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藏宋绣珍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纯欣赏性刺绣诞生的摇篮,在中国刺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规模空前,著名学者邓广铭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无论是哲学伦理、教育、科学,还是文化、艺术、医学、工艺美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纯欣赏刺绣便是在这样繁荣、宽松、自由发展的大环境下诞生成长起来。
  宋代帝王,诸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都对国画艺术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审美心理和装点宫廷的需要都很重视宫廷画院建设,北宋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尤其是徽宗赵佶,其工笔画及独创书法“瘦金体”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杰出才能和修养。上行下效,宋代文人士大夫创作、收藏、品鉴艺术品蔚然成风,不少文人在艺术实践的题材、形式及审美旨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
  宋绣的精彩得益于宋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宋代皇家对织绣创作进行统一管理,于少府设立文思院、文绣院、裁造院、绫锦院、内染院等,徽宗年间(1102一1106年)专门在翰林图画院内增设绣画专科,科内的绣师们都用院体画家的画稿作绣,宋书画艺术为刺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纯欣赏艺术刺绣得以迅速兴起。这种以皇家之力供院体画精品专门进行刺绣艺术创作,以文人士大夫们总结的审美理论为指导,凭“画学”为基础,集中体现民俗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的审美潮流,不但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文化态度,更催生了宫廷纯欣赏性刺绣创作的黄金时期,起点之高前所未有,从而成就了宋绣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梅竹鹦鹉图》《白鹰图》《瑶台跨鹤图》《秋葵蛱蝶图》等宋代艺术刺绣,均以追摹宋画笔墨线条、色彩神韵为艺术标准,佳处比画更胜,其精妙不可言状。明代有人评说“宋人之绣……佳者较画更甚”,可谓一语中的。让我们从下面部分馆藏宋代刺绣中,一睹其风采。
  
  一、北宋刺绣大士像
  
  高97厘米,宽58.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绣用套针、铺针、游针、接针等绣出观音像的慈祥安宁之态,千手观音手持的各式法器和身挂的璎珞也绣得细致逼真,同时丝路转折合理,变化灵活,用色平和,符合所绣画面的主题。观音头顶上方的华盖,既绣出了华丽的色彩搭配,又有庄重之感,和仰莲座下的须弥座作呼应,相得益彰;空中散落的鲜花,丝色鲜艳,非但无喧宾夺主之嫌,还非常调和。整幅绣品细腻传神,完全忠实于画稿的精勾细画的风格,顺应了宋代绘画写实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趋向。由此可见,当时的刺绣已经从生活日用绣中成功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纯欣赏性刺绣。
  绣作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太上皇帝”“乾隆鉴赏”“乾清官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
  
  二、北宋梅竹山禽图
  
  这幅宋绣经典作品,高130.5厘米,宽5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说它经典,是因为从这幅宋绣作品可以印证,欣赏类艺术绣发展到北宋已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刺绣稿多以名家画作为蓝本,如黄居案、赵昌、崔白等,针法也在平绣的基础上创出了单套针、双套针、施针、刻鳞针、游针、扣针、扎针等,针法的增加,丰富了刺绣的技法及艺术表现力,同时也造就了宋绣发展中的高品位。该绣品的针巧技法精妙细微,神形并茂,鸟羽的蓬松毛绒、树木的苍劲盘结、梅花的冰骨清新、竹子的挺拔俊秀,都绣制得情至意达,使这幅经典的绣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绣面钤有“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
  
