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中的绝唱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如清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馀皆平平。”[1]据鲁歌、戴其芳等人统计,古今歌咏昭君的同题诗大约有770首。[2]在如此多的作品中,杜甫这首真的堪称绝唱吗?
  初读《咏怀古迹(其三)》,颇为怀疑沈德潜的眼光。因为与中唐张仲素、白居易以及宋代王安石等人的咏昭君诗相比,杜甫这首诗或有不及之处。
  首先,在和亲观上,杜甫的见识似乎不及中唐张仲素高远和新颖。杜甫是明确反对和亲的,这可从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看出来,也可从他乾元二年所作的《即事》一诗中得到印证,其诗曰:“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而张仲素却说:“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王昭君》)兵器铸成农具,边塞安宁,汉匈双方的农牧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正是昭君和亲所成就的功绩。若以历史的眼光看,张仲素的和亲观无疑比杜甫进步。当然,这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如果站在女性立场上,杜甫的看法也不能算错。
  其次,在昭君悲剧根源上,杜甫认为责任在画师毛延寿身上,这可从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看出来,而白居易、王安石等人的看法要比杜甫高出一筹。白居易认为:“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昭君怨》)可谓一针见血。王安石的观点却是:“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其一)又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明妃曲》其二)从王安石的立身行事看,这些话未必出自他的本心,只不过王安石作诗喜欢翻案,标新立异,所以这首诗得这么写。王安石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不仅当时引来一批名人纷纷赓和,而且后人一读到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就会想起王安石的这首诗。但王安石也因此诗招致了别人的非难,正如清贺裳所说:“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诗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其后篇益甚,故遭人弹射不已。”[3]据说南宋初就有朝臣范冲向宋高宗告状说:“臣尝于言语文字之间得安石之心……安石为《明妃曲》,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虏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坏天下人心术。”[4]
  当时参与赓和的有欧阳修、刘敞、梅尧臣、曾巩、司马光等名人,可能他们都觉得王安石的观点不合时宜,所以虽然是和诗,并没有顺着王安石的话往下说,如欧阳修说:“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明妃曲和王介甫》)这原是老生常谈,不足为奇,难怪清弘历说它“犹落第二乘”(《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七)。司马光说:“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妾身生死知不归,妾意终期寤人主。”(《和王介甫明妃曲》)意思是说,即使受屈含冤,也不要怨恨,只是希望“人主”能早日醒悟。这与欧阳修同调,皆不失人臣身份。
  再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觉得这首诗尽管在某一两点上似乎不及张仲素、白居易、王安石的咏昭君诗,但此诗蕴含着老杜忠君恋阙的思想,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沈德潜的评价虽然有些过,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杜甫的忠君恋阙思想,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5]具体到《咏怀古迹(其三)》,其忠君恋阙思想主要表现在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虽然昭君负屈远嫁匈奴,但她的心一直没有离开汉廷。虽然生时不能归汉,但死后魂魄犹自月夜归来,这是何等感人的忠君情怀。据《琴操》记载:“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6]又据《汉书·匈奴传》载,汉成帝即位后,昭君曾上表求归,不许,死于匈奴。这表明,昭君之死不仅缘于眷恋故土,也是其心中固守汉文化之故。清朱鹤龄说:“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月夜魂归,明其终始不忘汉宫也。”[7]这正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精神所在,所以无论后来的咏昭君诗如何翻新,皆难以达到杜甫这首诗的高度。因为在儒家文化中,忠君爱国比什么思想都厚重。
  三读《咏怀古迹(其三)》后,笔者发现,这首诗之所以被沈德潜评为绝唱,不仅因为诗中蕴含着杜甫忠君恋阙的儒家情怀,而且其艺术表现力也为其他同题诗所不能及。
  首先,张仲素、白居易、王安石等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皆不及《咏怀古迹(其三)》。张仲素的《王昭君》虽然思想超前,但其语言表达有些直露,诗味不浓,终究不能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相提并论。此外,张仲素的《王昭君》未见于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历代唐诗选本,说明它的确算不上佳作。欧阳修、司马光的诗都是唱和之作,意在友情往来和思想交流,不在诗歌创作本身,与杜诗没有太多的可比性。王安石写的是古风体,杜甫写的是七律,艺术上并不好比较,只是由于翻案出奇,代表宋诗的创新开拓精神,所以在古今众多咏昭君诗中脱颖而出。相对来说,能够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相比的,是白居易的《昭君怨》,内容如下: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咏史诗贵在有寄托,而白居易这首诗写得太实太拘,结构上未能做到开阖有度,而且通篇议论,缺乏形象性,除了最后一联警醒照人,前三联皆无可取之处。
  其次,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在艺术性上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此诗首联构思独具匠心,“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以气势雄伟的山川衬托昭君的美丽与非凡。清吴瞻泰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8]在杜甫之前,鲍照、庾信、沈约、上官仪、沈佺期、卢照邻、骆宾王、李白等大诗人皆写过咏昭君的诗,但没有一首诗把昭君写得如此高大如此郑重。这既是诗人感情表达的需要,更是诗歌构思创新的需要。这一创意使得古今众多咏昭君诗顿然失色。第二,《咏怀古迹(其三)》以个人遭遇观照吟咏对象,借写昭君以抒发个人胸臆,咏史而不拘泥于史实,不失咏史诗的本色。明王嗣奭《杜臆》说:“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9]杜甫一生在朝为官的时间并不长,所谓“入朝见妒”,应指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被肃宗贬出朝廷这件事。正因为诗人与昭君有共同的身世之感,所以这首诗才写得格外深沉感人。
