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师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多少分?”我回答:“50分。”“那在你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你有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进行作文教学吗?”这个问题问的我瞠目结舌,是呀,我们从来没有!
语文素养好不好,最终的宗旨还是应用在写作能力上,能不能在初中毕业时,我们的孩子都能习得最佳的作品,这无疑在叩问着我们这些教书人。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缺少什么?人们都调侃“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们的语文课上永远在讲着讲不完的课文,做着做不完的试卷,学生的作文里永远写着正确的废话。那些课后精美的词语学过即忘,那些优美的片段,也只是为了应付背诵,那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的表达方式、学的详略、联想、想像、抑扬、照应都去哪里了,到最后我们都归罪于学生们缺少生活、缺少体验、读的书太少等等,以致于中考时我们看到的作文就是行款错误、标点错误、词不达意、字迹潦草。
初中版《作文课,我们有办法》的袁源老师也谈到:“当一名小学毕业生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他(她)需要什么?他(她)能得到什么?三年后除了一份中考语文成绩,他(她)还拥有些什么?”
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作文课堂太缺少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而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恐怕更是终身需用的。
宋代陈师道在《后山居士诗话》中总结写作经验时提到:“ 永叔(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然而纵观我们的写作教学,学生看得多未必写得好。“读"与“写”之间仍然缺少座具体可行而坚实耐久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样计算,学生一学年应练笔近2万字。然而即便练到了这个“量”,由于引导得不充分,不系统,不能序渐进,依然功效甚微。”
在我们的部编版新教材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了更加明晰的线条和思路,主要稍作研究的老师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是单元写作最好的范文,可是我们在课堂上能有几位老师做到随机读写结合,这么好的方法都被我们搁置了,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大多数老师还是让学生在看作文书,背诵作文片段,看到这些种种做法,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得反思呀!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的论断,让我们坚定的明确: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言材料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随机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增强研究文本意识,我们的教学才会注重以人为本和教学内容、方法的课堂生成,才能促进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与我们实际教学的结合。
在解决了读与写的关系后,我们还缺少一种真情实感的写作指导。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句话绝对是有原因的。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夸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軤(去了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醇。”文质兼美,不但是做人的境界,也是行文的高标。然而什么样的“质”(立意、选材)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结构、表达)才是美的呢?表现现实生活的难免平淡寡味,也容易千篇一律,不被接纳似是理所当然,不顾内涵,一味追求形式创新、语言华美,虽然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但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风不正。对初中生而言,要抒发真情实感,要做到文质并重是需要强调的,因为文如其人,学作文有时也关系到学做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作文一定写真话、用真心、动真情。
真實是文章的根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事情,展示真实的情景,刻画真实的细节,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有感人的力量。没有什么比真实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了,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内容更能使文章富有魅力了。在我们的教材中像《散步》《背影》《秋天的怀念》《窃读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真实自然,读来备感亲切。走进真实的生活,走进真实的自然,走进真实的社会,走进真实的心灵,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寻求写作的灵感,这是写作成功的根本途径。
要教会学生感受真情,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别人给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要善于捕捉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感,发现并领悟人间的真情。要善于袒露心声,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
只有自己感动了才可能感动读者,要架起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不只是送来雨伞、不只是背着你上医院、不只是端牛奶盖被子等等。要善于提炼写作素材。可能是妈妈下班后忙碌炒菜的一个背影、可能是爸爸帮你推着自行车下楼的一个背影、可能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一个背影、亦或是一个微笑、一次哭泣、一束鲜花、一缕晨光,我们都要咂摸出滋味来,而且是不一样的滋味。
三是缺少最基本的写作素养。以往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大文体样式进行文体规范写作训练,似乎很容易把握和操练,但眼下学生不买这个账,写出另类的考场作文;还有一种则是随心所欲,不成一体。所以现在,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保险”,限制学生考场作文的独特创意。还不分良莠地一律要求学生规范写作,给出套路和模板。
黄厚江老师在他的《从此爱上作文课》中谈到:“中学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素养,从课程价值角度看,中学作文教学是公民写作素养的培养。什么叫作公民写作素养呢?即一般公民的日常写作所要求的写作素养。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能够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的写作方法,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从这个概念,我们似乎明白了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写作课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素养。
一篇作文的内容通常包含作者(以谁的名义写)、读者(写给谁看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话题(谈论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写)等五大要素。大部分老师也会把这部分内容编辑成自己的作文模板,美其名曰:这可是我几十年奋斗的结晶,现在给你们,一定把模板背过,考试照着套用就好。
就好像理科的公式定理掌握了,考试就剩下带数字了,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我表示很后怕,可是仔细想想,我们身边这样的老师决不是少数人,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执教自己的的语文习作教学,真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黄老师曾说过:“作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训练,应该是言语生命的相互感染与自我觉醒。”我想,作文教学一定不能等到初三时再开始学习,而应该是在初一时就开始训练,按照部编版教材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来设计自己一个学期的习作设计。将习作教学常规化,将习作教学统筹安排。
我们的作文教学缺活水灌溉,缺学生写作兴趣、才华的激发、缺循循善诱、不厌不倦的耐心引导....因为我们看中的是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分数。
看来作文教学路漫漫,我们一点都不能懈怠呀!