  三、宋刺绣菊花帘图
  
  此幅刺绣是秋季应景悬挂的对屏之一,绣件成对。绣幅高147.4厘米,宽64.0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瓷盆中盛开的菊花植株高大,锦绣富丽,花端蜂蝶、蜻蜓翩翩舞动,菊花主干与蝴蝶、蜻蜓、蜜蜂的翅膀均用钉金绣出轮廓,花盆泥土用齐套针绣就,根脉扎于其中更显遒劲;菊叶、花瓣以游针绣边缘;紧邻菊叶、花瓣轮廓内缘又以红、黄、绿多色线铺以齐套针,增加了花叶的装饰效果;为突出层次,花叶或有露藏青底色,或有以黄、绿丝线绣满,使整棵菊株生趣蓬勃,似与蜂蝶呼应;花盆以月白色为底,在盆沿上绣出刻痕,用红、黄、蓝等色丝线绣出似环嵌于盆身的圆形、太阳花形装饰,间以散套针绣出盆身上的缠枝莲,活泼大方,色彩缤纷;置放花盆的木胎剔红漆器座案轮廓均施以钉金,与器身漆红搭配,显得瞻丽典雅;下半部地坡以蓝色调平绣铺满,用地坡边缘的彩色草叶隔断近景、远景。花盆左右两边荷叶上分置两只蟾蜍,用平针绣出蟾蜍的丰满体态、背生铜钱,寓意“多子多福”、“招财进宝”;蟾蜍背上小花盆中植有兰花,用游针勾勒绣出轮廓,兰花花瓣与兰叶绣得顾盼生姿,丝理顺画理,极富生气。将一幅菊花图绣得生机勃勃,满目生辉。
  作品周围钤有乾隆、嘉庆皇帝诸玺。
  
  四、宋刺绣秋葵蛱蝶图
  
  此刺绣纨扇高23.5厘米,宽25.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绣面以折枝秋葵为主体,枝叶舒展,花影婆娑,绣面左侧花苞似有微颤,吸引了一只彩蝶,扇动羽翅正欲停驻,动态十足,另一只暂停在盛开花朵上的蛱蝶好像在品尝花粉。整幅刺绣以宋院体画为蓝本,可见其高度写实本领和精美的画风,以及摩绣者对于画面的深刻理解。盛开的黄色秋葵花瓣、花骨朵以齐套针加施针表现;花叶、花萼用深绿或浅绿丝线施以散套针法,叶尖,叶脉用丝线以游针绣就,用针老到,绣技娴熟,秋葵花上再辅以少量的画色,令欣赏者难辨是绣是画;两只蛱蝶作为点睛之笔,在绣作时以散套绣成蝶翼,又用细腻的平针将翼翅上的点点斑纹绣成,生动自然,不失原画神韵。
  绣作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清内府印。
  


  


  


  


  


  
  五、宋戳纱绣伦叙图
  
  此戳纱绣高116.6厘米,宽62.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绣有凤凰、仙鹤、鹊鸽、莺、鸳鸯。《孟子滕文公》云:“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即五常。后人画花鸟,常以这五种禽类表伦叙纲常。
  凤凰,据晋代张华《禽经》:“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又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故用风以表示君臣之道。仙鹤,据《易经》: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鸳鸯,据晋代崔豹《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日匹鸟。”故用鸳鸯表示夫妇之道。鹊鸽,据《诗经》:“鹊鸰在原。兄弟急难”,故用鹊鸰表示兄弟之道。黄莺,据《诗经》:“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黄莺表示朋友之道。
  此绣以纱为地,除五伦外更绣有日、祥云、梧桐、竹、芙蓉、流水、山石等,构图疏密得当,主次分明,图纹既工且细,色彩华贵,装饰效果强烈。纱地上有规律地暗纱眼和各色丝线戳纳图案,以“二丝串”为主(所谓“二丝串”,是每隔两根经纬垂直戳纳一针,并始终保持此间隔经纬数目下针),因大幅戳纱绣较为少见,能绣得如此神形兼备更显难得,虽然年久有所损伤,并留有修补及添画痕迹,仍掩不住其精品风貌,所绣风尾、翎毛、竹叶、禽爪等,皆针迹明晰,技法得当,配色典雅,独具匠心,实为宋代大幅戳纱的珍品。
  钤有乾隆、嘉庆皇帝诸玺。
  
  六、宋刺绣雄鹰图
  
  此图是一蓝色绫底的宋代刺绣,高107.4厘米,宽54.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鹰高昂的头,坚实的胸脯以及有力的利爪,都绣得不俗,虽有不少绣线已脱落,可是依然不减鹰的雄风。鹰乃宋代文人喜欢表现的绘画题材,宋徽宗赵佶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不仅写了一手好字,也善画花竹翎毛和水墨花卉,他笔下的《御鹰图》就画得谨细洒脱,尽显鹰姿威猛之神,毫无粗旷率野之气。这幅宋绣雄鹰,极具赵佶鹰图的神采,这显然是画与绣的完美结合,宋绣的艺术境界不禁令人叫绝。
  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诸玺。
  
