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状事物代表美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以“圆形”文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论述文写作,即根据具体情境、典型任务要求,借助逻辑框架,分析命题者的意图、自己的构思和读者的看法,写就立意“圆通”、脉络“圆合”、论证“圆融”、文字“圆润”的论述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论述文写作;“圆形”文本理念
写作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如何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自圆其说,在当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些要求在作文命题中体现为“侧重生活真实、社会真实、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热点和主流思想”的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论述文写作。这与以往和社会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虚拟性”写作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柯勒律治认为,环状事物代表美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应当让人感觉像一条衔住自己尾巴的蛇。基于此,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以“圆形”文本理念指导学生的写作。“圆形”文本理念指理想文本是其形如环,是一个里应外合、意脉贯通的文字系统,是一种圆润和谐、意脉贯通、韵味充溢的审美对象。[1]写作者可“利用逻辑框架理解每一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顺序等整体印象” [2],如关系图、金字塔结构、流程图、假说检验等,把握事物整体结构,从而建构起圆点、圆形、同心圆和舞动的圆,写就立意“圆通”、脉络“圆合”、说理“圆融”、文字“圆润”的思辨性论述文。
一、以关系图立意:义贵通圆,辞忌枝碎
总义以包体,振本而末从。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背后,往往隐藏着命题者的立场。为此,写作前可用关系图厘清联系,将作文材料所包含的要素、人物关系或是事件的因果关系以视觉的形式体现出来,整体运意,圆融自成,以合理而不失偏颇的立意统筹全篇。
(一)辨析具体情境内容关系
具体情境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有许多概念及内在联系。所以审题时,须分清具体情境有几则材料、每则材料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这些关键词语的概念定义是什么,在弄清关键词内涵和外延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关系图,作出理性判断:辩证矛盾判断(辩证统一地看问题)、全称判断(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假言判断(反映事物的因果联系或条件联系)、必然判断(反映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下面以2019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试卷的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名厨,烹调了一味菜,不至于使你不能尝。一幅名画,一支名曲,却有时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赏不到它的好处。它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诱导你的心灵,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钱穆《湖上闲思录》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此题的关键句为“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可用关系图(图1)作如下分析:
难道“谋生基础上拥有美的生活”就必然能过理想生活了吗?这么一判断,思维就豁然开朗,其实谋生和寻求美的生活只是生命意义实现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除了美,还有其他许多,如真、善、自由、价值等等。
(二)由典型任务明确写作导向
《课标》指出,“典型任务”即“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一般而言,典型内容为具体情境中的某一限定内容,典型的思维过程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典型的思想情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典型的学习成果则是彰显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现在许多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题的任务要求是:“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仔细分析任务,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限定:限定了角色——“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定了情境——“对此”,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所提及的具体情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解决“当下问题”;暗含了期待——“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彰显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文章不能脱离材料,要注意概念的界定和多角度比较。但有的任务要求则更加具体,限制更加明确,如2019年4月的浙江省新昌县高三适应性考试试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国花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国家的气质和人民的品格,备受各国重视。目前我国没有确定国花。对于选什么花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人主张以牡丹为国花,有人认为菊花更合适……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该题的任务很具体,要求学生分析“对于选什么花为国花的不同看法”,且明确要求“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如脱离这些任务要求,作文就易偏题。
(三)由调和意见提炼圆通观点
不管是具体情境还是典型任务,看到相关情境和任务时,学生肯定会有所触动,激活浅层次的个人体验、生活阅历、语文认知经验,进而引发深层次的生命体验、普世价值、哲学和对现实的思考。当激活“自我”体验,明白材料关系和任务要求,可调和彼此立场,积极建构一个承认差异、明辨真伪、倡导中正、力主兼容、整体和谐的圆通之道。其中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具体而言,可以用三种方法呈现:
句式一:以“虽然”或者“即使”开头的从句引出观点。
句式二:以“因为”开头的“原因从句”来结束观点。
句式三:虽然我承认……,但是我认为……,因为……的理由。
这样的表述涵盖了对方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既照顾了对方的感受,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表述富有 “融通”味。
二、以金字塔结构推理: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定与夺,合涯际。在弄清命题者意图确定融通观点后,自己可围绕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要求,紧扣中心建构起一个“圆合”的结构。圆合即为衔接吻合,能围绕中心观点把所有的要素、成分、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构成自成起结、首尾相应的,螺旋上升的链环、圆圈。为此,不妨借助金字塔结构理清思绪,具体如图3所示.
