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一种共识。这就要把传统的满堂灌输变为设疑导思,开展问题式教学,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以问题启发思维,以问题升华课堂。本文仅以问题式教学法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中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请君入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最开头的几分钟犹如乐曲的前调,为整个乐章奠定了基调。在课堂导入中设置情景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探究的热情高涨,这样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1:
(视频材料)2012年4月8日,菲律宾海军非法进入争议地区黄岩岛持枪抓捕我国渔民并扣押渔船,随即我方派出船舰前往该地区,自此与菲律宾方海军展开船舰海上对峙。2013年1月,菲律宾就黄岩岛争端将我国告上联合国。
师:这是南海问题上中菲对峙的一段材料,看后你们有什么感触?
生:(激动愤慨,受材料触动较大,讨论纷纷。)菲律宾这样是不对的……。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菲关系如何?一开始就这样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课题展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评析:
好的导入,犹如一块强力的吸铁石,在最短的时间内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贴切的情景,犹如一座桥梁,让学生在瞬间走进特定的剧情中。教师将现实中学生也比较关注的南海问题通过视频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入了课题。政治课本知识本就源于生活,这样的处理,在激发了学生对材料的思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即生活,生活即政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 “学、用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教师在问题呈现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易适度且有思维梯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片段2:
展示材料:(中菲交往掠影)
①菲律宾香蕉质优,一半以上销往中国。
②2011年4月8日,“中国文化月”活动在菲律宾马尼拉结束。
③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
④2013.1中国呼吁就领土争端谈判,菲方回“联合国见”。
问题设计:在四个场景中,交往的主体是谁?交往的内容是什么?交往的形式如何?
学生自主整理归纳:①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间、国与国际组织间、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②国家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③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评析:
如果老师像剥洋葱一般把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里层的进行梯度设计,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学生自己通过抽丝剥茧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真心认同且印象深刻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成为支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精神动力。
三、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难以理解。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舍此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讲授法中,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感触不深,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而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片段3:
师: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中菲之间的关系变化都是因为国家利益。现在美国也在南海问题上掺了一脚。
(材料展示:)美国鼓吹其在南海拥有“不可剥夺的航行权”,时时插手南海事务。美国与菲律宾签署“访问部队协定”,双方联合军演数量不断增加,并宣称其影响将超出提高双方协调性以及改善菲军理念和装备的范畴”,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师:美国为何插手南海事务?
生1:当然也是为了争夺南海上的利益。
师:你如何看待美国的行为?
生2:不正义,是强盗行径。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侵犯别人的利益。
结论:国家性质与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评析: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本课的重难点之所在。笔者通过引入美国这一第三方因素,设计了“美国为何插手南海事务?”这一问去巩固、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认知;再以“你如何看待美国的行为?”这一问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上的不同行为表现,思考应当如何正确维护国家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代入问题情景中,产生共鸣,为之所感。
四、动静结合,焕发新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逐一呈现预设好的问题,是一种问题的“静态”呈现,顺利进行的话就能帮助我们达到较好的预期目标。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差异、不同思想的碰撞、或者一个失误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些就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动态”问题。动态生成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把握瞬间,就能生成新的精彩。
教学片段4:
师:针对黄岩岛事件,该如何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生1:履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义务, 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生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生3:把那些侵犯黄岩岛的人都打出去,用武力捍卫我们的主权。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彰显了我们有同样的爱国之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抉择:哪种方式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打还是不打?请我们同学来分析下它们的利弊,做出一个选择。
生:(激烈的辩论,阐述利弊,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评析:
课堂是师生思维对接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要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发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生1和生2的回答是符合教师预设的,而生3的回答是超出了预设的。表面上看是打乱了教学的秩序,实质上是教师的预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果处理不好课堂会冷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打压。但如果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大大方方地沿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巧妙地引導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课堂将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景象。
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探究,才有所得。“问题式教学”,把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问题中启发学生主动获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创设情景,请君入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最开头的几分钟犹如乐曲的前调,为整个乐章奠定了基调。在课堂导入中设置情景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探究的热情高涨,这样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1:
(视频材料)2012年4月8日,菲律宾海军非法进入争议地区黄岩岛持枪抓捕我国渔民并扣押渔船,随即我方派出船舰前往该地区,自此与菲律宾方海军展开船舰海上对峙。2013年1月,菲律宾就黄岩岛争端将我国告上联合国。
师:这是南海问题上中菲对峙的一段材料,看后你们有什么感触?
生:(激动愤慨,受材料触动较大,讨论纷纷。)菲律宾这样是不对的……。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菲关系如何?一开始就这样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课题展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评析:
好的导入,犹如一块强力的吸铁石,在最短的时间内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贴切的情景,犹如一座桥梁,让学生在瞬间走进特定的剧情中。教师将现实中学生也比较关注的南海问题通过视频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入了课题。政治课本知识本就源于生活,这样的处理,在激发了学生对材料的思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即生活,生活即政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 “学、用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教师在问题呈现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易适度且有思维梯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片段2:
展示材料:(中菲交往掠影)
①菲律宾香蕉质优,一半以上销往中国。
②2011年4月8日,“中国文化月”活动在菲律宾马尼拉结束。
③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
④2013.1中国呼吁就领土争端谈判,菲方回“联合国见”。
问题设计:在四个场景中,交往的主体是谁?交往的内容是什么?交往的形式如何?
学生自主整理归纳:①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间、国与国际组织间、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②国家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③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评析:
如果老师像剥洋葱一般把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里层的进行梯度设计,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学生自己通过抽丝剥茧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真心认同且印象深刻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成为支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精神动力。
三、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难以理解。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舍此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讲授法中,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感触不深,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而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片段3:
师: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中菲之间的关系变化都是因为国家利益。现在美国也在南海问题上掺了一脚。
(材料展示:)美国鼓吹其在南海拥有“不可剥夺的航行权”,时时插手南海事务。美国与菲律宾签署“访问部队协定”,双方联合军演数量不断增加,并宣称其影响将超出提高双方协调性以及改善菲军理念和装备的范畴”,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师:美国为何插手南海事务?
生1:当然也是为了争夺南海上的利益。
师:你如何看待美国的行为?
生2:不正义,是强盗行径。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侵犯别人的利益。
结论:国家性质与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评析: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本课的重难点之所在。笔者通过引入美国这一第三方因素,设计了“美国为何插手南海事务?”这一问去巩固、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认知;再以“你如何看待美国的行为?”这一问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上的不同行为表现,思考应当如何正确维护国家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代入问题情景中,产生共鸣,为之所感。
四、动静结合,焕发新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逐一呈现预设好的问题,是一种问题的“静态”呈现,顺利进行的话就能帮助我们达到较好的预期目标。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差异、不同思想的碰撞、或者一个失误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些就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动态”问题。动态生成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把握瞬间,就能生成新的精彩。
教学片段4:
师:针对黄岩岛事件,该如何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生1:履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义务, 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生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生3:把那些侵犯黄岩岛的人都打出去,用武力捍卫我们的主权。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彰显了我们有同样的爱国之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抉择:哪种方式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打还是不打?请我们同学来分析下它们的利弊,做出一个选择。
生:(激烈的辩论,阐述利弊,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评析:
课堂是师生思维对接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要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发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生1和生2的回答是符合教师预设的,而生3的回答是超出了预设的。表面上看是打乱了教学的秩序,实质上是教师的预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果处理不好课堂会冷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打压。但如果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大大方方地沿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巧妙地引導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课堂将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景象。
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探究,才有所得。“问题式教学”,把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问题中启发学生主动获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