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名中国教师,我们平日里习惯于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着学校教育效果,习惯于借助有形的教材以期达到传道授业之目的。然而通过在英国各地的走访和参观考察,笔者注意到,走出校园,那里除了有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外,还有热心的帮助,意想之外的信任,彬彬有礼的道谢,良好的公德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感染和教育的巨大推力。从培养人、教育人的角度看,这正是人的礼仪素养、公德与公民意识诞生的土壤,成长的摇篮。
【关 键 词】 英国;文明;公德意识
一、英国人对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环境的珍爱
英国人保护历史遗迹,珍爱自然环境的习惯令人钦佩。到各地走访,有令人惊羡不已的绿荫、植被和人与自然间表现出的和谐。那些屹立于南北各地的古城堡和人文景观悠远古老,像一件件凝固的艺术品,见证着不列颠联台王国的历史,目睹着她的变迁,也为美丽的大自然平添了几多灵感。那艾冯河畔斯特拉福德的“∧”形木屋历经沧桑而古风不改,记录着一代伟大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成长历程及其家族的兴衰变迁;英国湖区水光激滟,人杰地灵,或许正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激发了大诗人华兹华斯创作的灵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诗歌崛起英国文坛。几百年来,这些城堡、遗迹都得到了完好地保存,其周围也没有枯燥的建筑或脏乱不堪的营业摊位。无论是那英格兰的平原还是苏格兰的高地,一片片绿茵如同裁剪整齐的地毯铺盖着广袤大地,一只只奶牛悠闲地自牧于草地。翠鸟嬉戏湖面,鸽子觅食街头,人禽无争……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告诫人们,珍惜眼前的环境,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保护好脚下的土地,给后人以绿色的记忆。这难道不是课堂之外的鲜活教育么?今天的英国人似乎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历史意识,骄傲的民族情绪和开放的发展心理:他们敞开国门,让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参观游览,学习其母语,研究其文化,了解其历史。
二、英国人奉行先来后到的处事原则
在英国,不分龄层与阶层,人们都自觉恪守着一些文明公约:如排队等候,不喧闹,礼让对方,奉行先来后到原则等。这种情形大多见诸于公共汽车站、银行、图书馆、超市的收银台前、大学餐厅的服务台前等公共场合。在交往中,人们经常会真诚的向对方说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彰显绅士风范的语言。就连买票坐车的乘客下车时都要对司机致谢“Thank you”。在超市若不小心彼此碰撞一下,双方会互道一声“sorry”,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人们也喜欢如此表达。相互礼让和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是英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真实的生活。不仅仅在人与人之间,英国人对他们眼前的自然环境,对公共设施,对野生禽兽类,同样表现出了关爱珍惜之情。这种公德意识,以笔者之见,具有极大的渲染力和积极的教育示范意义。它折射出的是一个人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合格的公民意识。人们用这种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在传播着社会文明,而社会文明又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这是英国学校公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是我国国内的一些停留在说教层面的德育课所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
三、诚信是一种习惯
受宗教、学校教育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英国人在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在社交中所表现出的诚信和责任。
1. 人们可以携带包裹自由出入超市;在银行或超市购物,工作人员没有验钞习惯;他们明码标价,不喜欢讨价还价。各超市、商店都有退货事宜的规定,副食品上的使用日期标签清楚醒目;任何酒柜和售烟单位都有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告牌。
2. 街道上各种标志牌清楚醒目,各种车辆运行有序。在人行横道或路口,都设有供行人使用的红绿灯按钮;那些“注意行人”“想想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牌示温暖着每个从它旁边经过的路人。若有人走进橘红色区域时,司机会主动停车恭候,甚至在车里挥手示意那些犹豫不决的行人放心穿行。
3. 居室房门无锁。笔者在住宿家庭期间,发现居室房门无锁。原来英国人一般不随意闯入别人居室,即便有事也会先敲门征得对方同意,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如此。不占用他人生活空间,尊重对方隐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安全感在心中而不是靠上锁的门来保护,这就是笔者心目中的英国房东。在准备离开住宿家庭的时候,向女主人说明了意思,并请她去检查看房间,结果她满脸的迷茫,表示不解。原来我多虑了,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4. 英国人普遍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比较关注,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意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依笔者之见,这种帮助不是美德而是一种习惯。笔者曾在英国不同城市多次向警察、路人问路,都得到了对方的热心帮助或有用的建议。记得在去利物浦的时候,一位热心的当地警察曾亲自将笔者和其他三位中国学友领到我们要寻找的一个突堤上,之后他又坐车返回;而在伦敦,一位中年男子在接到笔者的求助后也曾不厌其烦,亲自坐车带领笔者到住宿地,之后也是同路返回。
英国人习惯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崇尚自我。在英国,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放在推车里,长大一些就已经开始学骑车。父母不娇惯孩子,社会不纵容孩子,而教育也把培养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摆在重要位置。这一切为培养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公民提供了可能。英国人把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只寄托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上,或许是因为英国人更相信这样一句名言: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参考文献】
[1] 王保星. 西方教育十二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孙河川,刘文钊,王小栋,郝玲玲. 英国最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11(3):55~59.
