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有利于锻炼人的思维。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顺畅,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研学后教”课堂正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并解决研学问题,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学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和反映,反映的是从事物一般性到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外,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通过研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
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优化研学问题设计,对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研学问题是指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课前预设或课堂中生成的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是供学生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问题;是经过探究才能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的问题;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提升的教学问题。研学问题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不是是非对错题,也不是从教材上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规律而设计的问题。
小学数学研学问题的设计应该体现客观性、思考的多角度性,难易得当,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形成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聚焦数学核心知识设计研学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研学问题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而提出的问题,研学问题揭示整节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它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课堂上解决了研学问题,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研学问题要直指知识点的重点。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既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整节课无处不体现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的主动探索。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歸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根据难度设计研学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即将达到的水平)。因此,数学学科的研学问题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难度要适当,确保学生能“抓得住,吃得了,消化透”。设计问题时要有思维价值,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介绍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该如何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运用到小数的运算呢?”学生在本册书的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对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两个关于减法的运算技巧有所认识,并且学习了本单元的小数加减法,本节课是将整数的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运算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通过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联系,分析如何利用整数运算定律去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够通过讨论得到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
四、考虑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研学问题是需要探究的教学问题,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而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教师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考虑问题本身,更要考虑问题的操作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什么有关?计算方法是什么?”这时,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了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鼓励学生对研学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和变式引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小公倍数》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怎样求两个整数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启发后提出了用“列举法、筛选法、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开拓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化,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通过解决研学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学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和反映,反映的是从事物一般性到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外,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通过研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
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优化研学问题设计,对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研学问题是指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课前预设或课堂中生成的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是供学生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问题;是经过探究才能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的问题;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提升的教学问题。研学问题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不是是非对错题,也不是从教材上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规律而设计的问题。
小学数学研学问题的设计应该体现客观性、思考的多角度性,难易得当,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形成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聚焦数学核心知识设计研学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研学问题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而提出的问题,研学问题揭示整节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它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课堂上解决了研学问题,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研学问题要直指知识点的重点。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既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整节课无处不体现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的主动探索。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歸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根据难度设计研学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即将达到的水平)。因此,数学学科的研学问题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难度要适当,确保学生能“抓得住,吃得了,消化透”。设计问题时要有思维价值,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介绍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该如何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运用到小数的运算呢?”学生在本册书的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对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及两个关于减法的运算技巧有所认识,并且学习了本单元的小数加减法,本节课是将整数的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运算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通过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联系,分析如何利用整数运算定律去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够通过讨论得到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
四、考虑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研学问题是需要探究的教学问题,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而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教师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考虑问题本身,更要考虑问题的操作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什么有关?计算方法是什么?”这时,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了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鼓励学生对研学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和变式引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小公倍数》时,笔者提出研学问题:“怎样求两个整数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启发后提出了用“列举法、筛选法、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开拓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化,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通过解决研学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