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s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共流经8个省市,贯穿了南北5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在这里,无数的居民繁衍与发展,无数的文化从这里起源并发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事物的层出不穷,“非遗”传统舞蹈面临着层层挑战,在这样的境遇下,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成为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中之重。本论文将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对“非遗”传统舞蹈的魅力以及其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将其与旅游资源融合,实现新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非遗”舞蹈;旅游资源;大运河江苏段;传承;开发
  自京杭大运河竣工时起,每年都有军队监督资源的运输,即漕运。历代漕运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带动了南北经济与文化往来,在南北文化交流和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更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旅游资源。可是科技的进步又伴随着许多新鲜事物的出现,如果一成不变,那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时,做出改变,跟上时代的步伐,才是明确之举。对舞蹈来说,其本身是一种肢体语言,是最初古人劳作闲暇时,通过舞蹈的形势抒发自我情感。而那最简单的肢体动作,却比文字更加直击人心。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非遗”舞蹈渐渐的诞生。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非遗”传统舞蹈逐步发展成熟。从简单的祭祀动作到成熟的、系统的舞步。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江苏段大运河旅游资源的融合,成为了“非遗”舞蹈传承与开发的必经之路,更是大运河江苏段整体旅游区域发展的新机遇。
  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与旅游现状
  大运河在江苏省境内穿越了八个地级市,分别是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还有二十余条河道密布其中,南北运河纵横交错,水系分布星罗棋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江苏段的运河沿线拥有瘦西湖、江南古镇、里运河等著名景点,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等遗产在中国大运河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运河江苏段是千百年运河的窗口,这里的文物古迹密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为全线最多,遗产建筑众多,遗产体系整体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品质和知名度。
  大运河江苏段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基本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涉及的各项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开始着重对旅游业进行发展和推广。立志将江苏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例如:徐州市的窑湾镇历史街区、镇江市的西津渡古街、无锡市的清名桥历史区等众多集文化、美食、景区、古遗迹为一体的新兴古街。随着运河旅游的兴旺,自古因河而生的苏南凭借着以水兴城,人文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兴盛,基础设施强硬,可以支撑休闲度假的需求等先天优势,以及秉着以水为魄、以史为根、以水为韵的原则,将沿线城市的经济迅猛地带动起来,旅游业引爆市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玩耍。虽然苏北发展较为缓慢,但苏北自古也来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未来发展运河旅游也定是前途一片大好。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旅游保障设施直接影响到江苏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从旅游的发展生命周期来看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兴阶段。因此,为了促进大运河江苏段的旅游业的发展,把运河沿线的江苏省文化带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味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江苏省开启了大运河复兴行动。素有“七省咽喉”和“天下粮仓”之称的淮安市更是积极配合,它以“三最”(即“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为原则,打造“三漕”(即“漕船盛景、漕御盛世、漕糧盛宴”)文化主题板块,想要重现当年淮安“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在大运河江苏段有着许多的“非遗”舞蹈,例如:在淮安市金湖县广为流传的香火戏、洪泽湖的渔鼓舞、产生于江苏淮安市楚州区车桥镇的“跳判官”、扬州地区的花鼓舞、假驮真(扬州市艺术团还曾将假驮真这一舞蹈形式融入在《猪八戒背媳妇》的剧本中,进行演出,观众们各个都忍俊不禁。)、高邮地区的狮盘吼、串轿、宝应地区的河蚌舞。这些舞蹈又接地气又技艺高超,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高层次的精神培养价值、重要的历史价值。可是随着这些“非遗”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加和传承人数量的缺乏,这些文化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加之我国国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缺乏,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为问题。
  二、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传统舞蹈
  (一)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传统舞蹈现状
  据有关史料记载,江苏地区的“非遗”舞蹈自编创以来,从民间的集会到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节,无处不见“非遗”舞蹈的身影。由于年代久远,一直而处于濒危状态。其自身的文化空间慢慢的变小、变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没有固定的排练时间,都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舞蹈演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岁数较大以及部分地区经济水平较差,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对“非遗”舞蹈的传承力不从心。
  2011年10月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大批濒临失传的“非遗”舞蹈艺术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因此,我们全民族更应自觉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将其提高到保护的高度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重建民族新文化的繁荣景象。
  (二)“非遗”舞蹈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的生活方式的盛行,互联网无处不在。就连在节日时分,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技术也慢慢取代了传统的祭祀活动,传统文化被远远的抛在脑后。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结果也只能是传统文化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断发展、传承,数以万计的传统文化终在现代科技面前败下阵来。
