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通常导致通缩压力不同,中国更多呈现出的场景是,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却难以消减。
近10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论常被提起,它往往伴随着对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胀预期的恐慌而起,但又往往在新一轮的需求扩大中被消解,如此周而复始。而纵观中央政府历年来的治理产能过剩举措,其被消解的下场又总是难以避免。
新一轮治理产能过剩的行动正在展开,继2009年年底国务院再次下文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之后,今年6月初,央行和银监会紧随其后推出了配套金融政策,要求各地机构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以及節能减排控制行业,要合理上收授信权限。
但在这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治理之中,亦存在颇多争议。
传统行业的阶段性过剩共识
每一次的产能过剩治理,钢铁行业总是首当其冲。在此番国务院提出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中,钢铁行业又一次排在头位。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是,2009年钢铁产能的过剩超过了1亿吨。
“目前来看,钢铁行业的总体产能过剩大家是有共识的。”我的钢铁网副总贾良群对本刊记者说。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5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5种钢材社会库存量合计为1578万吨,目前的钢铁库存是2008年同期的5.5倍,是2009年同期的1.8倍。
根据我的钢铁网的统计,中国钢铁企业的开工率在高峰时期是89%~93%,但目前的开工率下降到了86%~89%。“要知道,开工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7013多万吨产能闲置。”贾说。
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的相对过剩始自于2007年,这一年中国钢材的净出口量达到5500万吨,并由此维持了国内产能的平衡,2008年净出口4700万吨。但随着金融危机中外部需求的下降,净出口量减少到697万吨。这使得原先通过外部需求平衡掉的国内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凸显。从钢材到线材,除了需求量较少的高档汽车用板材相对紧缺,各个产品线都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
随着产能过剩的剧增,钢铁价格也在一路下滑,除了今年春节后短期上涨之外,这半年来的市场价格一直没有超出出厂价格。根据生意社的监测,5、6月各线钢材产品价格霜降,钢材价格已连续第10周下跌,和今年以来的历史高点相比,平均吨钢价格下跌400多元,部分品种下跌超过千元。
根据中钢协数据,今年1~5月全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3.67%,这与全国35个工业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6%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过剩是累积的结果,估计7月份大面积的亏损就会出现。”贾良群认为。
但贾同时认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仍然是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随着新兴国家需求量的回升,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铁需求量还将会继续扩大。
新能源行业的过剩分歧
相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的过剩,属于新能源行业的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的过剩论则招来了一些质疑。
多晶硅是一种主要的光伏材料,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在国务院下发的抑制产能过剩文件中指出,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但这样的论调来得有些突然,光伏产业在2009年初才刚被国务院确定为需要“振兴”的产业,到了9月却被认定“产能过剩”。
在中华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筹)兼职研究员李雷看来,由工信部出具的数据显得有些夸大。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在建和建成多晶硅产能共计6万吨左右,产量1.6万吨,国内2009年的需求量在3.1万吨左右,进口量在1.5万吨左右。
“产能过剩论很大程度上依据当时国内多家单位报出的目标产能与现实需求计算得出的。”李雷对记者说;根据这一数据来源,工信部当时得出“计划和在建产能”达到12万吨以上,而国内2008年的多晶硅需求在2万吨,这样计算过剩量竟高达近10万吨。
这个算法的科学性在多晶硅行业内引起了争议。李雷表示,国内实际在建和建成的产能没有口头报出的那么多,在2009年初国际多晶硅价格回落以后,有多个企业取消了投资计划,如常州天合等,另外有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虽然没有取消,但是投资量减少了,如通威集团等,截至2009年,我国在建和建成多晶硅产能累计也就6万吨左右,而且这个产能由于技术的原因,不能百分百实现,国内的产能实现率还在65%左右徘徊。
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多晶硅需求一直在增长,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地面光伏电站规模开始激增的情况下,受国内和国际市场双重影响,国内光伏电池产量还会有一个激增期,也意味着多晶硅需求还会有一个激增期。
“需求是动态的。产能过剩没有部分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不过也存在过剩的可能性,前提是国家不示警,不进行准入规则限制的情况下。”李雷表示。
对于多晶硅为什么产能过剩被放大,李雷认为这与“十一五”计划即将收尾,政府有关部门迫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从部门政绩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高耗能行业进行强行限制的目的。
目前,国际多晶硅市场价格在40美元左右,出厂价在25~30美元(国内的出厂价略高一些)。国内多晶硅企业形成现实产能的企业倒闭的较少,不过被兼并重组的却有一些,如江苏中能就被保利协鑫兼并。
不过工信部已出台准入标准为单线3000吨以下项目不再审批,按照其提出能耗指标和资源利用率指标,如果严格限制,业内部分企业如果不对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提高,则有出现多晶硅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
“可以说,目前的多晶硅产能是阶段性过剩。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预测,这种阶段性过剩会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解决掉。”李雷认为。
“目前来看主要可能是抑制投资过热。”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对记者表示,目前他们企业实际产量在7500吨,现在每个月有上千吨的产量,仍然不能够满足客户的订单。
中国式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仅仅在六大行业,在汽车、纺织等行业也一再被提起,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产能过剩会否导致通货紧缩的忧虑。
