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提倡教学创新,突出主体作用,注重成绩效益,将是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去,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媒介,教法是核心,活动是手段,具体地说。就是树立一个思想,坚持两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树立相信学生的思想
自信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有了信任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转变两个陈旧的观念:1、讲课要讲透。试想,老师已讲满,学生哪有余地去探索、创造?2、教师要教懂教会,而这样教师又怎能将“导学”变为“激学”,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呢?
有了信任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心理优势,产生“我能行”、“我能学习”、“我愿意尝试”等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坚持两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师生平等原则;第二是尊重个性原则。
1、师生平等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当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和交往状态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思想就活跃,容易激起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妥之处。
2、尊重个性原则。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有多种答案,一篇文章有多种分段方法,一个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等等。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这时候,教师最需要做到的是倾听。然后给予评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
三、做到“三个结合”
1、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以及语文信息的获取、分类、删改等方面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到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
2、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没法进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离不开思维,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增进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之中,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之中,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义是问号。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包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提出问题,是其学习积极性高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
②、在开放性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放性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课文。首先,要尽可能地发挥课文中固有的有关思维形式、思维规律等方面的智力因素和有关的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认识策略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第三,阅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让学生的思维被一些呆板的条条框框所禁锢,让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拒绝虚假的矫造的作文。
3、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语文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画地为牢,把内容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而应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一切语言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另外,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课外读书活动,语文趣味小组、语文知识竞赛以及走出校门,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同时,教师对这些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学生课外学习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一定要上好这两堂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媒介,教法是核心,活动是手段,具体地说。就是树立一个思想,坚持两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树立相信学生的思想
自信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有了信任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转变两个陈旧的观念:1、讲课要讲透。试想,老师已讲满,学生哪有余地去探索、创造?2、教师要教懂教会,而这样教师又怎能将“导学”变为“激学”,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呢?
有了信任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心理优势,产生“我能行”、“我能学习”、“我愿意尝试”等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坚持两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师生平等原则;第二是尊重个性原则。
1、师生平等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当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和交往状态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思想就活跃,容易激起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妥之处。
2、尊重个性原则。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有多种答案,一篇文章有多种分段方法,一个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等等。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这时候,教师最需要做到的是倾听。然后给予评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
三、做到“三个结合”
1、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以及语文信息的获取、分类、删改等方面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到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
2、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没法进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离不开思维,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增进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之中,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之中,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义是问号。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包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提出问题,是其学习积极性高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
②、在开放性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放性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课文。首先,要尽可能地发挥课文中固有的有关思维形式、思维规律等方面的智力因素和有关的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认识策略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第三,阅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让学生的思维被一些呆板的条条框框所禁锢,让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拒绝虚假的矫造的作文。
3、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语文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画地为牢,把内容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而应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一切语言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另外,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课外读书活动,语文趣味小组、语文知识竞赛以及走出校门,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同时,教师对这些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学生课外学习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一定要上好这两堂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