  最后,用七言律诗咏昭君,也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杜甫前后的诗人,虽然咏昭君诗很多,但用七律创作的毕竟是少数。除了诗史发展自身的原因,如七律成熟期较晚,也与七律对仗要求严、不易把握的特点有关。胡应麟说:“七言律字句繁靡,纵才具宏者,推敲难合。”[10]从《咏怀古迹》咏庾信、宋玉、刘备、诸葛亮等七律组诗看,杜甫用七律咏昭君,本身就含有对昭君的珍惜以及同病相怜之感。
  总之,虽然后人咏昭君诗在某一两点上可能超越了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思想高度、情感深度,还是艺术厚度,张仲素等人的咏昭君诗皆未能超越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因此,沈德潜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为绝唱,是很有见地的。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3.
  [2]鲁歌、戴其芳等.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3]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20.
  [4]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2:111-112.
  [5]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8.
  [6]吉联抗.琴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54.
  [7]韩成武点校,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535.
  [8]吴瞻泰.杜诗提要[M].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9]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80.
  [10]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81.
其他文献
【摘要】王安石的《伤仲永》属于论说文,但不是先有论点后举例子,而是一事一议的层层演绎。与此类似,《游褒禅山记》名为“记”,实则借记游程不断进行反思,从感性经验得出抽象观念,推演出七个层次的人生道理,使读者不但领悟其结论的深邃,而且享受了思考的过程。  【关键词】经典论说文,多层次演绎,文脉  王安石的《伤仲永》篇幅很短,比起他的许多大块头文章,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分量,却成为历史名篇,为什么呢?  文
一    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可由题目入手,先了解阿长其人、《山海经》其书,再了解它们与作者的关系。  阿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且让我们看看她的行状:  1. 喜欢切切察察,打小报告。  2. 睡相不好,摆成“大”字。  3. 规矩太多,元旦硬塞给“我”福橘。  4. 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5. 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  6. 谋害了“我”的隐鼠。  7. 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
初读《白菜汤》,是十六年前参加南京市第二届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的时候。  那是一九九七年暮春的一个下午,我们一群参评的年轻人集中到慈悲社的市教研室,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来到不远处的南京神学院。放下行李后,就到一间小屋里。教研员讲了封闭独立备课的要求,便给我们一人一张纸,上面印的就是屠格涅夫撰写、巴金翻译的《白菜汤》。不到五百字的微型小说,我一下就看完了,但立刻就懵了,这小说到底要表达什么呀?农家寡妇在失去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就在我们力求新课堂达新标准、以新标准创新课堂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太过求新而与新标准渐行渐远。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有别人的图画无自己的画面一直观图画的介入应适度    直观的画面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注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常有画面或动画的介入,这种“一图胜千文”的
浙江省安吉县2020年4月被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妇联办公厅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一直以来,安吉县整合资源、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专业引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逐渐形成了“全县一盘棋,城乡一体化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工作新路子,通过“六个一体化”构建安吉县“家校社合育”的大教育圈和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一、“城乡一体化”的构建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
一、2017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刊物转载量排名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共转载论文198篇,分布在56种刊物上。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前11名依次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课程·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与研究》,转载量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目标预设】  1.读懂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毛泽东诗词名作《水调歌头·游泳》里的名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为了这个句子的最优化,逗号的位置前后“挪动”了4次,最终才定为现在的上六下五句式。  毛泽东对这个逗号位置的推敲过程大致如下:1956年12月4日,他在致黄炎培的信中附有该词,断句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次日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又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月首次在《诗刊
【案例】《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师:(出示句子: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庐山景色秀丽,有很多美景,这里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里写到的景物有高峰、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师:庐山的瀑布很有名,由庐山的瀑布我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生:想到了《望庐山瀑布》。  师:能背一下这首诗吗?  (学生背诵)  师:由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