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游戲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戏课程离不开教师的设置与开展。历史的事件往往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因此对幼儿师范院校游戏课程设置的研究对当今幼师课程设置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三所本土幼稚师范幼儿师范院校游戏课程的分析,得出古代陈旧的教育观、儿童观;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游戏理论初步形成尚未产生广泛影响等原因导致游戏课程不被重视。最后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特征、要具有前瞻性、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课程的实施等策略。
【关键词】
幼稚师范课程 儿童游戏 课程设置
一、幼儿师范课程的设置——以三所本土幼师学校为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末至今,我国的幼稚教育和幼稚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仿照日本、照搬欧美、学习苏联到现在的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历程。民国时期是我国幼稚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这段时间,我国幼儿教育从清末的萌芽逐渐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段“小高潮”。研究民国时期幼稚师范院校课程的开展,对当今幼儿师范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一)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
1927年,在我国幼稚园创办已久,但幼稚师范却十分匮乏的背景下,为了坚持幼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坚持时代性与地方性,研究本土闽南地方的幼稚教育的原则,著名爱国慈善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幼稚师范学校。为达到培养良好的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以及适合时代的社会女子这个目的,学校设置了四年的课程,分别包括:国语、社会、教育、自然、艺术、体育、选修以及实习。本科的第二学年上学期学生全部参加校外实习,实习占去36个学时,除去这一学期,上述八个学科在四个学年中均全部涉及,只是课时多少略不同。其中艺术包括图画、手工、音乐;选修包括英语、数学、理化、工艺、社会等科;实习包括家事、校务、幼稚园、小学等工作。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前二年注重师范生的基本训练和习惯与态度的养成;后二年注重师范生的专业训练,课程注重优质教育及实际技能方面的训练,致力于培养师范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从集美幼师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并没有“游戏”二字,与其相关的也只有“体育”这一门课,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学分共35分,占了总学分293逾十分之一。然而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最主要是为了让师范生通过体育训练拥有健康的体魄,基本上没有教授儿童游戏的课程。这与当时动乱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多更好的献身于幼稚教育事业。
(二)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为实现全民幼稚教育,必须从培养师资入手。本着这个目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于1931年正式创办,其前身为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科。北平幼稚师范对学制年限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把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内开设的课程科目和学时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第一个阶段,一共开课12门,包括国文、英语、人生哲学、家政学、音乐、儿童学、儿童游戏、儿童文学、手工、社会、自然等,每周30学时,其中幼稚园实习3学时。学完一年级的课程即相当于幼师速成科的水平,受教育者基本上可任幼稚园助理教师;第二个阶段,一共开课12门,包括国文、英语、教育史、教育心理、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组织法、幼稚园课程、手工、音乐、党义、儿童卫生等,一每周42学时,其中幼稚园实习15学时。学完二年级的课程即达到幼稚师范科的水平,可任幼稚园教师或主任;第三个阶段,一共开课9门,包括英语、教育学、心理学、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教学法、幼儿保育法、小学教材研究、音乐等,每周36学时,其中实习18学时。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有着与其他学校一个明显的不同,它的整个文化知识课程的安排贯穿每个学年,而且都有着具体的阶段标准,受教育者学完一个学年的课程,获得了实际经验,就被视为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就可以去从事相关的工作。
游戏在课程安排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不仅在第一阶段以“儿童游戏”这门课出现,在其实习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需要将实习中自己的游戏进行文字记录最后编撰为学校教材。游戏实习在资料选中的记载:凡幼稚园必需的游戏,学生每实习一次,即记录一次付印,现已达一百二十则,为本校丛书之一。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已经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将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并且在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游戏理论以及具体的游戏实践训练,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三)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幼师的创立肩负着培养幼稚教育人才、研究适合我国的幼稚教育体系的使命,同时,她也是“活教育”的实验基地。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制为三年,按照二十六年教育部颁定的三年制幼师课程标准,做了一些改变,这也体现了课程的“活”。第一学年开课:公民、体育、卫生、国语、数学、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家事、看护、美术、音乐、儿童心理、幼稚教育,每周教学总学时为36;第二年期开课:公民、体育、国语、数学、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家事、美术、音乐、幼稚教育、教学实习、家庭教育、教育心理、人生心理,每周教学总学时为36;第三学年开课:公民、体育、国语、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音乐、教育通论、教学实习、教育心理、测验与统计,每周教学总学时36。从课程内容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从课程安排上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游戏”二字,但实际上体育、音乐皆列入儿童歌曲和歌唱游戏教材。
