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茶品呢?所谓茶品,就是说一个人喝茶、品茶时所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包含精神面貌)。因此,要认识一个人,较简单的方法是和他一起喝茶、一起品茶,从他选择喝什么茶?如何喝茶?为什么喝茶?喝茶的样子和态度怎样?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品茶讲究“道”,因而有“茶道”。这个“道”字是指“通达”、“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这条道路通达到净化心灵,善化社会,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过程,是使人充满快乐的方法。于是“茶道”的表现就会有一些礼节秩序和形式。
“道”,是一种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所应遵行、修习、宏扬的途径,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它与信仰、祈祷、崇拜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含有任何通俗称为‘宗教’的成分。它是一条通过道德、理性与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终实相、圆满自在、快乐与和平的途径。这种途径必然是完善的途径,品茶就是遵行这条寻味的途径而成味道。
品茶味道,应该是正道。因为,它不仅是追寻感官的舒适,也不是经由各种精神苦行来寻求快乐,而是经由感官和精神的全面满足来达到享受快乐的目的。“味道”的这个“道”必须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才是合乎善念的“正道”。由正道引导,构成一个平衡的修习。迈向享受快乐的道路。因此“品茶”就是一种修行,也就形成“茶道”了。
品茶需要宁静。宁静能够养生、能够开悟、能够生慧、能够明道。宁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宁静中触景,得大智慧,大彻大悟。所以,品茶必须由宁静开始。宁静就是一种修行。诸葛亮在《诫子书》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一个完美的茶人具备两种品性,一是悲心,一是慧性。这两者必须给予等量的培育与发展。悲代表着慈、爱、善、恕以及情感方面的其它高尚情操,慈而不动情,悲而不伤痛,也就是心的质量;而慧是代表着理智思想方面的质量,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智能,没有智能就不能有所成就。只发展情感而忽略了理智,会造成一个好心的傻瓜;只发展理智而忽略了情感,使人变成一个铁石心肠毫无同情心的非人。因此,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茶人,必须具备悲心和慧性。悲心和慧性是从修行而来,而品茶是一种修行,更是心灵的一次旅行。
品茶之道,是在长期品茶过程中,从内心走向外在世界,再从外在世界回到内心形成的一条道路,也就是能从简单走向复杂,又能将复杂归于简单,自由自在的往来。一个人不能从内心走向外在世界,是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能从外在世界回到内心,是陷于妄想执着。没有要求人人一定要接受品茶、接受茶道,但必须明白,喝茶是一种享受,而品茶是一种修行。没有修行的享受不是正道,因为,它仅追寻感官的舒适,不是完善的舒适,不是完美享受。
品茶是依循高尚的举止、文雅的行为规范,用这些外在形式培育与发展内心的端正与成长,也藉此提升人格,享受真正的善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对同一款茶会产生不同的感知。清香的绿茶有着淡雅自然的美、浓郁的乌龙茶有着多采多姿的美、鲜艳的红茶有着丰腴浪漫的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人不必想占有喜爱的一切东西,人是有思维的,这种思维随时都在变,没有一种喜爱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一种平常心态去品味一杯茶,就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品茶是一种修行。
品茶讲究“道”,因而有“茶道”。这个“道”字是指“通达”、“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这条道路通达到净化心灵,善化社会,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过程,是使人充满快乐的方法。于是“茶道”的表现就会有一些礼节秩序和形式。
“道”,是一种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所应遵行、修习、宏扬的途径,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它与信仰、祈祷、崇拜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含有任何通俗称为‘宗教’的成分。它是一条通过道德、理性与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终实相、圆满自在、快乐与和平的途径。这种途径必然是完善的途径,品茶就是遵行这条寻味的途径而成味道。
品茶味道,应该是正道。因为,它不仅是追寻感官的舒适,也不是经由各种精神苦行来寻求快乐,而是经由感官和精神的全面满足来达到享受快乐的目的。“味道”的这个“道”必须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才是合乎善念的“正道”。由正道引导,构成一个平衡的修习。迈向享受快乐的道路。因此“品茶”就是一种修行,也就形成“茶道”了。
品茶需要宁静。宁静能够养生、能够开悟、能够生慧、能够明道。宁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宁静中触景,得大智慧,大彻大悟。所以,品茶必须由宁静开始。宁静就是一种修行。诸葛亮在《诫子书》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一个完美的茶人具备两种品性,一是悲心,一是慧性。这两者必须给予等量的培育与发展。悲代表着慈、爱、善、恕以及情感方面的其它高尚情操,慈而不动情,悲而不伤痛,也就是心的质量;而慧是代表着理智思想方面的质量,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智能,没有智能就不能有所成就。只发展情感而忽略了理智,会造成一个好心的傻瓜;只发展理智而忽略了情感,使人变成一个铁石心肠毫无同情心的非人。因此,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茶人,必须具备悲心和慧性。悲心和慧性是从修行而来,而品茶是一种修行,更是心灵的一次旅行。
品茶之道,是在长期品茶过程中,从内心走向外在世界,再从外在世界回到内心形成的一条道路,也就是能从简单走向复杂,又能将复杂归于简单,自由自在的往来。一个人不能从内心走向外在世界,是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能从外在世界回到内心,是陷于妄想执着。没有要求人人一定要接受品茶、接受茶道,但必须明白,喝茶是一种享受,而品茶是一种修行。没有修行的享受不是正道,因为,它仅追寻感官的舒适,不是完善的舒适,不是完美享受。
品茶是依循高尚的举止、文雅的行为规范,用这些外在形式培育与发展内心的端正与成长,也藉此提升人格,享受真正的善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对同一款茶会产生不同的感知。清香的绿茶有着淡雅自然的美、浓郁的乌龙茶有着多采多姿的美、鲜艳的红茶有着丰腴浪漫的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人不必想占有喜爱的一切东西,人是有思维的,这种思维随时都在变,没有一种喜爱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一种平常心态去品味一杯茶,就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品茶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