按照“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可将主张无重复、无遗漏地分解。最上方的是主张(即中心论点),下方则是支撑主张的二至四个根据(即分论点),再往下是支撑根据的根据(即论据),最终形成金字塔结构。当金字塔最终成型,自上而下各层都能够回答出对其上层提出的“为什么”,自下而上的构造,则是每层都能回答其下层提出的“所以呢”,最终成一个圆合结构。
一般而言,支撑中心的分论点可从背景(历史文化、时代条件和所处环境)、功能(积极、消极作用)、原因(对于具体情境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追问根本原因)方面考虑。这些分论点,可用递进式、并列式或正反对比式呈现。但是这些分论点须对中心论点“无重复、无遗漏地分解和分类”,不留逻辑漏洞。但是现实以情况来看,这点不易做到。以2019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中的一篇题为“于大美之中见生命”的考场作文为例,该文分论点分别为:
· 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
· 美塑造了柔韧的心境,使人奔波于世间却仍葆有生命的至诚。
· 美超卓了人生的境界,使人从容自持,最终驾驭了生命。
以上分论点不仅维度单一(都是从美的作用来分析的),而且“精神高度、柔韧心境、人生境界”部分重合,似有不当。为此,须格外留意,可先定模式,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以免停滞于思维“漩涡”而无法深入。
对于支撑分论点的论据,则应“五性”合一:具有针对性,从有效支撑分论点,进而支撑中心观点的角度叙述材料;具有确定性,以自身的真实性来支持并证明主张的真实性;具有多样性,论据丰富多样而不单一,以提高论证的可靠性;具有新鲜性,材料新鲜或者旧材料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具有簡练性,语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描述具体时间、人物等。
在分析清楚理由后,可再围绕主张和现状的差异是什么、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哪里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体系原因三个维度深挖直至采取有效行动。至此,中心观点、分论点和论据有效统一,形成一个条理清晰、首尾相应的“圆合”结构。
三、以流程图论证:说理圆融,理圆事密
在理清结构后,还应考虑如何围绕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要求论证,以赢得读者的信服。对于论证,读者一般会问五个问题:什么是你的观点?什么理由能支持你的观点?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理由?什么原理或论据能证明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呢?你承认不同的替代方案或反驳吗?对此,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流程图(如图4),来展现论证过程,达成说理圆融、理圆事密的效果。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流程图,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理由”和“关联”。对于“理由”而言,尽管有时证据很正确、很充分、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但如果读者无法理解这些证据,效果依然很差。这就需要在证据的基础上,加上既支持观点又解释证据的理由。对此,可以用一般性原理来解释。这个原理包含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以及随着一般情况而产生一般性后果。可表述为“如果当X时,则Y”,即如果读者接受某一般性原理,就应该接受“该情况下的任何特定实例”。以《于大美之中见生命》的一段文字为例:
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海子在诗中写“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其中即热烈地呼喊出了生命对美丽的追求。不见太阳,枉为人间;人若缺乏发现美丽的能力,其生命也必如行尸走肉。而正是人对于一支曲、一幅画的不断咀嚼,使人得见生活万物之可爱。
该段文字的观点、证据和分析均写得不错,但是少了“理由”这一环节,使得说理不够圆融。对此,可在观点“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和海子的诗句之间加上“一般情况,以及随着一般情况而产生一般性后果”的理由“如果人生拥有美,则会使生命充满阳光”。这样,相对使说理更圆融。
就“析关联”而言,可采取五种办法:一是因果分析法,即对列举的材料,问一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并把原因和条件写出来,使结论成立;二是对比法,在对比中辨别其异同,显示优劣差异;三是阐释法,如果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句子,可作解说分析,解说本身就是对论点的阐释;四是辩证分析法,对列举的事例有所褒贬的话,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避免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五是假设分析法,对于列举的材料,问一声“假如不这样,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在论证过程中,即使论证特别严谨,读者还会有其他疑问或反驳的意见,为了说理圆融,不妨采取驳论的方式,批驳假想敌可能会说的观点。具体可采取五个步骤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论证圆融、严丝合缝的论证结构:步骤一,用“也许,有人会认为……”的语句设想并提出现实中人们可能会提出的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步骤二,用“诚然、固然、的确……”等语句让步肯定假想敌观点中的表面合理之处;步骤三,用“然而,根据……就断定……却是夸夸其谈的或是以偏概全的”等语句,从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指出假想敌观点的错误本质;步骤四,用“当……时,我们还能……吗”等语句列举事实或道理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错误性;步骤五,得出结论。