二、民国时期幼稚师范学校游戏课程设置缺失的归因
(一)古代陈旧的教育观、儿童观对游戏的忽视
我国自古对儿童游戏持否定态度,游戏一直被当做消磨时间和妨碍学业的活动,在这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指导下,游戏本身的价值必然被忽视掉。然而,人们并不会禁止儿童参与游戏,在正式的教育机构出现之前,游戏是古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然而当学校教育出现之后,游戏与学习活动必须分离,退出教育领域。观念的形成或许不易,但是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清末民初幼稚教育从无到有,慢慢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这种传统的儿童游戏观却一时之间很难改变。从幼稚园,到师范学校对游戏的忽视不可避免,因此在游戏很难出现在当时的幼稚师范学校的课程上。 (二)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
华爱华认为“游戏的确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幼稚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游戏的缺失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清末民初,国家动荡、积贫积弱,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救国,就必须发展教育。他们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很少会考虑到个人发展的需要。强健的体魄的获得可以通过劳动和体育锻炼等方式获得,并不需要游戏来“浪费”课堂资源。因此,游戏在师范课程的安排上异常鲜见。
(三)游戏理论初步形成尚未产生广泛影响
任何一门课程的制定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游戏课程也不例外。我国的传统游戏观注定了游戏无法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师范的课堂里,这就需要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来产生进步的火花。西方经典游戏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自其在西方产生并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游戏观产生冲突,并使教育观发生改变,这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在民国时期,西方游戏理论传入不久,虽然很多教育家渐渐发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社会并不能掀起巨大的课程改革浪潮。从意识到游戏的作用,到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条款的形式做出规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因此在幼稚教育以及幼稚师范教育刚刚兴起的清末民初,游戏的重要作用还很难在课程中体现出来。
三、民国时期幼儿师范课程中游戏的缺失对当今幼儿师范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要形成正确的儿童游戏观
人们对儿童游戏的看法也是经历了从无意识到初浅认识再到逐步深化進而科学化的历程。游戏对儿童来说,和吃、喝、拉、撒、睡一样是儿童的一种基本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可以玩起来,玩得很高兴,而且通常是自然发生的;游戏除了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活动之外,还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游戏通常是在愉悦的情绪下进行并且这种愉悦情绪会一直伴随游戏进程的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在游戏时如此全身心投入,不知疲倦,因为游戏的有趣、好玩;此外,从游戏的附产品看,游戏虽然没有任何外在目的,但儿童游戏在客观上却会带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结果,这种附带产品是纯粹游戏的必然结果。可见,游戏不光是儿童的本能需要,而且还具有娱乐和发展双重功效,树立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民众都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学前教育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方面有了巨大的革新。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素养;不仅要能开展教育、保育工作,指导儿童的活动,而且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指导这一“活动”的能力,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必须在职前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游戏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体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三)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
幼儿师范教育的适当超前性,幼儿师范教育不能跟在幼儿教育身后,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引导和指引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不是去迎合幼儿园的教育。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落后的传统教育理念和认知偏差,认为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师范学校就该怎么去培养适合幼儿园的幼师。民国时期幼稚师范课程的设置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但是只是针对当时社会需要而言培养人才,并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学前教育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新形势,使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受用终身,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注释:社会上对民国时期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大陆通常指的是中华民国建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而台湾地区至今仍然沿用中华民国称号。本文的民国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段,在此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代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游戲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戏课程离不开教师的设置与开展。历史的事件往往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因此对幼儿师范院校游戏课程设置的研究对当今幼师课程设置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三所本土幼稚师范幼儿师范院校游戏课程的分析,得出古代陈旧的教育观、儿童观;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游戏理论初步形成尚未产生广泛影响等原因导致游戏课程不被重视。最后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特征、要具有前瞻性、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课程的实施等策略。