  七、宋刺绣白鹰图
  
  整幅刺绣高96厘米,宽47.3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绣作着力表现白鹰昂立于鹰架上的气势。白鹰通体羽毛借有色底料,以白绣线的粗细、疏密表现羽毛的层次,用类似抢鳞针一片片细细绣成,鹰喙则绣出了光滑坚硬的质感,鹰爪也绣得道劲有力。石雕的鹰架透视合理,架身上花鸟图案的浅浮雕,用游针绣线条,用同色系的黄白绣线绣出明暗阴影,特别是架身侧旁的铺首衔环与绳带束结处尤为逼真。
  绣作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印。
  
  八、宋刺绣黄筌画翠鸟芙蓉图
  
  这幅宋绣是以黄筌画册原尺寸大小绣制的,高23.1厘米,宽21.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筌,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作品都描绘宫廷中的异卉珍禽,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裱丽工致,勾勒惊喜,画以轻色染成,几乎不见笔迹。黄筌的画有富丽感,后人将他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素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此绣以黄筌真迹为粉本,正说明了宋代的绘画对宋绣的影响之大。绣面色彩明丽,翠鸟栖于莠草上,体态轻盈,以散套针、掺针、施针、游针、缠针等绣芙蓉、芦草、羽翅等,鸟冠帻用套针加长短施针绣成,鸟睛盘绣而成,极有精神。莠草叶、花叶、花朵均用长短针铺陈,晕色自然,造型准确,绣技精湛。
  绣图右侧绣有“五代黄筌真迹”六字,钤“宣统御览之宝”玺。
  
  九、宋刺绣黄筌画螃蟹芙蓉图
     “黄家富贵”指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以黄筌为代表。因黄筌画风华丽,适合宫廷的富贵气氛和装饰口味,因而深受宋代皇家喜爱,并成为北宋初期画院优劣取合的程式。从现存世为数不多的宋绣作品中,能得见三幅风格、题材相近的黄筌画为蓝本之绣作,正是极好的佐证。
  此幅芙蓉螃蟹图高23.1厘米,宽20.1厘米,构图洗练,生趣盎然。画中生长在岩缝中的芦草成为螃蟹逗弄、攀爬的对象,芙蓉、野菊皆俯视这天地一隅间小小的热闹场面,似在扶风摇摆问轻笑;水波并水草曳荡,也仿佛在好奇地“观战”。绣者巧妙地运用丝线的光泽,加上散套、运色的技巧,将花叶、花朵、芦叶、石块的天然形态表现出来,又用齐针加灵动的游针绣成螃蟹坚硬而又锐利的外壳边缘,蟹脐在套针的基础上用淡黄丝线绣出圆脐的条纹,用散套针将蟹钳、蟹爪绣得形态毕肖,且力求刻画出物象内在的生命力,所谓“骨气丰满”,此绣可见一斑。
  
  十、宋刺绣黄筌画松鼠葡萄图
  
  宋代范镇《东斋记事》中言及:“黄筌……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故得其妙。”从技法形式的角度说明黄筌之画颇重写生。此幅松鼠葡萄图高23.1厘米,宽21.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左下方绣有“成都黄筌画”五字,画面可见其写生功力。
  绣面葡萄藤刚柔相济而又不失明暗立体,叶子青黄掩映、偶见虫眼,叶蔓伸延轻颤,预告已到收获的季节,葡萄剔透,果实累累,洋溢着秋后的甜美气息,这才引来了藤上这只毛茸茸的松鼠前来分享。整幅刺绣无论用色、用针、用丝都很到位,分别用了施针、掺针、游针、缠针等针法。值得一提的是松鼠毛发的蓬松感,颇有后世湘绣骺毛针的味道,可见先人在刺绣创作的路上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针巧技法。
  
