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岩茶在全盛时期,年产数千担,历年因受兵戎及世界不景气之影响,一落千丈。近年来据笔者精确之调查,统计全山茶叶产量,已不及四百担,十一之比尤不逮。现全山茶园荒芜,茶厂坍塌满目皆是,是故此优越之天产—茶之上品将一蹶不振,或有湮没之一日,如何图此天产之复兴,实为闽省主政者日夕不忘之要事,前有省茶业改良场之设立,后有规模宏大国省合营之示范茶厂,今之全国茶叶研究所,地点均设于武夷从事改良,负起复兴武夷茶业之重大使命。岩茶制造手续,极为复杂,费工甚大,各种步骤都合科学原理,或可称已尽手工制茶之能事。笔者在山三年,对武夷茶之认识尚嫌不足,对于栽培及采制上应兴应革之事,尚未敢于妄断。兹敢于篇后就管见所及,提出改进意见一二,果足供热心茶业研究者之参考,则幸甚矣!
武夷岩茶之品质虽佳,但因生产成本过昂,照一九四零年岩茶生产成本计算,由生产者至消费者平均价值每斤六元五角,一九四一年估计价值十五元左右,其中较好之奇种每斤数十元数百元者,亦不属少数,若以产地崇安之物价及工价为准,当可称为茶品中成本之最贵者。如此昂贵之茶品,仅能消费于上中阶级社会之消费者,一般大众实无福享受。是以岩茶国内实体既极狭小,国外除南洋群岛一带华侨因习惯及治病关系,尚可出高价消受,其他市场概被贱价台湾乌龙所抢夺矣。仅凭品质之优,实不足与价贱货多之外茶相竞争。今为发展岩茶茶业扩展世界市场,非根本求生产成本之减低不可。但欲求生产成本之减低,应力求全部产制方法之改善,今复择要分述如下:
第一节栽培方面
1.留优去劣选育纯种—武夷现有茶园品种甚杂,除水仙、乌龙、铁观音等树种由于无性繁殖,品质较低而外,菜茶一种若细为分别,恐不下数百种,一园中之茶树,先后伸叶相差时间,达四十余日,同丛茶树,其枝叶不同者,处处可见,此不仅使操作困难,且采制时不同茶叶混杂,品质降低。是以茶树选种,留优去劣力求品种纯粹,然后采用无性繁殖,保持品种之佳良,此为岩茶改善中之急务,现全国茶叶研究所设立是地,此项工作当可胜任。
2.集约之栽培—现有茶园中十之五六茶树寥寥无几,园地多未能利用,栽法即欠合法,无一定之距离,且因不同品种杂植一园,耕作修理,均极费工。如慧苑岩年产千余斤茶,所费于茶园耕作管理于弥陀岩之七百余斤茶相差无几,何也?一茶园栽培较为集约,一即地大茶少,徒费人力,是以茶树品种分开栽培,茶园之中,应力求合理栽植,使地无空隙,以使单位面积产量之增高,对于产制工作均较省而便利,成本自可减少。
3.茶园之更新—武夷各岩茶树树龄达八九十年或数百年者甚多,俗以树老为贵。古山中古老茶树,美其名曰“唐树”、“宋树”,从未加以整枝台刈更新,故茶园十之七八均枝干枯柿,鲜叶无多。茶树为永远作物,年久不予更新,枯老枝条萌芽力弱,直接影响鲜叶之产量,故茶树之更新,在武夷各岩,亦一刻不容缓之要举。茶树更新,不致影响品质之劣变,且因茶树欣欣向荣,鲜叶产量得以增加。据笔者调查,一株六年生水仙,较一株二十年生水仙,其鲜叶产量超出二倍有奇。台刈之后,每年略剪枝,以助长生育,且以减少病虫害之传播,实一举数得之事。
4.施用绿肥—武夷茶园素不施肥,茶农均迷信,茶树施肥易使品质劣变。常三五年于茶园填土一次,称之为“填山”,填土须搬入园外肥土入园培壅,此即加肥于茶树之举,唯填山须砌筑岸,工夫浩大,如能于茶园中倡植绿肥,茶园土壤,即可减少雨天之冲刷,且直接增加土壤肥分,并以免除杂草繁衍,土壤可获长久疏松,候绿肥长大,耕入地中做肥料,以供茶树之吸收,鲜叶生长必然茂盛,采茶次数可增加,即免去施肥之弊害,与填土之耗费,且耕作管理均感省力。故茶园倡用绿肥,实为减低工费,提高茶树品质之妙计。