但事实是,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通常导致通缩压力不同,中国更多呈现出的场景是,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却难以消减。而从历史回顾来看,从2004年开始,中国就在强调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长。
这也让人怀疑产能过剩到底有多厉害?产能过剩又分长期产能过剩、阶段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在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看来,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长周期来看,今后20年、30年,甚至50年,当中国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进入成熟的经济体以后,中国主要的工业产品,它的峰值是多少,在是否长期过剩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判断是有失误的。比如钢铁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做了一个相当谨慎的测算,未来可能会到7亿吨或者8亿吨。”这与目前接近7亿吨的产能接近。“所以从长期来讲,现在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对于阶段性过剩,他则认为在高点的时候是平衡的,低点的时候就过剩了,再到下一个高点的时候,可能过剩的问题不存在了,甚至有的时候存在短缺。
从国外经验来看,当经济总体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即经济相对紧缩时,政府往往采取逆周期的操作以刺激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而非通过控制投资来提高产能利用率。历史经验也显示,带领经济走出紧缩的主要贡献因素往往是投资。
实际上,2008年以来的大量银贷投向领域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等领域,美国美林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就指出,被政府点名要制止盲目扩张的六大行业实际只占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5%。
中国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治理则沿用了两大手段,一是收紧审批,二是收紧银行贷款。但这些调控手段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往往收效甚微。
在金融机构方面,对于产能过剩的严厉警告也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我们目前仍然是采取有保有压的态度。”兴业银行可持续中心总经理巫天晓对记者说,兴业银行正在为风电设备行业的整合重组提供贷款服务。“目前风险设备制造能力无疑是发展过快,不过,更多是结构性不平衡和局部的过剩。对于技术成熟,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技术应用和项目有前景的,我们仍然会选择放贷。”巫说。
“银行现在的风险意识比过去增强了,虽然行业可能是整体性过剩,但如果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好,技术占优势,或者成本占优,银行还是会考虑放贷的。除非是出现整体性的行业衰退。”建设银行总行研究员赵庆明对记者说。
而银行的放贷与否,与地方政府对过剩行业的态度又是密切相关的。很多过剩行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产业,纳税大户,是政府扶持的企业,退出很难,“只要发改委把项目批了,对银行就是优质客户。”赵说,“中央政策往往是强硬的,但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那里,就成了毛毛雨。”
这实际上是过去产能过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的诸侯经济,在上马新产能的时候,往往从地方GDP的角度考慮,盲目上马新项目。而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和大型国企的主导地位,一旦退出,势必引起地方经济和社会动荡。因此虽然中央政策一再三令五申,在地方却不为所动。而银行作为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只有扶持,没有得罪的道理。
“结构调整应该更多依靠法律、技术标准、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行政式的治理往往难以见效。”赵庆明认为。
王小广: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我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有两点基本判断:一是经济形势较好,是金融危机以来一个难得的好年,既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又相对温和,并没有什么很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全年GDP增长预计在9.5%至10%,CPI不超过3%。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去年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继续显现,另一方面则是得力于全球经济的明显复苏而拉动出口强劲回升。二是2010年中国经济并未进^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去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回升是一种反弹,不是反转。因为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不足,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强劲回升是靠政府人为推动的回升,不是市场内在的回升,是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因此,从增长趋势看,经济回落是一种内在要求,一方面,政策刺激效应正在逐步递减,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2008年开始的内在调整过程并未结束,相反被前期过度刺激的政策延缓了,必须“补调”,也只有“补调”,解决好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问题,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才可能启动。
声音
姚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今年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将面对较大的通胀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的前提下。全球失衡将仍然是主导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将肯定在经常项目的盈余方,本币发生真实升值的压力很大,在人民币名义币值调整缓慢的情况下,物价必然要上涨。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寒流突然袭来,是及时增加衣被保温,实在太冷了再多添把火取暖;还是光着膀子烧大火,把多年积攒的柴禾都搬出来,自己烤火御寒捎带温暖他人。两种做法,孰短孰长?待柴采用了大半,天气仍迟迟不见转暖,这时又该咋办?调结构还是保增长,孰轻孰重?经济短期走势,端赖决策好恶,而中长期前景,则取于选择对错!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中国经济增长年内将呈现前高后低之势,通货膨胀率环比已经开始降低,新增就业明显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因此,年内经济指标没有太多值得担心之处,经济过热之虞基本消除,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很小。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短期需关注调控政策之下的房地产走势,中长期要关注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后的影响。
