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新教材新特色──特色新、实、精
(一)新。
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指素育落的“实”。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三)“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
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新教材新体现——体现“七性”
(一)目标性。
新教材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课标、学习教材、精选习题、调查学情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二)趣味性。
古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学生是否学好这一科的关键,因此,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习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尝试性。
实行新课标,教新教材,无论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勇于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形式,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去尝试,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我们才能做到老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四)探究性。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也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认为: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鲜明的特色。例如,教材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方法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科学探究”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五)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愿思考问题,或者说跟本不去思考问题,总想让老师讲的细致全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孔子他老人家的做法“提出话题——学生讨论——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总结的更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知识!
(六)生成性。
有人说:学生会的不用讲。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呢?哪些是我们需要讲的呢?在课前通过了解学情,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讲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课下,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生成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七)达成性。
在每一节的最后5~10分钟,是我们巩固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最佳时刻,所以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限时定量地给一些当堂达标训练,使学生在巩固本节内容的同时,体验成功!
三、新教法新硕果——渴望追求创新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一)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二)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 赵艳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2] 廖全林.引导学生轻松学习高中化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7期.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新教材新特色──特色新、实、精
(一)新。
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二)“实”指素育落的“实”。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三)“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
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新教材新体现——体现“七性”
(一)目标性。
新教材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课标、学习教材、精选习题、调查学情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二)趣味性。
古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学生是否学好这一科的关键,因此,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习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尝试性。
实行新课标,教新教材,无论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勇于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形式,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去尝试,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我们才能做到老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四)探究性。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也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认为: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鲜明的特色。例如,教材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方法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科学探究”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五)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愿思考问题,或者说跟本不去思考问题,总想让老师讲的细致全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孔子他老人家的做法“提出话题——学生讨论——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总结的更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知识!
(六)生成性。
有人说:学生会的不用讲。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呢?哪些是我们需要讲的呢?在课前通过了解学情,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讲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课下,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生成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七)达成性。
在每一节的最后5~10分钟,是我们巩固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最佳时刻,所以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限时定量地给一些当堂达标训练,使学生在巩固本节内容的同时,体验成功!
三、新教法新硕果——渴望追求创新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一)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二)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 赵艳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2] 廖全林.引导学生轻松学习高中化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