5.病虫害之防除—岩中茶树病虫之为害,可称不烈,但如煤病、植物寄生苔、茶椿象等之为害,尚不可忽视,应由指导机关指导全山茶农防除之。
第二节 制造方面
1.合理采摘—现行岩茶采摘,有嫌滥采,此应为包头采制制所无法避免之弊端。因岩茶每年仅采一次,茶农每候茶叶伸展至三四片叶始行开采,间或候至六七片叶始采,采时连同幼枝杆叶全部采落,茶叶经此一次重创后,若无相当时间,绝无法恢复原状,采下之叶,因粗幼混杂,制作困难,即费工拣剔,且影响茶叶品质,是故茶树之行滥采,实百害而无一益,惟茶农眛于习惯未加改良,似应由指导机关,会同厂主,切实宣传指导,实行监督,避免行一年之滥采,而影响他年产量减低。
2.采青分级—茶青分级对于茶叶制作,有莫大便利。盖茶青分级,粗嫩分别制作既便利省时,品质亦可间接提高。山中各茶厂对茶青分级,原没有分级筛,于茶青入厂后,过筛分别老嫩,今已废用多年,兹丞应予提倡复用。
3.采用简便机械一省人力—岩茶制作上最费人力者即茶青入厂处理一部分工作,如做青摇青等。如岩茶可能采用安溪茶师所倡用,用天竹篓悬于屋梁,放入大量茶青,以二人上下抖动,茶青即可着力翻转,且于使茶叶边沿细胞破坏发酵作用与用手做青并无二致。而一次摇青数量可增六七倍于手做时之多。又如炒锅之时用两手,锅温既高,叶片水汽又会烫痛人肉,如可用木质如手状之炒青杓协助,则茶青可炒较热,而无须两炒两揉之麻烦,可省力不知凡几。他如揉捻,如可改良利用小型轻便揉捻机,或可代替揉捻时之人力,凡此等等,在岩茶制造中,均易举而收效必大之事,研究机关,对岩茶改良工作似应着重于此,使数年后,机制岩茶得闻于天下,使武夷产量日盛,其名益彰。
4.岩茶精制就岩厂进行免除茶庄精制之浪费—岩茶精制实分二次进行,一在山麓茶庄,一运至各地茶叶店后。茶庄之精制,实将茶分级后略为精拣,筛出茶末而已。茶叶店则须拣剔纯嫩幼芽,使岩茶变为红茶状,其实乌龙茶之特质乃半发酵叶,其外观当无须红绿茶之齐整美观,笔者以为粗精制及茶叶店之再制,三者均可就岩山进行,所添用不过一二茶师及若干拣工而已,可省无数人力时间、纸张油火薪炭以及其他无谓开支。此事经数次与山麓各茶庄庄主及岩厂包头商谈,均认为方法颇善,既省耗费,且茶叶免因多次开箱审查解包,筛簸拣剔,致固有茶芬郁气味走失,一九四一年即有数岩主采此建议,就粗制后加工精制,据云成本可减半矣。
第三节 组织方面
1.组织制造联合厂—武夷全山不过纵横二十里,茶园计六千零十五亩,茶厂数达百家左右,若能就组方面将茶农组织健全,联络各邻近茶厂包头,合组一联合制造厂,附近茶厂合并采摘制造,可省无数工费杂支。至于平时耕作管理,如可合作,对工作无不便利。若谓有缺点,则必为组织不良所致,绝非理论之不合,此可配合政治力量,或用政府管辖在岩茶厂为示范,先实行以为茶农表率,则进行必可获顺利。如联合厂可以成立,则管理监督,可较认真,茶叶制作,品质可望增进。
2.组织茶农—组织茶农为茶叶改进之基层工作,茶农经组织后,政府可予贷款救济,且直接可接受指导,同时在产制方面,亦可彼此合作,相互利用,协力耕作,无形中可减省许多物力、财力、人力。
第四节 运销方面
岩茶为内销茶,且销售市场多在闽南各地,广东、潮汕及南洋群岛,华侨分布各地区,每年消费量,抗战前为数极其可观。自抗战后因交通受阻,运输困难,茶叶销路阻滞,且政府加以统制,使茶商无法自行设法运输,新旧茶积于山中,不知凡几。政府如有维持武夷天产之决心,应使此内销茶,在国内各地运输便利,由政府协助茶商运输,并代为保险,一面设法推销到各沦陷区中去,岩茶系一嗜好品,即属内销茶,亦不致被敌利用以结汇套回法币准备金,故当无资敌可能。并配合政治力量从事宣传,使此天产确能消受于广大民众。