  十一、宋刺绣梅竹鹦鹉图
  
  作品高27.3厘米,宽28.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面写实,画工精雅,为宋《缂丝绣线合璧册》中之一页。绣者以宋代绘画册页为蓝本,用绣将这小小画页表现得气度非凡,运用刻鳞针、套针、切针、施针等绣出了虎皮娇凤鸟羽紧顺柔滑,站姿健美生动,回顾枝下,宛然若活的神采;也绣出了竹的爽丽、梅的冶容姣好,凸显出宋绣极佳的艺术表现力。
  刺绣周围收藏有序的印鉴,说明不同身份的收藏者对此绣的高度欣赏和认可。有“姜氏二酉家藏”、“仪周珍藏”等印与乾隆、嘉庆皇帝诸玺,又有“继泽堂珍藏”印,乃恭亲王奕新藏后所钤。还有朱氏“朱启钤印”、“蠖公”两方印记。此绣实为宋绣的上乘之作。
  
  十二、宋刺绣瑶池跨鹤图
  
  此绣高25.4厘米,宽27.4厘米,作纨扇形,为宋《缂丝绣线合璧册》中之一页,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绣作中用十多种针法极尽刺绣之能事,把界画图中的人物及其他诸多物象绣得气象万千:仙女跨鹤而来,台上二童子持幢以迎,人物虽仅高寸许,却眉目清晰,顾盼传神,衣袂飘飘、宝幢摇动中一派仙家胜景;屋瓦、砖墙等均用钉金勾勒边缘;山石用平套、体现晕色,过渡自然,色彩醒目;竹叶、松针错落有致,与蒸腾的云霞一起烘托着勃发的生气,于细处均有添笔,为绣面增色不少,其绣作右上的松枝似在迎接仙人到来,而伸展的造型又衔接了画面两侧的物象;亭阁内亦别有蕴藉,仔细观察,可见室内墙上壁画;而房屋廊脊、斗拱、阑额皆剪用金箔做底,再用金色丝线运游针钉住边缘轮廓,卷帘、窗扇、花格都先用白线铺就,后以网针绣出纹样,整幅画面针法多样,技法精微,画面虽小,却大气堂皇。
  此绣作曾为明、清著名收藏家安国、安歧递藏,钤有“桂坡安国鉴赏”等印。整幅作品无一处不巧思,无一处不细腻,绣技结合画理,于尺许见方内展现了宋代杰出的绣、画艺术,堪称珍品。
  
  十三、宋刺绣海棠双鸟图
  
  此绣高27.9厘米,宽26.4厘米,为宋《缂丝绣线合璧册》中之一页,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作品中绣着海棠一枝,花叶繁茂,悠然恬静;二鸟顾盼有姿,一只立于枝头,似在呜叫,另一只盘旋于花枝上方,似将落下,景趣天成。此作大部分用套针加施针绣成,在部分鸟翅、尾羽处兼用抢针、滚针表现;用黑、浅藏青、红、白、绿数种色线,将鸟语花香之景绣制得声情并茂。
  此幅原亦为安歧所藏,有“古香书屋”、“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二方,又有“朱启钤印”一方,《存素堂丝绣录》著录。
  