  (三)当下“非遗”舞蹈在“非遗”语境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非遗”语境即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未走出贫困,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一切阻碍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都要被抛弃。换句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非遗”舞蹈传承人又是一脉相传,在生活中没有明确的舞台概念,元素及形式单一,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少的人去了解与继承“非遗”舞蹈,又何谈发展?因此,有关“非遗”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四)“非遗”舞蹈研究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要想不断地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根本是文化遗产的传承。
  首先,“非遗”舞蹈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之后,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在无形之中带动人民群众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其次,“非遗”舞蹈不乏有许多优秀的舞蹈类型及素材。它们对于人物的刻画,对于舞蹈的编排与展现技巧,人物的故事情节,仍然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最后,“非遗”舞蹈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进而生产文化产品,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其势必成为中国未来舞蹈专业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非遗”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舞蹈艺术文化精髓,对于今后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对“非遗”舞蹈原基础的尊重上同时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与作用才是明智之举。
  三、“非遗”舞蹈与旅游文化的融合
  (一)“非遗”传统舞蹈自身的发展与升华
  (1)对传统舞蹈的舞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记载,对动作加以艺术性的升华,将舞步录为视频加以保存。并将“非遗”舞蹈引进日常的各大高校的舞蹈课堂中。并且,要想传承、发展“非遗”舞蹈,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劳作人民的生活中,让他们去切身体会,“非遗”舞蹈的知识,了解“非遗”舞蹈的由来,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民族特色等。
  (2)对于传统舞蹈来说,若想不被时代摒弃,接受新视点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舞蹈的轨道加强舞蹈动作别致性和步伐独特性。如果要走上舞台就不得不对动作加以升华,大胆吸收新世纪舞蹈的创新技法,在挖掘“非遗”舞蹈原生态的文化精髓和内涵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的方法。在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眼光和生活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中“非遗”舞蹈与武术、杂技的结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要扩大如今十分薄弱的消费市场,加大对“非遗”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引起人民的文化自豪与自信,加入到传承“非遗”舞蹈的队伍中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旅游资源的巩固与发展
  (1)巩固:大运河江苏段水系众多,分布散乱,没有完整的水网系统。除此之外排水设施也不够完善,江苏段大运河沿途多经过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用水大多都是未经加工直接排入大运河,同时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污染。对已有资源的治理,成为制约大运河发展的要点。
  (2)发展:在今后的开发中更要切记以下几点:首先要切勿急躁、盲目,不切实际的去将城市定位于不适合自己的标志;其次要注意建筑污染,过急的“城市化”“商业化”,更会使得发展状况得不偿失;最后是要保护当地淳朴的民俗、民风。不能因为旅游业的兴盛,丢掉本地特色的民俗。在发展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的规划与计策,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原有的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迎来新的消费热点。
  (三)大运河江苏段“非遗”舞蹈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是吸引更多远道而来的游客的要点。例如四川彝族的火把节,其与众不同的节日氛围,成为吸睛之笔。有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而非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才是吸引不同阶级、不同层次的游客的关键。
  (1)“非遗”舞蹈和旅游文化融合的“双面效应”
  “非遗”舞蹈和旅游文化的融合是互利的,“非遗”传统舞蹈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无疑为江苏旅游发展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旅游文化也極大的对“非遗”传统舞蹈进行了宣传、发扬的作用,带动了传统舞蹈的全面推广和发展。可以说二者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以及文化与经济效益的转换。
  在目前的旅游业来说,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最能吸引人眼球、扩大吸引范围的。在服饰、生活、歌舞、民俗民风等方面要保存“非遗”舞蹈文化本身独有的形态。这样一来既可以推动大运河的发展,为江苏带来旅游业的经济收益,也可以对“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使得更多的游客甚至外国游客了解江苏、爱上江苏。
  (2)旅游文化推动“非遗”舞蹈的进步
  各种民俗、民风,旅游文化的产生为“非遗”舞蹈、各式民间舞蹈的相互交流、借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劳作中萌芽,无论何时都将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为“非遗”传统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姿多彩的“非遗”舞蹈,逐渐蓬勃的旅游业,让江苏境内都使旅游文化和舞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体现了“非遗”舞蹈离不开旅游文化。
  反之,各式各样的艺术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非遗”舞蹈的发展。而无论在民间集会或是文化节中,舞台上更是少不了“非遗”舞蹈的身影。由此可见“非遗”舞蹈与旅游文化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
  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时代的潮流使得“非遗”文化不再像昔日一般辉煌耀眼,为了弘扬、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非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陈可莹,女,学生。
  吕寅,男,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保护、传承——运河漕运“非遗”传统舞蹈史料采集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0323077X)
  参考文献
  [1]高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民间舞[J].魅力中国,2010(25):55-58.
