很僵。学业、感情、前途等各种烦恼接踵而来,令他苦不堪言,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其实,小刚并非个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刚”都身陷这样的心理危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其中有1/4是中国人。自杀是在中国排名第5位的死因,是青少年的首位死因。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自杀背后的心理困境,而我们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心理危机,让生命走出险境呢?
自杀的原始动因
尽管表面看来,自杀的诱因似乎多源于现实中的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才是自杀的核心原因。家族存在自杀史的人、孤儿以及童年有寄养经历的孩子更容易有轻生的念头。童年的心理创伤和亲情缺失会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6岁以前没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就会缺乏存在感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小刚从小不在父母身边,5岁后虽然来到父母身边,但父母与他情感沟通不足,这让他觉得孤独无助,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在内心深处贬低自己,憎恶自己。
自我毁灭?还是报复父母?
中国文化里不习惯于公开表达对父母的爱或恨,我们所认为的爱就是孝顺,而恨则是用很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对父母深层的隐性攻击。
这天傍晚,小刚在宿舍楼顶徘徊,被几位同学拉了下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赵老师赶来时,小刚仍然表现得很激动,还很气愤,他说:“谁说我要自杀了,我只是透透气,刚才谁拉我来着?”然而,赵老师了解完情况后说了一句话,小刚就抱头痛哭起来。老师说:“你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从刚才那里跳下去?你想杀死的是你父亲的儿子?”小刚的心理防线瞬间瓦解,他承认说,刚才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自己也吓了一跳,从小到大,他什么都听父母的安排,尽管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可生活于他看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黑暗和无趣。快要窒息的小刚终于爆发了,渐渐地,这种不满和愤怒就变成了一种被动攻击,对父母隐蔽的恨意转变成对自己的否定甚至自我毁灭,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伤害比杀死父母的孩子(也就是自己)更解气了。
小刚说:“我一直在为父母、老师、他人活着,我想结束这一切!”赵老师却点醒了他:“你以为选择死去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了,而事实上,你是永远也没有机会为自己活了!”听到这儿,小刚为之一怔,是啊,生命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
自杀的其他诱因
当然,一些有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人也会产生自杀冲动,特别是抑郁症患者以及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就更加危险了。另外,媒体的不恰当报道也会引发自杀的模仿和传染。这就需要媒体人遵循“生命第一、不美化和渲染自杀事件、不简化自杀原因、不描述自杀细节、不借报道责备任何人”等原则,来报道自杀事件。
心太痛了,我该怎么办?
从内心深处来说,没有人为了自杀而自杀,这是一种逃避痛苦的无奈之举。挣扎在痛苦、愤怒、绝望中的朋友们,要相信只要多一点点力量和希望,你都不用选择凋零。让我们积极地来帮助自己吧!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爱好,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参加各种活动、读书等都能把我们从阴霾的情绪里转移出来。学会自我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当你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已经无法自己处理的时候,不妨向身边的人求助,比如你的同学、朋友、家人、老师、辅导员等。如果感到他们也没有能力帮助你,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拨打危机干预心理热线(8008101117)。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办法比困难多得多!
凋零并非我本意,后悔莫及劝后人
对于没能穿越生命低谷、不幸凋谢的生命花朵,我们从来不用“自杀成功”这个词,那是因为几乎所有真正濒临死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心理:后悔莫及。
李老师是一位班主任,他的学生小志因为一时想不开,跳了楼。李老师清晰地记得,小志在被老师们送往医院的路上,拉着他的手说:“请救救我,我不想死。”
小兰是度过了人生低谷的许多人之一,她回忆:“我仍然承认,当时巨大的内心痛苦是我难以忍受的。但是我真的感到特别庆幸,感谢当时的自己熬过了那一刻,没有做极端的选择,才会有今天的美好。穿越了人生的最低谷之后,我反而无所畏惧了!”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各种短暂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和情绪的起伏,看似无解的人生其实还有许多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挣扎的自己,勇于求助,就能够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让青春的生命继续绽放璀璨的光芒!