  十四、南宋刺绣达摩渡江图
  
  此幅乃绣绘结合之作,高46.3厘米,宽30.2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馆。绢地上江水、芦苇为笔墨敷彩晕色,追求整体效果的统一。主体人物达摩登苇叶而渡江,人物通体以丝线绣成,衣纹潇洒,神态古拙。江中溅起的水花亦用白色丝线绣就,体现达摩“惊涛若平地,一苇渡江来”的潇洒自如。
  此幅绣作底稿依然有宋时流行的近景山水风格,构图稳妥,用笔老道,施绣处虽只是人物部分,却有点睛之妙,尽管因时代久远丝线已显僵硬、松散,但衣纹流畅,褶皱自然,仍体现了很高的刺绣技巧,与画笔绘就的景致呼应,堪称绣、画结合的优秀作品。
  综合来看,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时至北宋,直针绣的针巧技法大为丰富,并与当时兴盛的绘画相结合,在艺术品位和境界旨趣方面融汇一致,运针用色如用笔敷彩,并极尽追摹绘画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神采气韵之能事。可见书画惠及刺绣艺术,使宋绣作品发展至传神之巅,形成独立的观赏性刺绣,在中华刺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此,艺术绣后来者居上,与历史久远的实用类刺绣并驾齐驱,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给后世的刺绣发展开劈了广袤无垠的驰骋空间。
其他文献
云南省文物总店最近从英国征集得一座铜质供养佛塔,与国内常见佛塔有所不同,殊为罕见。  细观此塔,黄铜合金质地,表面精磨。塔刹为莲花宝顶,下承莲纹华盖。十三级相轮,有“十三天”之意,代表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相轮之下为山字型须弥刹座。覆钵式塔身,饰两条金刚圈。圆形塔座,腰部雕有覆莲和仰莲,底边周圈饰联珠纹。塔内装藏,封底刻有十字金刚宝杵纹。该塔制作精湛,构思巧妙,虽不华美,却极为精致,透出深沉内敛之
期刊
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211家单位的4478种古籍人选《名录》,国家图书馆人选第二批《名录》的宋元明清佛教典籍有172种,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现分写本藏经、刻本藏经、分藏异地的珍贵佛经、金银字写经、郑和刻经、南明刻本等部分略加介绍,以飨读者。    写本藏经    汉文大藏经是以历代汉译佛典为核心,按照一定的结构加以组织,并具有一定外在标志的佛教典籍丛书。大藏经
期刊
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顾万发  经钻探、发掘,在望京楼遗址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两座早期城址以及两城址外廓城的线索,遗址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这两座城址面积之大,在同期聚落中极为罕见,且二城位于同一地点,为国内首见。对于探讨二里头文化晚期与二里岗文化早期两种文化更替、分界及早期中国城池建制、布局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2.山东
期刊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30岁时因科场案遭受牵累。后来曾经在浙江做过地方小官,但是时间很短。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并称为“吴门四家”。他在绘画上初拜吴门画派的开山之祖沈周为师,后随画师周臣学画。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在民间流传着他的各种故事,至今还为人津津
期刊
姑苏自古以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南宋以降,随着权力中心的位移,苏州作为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人纷至沓来,由此形成一种“尚文好学”之风,从范仲淹到顾炎武,从唐伯虎至文征明,既有治国安邦之栋梁,更有诗情画意的逍遥人士。而吴门过云楼作为江南文化的缩影,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代代传承,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而吴门顾氏过云楼
期刊
象牙雕刻王艺在康乾时期盛行,产地有北京、苏州、江宁、杭州和广州等地。内廷大力提倡象牙,投入了较多的技术力量,雕制了一大批象牙雕刻作品,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简称《清档》)记载了有关象牙雕刻的活计和各地牙雕高手的名字与作品。  来自粤海关的进口象牙。由粤海关监督、两广总智、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贡进内廷,还有云贵总督和暹罗、越南等地亦贡进象牙供皇家使用,所以皇家象牙材料充足,清帝逊位时还
期刊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崔健这句歌词用来描述2011年春北京机制币拍卖的行情,再准确不过。尽管北京诚轩、中国嘉德本季拍卖缺少了往年收藏大家的系列收藏,鲜见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档精品,然而,中低档币行情急速上扬,让行家里手大感意外。大清、造总、北洋、广东、湖北、袁大头等等,均拍出眩目的价格。美国NGC评为MS66的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估价6.5万至9.5万元,竟拍至12
期刊
茶宴,又称茶事、茶集、茶汤、茶会等,是指以茶代酒,宴请宾客演化而成的一种文人雅士的聚饮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茶宴活动日渐兴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饮茶风尚更是遍及民间与宫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  文人茶宴通常是选择在风景秀立、环境宜人的场所,或处林柳之荫,或会泉石之上,或对暮日春阳,或临清风朗月。同时品茶时还常辅以其它雅事,如琴、棋、书、画等。不仅如此,文人们对
期刊
受外国机制货币影响,清代道光年间已经出现用于发放军饷的打制银饼,光绪中叶开始中国传统的货币制度发生变化,在白银货币上,由原来的单一银两货币向银两货币和机制银元同时并存的格局发展。  清代的机制银元由广东省首先铸造,然后中央和其他省份才纷纷铸造。这些银元流传到今天,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品。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清代银元,凝聚了近代许多著名钱币收藏家的智慧和心血,就其质量来说,可以毫不夸张地
期刊
机制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钱币界俗称“硬币”。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鐖币(铅币)等。  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