作者简介:
崔宝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学校语文老师、德育主任。曾荣获“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基础教育创新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陕西省教育厅国培示范工作坊高端研修班示范课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实习导师”、“未央区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等多种职务。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在省、市级核心期刊上,主持参与了多项省、市级大课题的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
语文素养好不好,最终的宗旨还是应用在写作能力上,能不能在初中毕业时,我们的孩子都能习得最佳的作品,这无疑在叩问着我们这些教书人。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缺少什么?人们都调侃“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们的语文课上永远在讲着讲不完的课文,做着做不完的试卷,学生的作文里永远写着正确的废话。那些课后精美的词语学过即忘,那些优美的片段,也只是为了应付背诵,那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的表达方式、学的详略、联想、想像、抑扬、照应都去哪里了,到最后我们都归罪于学生们缺少生活、缺少体验、读的书太少等等,以致于中考时我们看到的作文就是行款错误、标点错误、词不达意、字迹潦草。
初中版《作文课,我们有办法》的袁源老师也谈到:“当一名小学毕业生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他(她)需要什么?他(她)能得到什么?三年后除了一份中考语文成绩,他(她)还拥有些什么?”
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作文课堂太缺少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而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恐怕更是终身需用的。
宋代陈师道在《后山居士诗话》中总结写作经验时提到:“ 永叔(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然而纵观我们的写作教学,学生看得多未必写得好。“读"与“写”之间仍然缺少座具体可行而坚实耐久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样计算,学生一学年应练笔近2万字。然而即便练到了这个“量”,由于引导得不充分,不系统,不能序渐进,依然功效甚微。”
在我们的部编版新教材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了更加明晰的线条和思路,主要稍作研究的老师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是单元写作最好的范文,可是我们在课堂上能有几位老师做到随机读写结合,这么好的方法都被我们搁置了,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大多数老师还是让学生在看作文书,背诵作文片段,看到这些种种做法,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得反思呀!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的论断,让我们坚定的明确: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言材料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随机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增强研究文本意识,我们的教学才会注重以人为本和教学内容、方法的课堂生成,才能促进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与我们实际教学的结合。
在解决了读与写的关系后,我们还缺少一种真情实感的写作指导。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句话绝对是有原因的。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夸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軤(去了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醇。”文质兼美,不但是做人的境界,也是行文的高标。然而什么样的“质”(立意、选材)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结构、表达)才是美的呢?表现现实生活的难免平淡寡味,也容易千篇一律,不被接纳似是理所当然,不顾内涵,一味追求形式创新、语言华美,虽然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但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风不正。对初中生而言,要抒发真情实感,要做到文质并重是需要强调的,因为文如其人,学作文有时也关系到学做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作文一定写真话、用真心、动真情。
真實是文章的根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事情,展示真实的情景,刻画真实的细节,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有感人的力量。没有什么比真实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了,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内容更能使文章富有魅力了。在我们的教材中像《散步》《背影》《秋天的怀念》《窃读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真实自然,读来备感亲切。走进真实的生活,走进真实的自然,走进真实的社会,走进真实的心灵,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寻求写作的灵感,这是写作成功的根本途径。
要教会学生感受真情,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别人给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要善于捕捉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感,发现并领悟人间的真情。要善于袒露心声,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
只有自己感动了才可能感动读者,要架起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不只是送来雨伞、不只是背着你上医院、不只是端牛奶盖被子等等。要善于提炼写作素材。可能是妈妈下班后忙碌炒菜的一个背影、可能是爸爸帮你推着自行车下楼的一个背影、可能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一个背影、亦或是一个微笑、一次哭泣、一束鲜花、一缕晨光,我们都要咂摸出滋味来,而且是不一样的滋味。
三是缺少最基本的写作素养。以往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大文体样式进行文体规范写作训练,似乎很容易把握和操练,但眼下学生不买这个账,写出另类的考场作文;还有一种则是随心所欲,不成一体。所以现在,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保险”,限制学生考场作文的独特创意。还不分良莠地一律要求学生规范写作,给出套路和模板。
黄厚江老师在他的《从此爱上作文课》中谈到:“中学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素养,从课程价值角度看,中学作文教学是公民写作素养的培养。什么叫作公民写作素养呢?即一般公民的日常写作所要求的写作素养。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能够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的写作方法,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从这个概念,我们似乎明白了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写作课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素养。
一篇作文的内容通常包含作者(以谁的名义写)、读者(写给谁看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话题(谈论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写)等五大要素。大部分老师也会把这部分内容编辑成自己的作文模板,美其名曰:这可是我几十年奋斗的结晶,现在给你们,一定把模板背过,考试照着套用就好。
就好像理科的公式定理掌握了,考试就剩下带数字了,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我表示很后怕,可是仔细想想,我们身边这样的老师决不是少数人,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执教自己的的语文习作教学,真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黄老师曾说过:“作文教学,不是简单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训练,应该是言语生命的相互感染与自我觉醒。”我想,作文教学一定不能等到初三时再开始学习,而应该是在初一时就开始训练,按照部编版教材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来设计自己一个学期的习作设计。将习作教学常规化,将习作教学统筹安排。
我们的作文教学缺活水灌溉,缺学生写作兴趣、才华的激发、缺循循善诱、不厌不倦的耐心引导....因为我们看中的是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分数。
看来作文教学路漫漫,我们一点都不能懈怠呀!
作者简介:
崔宝玲,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学校语文老师、德育主任。曾荣获“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基础教育创新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陕西省教育厅国培示范工作坊高端研修班示范课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实习导师”、“未央区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等多种职务。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在省、市级核心期刊上,主持参与了多项省、市级大课题的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