四、以假说检验说理:切韵之动,势若转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然是基于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开展写作,就要以 “文章是否与具体情境要素相匹配”“是否达成了写作任务要求”为假设目标,检查自己的写作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如果检验发现问题,则可针对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的不同用语特点加以修正,使文章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备而又音韵和谐,犹如许多圆石转动不已,从而形成一个“舞动的圆”,给人美的感觉。
总之,依据“圆形”文本理念,依托逻辑框架,指导学生写立意圆通、结构圆合、说理圆融、语言圆润的思辨性论述文,有利于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自圆其说。这是一条操作性强、意义深远的写作路径。
参考文献:
[1]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3.
[2]嶋田毅.逻辑思维[M].北京:北京时代文化书局,2017:38.
关键词:写作教学;论述文写作;“圆形”文本理念
写作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如何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自圆其说,在当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些要求在作文命题中体现为“侧重生活真实、社会真实、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热点和主流思想”的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论述文写作。这与以往和社会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虚拟性”写作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柯勒律治认为,环状事物代表美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应当让人感觉像一条衔住自己尾巴的蛇。基于此,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以“圆形”文本理念指导学生的写作。“圆形”文本理念指理想文本是其形如环,是一个里应外合、意脉贯通的文字系统,是一种圆润和谐、意脉贯通、韵味充溢的审美对象。[1]写作者可“利用逻辑框架理解每一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顺序等整体印象” [2],如关系图、金字塔结构、流程图、假说检验等,把握事物整体结构,从而建构起圆点、圆形、同心圆和舞动的圆,写就立意“圆通”、脉络“圆合”、说理“圆融”、文字“圆润”的思辨性论述文。
一、以关系图立意:义贵通圆,辞忌枝碎
总义以包体,振本而末从。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背后,往往隐藏着命题者的立场。为此,写作前可用关系图厘清联系,将作文材料所包含的要素、人物关系或是事件的因果关系以视觉的形式体现出来,整体运意,圆融自成,以合理而不失偏颇的立意统筹全篇。
(一)辨析具体情境内容关系
具体情境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有许多概念及内在联系。所以审题时,须分清具体情境有几则材料、每则材料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这些关键词语的概念定义是什么,在弄清关键词内涵和外延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关系图,作出理性判断:辩证矛盾判断(辩证统一地看问题)、全称判断(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假言判断(反映事物的因果联系或条件联系)、必然判断(反映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下面以2019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试卷的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名厨,烹调了一味菜,不至于使你不能尝。一幅名画,一支名曲,却有时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赏不到它的好处。它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诱导你的心灵,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钱穆《湖上闲思录》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此题的关键句为“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可用关系图(图1)作如下分析:
难道“谋生基础上拥有美的生活”就必然能过理想生活了吗?这么一判断,思维就豁然开朗,其实谋生和寻求美的生活只是生命意义实现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除了美,还有其他许多,如真、善、自由、价值等等。