其实,小刚并非个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刚”都身陷这样的心理危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其中有1/4是中国人。自杀是在中国排名第5位的死因,是青少年的首位死因。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自杀背后的心理困境,而我们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心理危机,让生命走出险境呢?
自杀的原始动因
尽管表面看来,自杀的诱因似乎多源于现实中的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才是自杀的核心原因。家族存在自杀史的人、孤儿以及童年有寄养经历的孩子更容易有轻生的念头。童年的心理创伤和亲情缺失会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6岁以前没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就会缺乏存在感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小刚从小不在父母身边,5岁后虽然来到父母身边,但父母与他情感沟通不足,这让他觉得孤独无助,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在内心深处贬低自己,憎恶自己。
自我毁灭?还是报复父母?
中国文化里不习惯于公开表达对父母的爱或恨,我们所认为的爱就是孝顺,而恨则是用很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对父母深层的隐性攻击。
这天傍晚,小刚在宿舍楼顶徘徊,被几位同学拉了下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赵老师赶来时,小刚仍然表现得很激动,还很气愤,他说:“谁说我要自杀了,我只是透透气,刚才谁拉我来着?”然而,赵老师了解完情况后说了一句话,小刚就抱头痛哭起来。老师说:“你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从刚才那里跳下去?你想杀死的是你父亲的儿子?”小刚的心理防线瞬间瓦解,他承认说,刚才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自己也吓了一跳,从小到大,他什么都听父母的安排,尽管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可生活于他看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黑暗和无趣。快要窒息的小刚终于爆发了,渐渐地,这种不满和愤怒就变成了一种被动攻击,对父母隐蔽的恨意转变成对自己的否定甚至自我毁灭,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伤害比杀死父母的孩子(也就是自己)更解气了。
小刚说:“我一直在为父母、老师、他人活着,我想结束这一切!”赵老师却点醒了他:“你以为选择死去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了,而事实上,你是永远也没有机会为自己活了!”听到这儿,小刚为之一怔,是啊,生命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
自杀的其他诱因
当然,一些有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人也会产生自杀冲动,特别是抑郁症患者以及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就更加危险了。另外,媒体的不恰当报道也会引发自杀的模仿和传染。这就需要媒体人遵循“生命第一、不美化和渲染自杀事件、不简化自杀原因、不描述自杀细节、不借报道责备任何人”等原则,来报道自杀事件。
心太痛了,我该怎么办?
从内心深处来说,没有人为了自杀而自杀,这是一种逃避痛苦的无奈之举。挣扎在痛苦、愤怒、绝望中的朋友们,要相信只要多一点点力量和希望,你都不用选择凋零。让我们积极地来帮助自己吧!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爱好,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参加各种活动、读书等都能把我们从阴霾的情绪里转移出来。学会自我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当你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已经无法自己处理的时候,不妨向身边的人求助,比如你的同学、朋友、家人、老师、辅导员等。如果感到他们也没有能力帮助你,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拨打危机干预心理热线(8008101117)。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办法比困难多得多!
凋零并非我本意,后悔莫及劝后人
对于没能穿越生命低谷、不幸凋谢的生命花朵,我们从来不用“自杀成功”这个词,那是因为几乎所有真正濒临死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心理:后悔莫及。
李老师是一位班主任,他的学生小志因为一时想不开,跳了楼。李老师清晰地记得,小志在被老师们送往医院的路上,拉着他的手说:“请救救我,我不想死。”
小兰是度过了人生低谷的许多人之一,她回忆:“我仍然承认,当时巨大的内心痛苦是我难以忍受的。但是我真的感到特别庆幸,感谢当时的自己熬过了那一刻,没有做极端的选择,才会有今天的美好。穿越了人生的最低谷之后,我反而无所畏惧了!”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各种短暂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和情绪的起伏,看似无解的人生其实还有许多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挣扎的自己,勇于求助,就能够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让青春的生命继续绽放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