上述数端为笔者所见,信笔写了,虽谓老生常谈,不足以言贡献意见,但事贵在实行,如可照计划进行,则岩茶之复兴,当不知如何困难,愿与诸君共勉之。
武夷岩茶之品质虽佳,但因生产成本过昂,照一九四零年岩茶生产成本计算,由生产者至消费者平均价值每斤六元五角,一九四一年估计价值十五元左右,其中较好之奇种每斤数十元数百元者,亦不属少数,若以产地崇安之物价及工价为准,当可称为茶品中成本之最贵者。如此昂贵之茶品,仅能消费于上中阶级社会之消费者,一般大众实无福享受。是以岩茶国内实体既极狭小,国外除南洋群岛一带华侨因习惯及治病关系,尚可出高价消受,其他市场概被贱价台湾乌龙所抢夺矣。仅凭品质之优,实不足与价贱货多之外茶相竞争。今为发展岩茶茶业扩展世界市场,非根本求生产成本之减低不可。但欲求生产成本之减低,应力求全部产制方法之改善,今复择要分述如下:
第一节栽培方面
1.留优去劣选育纯种—武夷现有茶园品种甚杂,除水仙、乌龙、铁观音等树种由于无性繁殖,品质较低而外,菜茶一种若细为分别,恐不下数百种,一园中之茶树,先后伸叶相差时间,达四十余日,同丛茶树,其枝叶不同者,处处可见,此不仅使操作困难,且采制时不同茶叶混杂,品质降低。是以茶树选种,留优去劣力求品种纯粹,然后采用无性繁殖,保持品种之佳良,此为岩茶改善中之急务,现全国茶叶研究所设立是地,此项工作当可胜任。
2.集约之栽培—现有茶园中十之五六茶树寥寥无几,园地多未能利用,栽法即欠合法,无一定之距离,且因不同品种杂植一园,耕作修理,均极费工。如慧苑岩年产千余斤茶,所费于茶园耕作管理于弥陀岩之七百余斤茶相差无几,何也?一茶园栽培较为集约,一即地大茶少,徒费人力,是以茶树品种分开栽培,茶园之中,应力求合理栽植,使地无空隙,以使单位面积产量之增高,对于产制工作均较省而便利,成本自可减少。
3.茶园之更新—武夷各岩茶树树龄达八九十年或数百年者甚多,俗以树老为贵。古山中古老茶树,美其名曰“唐树”、“宋树”,从未加以整枝台刈更新,故茶园十之七八均枝干枯柿,鲜叶无多。茶树为永远作物,年久不予更新,枯老枝条萌芽力弱,直接影响鲜叶之产量,故茶树之更新,在武夷各岩,亦一刻不容缓之要举。茶树更新,不致影响品质之劣变,且因茶树欣欣向荣,鲜叶产量得以增加。据笔者调查,一株六年生水仙,较一株二十年生水仙,其鲜叶产量超出二倍有奇。台刈之后,每年略剪枝,以助长生育,且以减少病虫害之传播,实一举数得之事。
4.施用绿肥—武夷茶园素不施肥,茶农均迷信,茶树施肥易使品质劣变。常三五年于茶园填土一次,称之为“填山”,填土须搬入园外肥土入园培壅,此即加肥于茶树之举,唯填山须砌筑岸,工夫浩大,如能于茶园中倡植绿肥,茶园土壤,即可减少雨天之冲刷,且直接增加土壤肥分,并以免除杂草繁衍,土壤可获长久疏松,候绿肥长大,耕入地中做肥料,以供茶树之吸收,鲜叶生长必然茂盛,采茶次数可增加,即免去施肥之弊害,与填土之耗费,且耕作管理均感省力。故茶园倡用绿肥,实为减低工费,提高茶树品质之妙计。
5.病虫害之防除—岩中茶树病虫之为害,可称不烈,但如煤病、植物寄生苔、茶椿象等之为害,尚不可忽视,应由指导机关指导全山茶农防除之。
第二节 制造方面
