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面对人头济济的课堂,面对个性不一的学生,我们努力走近新课程,实践着新理念,想做与时代贴近的语文老师,想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有所收获。把让全体学生在课堂真情的投入作为标准,把“老师的全身心调动学生的激情”作为一个目标鞭策自己不做时代的落伍者,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力量是否在退化,无不发出感叹,“当今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故事之一:老师的恼怒——没有任务就像一盘散沙。早读一开始,高年级的教室里,学生的情态各不相同,①班的教室里静得出奇,细一观察,原来学生都只是在干自己的事,表面上的安静而已;②班的教室里叽叽喳喳像麻雀在开会,见老师走过,才开始呜哇呜哇漫无目的读书;③班的教室里在放声读书,声音刺耳,原来黑板上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的学习任务,这不禁让我们感叹:学习原来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人“喂饭”,果真不会吃!
故事之二:老师的浪漫——嘈嘈切切错杂弹。这是教龄在六年以上的某老师的一节阅读教学课《学会合作》,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合作才是卓有效的合作?请谈谈你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便开始。20%的同学转过身试图与人交流,40%的坐下来在位置上发呆,不从课本中去找答案,也不读书而空等待,20%的学生在费力地死读书,老师在学生的走廊里漫无目的地穿梭,等老师掌声停,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便结束。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你,我,大家或许都碰到了这样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语文老师在课堂如何有的放矢地调控学生?如何做到简约又务实?这一直是学校的一个研究课题,老师们围绕这课题,在行动上到底已实践了什么?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倡导师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进行平等对话,可是我们学校每个教室人头攒动,组织三四十个学生的学习,我们教师是否有是否有能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呢?在这三四十个个体的群体中,这些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一致?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对你老师的这门语文课程是否喜欢?学生在学习上是否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是否具有坚持不懈的耐挫力,是否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否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是否具有主动求知、积极努力精神?这一些,我们老师是否了如指掌呢?答案是不!无暇顾及。更多老师顾及的是我手中这份经过精心准备的预案是否顺理成章地向学生倾吐,是否及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面对着每天发生着的故事,我们得进一步思索今天所能做的是什么。
1我们必须努力与自己进行对话——进行必要的反思
课堂理应是演练学生技能、学生新智慧的演练场。可如今的课堂成了尖子生与老师间的唱的一出出“双簧剧”,在课堂上,亲爱的老师们和几个优秀学生把一幕幕“剧”演下去,把预设的教学过程操作完毕,看起来似乎挺热闹,但大多学生成了忠实听众。是学生真的不习惯于参与吗?不是的。课堂成为优生的舞台违背教育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这才是我们不变的承诺。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再虎视眈眈,在学生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式,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只有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让学生的智慧闪现火花。让我们真正树立如下意识:
1.1牵手行走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在高高的讲坛上,老师关注的是我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学生有没有答到我的点子上。他不习惯于走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些什么亚文化在发展也未曾知。只是对学生中一些怪异举动倒要提高警惕,刨根问底;对于学生新滋生的话题呈现厌弃心理,牵着孩子们到你的“正题”,而这时的孩子因为自己忠爱的话题不能深入讨论而对你的这课堂产生厌倦,不参与在所难免。
1.2课堂呼唤掷地有声的激励。“新时代的教师到底当天使还是魔鬼”,针对教师的责任感缺失,权威心理作蒜这一心理现状,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全校30名年轻的班主任表态:“七分天使,三分魔鬼”“五分天使五分魔鬼”“当天使还是累”“庆幸我没有天天做魔鬼”各人观点不同,但总体的认识就是:绝对与学生保持平等,那是行不通的。
理念指导行动,老师的眼里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两种极端在课堂展现:①警告多于激励——实施“魔鬼教育”。不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谈论得头头是道,可是却挖掘不到弱势学生的一丁点儿闪光之处,尖酸刻薄的话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心灵。当学生不像我们所期盼的那个样,情绪化的个性就显露无疑,我们的埋怨也就不绝于耳。“怎么,你连这么简单的一步也完不成?”“课堂上像根小木头,课后活跃得像个小精灵”。“这一小组里万马齐喑,下课前没人举手,一起留下来”,在压抑和沉闷中,孩子们丝毫也挑不起心中的激情。学生的学习哪来快乐呢?②不理解何为真正的激励?——激励和警告就像两股风,当他们达到平衡时学生才能扬起前进风帆。过于简单过于滥的表扬不但让学生滋生飘飘然的感觉,也让学生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标,不加思考乱插嘴导致没有分量,永远就那么几句的所谓“激励”,又让学生厌倦,学生们分不清到底是不是真的“很棒”、“真棒”,到底棒在哪儿也无从知晓。而简单没有发展的评价只会让孩子走向浮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我们称以上这些为无效的评价。课堂呼唤掷地有声的激励,因为,在课堂上,胆怯者需要我们助其自信,“灰姑娘”需要我们给他们预约一些精彩,望风坐等者需要我们调整一下情绪。
2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好好地与教材对话