(二)由典型任务明确写作导向
《课标》指出,“典型任务”即“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一般而言,典型内容为具体情境中的某一限定内容,典型的思维过程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典型的思想情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典型的学习成果则是彰显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现在许多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题的任务要求是:“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仔细分析任务,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限定:限定了角色——“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定了情境——“对此”,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所提及的具体情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解决“当下问题”;暗含了期待——“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彰显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文章不能脱离材料,要注意概念的界定和多角度比较。但有的任务要求则更加具体,限制更加明确,如2019年4月的浙江省新昌县高三适应性考试试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国花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国家的气质和人民的品格,备受各国重视。目前我国没有确定国花。对于选什么花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人主张以牡丹为国花,有人认为菊花更合适……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该题的任务很具体,要求学生分析“对于选什么花为国花的不同看法”,且明确要求“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如脱离这些任务要求,作文就易偏题。
(三)由调和意见提炼圆通观点
不管是具体情境还是典型任务,看到相关情境和任务时,学生肯定会有所触动,激活浅层次的个人体验、生活阅历、语文认知经验,进而引发深层次的生命体验、普世价值、哲学和对现实的思考。当激活“自我”体验,明白材料关系和任务要求,可调和彼此立场,积极建构一个承认差异、明辨真伪、倡导中正、力主兼容、整体和谐的圆通之道。其中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具体而言,可以用三种方法呈现:
句式一:以“虽然”或者“即使”开头的从句引出观点。
句式二:以“因为”开头的“原因从句”来结束观点。
句式三:虽然我承认……,但是我认为……,因为……的理由。
这样的表述涵盖了对方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既照顾了对方的感受,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表述富有 “融通”味。
二、以金字塔结构推理: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定与夺,合涯际。在弄清命题者意图确定融通观点后,自己可围绕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要求,紧扣中心建构起一个“圆合”的结构。圆合即为衔接吻合,能围绕中心观点把所有的要素、成分、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构成自成起结、首尾相应的,螺旋上升的链环、圆圈。为此,不妨借助金字塔结构理清思绪,具体如图3所示.
按照“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可将主张无重复、无遗漏地分解。最上方的是主张(即中心论点),下方则是支撑主张的二至四个根据(即分论点),再往下是支撑根据的根据(即论据),最终形成金字塔结构。当金字塔最终成型,自上而下各层都能够回答出对其上层提出的“为什么”,自下而上的构造,则是每层都能回答其下层提出的“所以呢”,最终成一个圆合结构。
一般而言,支撑中心的分论点可从背景(历史文化、时代条件和所处环境)、功能(积极、消极作用)、原因(对于具体情境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追问根本原因)方面考虑。这些分论点,可用递进式、并列式或正反对比式呈现。但是这些分论点须对中心论点“无重复、无遗漏地分解和分类”,不留逻辑漏洞。但是现实以情况来看,这点不易做到。以2019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中的一篇题为“于大美之中见生命”的考场作文为例,该文分论点分别为:
· 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
· 美塑造了柔韧的心境,使人奔波于世间却仍葆有生命的至诚。
· 美超卓了人生的境界,使人从容自持,最终驾驭了生命。
以上分论点不仅维度单一(都是从美的作用来分析的),而且“精神高度、柔韧心境、人生境界”部分重合,似有不当。为此,须格外留意,可先定模式,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以免停滞于思维“漩涡”而无法深入。
对于支撑分论点的论据,则应“五性”合一:具有针对性,从有效支撑分论点,进而支撑中心观点的角度叙述材料;具有确定性,以自身的真实性来支持并证明主张的真实性;具有多样性,论据丰富多样而不单一,以提高论证的可靠性;具有新鲜性,材料新鲜或者旧材料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具有簡练性,语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描述具体时间、人物等。
