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感去发现“新”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有强烈的“提问”意识?
一、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因此构建“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建立好自己的学习反思卡。这是一学生“反思卡”上记录的一题:△ABC中,∠A=70°,BD,CE是角平分线,它们交于点I,求:(1) ∠BIC的度数。(2)做完这题后,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尝试设计一题。(以上是我出给学生做的题目)。后来我收上来看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假如BD,CE是高,∠BIC的度数又是怎样呢?也有的学生写道:BD是 ∠ABC的平分线,CI是∠ACB的外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I。求∠BIC的度数。还有的学生把△ABC改成了直角三角形……我阅后,在题旁不加吝啬地写上欣赏之词,并在班上加以表扬,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教师积极的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如我在讲分解因式时,对“x■-1”如何进行因式分解,学生有两种解法,出现两种不同结果:
x■-1=(x■)■-1=(x■-1)(x■+1)=(x-1)(x■+x+1)(x+1)(x■-x+1)
x■-1=(x■)■-1=(x■-1)(x■+x■+1)=(x-1)(x+1)(x■+x■+1)
学生问题:①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结果?是不是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
学生问题:②在排除了“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的想法后,进一步提出猜想:(x■+x■+1)=(x■+x+1)(x■-x+1)
学生问题:③“(x■+x■+1)如何分解?”
“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本是比较枯燥且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上述问题两种解法的情景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提问题意识,从而对因式分解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1.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查是否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问题设置的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指标。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坡度,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在掌握知识同时能有所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如,在教学“矩形和正方形”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矩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求矩形的周长?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学会矩形的有关知识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形,你可以通过那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2.问问题的一般模式
实际教学中,可通常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
例:上中心对称一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矩形,问学生谁能画一条直线把这个矩形的面积二等份?刚开始,学生们画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和找出上述问题几种情况的共同点,引入这样一题:如何画一条直线把此图形(上图最右边)的面积二等份?(通过学生的归纳和讨论,用几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做,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自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四、创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数学情景,教师适时评价并以鼓励为主。如我在讲“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节时,事先布置学生准备一根竹竿,绳子,皮带尺,测角仪等(选择晴天)。
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上半节课学生到室外学习(收集测量的数据)。下半节课回到教室学生展示测量的数据、归纳计算旗杆高度的方法,教师适时评价,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上述实践活动提供了学生“善问”的数学真实情景。(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产生问题)
问题1:用什么方法求旗杆的高度?
问题2:方法确定后,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问题3:……
教师评价:确定解决问题(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整理测量所得数据,同学们进行了创造性学习,学习效果好。
通过学生测量数据的汇总与测量方法的归纳及教师的评价。学生得出了测量旗杆的几种方法:①运用勾股定理②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三角函数)③运用相似知识等等。实践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了“提问”的意识,并通过一次次思考,“善问”的意识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提问”意识在自我学习中不断得到增强。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因此构建“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建立好自己的学习反思卡。这是一学生“反思卡”上记录的一题:△ABC中,∠A=70°,BD,CE是角平分线,它们交于点I,求:(1) ∠BIC的度数。(2)做完这题后,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尝试设计一题。(以上是我出给学生做的题目)。后来我收上来看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假如BD,CE是高,∠BIC的度数又是怎样呢?也有的学生写道:BD是 ∠ABC的平分线,CI是∠ACB的外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I。求∠BIC的度数。还有的学生把△ABC改成了直角三角形……我阅后,在题旁不加吝啬地写上欣赏之词,并在班上加以表扬,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教师积极的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如我在讲分解因式时,对“x■-1”如何进行因式分解,学生有两种解法,出现两种不同结果:
x■-1=(x■)■-1=(x■-1)(x■+1)=(x-1)(x■+x+1)(x+1)(x■-x+1)
x■-1=(x■)■-1=(x■-1)(x■+x■+1)=(x-1)(x+1)(x■+x■+1)
学生问题:①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结果?是不是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
学生问题:②在排除了“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的想法后,进一步提出猜想:(x■+x■+1)=(x■+x+1)(x■-x+1)
学生问题:③“(x■+x■+1)如何分解?”
“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本是比较枯燥且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上述问题两种解法的情景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提问题意识,从而对因式分解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1.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查是否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问题设置的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指标。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坡度,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在掌握知识同时能有所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如,在教学“矩形和正方形”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矩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求矩形的周长?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学会矩形的有关知识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形,你可以通过那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2.问问题的一般模式
实际教学中,可通常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
例:上中心对称一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矩形,问学生谁能画一条直线把这个矩形的面积二等份?刚开始,学生们画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和找出上述问题几种情况的共同点,引入这样一题:如何画一条直线把此图形(上图最右边)的面积二等份?(通过学生的归纳和讨论,用几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做,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自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四、创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数学情景,教师适时评价并以鼓励为主。如我在讲“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节时,事先布置学生准备一根竹竿,绳子,皮带尺,测角仪等(选择晴天)。
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上半节课学生到室外学习(收集测量的数据)。下半节课回到教室学生展示测量的数据、归纳计算旗杆高度的方法,教师适时评价,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上述实践活动提供了学生“善问”的数学真实情景。(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产生问题)
问题1:用什么方法求旗杆的高度?
问题2:方法确定后,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问题3:……
教师评价:确定解决问题(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整理测量所得数据,同学们进行了创造性学习,学习效果好。
通过学生测量数据的汇总与测量方法的归纳及教师的评价。学生得出了测量旗杆的几种方法:①运用勾股定理②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三角函数)③运用相似知识等等。实践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了“提问”的意识,并通过一次次思考,“善问”的意识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提问”意识在自我学习中不断得到增强。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