2.1让课堂师生生命互动走向实质。李镇西先生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呼唤师生互动”已成为教师心中所认可的一种新思想,可是,如何实施互动在很多老师的心理还没谱儿。在每个教育教学细节中贯彻教育教学民主,尊重人性需要,关怀生命,让课堂上一群群生命力被唤醒,让他们好奇地探究学习和生活世界,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创造,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可是,老师们的行动离开这理想却还有一段差距:新课程革“讲”的命,为了摆脱“满堂灌”,老师们迫不及待地想做一个寻求改变的人。我们可爱的老师们也似乎已很少与教材去对话,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整体感悟,提倡自悟自得。殊不知,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平等对话,是一种生命运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只有在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才达成交融。于是,只善于倾听的孩子连听的权利也享受不了。教师讲的甚少或者干脆不讲,一味地让学生品味、读,因为自己理解浅薄,难点处引导不到位,重点处不升华,“蜻蜓点水”、“天女散花”式的感悟让学生自己不知从何下手,师生对话找不到切入口,语文所蕴涵的精华就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掌握。于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底下就只能像一根木头一样直直站着,看着所谓的优秀孩子滔滔不绝。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有真正的实效。课堂是需要体验、争辩、追问和自我解剖的过程,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得尝试:让教学流程设计具体化,不再用教师精心串联的一个个问题贯穿课堂,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去思考,去选择合作的伙伴。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并不等于让我们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应该加强课前的预设,预设课堂 “大问题”生发的一系列小问题,教师的引导应随机而变,贴近孩子们的思维路线;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抓住课堂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然后聚焦“话题”,把看似散乱的讨论引导到有序的轨道,让师生互动走向实质。让课堂产生新的“生成”,成为学生闪现智慧的实践场。
2.2让小组合作学习由浮华走向朴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合作到底成效如何,是否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是否有利于能力的提升,这倒是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中心发言人永远一个人“独挡一面”,组内成员依然是听众,那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我们必须追求这样的互动合作:学生们自主地参与活动小组,自主地争当学习组长。围绕课堂目标所派生出的新疑惑,在组长的组织下,一个个疑惑能够在组内寻求解决的方案。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每个伙伴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杜绝了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坐等的局面,特别是给予弱势学生发言的机会,学习小组内有义务指导组内代表发言,从而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
故事之一:老师的恼怒——没有任务就像一盘散沙。早读一开始,高年级的教室里,学生的情态各不相同,①班的教室里静得出奇,细一观察,原来学生都只是在干自己的事,表面上的安静而已;②班的教室里叽叽喳喳像麻雀在开会,见老师走过,才开始呜哇呜哇漫无目的读书;③班的教室里在放声读书,声音刺耳,原来黑板上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的学习任务,这不禁让我们感叹:学习原来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人“喂饭”,果真不会吃!
故事之二:老师的浪漫——嘈嘈切切错杂弹。这是教龄在六年以上的某老师的一节阅读教学课《学会合作》,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合作才是卓有效的合作?请谈谈你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便开始。20%的同学转过身试图与人交流,40%的坐下来在位置上发呆,不从课本中去找答案,也不读书而空等待,20%的学生在费力地死读书,老师在学生的走廊里漫无目的地穿梭,等老师掌声停,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便结束。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你,我,大家或许都碰到了这样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语文老师在课堂如何有的放矢地调控学生?如何做到简约又务实?这一直是学校的一个研究课题,老师们围绕这课题,在行动上到底已实践了什么?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倡导师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进行平等对话,可是我们学校每个教室人头攒动,组织三四十个学生的学习,我们教师是否有是否有能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呢?在这三四十个个体的群体中,这些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一致?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对你老师的这门语文课程是否喜欢?学生在学习上是否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是否具有坚持不懈的耐挫力,是否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否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是否具有主动求知、积极努力精神?这一些,我们老师是否了如指掌呢?答案是不!无暇顾及。更多老师顾及的是我手中这份经过精心准备的预案是否顺理成章地向学生倾吐,是否及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面对着每天发生着的故事,我们得进一步思索今天所能做的是什么。
1我们必须努力与自己进行对话——进行必要的反思