【关键词】
幼稚师范课程 儿童游戏 课程设置
一、幼儿师范课程的设置——以三所本土幼师学校为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末至今,我国的幼稚教育和幼稚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仿照日本、照搬欧美、学习苏联到现在的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历程。民国时期是我国幼稚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这段时间,我国幼儿教育从清末的萌芽逐渐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段“小高潮”。研究民国时期幼稚师范院校课程的开展,对当今幼儿师范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一)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
1927年,在我国幼稚园创办已久,但幼稚师范却十分匮乏的背景下,为了坚持幼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坚持时代性与地方性,研究本土闽南地方的幼稚教育的原则,著名爱国慈善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幼稚师范学校。为达到培养良好的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以及适合时代的社会女子这个目的,学校设置了四年的课程,分别包括:国语、社会、教育、自然、艺术、体育、选修以及实习。本科的第二学年上学期学生全部参加校外实习,实习占去36个学时,除去这一学期,上述八个学科在四个学年中均全部涉及,只是课时多少略不同。其中艺术包括图画、手工、音乐;选修包括英语、数学、理化、工艺、社会等科;实习包括家事、校务、幼稚园、小学等工作。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前二年注重师范生的基本训练和习惯与态度的养成;后二年注重师范生的专业训练,课程注重优质教育及实际技能方面的训练,致力于培养师范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从集美幼师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并没有“游戏”二字,与其相关的也只有“体育”这一门课,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学分共35分,占了总学分293逾十分之一。然而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最主要是为了让师范生通过体育训练拥有健康的体魄,基本上没有教授儿童游戏的课程。这与当时动乱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多更好的献身于幼稚教育事业。
(二)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为实现全民幼稚教育,必须从培养师资入手。本着这个目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于1931年正式创办,其前身为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科。北平幼稚师范对学制年限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把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内开设的课程科目和学时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第一个阶段,一共开课12门,包括国文、英语、人生哲学、家政学、音乐、儿童学、儿童游戏、儿童文学、手工、社会、自然等,每周30学时,其中幼稚园实习3学时。学完一年级的课程即相当于幼师速成科的水平,受教育者基本上可任幼稚园助理教师;第二个阶段,一共开课12门,包括国文、英语、教育史、教育心理、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组织法、幼稚园课程、手工、音乐、党义、儿童卫生等,一每周42学时,其中幼稚园实习15学时。学完二年级的课程即达到幼稚师范科的水平,可任幼稚园教师或主任;第三个阶段,一共开课9门,包括英语、教育学、心理学、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课程、小学教学法、幼儿保育法、小学教材研究、音乐等,每周36学时,其中实习18学时。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有着与其他学校一个明显的不同,它的整个文化知识课程的安排贯穿每个学年,而且都有着具体的阶段标准,受教育者学完一个学年的课程,获得了实际经验,就被视为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就可以去从事相关的工作。
游戏在课程安排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不仅在第一阶段以“儿童游戏”这门课出现,在其实习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需要将实习中自己的游戏进行文字记录最后编撰为学校教材。游戏实习在资料选中的记载:凡幼稚园必需的游戏,学生每实习一次,即记录一次付印,现已达一百二十则,为本校丛书之一。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已经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将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并且在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游戏理论以及具体的游戏实践训练,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三)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幼师的创立肩负着培养幼稚教育人才、研究适合我国的幼稚教育体系的使命,同时,她也是“活教育”的实验基地。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制为三年,按照二十六年教育部颁定的三年制幼师课程标准,做了一些改变,这也体现了课程的“活”。第一学年开课:公民、体育、卫生、国语、数学、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家事、看护、美术、音乐、儿童心理、幼稚教育,每周教学总学时为36;第二年期开课:公民、体育、国语、数学、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家事、美术、音乐、幼稚教育、教学实习、家庭教育、教育心理、人生心理,每周教学总学时为36;第三学年开课:公民、体育、国语、社会、自然、弄工艺及实习、音乐、教育通论、教学实习、教育心理、测验与统计,每周教学总学时36。从课程内容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从课程安排上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游戏”二字,但实际上体育、音乐皆列入儿童歌曲和歌唱游戏教材。