[3] 邱琳. 英国公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发展趋势[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8):8~13.
【关 键 词】 英国;文明;公德意识
一、英国人对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环境的珍爱
英国人保护历史遗迹,珍爱自然环境的习惯令人钦佩。到各地走访,有令人惊羡不已的绿荫、植被和人与自然间表现出的和谐。那些屹立于南北各地的古城堡和人文景观悠远古老,像一件件凝固的艺术品,见证着不列颠联台王国的历史,目睹着她的变迁,也为美丽的大自然平添了几多灵感。那艾冯河畔斯特拉福德的“∧”形木屋历经沧桑而古风不改,记录着一代伟大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成长历程及其家族的兴衰变迁;英国湖区水光激滟,人杰地灵,或许正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激发了大诗人华兹华斯创作的灵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诗歌崛起英国文坛。几百年来,这些城堡、遗迹都得到了完好地保存,其周围也没有枯燥的建筑或脏乱不堪的营业摊位。无论是那英格兰的平原还是苏格兰的高地,一片片绿茵如同裁剪整齐的地毯铺盖着广袤大地,一只只奶牛悠闲地自牧于草地。翠鸟嬉戏湖面,鸽子觅食街头,人禽无争……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告诫人们,珍惜眼前的环境,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保护好脚下的土地,给后人以绿色的记忆。这难道不是课堂之外的鲜活教育么?今天的英国人似乎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历史意识,骄傲的民族情绪和开放的发展心理:他们敞开国门,让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参观游览,学习其母语,研究其文化,了解其历史。
二、英国人奉行先来后到的处事原则
在英国,不分龄层与阶层,人们都自觉恪守着一些文明公约:如排队等候,不喧闹,礼让对方,奉行先来后到原则等。这种情形大多见诸于公共汽车站、银行、图书馆、超市的收银台前、大学餐厅的服务台前等公共场合。在交往中,人们经常会真诚的向对方说声“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彰显绅士风范的语言。就连买票坐车的乘客下车时都要对司机致谢“Thank you”。在超市若不小心彼此碰撞一下,双方会互道一声“sorry”,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人们也喜欢如此表达。相互礼让和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是英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真实的生活。不仅仅在人与人之间,英国人对他们眼前的自然环境,对公共设施,对野生禽兽类,同样表现出了关爱珍惜之情。这种公德意识,以笔者之见,具有极大的渲染力和积极的教育示范意义。它折射出的是一个人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合格的公民意识。人们用这种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在传播着社会文明,而社会文明又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这是英国学校公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是我国国内的一些停留在说教层面的德育课所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
三、诚信是一种习惯
受宗教、学校教育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英国人在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在社交中所表现出的诚信和责任。
1. 人们可以携带包裹自由出入超市;在银行或超市购物,工作人员没有验钞习惯;他们明码标价,不喜欢讨价还价。各超市、商店都有退货事宜的规定,副食品上的使用日期标签清楚醒目;任何酒柜和售烟单位都有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警告牌。
2. 街道上各种标志牌清楚醒目,各种车辆运行有序。在人行横道或路口,都设有供行人使用的红绿灯按钮;那些“注意行人”“想想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牌示温暖着每个从它旁边经过的路人。若有人走进橘红色区域时,司机会主动停车恭候,甚至在车里挥手示意那些犹豫不决的行人放心穿行。
3. 居室房门无锁。笔者在住宿家庭期间,发现居室房门无锁。原来英国人一般不随意闯入别人居室,即便有事也会先敲门征得对方同意,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如此。不占用他人生活空间,尊重对方隐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安全感在心中而不是靠上锁的门来保护,这就是笔者心目中的英国房东。在准备离开住宿家庭的时候,向女主人说明了意思,并请她去检查看房间,结果她满脸的迷茫,表示不解。原来我多虑了,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4. 英国人普遍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比较关注,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意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依笔者之见,这种帮助不是美德而是一种习惯。笔者曾在英国不同城市多次向警察、路人问路,都得到了对方的热心帮助或有用的建议。记得在去利物浦的时候,一位热心的当地警察曾亲自将笔者和其他三位中国学友领到我们要寻找的一个突堤上,之后他又坐车返回;而在伦敦,一位中年男子在接到笔者的求助后也曾不厌其烦,亲自坐车带领笔者到住宿地,之后也是同路返回。
英国人习惯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崇尚自我。在英国,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放在推车里,长大一些就已经开始学骑车。父母不娇惯孩子,社会不纵容孩子,而教育也把培养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摆在重要位置。这一切为培养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公民提供了可能。英国人把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只寄托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上,或许是因为英国人更相信这样一句名言: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参考文献】
[1] 王保星. 西方教育十二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孙河川,刘文钊,王小栋,郝玲玲. 英国最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11(3):55~59.
[3] 邱琳. 英国公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发展趋势[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