近10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论常被提起,它往往伴随着对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胀预期的恐慌而起,但又往往在新一轮的需求扩大中被消解,如此周而复始。而纵观中央政府历年来的治理产能过剩举措,其被消解的下场又总是难以避免。
新一轮治理产能过剩的行动正在展开,继2009年年底国务院再次下文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之后,今年6月初,央行和银监会紧随其后推出了配套金融政策,要求各地机构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以及節能减排控制行业,要合理上收授信权限。
但在这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治理之中,亦存在颇多争议。
传统行业的阶段性过剩共识
每一次的产能过剩治理,钢铁行业总是首当其冲。在此番国务院提出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中,钢铁行业又一次排在头位。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是,2009年钢铁产能的过剩超过了1亿吨。
“目前来看,钢铁行业的总体产能过剩大家是有共识的。”我的钢铁网副总贾良群对本刊记者说。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5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5种钢材社会库存量合计为1578万吨,目前的钢铁库存是2008年同期的5.5倍,是2009年同期的1.8倍。
根据我的钢铁网的统计,中国钢铁企业的开工率在高峰时期是89%~93%,但目前的开工率下降到了86%~89%。“要知道,开工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7013多万吨产能闲置。”贾说。
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的相对过剩始自于2007年,这一年中国钢材的净出口量达到5500万吨,并由此维持了国内产能的平衡,2008年净出口4700万吨。但随着金融危机中外部需求的下降,净出口量减少到697万吨。这使得原先通过外部需求平衡掉的国内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凸显。从钢材到线材,除了需求量较少的高档汽车用板材相对紧缺,各个产品线都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
随着产能过剩的剧增,钢铁价格也在一路下滑,除了今年春节后短期上涨之外,这半年来的市场价格一直没有超出出厂价格。根据生意社的监测,5、6月各线钢材产品价格霜降,钢材价格已连续第10周下跌,和今年以来的历史高点相比,平均吨钢价格下跌400多元,部分品种下跌超过千元。
根据中钢协数据,今年1~5月全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3.67%,这与全国35个工业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6%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过剩是累积的结果,估计7月份大面积的亏损就会出现。”贾良群认为。
但贾同时认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仍然是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随着新兴国家需求量的回升,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铁需求量还将会继续扩大。
新能源行业的过剩分歧
相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的过剩,属于新能源行业的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的过剩论则招来了一些质疑。
多晶硅是一种主要的光伏材料,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在国务院下发的抑制产能过剩文件中指出,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但这样的论调来得有些突然,光伏产业在2009年初才刚被国务院确定为需要“振兴”的产业,到了9月却被认定“产能过剩”。
在中华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筹)兼职研究员李雷看来,由工信部出具的数据显得有些夸大。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在建和建成多晶硅产能共计6万吨左右,产量1.6万吨,国内2009年的需求量在3.1万吨左右,进口量在1.5万吨左右。
“产能过剩论很大程度上依据当时国内多家单位报出的目标产能与现实需求计算得出的。”李雷对记者说;根据这一数据来源,工信部当时得出“计划和在建产能”达到12万吨以上,而国内2008年的多晶硅需求在2万吨,这样计算过剩量竟高达近10万吨。
这个算法的科学性在多晶硅行业内引起了争议。李雷表示,国内实际在建和建成的产能没有口头报出的那么多,在2009年初国际多晶硅价格回落以后,有多个企业取消了投资计划,如常州天合等,另外有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虽然没有取消,但是投资量减少了,如通威集团等,截至2009年,我国在建和建成多晶硅产能累计也就6万吨左右,而且这个产能由于技术的原因,不能百分百实现,国内的产能实现率还在65%左右徘徊。
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多晶硅需求一直在增长,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地面光伏电站规模开始激增的情况下,受国内和国际市场双重影响,国内光伏电池产量还会有一个激增期,也意味着多晶硅需求还会有一个激增期。
“需求是动态的。产能过剩没有部分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不过也存在过剩的可能性,前提是国家不示警,不进行准入规则限制的情况下。”李雷表示。
对于多晶硅为什么产能过剩被放大,李雷认为这与“十一五”计划即将收尾,政府有关部门迫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从部门政绩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高耗能行业进行强行限制的目的。
目前,国际多晶硅市场价格在40美元左右,出厂价在25~30美元(国内的出厂价略高一些)。国内多晶硅企业形成现实产能的企业倒闭的较少,不过被兼并重组的却有一些,如江苏中能就被保利协鑫兼并。
不过工信部已出台准入标准为单线3000吨以下项目不再审批,按照其提出能耗指标和资源利用率指标,如果严格限制,业内部分企业如果不对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提高,则有出现多晶硅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
“可以说,目前的多晶硅产能是阶段性过剩。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预测,这种阶段性过剩会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解决掉。”李雷认为。
“目前来看主要可能是抑制投资过热。”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对记者表示,目前他们企业实际产量在7500吨,现在每个月有上千吨的产量,仍然不能够满足客户的订单。
中国式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仅仅在六大行业,在汽车、纺织等行业也一再被提起,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产能过剩会否导致通货紧缩的忧虑。
但事实是,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通常导致通缩压力不同,中国更多呈现出的场景是,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却难以消减。而从历史回顾来看,从2004年开始,中国就在强调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长。