二、民国时期幼稚师范学校游戏课程设置缺失的归因
(一)古代陈旧的教育观、儿童观对游戏的忽视
我国自古对儿童游戏持否定态度,游戏一直被当做消磨时间和妨碍学业的活动,在这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指导下,游戏本身的价值必然被忽视掉。然而,人们并不会禁止儿童参与游戏,在正式的教育机构出现之前,游戏是古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然而当学校教育出现之后,游戏与学习活动必须分离,退出教育领域。观念的形成或许不易,但是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清末民初幼稚教育从无到有,慢慢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这种传统的儿童游戏观却一时之间很难改变。从幼稚园,到师范学校对游戏的忽视不可避免,因此在游戏很难出现在当时的幼稚师范学校的课程上。 (二)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
华爱华认为“游戏的确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幼稚师范学校课程设置中游戏的缺失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清末民初,国家动荡、积贫积弱,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救国,就必须发展教育。他们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很少会考虑到个人发展的需要。强健的体魄的获得可以通过劳动和体育锻炼等方式获得,并不需要游戏来“浪费”课堂资源。因此,游戏在师范课程的安排上异常鲜见。
(三)游戏理论初步形成尚未产生广泛影响
任何一门课程的制定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游戏课程也不例外。我国的传统游戏观注定了游戏无法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师范的课堂里,这就需要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来产生进步的火花。西方经典游戏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自其在西方产生并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游戏观产生冲突,并使教育观发生改变,这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在民国时期,西方游戏理论传入不久,虽然很多教育家渐渐发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社会并不能掀起巨大的课程改革浪潮。从意识到游戏的作用,到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条款的形式做出规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因此在幼稚教育以及幼稚师范教育刚刚兴起的清末民初,游戏的重要作用还很难在课程中体现出来。
三、民国时期幼儿师范课程中游戏的缺失对当今幼儿师范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要形成正确的儿童游戏观
人们对儿童游戏的看法也是经历了从无意识到初浅认识再到逐步深化進而科学化的历程。游戏对儿童来说,和吃、喝、拉、撒、睡一样是儿童的一种基本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可以玩起来,玩得很高兴,而且通常是自然发生的;游戏除了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活动之外,还能给儿童带来快乐,游戏通常是在愉悦的情绪下进行并且这种愉悦情绪会一直伴随游戏进程的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在游戏时如此全身心投入,不知疲倦,因为游戏的有趣、好玩;此外,从游戏的附产品看,游戏虽然没有任何外在目的,但儿童游戏在客观上却会带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结果,这种附带产品是纯粹游戏的必然结果。可见,游戏不光是儿童的本能需要,而且还具有娱乐和发展双重功效,树立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民众都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学前教育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方面有了巨大的革新。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素养;不仅要能开展教育、保育工作,指导儿童的活动,而且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指导这一“活动”的能力,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必须在职前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游戏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体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三)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
幼儿师范教育的适当超前性,幼儿师范教育不能跟在幼儿教育身后,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引导和指引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不是去迎合幼儿园的教育。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落后的传统教育理念和认知偏差,认为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师范学校就该怎么去培养适合幼儿园的幼师。民国时期幼稚师范课程的设置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但是只是针对当时社会需要而言培养人才,并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学前教育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新形势,使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受用终身,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注释:社会上对民国时期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大陆通常指的是中华民国建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而台湾地区至今仍然沿用中华民国称号。本文的民国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段,在此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代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