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对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激发学习兴趣、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等方法,希望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数学好玩”曾经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为什么数学所特有的魅力对好多学生来说常常难以感受呢?不难发现,数学课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布置作业,测验讲评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形式单调死板而感到乏味。这并不能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虽然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相当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善于利用与发现,多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引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笔者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的“数学游戏”时,布置学生回去尝试,第二天请小教师来介绍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分享的热情高涨。发言的同学,方法介绍也很到位。可见,只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就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再如笔者教学新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P33例2“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笔者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导出公式”为核心,遵循数学的逻辑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有理有据的。学生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课中,笔者注重“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开展探究,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可见,只要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力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动力。教师如果能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要学生乐于探究,教学才会高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61例5“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活泼机灵的小天使,你们想认识她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小天使吧!(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数点)
生:哦,原来它是小数点。
师:你可别小看了她,她的神奇法力可厉害了!只要她稍作移动,就会引起每个小数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化。
师:大家不妨试试,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看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这样,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小数点移动能引起小数大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成了学生自己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学生围绕解决此问题开展的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归纳总结,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可见,创設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再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7例7时,先拿出一个装有一些红色液体的透明瓶子,把瓶盖拧紧,正放和倒放,再正放和再倒放,反复多次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探究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发现瓶子的容积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瓶内空气的体积也不变,因此求瓶子的容积可以把正放时液体的体积和倒放时瓶内空气的体积相加就可以了。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三、引发数学思考,提高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笔者尝试通过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探究的能力的确有了一定的提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31例2“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就知道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如果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或许也能掌握其计算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教学中,笔者先出示“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列出“2÷”。接着出示例题:“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小时走了千米。谁走得快些?”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笔者让学生列出竖式,然后小组研讨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列出算式和,计算结果也基本正确,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本课的难点)。笔者提示可以画图来理解。学生纷纷尝试,并自发地开展小组研讨。笔者在巡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点,并留意学生说理是否清晰。接着让学生当小教师进行板演,边画图边说理“先求小时走的路程,也就是求2的,即。再求小时走的路程,即2××3。”通过结合线段图明白算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笔者通过利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和分析,在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学生一个台阶,给学生指明方向,适时地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透彻理解了的计算道理。对算理的理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独立完成了。这样,教师通过从扶到放,通过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教师用心培育的,不管是新知识的教学还是练习的解答,均可以发掘其中的内涵,把潜藏着可以引发数学思考的元素找出来,激发学生去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5第2题(见上图)。学生往往只就把算式中的得数写出来,而忽视了图形的理解,此时,教师很有必要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利用上面的图形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抛出的问题引发了数学思考,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步迈出了自主探究的步伐,原来觉得无法解答的问题都一一化解了,可见,引发数学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能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能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巧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力;教师能通过引领、放手、点拨,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就能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尝试,进行大胆探究,就能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受益无穷。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数学好玩”曾经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为什么数学所特有的魅力对好多学生来说常常难以感受呢?不难发现,数学课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布置作业,测验讲评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形式单调死板而感到乏味。这并不能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虽然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相当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善于利用与发现,多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引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笔者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的“数学游戏”时,布置学生回去尝试,第二天请小教师来介绍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分享的热情高涨。发言的同学,方法介绍也很到位。可见,只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就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再如笔者教学新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P33例2“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笔者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导出公式”为核心,遵循数学的逻辑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有理有据的。学生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课中,笔者注重“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开展探究,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可见,只要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力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动力。教师如果能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要学生乐于探究,教学才会高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61例5“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活泼机灵的小天使,你们想认识她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小天使吧!(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数点)
生:哦,原来它是小数点。
师:你可别小看了她,她的神奇法力可厉害了!只要她稍作移动,就会引起每个小数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化。
师:大家不妨试试,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看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这样,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小数点移动能引起小数大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成了学生自己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学生围绕解决此问题开展的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归纳总结,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可见,创設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再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7例7时,先拿出一个装有一些红色液体的透明瓶子,把瓶盖拧紧,正放和倒放,再正放和再倒放,反复多次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探究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发现瓶子的容积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瓶内空气的体积也不变,因此求瓶子的容积可以把正放时液体的体积和倒放时瓶内空气的体积相加就可以了。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三、引发数学思考,提高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笔者尝试通过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探究的能力的确有了一定的提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31例2“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就知道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如果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或许也能掌握其计算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教学中,笔者先出示“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列出“2÷”。接着出示例题:“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小时走了千米。谁走得快些?”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笔者让学生列出竖式,然后小组研讨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列出算式和,计算结果也基本正确,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本课的难点)。笔者提示可以画图来理解。学生纷纷尝试,并自发地开展小组研讨。笔者在巡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点,并留意学生说理是否清晰。接着让学生当小教师进行板演,边画图边说理“先求小时走的路程,也就是求2的,即。再求小时走的路程,即2××3。”通过结合线段图明白算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笔者通过利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和分析,在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学生一个台阶,给学生指明方向,适时地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透彻理解了的计算道理。对算理的理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独立完成了。这样,教师通过从扶到放,通过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教师用心培育的,不管是新知识的教学还是练习的解答,均可以发掘其中的内涵,把潜藏着可以引发数学思考的元素找出来,激发学生去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5第2题(见上图)。学生往往只就把算式中的得数写出来,而忽视了图形的理解,此时,教师很有必要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利用上面的图形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抛出的问题引发了数学思考,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步迈出了自主探究的步伐,原来觉得无法解答的问题都一一化解了,可见,引发数学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能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能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巧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力;教师能通过引领、放手、点拨,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就能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尝试,进行大胆探究,就能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