  [2]贾琳.从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看民间舞蹈的发展[J].作家,2010(14):213-214.
  [3]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1):64-68.
  [4]张廷皓.淮安地区京杭运河及相关水利遗产研究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9-01-16(7).
  [5]朱晗,赵荣,郗桐笛.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J].人文地理,2013(3):70-73.
  [6]张京祥,刘雨平.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J].理论探讨与区域经济,2008,28(1):1-5.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是一种活动性比较强的体育课程,职校生可以借助体育课程,来学习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体能。随着素质教育被注入到了职业学校之中,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多学科也都受到素质教育政策的影响,素质教育同样也对职业学校的体育课产生了影响。体育教师需要对素质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并将其内化,在体育课堂也贯彻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本文根据对职业体育教学活动的了解,对在
期刊
摘要:从研修生日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以期从教师角色进行转变,实现更好的日语教学。  关键词:研修生;日语课堂教学;建构主义  根据JITCO(日本财团法人国际研修协力机构)的相关规定及派遣要求,研修生赴日前需要参加为期3个月的日语培训,使其日语水平达到相应的程度。目前研修生日语培训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笔者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问题,以期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实现教师角
期刊
摘要:诗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诗歌教学则是传承诗歌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后作业。本文在论述了诗歌选文的概况及特点的基础上以分析诗歌的作业系统编排为重点,从记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作业分类进行探析,以对语文教材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材;诗歌;作业系统  一、诗歌选文概况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教材一共有五册,每册都包含阅读
期刊
摘要:随着外卖送餐的不断普及,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师生青睐于外卖点餐,但早餐外卖还是受到了时间和速度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市场分析及项目优势、产品与服务介绍进行阐述,借鉴现代“互联网+”创业模式,构建了大学生早餐外卖创业项目,最终通过对项目进行盈利分析,验证了“互联网+”早餐外卖项目的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早餐外卖;创业;可行性  早晨第一节课前,许多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来不及到食堂或校园内的其他餐饮
期刊
1.簡俊宇《南来的风》艺术设计,湖南师范大学  2.杨云竹《忆秋沙》艺术设计,湖南师范大学  3.张璐《日出》设计学,湖南师范大学  4.周月琴《枯枝》设计学,湖南师范大学
期刊
作者简介  普世有,男,讲师,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学。  柏绍荣,男,副教授,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学。  田蕾,女,助教,红河學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与教学。  曾靖峰,男,讲师,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教学。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需求,使得原本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形式逐渐被集观光游览、度假疗养、疾病治愈于一体的旅游形式所替代,也为旅游市场拓展出了更理想的前景。追求美好生活是旅游的根本目的,而医疗康乐则能够为人身心愉悦、强身健体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应充分重视跨国医疗旅游的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跨国医疗旅游;新型旅游方式;发展策略  随着跨
期刊
摘要:追求该利润和实现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基本目标,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衍生出更多资本运营方法来提升企业价值资本运营最大化。冰川网络经营的创新和对资本的灵活运营,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网络行业中的佼佼者。本文针对冰川网络资本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资本运营模式存在不足和相关的特点,旨在告诉我们实业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揭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
期刊
摘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是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会计监督不到位引发的财务问题屡见不鲜,基于此本文对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做了相关分析。首先,从会计监督的定义出发阐述了会计监督的内涵,深入剖析了会计监督对于企业发展及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性;然后,以A公司财务造假案为基础,对A公司的情况与财务造假案始末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内外部会计监督的不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A财务造假案产生的原因;最后,思考A
期刊
摘要:十九大报告里“乡村振兴”的战略的提出,旨在实现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一体化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的产业、收入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打造出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蘇二村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有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