这也让人怀疑产能过剩到底有多厉害?产能过剩又分长期产能过剩、阶段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在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看来,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长周期来看,今后20年、30年,甚至50年,当中国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进入成熟的经济体以后,中国主要的工业产品,它的峰值是多少,在是否长期过剩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判断是有失误的。比如钢铁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做了一个相当谨慎的测算,未来可能会到7亿吨或者8亿吨。”这与目前接近7亿吨的产能接近。“所以从长期来讲,现在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对于阶段性过剩,他则认为在高点的时候是平衡的,低点的时候就过剩了,再到下一个高点的时候,可能过剩的问题不存在了,甚至有的时候存在短缺。
从国外经验来看,当经济总体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即经济相对紧缩时,政府往往采取逆周期的操作以刺激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而非通过控制投资来提高产能利用率。历史经验也显示,带领经济走出紧缩的主要贡献因素往往是投资。
实际上,2008年以来的大量银贷投向领域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等领域,美国美林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就指出,被政府点名要制止盲目扩张的六大行业实际只占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5%。
中国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治理则沿用了两大手段,一是收紧审批,二是收紧银行贷款。但这些调控手段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往往收效甚微。
在金融机构方面,对于产能过剩的严厉警告也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我们目前仍然是采取有保有压的态度。”兴业银行可持续中心总经理巫天晓对记者说,兴业银行正在为风电设备行业的整合重组提供贷款服务。“目前风险设备制造能力无疑是发展过快,不过,更多是结构性不平衡和局部的过剩。对于技术成熟,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技术应用和项目有前景的,我们仍然会选择放贷。”巫说。
“银行现在的风险意识比过去增强了,虽然行业可能是整体性过剩,但如果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好,技术占优势,或者成本占优,银行还是会考虑放贷的。除非是出现整体性的行业衰退。”建设银行总行研究员赵庆明对记者说。
而银行的放贷与否,与地方政府对过剩行业的态度又是密切相关的。很多过剩行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产业,纳税大户,是政府扶持的企业,退出很难,“只要发改委把项目批了,对银行就是优质客户。”赵说,“中央政策往往是强硬的,但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那里,就成了毛毛雨。”
这实际上是过去产能过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的诸侯经济,在上马新产能的时候,往往从地方GDP的角度考慮,盲目上马新项目。而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和大型国企的主导地位,一旦退出,势必引起地方经济和社会动荡。因此虽然中央政策一再三令五申,在地方却不为所动。而银行作为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只有扶持,没有得罪的道理。
“结构调整应该更多依靠法律、技术标准、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行政式的治理往往难以见效。”赵庆明认为。
王小广: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我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有两点基本判断:一是经济形势较好,是金融危机以来一个难得的好年,既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又相对温和,并没有什么很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全年GDP增长预计在9.5%至10%,CPI不超过3%。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去年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继续显现,另一方面则是得力于全球经济的明显复苏而拉动出口强劲回升。二是2010年中国经济并未进^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去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回升是一种反弹,不是反转。因为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不足,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强劲回升是靠政府人为推动的回升,不是市场内在的回升,是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因此,从增长趋势看,经济回落是一种内在要求,一方面,政策刺激效应正在逐步递减,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2008年开始的内在调整过程并未结束,相反被前期过度刺激的政策延缓了,必须“补调”,也只有“补调”,解决好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问题,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才可能启动。
声音
姚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今年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将面对较大的通胀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的前提下。全球失衡将仍然是主导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将肯定在经常项目的盈余方,本币发生真实升值的压力很大,在人民币名义币值调整缓慢的情况下,物价必然要上涨。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寒流突然袭来,是及时增加衣被保温,实在太冷了再多添把火取暖;还是光着膀子烧大火,把多年积攒的柴禾都搬出来,自己烤火御寒捎带温暖他人。两种做法,孰短孰长?待柴采用了大半,天气仍迟迟不见转暖,这时又该咋办?调结构还是保增长,孰轻孰重?经济短期走势,端赖决策好恶,而中长期前景,则取于选择对错!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中国经济增长年内将呈现前高后低之势,通货膨胀率环比已经开始降低,新增就业明显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因此,年内经济指标没有太多值得担心之处,经济过热之虞基本消除,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很小。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短期需关注调控政策之下的房地产走势,中长期要关注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