1.合理采摘—现行岩茶采摘,有嫌滥采,此应为包头采制制所无法避免之弊端。因岩茶每年仅采一次,茶农每候茶叶伸展至三四片叶始行开采,间或候至六七片叶始采,采时连同幼枝杆叶全部采落,茶叶经此一次重创后,若无相当时间,绝无法恢复原状,采下之叶,因粗幼混杂,制作困难,即费工拣剔,且影响茶叶品质,是故茶树之行滥采,实百害而无一益,惟茶农眛于习惯未加改良,似应由指导机关,会同厂主,切实宣传指导,实行监督,避免行一年之滥采,而影响他年产量减低。
2.采青分级—茶青分级对于茶叶制作,有莫大便利。盖茶青分级,粗嫩分别制作既便利省时,品质亦可间接提高。山中各茶厂对茶青分级,原没有分级筛,于茶青入厂后,过筛分别老嫩,今已废用多年,兹丞应予提倡复用。
3.采用简便机械一省人力—岩茶制作上最费人力者即茶青入厂处理一部分工作,如做青摇青等。如岩茶可能采用安溪茶师所倡用,用天竹篓悬于屋梁,放入大量茶青,以二人上下抖动,茶青即可着力翻转,且于使茶叶边沿细胞破坏发酵作用与用手做青并无二致。而一次摇青数量可增六七倍于手做时之多。又如炒锅之时用两手,锅温既高,叶片水汽又会烫痛人肉,如可用木质如手状之炒青杓协助,则茶青可炒较热,而无须两炒两揉之麻烦,可省力不知凡几。他如揉捻,如可改良利用小型轻便揉捻机,或可代替揉捻时之人力,凡此等等,在岩茶制造中,均易举而收效必大之事,研究机关,对岩茶改良工作似应着重于此,使数年后,机制岩茶得闻于天下,使武夷产量日盛,其名益彰。
4.岩茶精制就岩厂进行免除茶庄精制之浪费—岩茶精制实分二次进行,一在山麓茶庄,一运至各地茶叶店后。茶庄之精制,实将茶分级后略为精拣,筛出茶末而已。茶叶店则须拣剔纯嫩幼芽,使岩茶变为红茶状,其实乌龙茶之特质乃半发酵叶,其外观当无须红绿茶之齐整美观,笔者以为粗精制及茶叶店之再制,三者均可就岩山进行,所添用不过一二茶师及若干拣工而已,可省无数人力时间、纸张油火薪炭以及其他无谓开支。此事经数次与山麓各茶庄庄主及岩厂包头商谈,均认为方法颇善,既省耗费,且茶叶免因多次开箱审查解包,筛簸拣剔,致固有茶芬郁气味走失,一九四一年即有数岩主采此建议,就粗制后加工精制,据云成本可减半矣。
第三节 组织方面
1.组织制造联合厂—武夷全山不过纵横二十里,茶园计六千零十五亩,茶厂数达百家左右,若能就组方面将茶农组织健全,联络各邻近茶厂包头,合组一联合制造厂,附近茶厂合并采摘制造,可省无数工费杂支。至于平时耕作管理,如可合作,对工作无不便利。若谓有缺点,则必为组织不良所致,绝非理论之不合,此可配合政治力量,或用政府管辖在岩茶厂为示范,先实行以为茶农表率,则进行必可获顺利。如联合厂可以成立,则管理监督,可较认真,茶叶制作,品质可望增进。
2.组织茶农—组织茶农为茶叶改进之基层工作,茶农经组织后,政府可予贷款救济,且直接可接受指导,同时在产制方面,亦可彼此合作,相互利用,协力耕作,无形中可减省许多物力、财力、人力。
第四节 运销方面
岩茶为内销茶,且销售市场多在闽南各地,广东、潮汕及南洋群岛,华侨分布各地区,每年消费量,抗战前为数极其可观。自抗战后因交通受阻,运输困难,茶叶销路阻滞,且政府加以统制,使茶商无法自行设法运输,新旧茶积于山中,不知凡几。政府如有维持武夷天产之决心,应使此内销茶,在国内各地运输便利,由政府协助茶商运输,并代为保险,一面设法推销到各沦陷区中去,岩茶系一嗜好品,即属内销茶,亦不致被敌利用以结汇套回法币准备金,故当无资敌可能。并配合政治力量从事宣传,使此天产确能消受于广大民众。
上述数端为笔者所见,信笔写了,虽谓老生常谈,不足以言贡献意见,但事贵在实行,如可照计划进行,则岩茶之复兴,当不知如何困难,愿与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