课堂理应是演练学生技能、学生新智慧的演练场。可如今的课堂成了尖子生与老师间的唱的一出出“双簧剧”,在课堂上,亲爱的老师们和几个优秀学生把一幕幕“剧”演下去,把预设的教学过程操作完毕,看起来似乎挺热闹,但大多学生成了忠实听众。是学生真的不习惯于参与吗?不是的。课堂成为优生的舞台违背教育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这才是我们不变的承诺。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再虎视眈眈,在学生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式,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只有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让学生的智慧闪现火花。让我们真正树立如下意识:
1.1牵手行走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在高高的讲坛上,老师关注的是我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学生有没有答到我的点子上。他不习惯于走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些什么亚文化在发展也未曾知。只是对学生中一些怪异举动倒要提高警惕,刨根问底;对于学生新滋生的话题呈现厌弃心理,牵着孩子们到你的“正题”,而这时的孩子因为自己忠爱的话题不能深入讨论而对你的这课堂产生厌倦,不参与在所难免。
1.2课堂呼唤掷地有声的激励。“新时代的教师到底当天使还是魔鬼”,针对教师的责任感缺失,权威心理作蒜这一心理现状,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全校30名年轻的班主任表态:“七分天使,三分魔鬼”“五分天使五分魔鬼”“当天使还是累”“庆幸我没有天天做魔鬼”各人观点不同,但总体的认识就是:绝对与学生保持平等,那是行不通的。
理念指导行动,老师的眼里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两种极端在课堂展现:①警告多于激励——实施“魔鬼教育”。不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谈论得头头是道,可是却挖掘不到弱势学生的一丁点儿闪光之处,尖酸刻薄的话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心灵。当学生不像我们所期盼的那个样,情绪化的个性就显露无疑,我们的埋怨也就不绝于耳。“怎么,你连这么简单的一步也完不成?”“课堂上像根小木头,课后活跃得像个小精灵”。“这一小组里万马齐喑,下课前没人举手,一起留下来”,在压抑和沉闷中,孩子们丝毫也挑不起心中的激情。学生的学习哪来快乐呢?②不理解何为真正的激励?——激励和警告就像两股风,当他们达到平衡时学生才能扬起前进风帆。过于简单过于滥的表扬不但让学生滋生飘飘然的感觉,也让学生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标,不加思考乱插嘴导致没有分量,永远就那么几句的所谓“激励”,又让学生厌倦,学生们分不清到底是不是真的“很棒”、“真棒”,到底棒在哪儿也无从知晓。而简单没有发展的评价只会让孩子走向浮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我们称以上这些为无效的评价。课堂呼唤掷地有声的激励,因为,在课堂上,胆怯者需要我们助其自信,“灰姑娘”需要我们给他们预约一些精彩,望风坐等者需要我们调整一下情绪。
2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好好地与教材对话
2.1让课堂师生生命互动走向实质。李镇西先生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呼唤师生互动”已成为教师心中所认可的一种新思想,可是,如何实施互动在很多老师的心理还没谱儿。在每个教育教学细节中贯彻教育教学民主,尊重人性需要,关怀生命,让课堂上一群群生命力被唤醒,让他们好奇地探究学习和生活世界,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创造,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可是,老师们的行动离开这理想却还有一段差距:新课程革“讲”的命,为了摆脱“满堂灌”,老师们迫不及待地想做一个寻求改变的人。我们可爱的老师们也似乎已很少与教材去对话,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整体感悟,提倡自悟自得。殊不知,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平等对话,是一种生命运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只有在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才达成交融。于是,只善于倾听的孩子连听的权利也享受不了。教师讲的甚少或者干脆不讲,一味地让学生品味、读,因为自己理解浅薄,难点处引导不到位,重点处不升华,“蜻蜓点水”、“天女散花”式的感悟让学生自己不知从何下手,师生对话找不到切入口,语文所蕴涵的精华就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掌握。于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底下就只能像一根木头一样直直站着,看着所谓的优秀孩子滔滔不绝。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有真正的实效。课堂是需要体验、争辩、追问和自我解剖的过程,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得尝试:让教学流程设计具体化,不再用教师精心串联的一个个问题贯穿课堂,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去思考,去选择合作的伙伴。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并不等于让我们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应该加强课前的预设,预设课堂 “大问题”生发的一系列小问题,教师的引导应随机而变,贴近孩子们的思维路线;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抓住课堂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然后聚焦“话题”,把看似散乱的讨论引导到有序的轨道,让师生互动走向实质。让课堂产生新的“生成”,成为学生闪现智慧的实践场。
2.2让小组合作学习由浮华走向朴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合作到底成效如何,是否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是否有利于能力的提升,这倒是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中心发言人永远一个人“独挡一面”,组内成员依然是听众,那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我们必须追求这样的互动合作:学生们自主地参与活动小组,自主地争当学习组长。围绕课堂目标所派生出的新疑惑,在组长的组织下,一个个疑惑能够在组内寻求解决的方案。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每个伙伴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杜绝了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坐等的局面,特别是给予弱势学生发言的机会,学习小组内有义务指导组内代表发言,从而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