在分析清楚理由后,可再围绕主张和现状的差异是什么、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哪里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体系原因三个维度深挖直至采取有效行动。至此,中心观点、分论点和论据有效统一,形成一个条理清晰、首尾相应的“圆合”结构。
三、以流程图论证:说理圆融,理圆事密
在理清结构后,还应考虑如何围绕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要求论证,以赢得读者的信服。对于论证,读者一般会问五个问题:什么是你的观点?什么理由能支持你的观点?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理由?什么原理或论据能证明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呢?你承认不同的替代方案或反驳吗?对此,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流程图(如图4),来展现论证过程,达成说理圆融、理圆事密的效果。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流程图,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理由”和“关联”。对于“理由”而言,尽管有时证据很正确、很充分、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但如果读者无法理解这些证据,效果依然很差。这就需要在证据的基础上,加上既支持观点又解释证据的理由。对此,可以用一般性原理来解释。这个原理包含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以及随着一般情况而产生一般性后果。可表述为“如果当X时,则Y”,即如果读者接受某一般性原理,就应该接受“该情况下的任何特定实例”。以《于大美之中见生命》的一段文字为例:
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海子在诗中写“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其中即热烈地呼喊出了生命对美丽的追求。不见太阳,枉为人间;人若缺乏发现美丽的能力,其生命也必如行尸走肉。而正是人对于一支曲、一幅画的不断咀嚼,使人得见生活万物之可爱。
该段文字的观点、证据和分析均写得不错,但是少了“理由”这一环节,使得说理不够圆融。对此,可在观点“美拔擢了精神的高度,使人拥有热爱生命的能力”和海子的诗句之间加上“一般情况,以及随着一般情况而产生一般性后果”的理由“如果人生拥有美,则会使生命充满阳光”。这样,相对使说理更圆融。
就“析关联”而言,可采取五种办法:一是因果分析法,即对列举的材料,问一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并把原因和条件写出来,使结论成立;二是对比法,在对比中辨别其异同,显示优劣差异;三是阐释法,如果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句子,可作解说分析,解说本身就是对论点的阐释;四是辩证分析法,对列举的事例有所褒贬的话,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避免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五是假设分析法,对于列举的材料,问一声“假如不这样,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在论证过程中,即使论证特别严谨,读者还会有其他疑问或反驳的意见,为了说理圆融,不妨采取驳论的方式,批驳假想敌可能会说的观点。具体可采取五个步骤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论证圆融、严丝合缝的论证结构:步骤一,用“也许,有人会认为……”的语句设想并提出现实中人们可能会提出的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步骤二,用“诚然、固然、的确……”等语句让步肯定假想敌观点中的表面合理之处;步骤三,用“然而,根据……就断定……却是夸夸其谈的或是以偏概全的”等语句,从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指出假想敌观点的错误本质;步骤四,用“当……时,我们还能……吗”等语句列举事实或道理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错误性;步骤五,得出结论。
四、以假说检验说理:切韵之动,势若转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然是基于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开展写作,就要以 “文章是否与具体情境要素相匹配”“是否达成了写作任务要求”为假设目标,检查自己的写作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如果检验发现问题,则可针对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的不同用语特点加以修正,使文章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备而又音韵和谐,犹如许多圆石转动不已,从而形成一个“舞动的圆”,给人美的感觉。
总之,依据“圆形”文本理念,依托逻辑框架,指导学生写立意圆通、结构圆合、说理圆融、语言圆润的思辨性论述文,有利于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自圆其说。这是一条操作性强、意义深远的写作路径。
参考文献:
[1]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3.
[2]嶋田毅.逻辑思维[M].北京:北京时代文化书局,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