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
从来说上下就是相对的,上晓起村自然是相对于下晓起村而言。对一般人来说,到了下晓起村就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爱茶之人,到了婺源以后,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上晓起村。
上晓起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来之前,我并不以为然。同来的老余也是不轻易接受“第一”说法的人,他好奇地说,倒是要看看这个“第一村”是怎么个“第一”法。
我们从下晓起村出发,沿着徽婺古道,到上晓起村并不远。脚下是青石板铺成的茶马古道,千百年以来,无数车轮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痕,走在上面,很容易有一种沧桑感。路上已经有不少人,朝上晓起村走去。而我们沿途眺望,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园,渐生出满心茶意,倒还是有些味道的。
很快,我们便看到一座牌坊,横匾上写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在它旁边有一个亭子,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老余说,还是古人说得有道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消有涯之生。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这个方婆婆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知这遗风是否还保存着。
再走几步,只见一条小溪穿村而淌,溪水清澈见底,为初秋的阳光带来一股清凉。在这条溪水入村口处,有古樟树遮天蔽日,树下则是石凳石桌,早有人在那里悠然饮茶。从这个角度看上去,附近丛丛的茶林好像是远处大块茶园散落的片段,尽管人不少,但访茶的心理让大家都安静下来,陷入沉思。放眼望去,只见四周山峦起伏,远处的山顶云雾缭绕,茶林层披,隐约可见。我们的心境很快就静了下来。
这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唐宋古村。我们视线所及,到处是灰瓦白墙,房屋风格是典型的徽派特色,在充满古风的遗迹里透出一种自然的田园风味。沿溪行不多远后,一座小木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老的茶作坊,只见潺潺溪水推动水碓吱吱呀呀地转动着碾盘,正进行茶叶揉捻。据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水动茶作坊,也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水推作坊。听讲解员说这是捻茶机,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到这里进行揉捻,再炒青就可以成品了。在现代文明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动力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却有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人们看着那些被捻成型的茶叶,闻着空气中的茶香,再看到这千古不息的水流,自然感到历史和茶文化的深邃。
这个村子其实并不大,总共不超过一百户人家。我们跟随一个打着小旗子的旅游团,游走了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等地,听导游解说这座村子的历史以及茶马古道的故事,最终走到一个可以免费品茶的地方。
这是一间屋子,里面地方不算太大,有一缕音乐在空中缓缓流淌,是古筝的旋律。屋里到处是竹木器具:一张用树根做成的茶几,古色古香,上面摆放了一套茶具;有很多的小椅子,大多是竹制的,散放在茶几的周围。有风从窗外吹过来,带着秋天特有的清爽,仔细一闻,花香沁脾。我们心中甚是诧异,这时节会是什么花这么香?要说桂花那还早着呢。还没有弄清楚时,已经有茶姑迎了上来,她满面微笑地招呼我们坐下。
这个茶姑二十来岁的样子,穿着蓝色碎花采茶服,粗黑的头发被分成两个马尾,一左一右晃动着。她首先欢迎我们来到上晓起村,然后请我们品尝当地所产的“晓起毛尖”。她眉眼清秀,给人干净恬淡的感觉,那乳白色的皮肤,泛着瓷一般的光彩,站立时如一棵春天的茶树,清纯又充满活力。茶姑一直微笑着,虽说是出于职业需要,但那种职业化的素养,却更充分展现了她甜美的本色。
茶姑先拿出来一筒茶叶,用茶匙掏出一些后,搁置在茶几的茶荷上,请大家欣赏茶形。我们走近了看,但见那毛尖棵棵纤细匀整,条索紧凑,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顿时让人感觉清香扑鼻,刚进来时闻到的那种山花味道更浓了,便有人问:“这里怎么有一种花的香味?”茶姑莞尔,肯定地点点头,说:“因为这里的几百亩茶园都在海拔600米以上,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把大山中的花香林气都连结了起来,茶里面自然就有了各种花草的香味。而现在的制茶工艺全部是按照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的,尽管不是很独特,但是因为茶质好,品起来便特别香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便置茶于壶内,开始冲泡。
我们饮用的杯子,都是外面黑漆色内里为素白的小茶杯,据茶姑说,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欣赏茶汤。她给我们先演示了一下习惯的握杯方式:用中指弯曲着托住茶杯,再用大拇指和食指端着把茶送到嘴边,轻轻地啜饮。我们各自拿着杯子练习了一下后,茶姑开始倒茶了。
她把小杯子摆成一排,熟练地一排倒过去,紧接着又回倒过来,说是叫“韩信点兵”。她的声音清脆,手法轻盈纯熟,让人赏心悦目。她解释说这样来回轮番地添加,是为了让每位客人都喝到浓淡差不多的茶汤。像这样的绿茶,一般在二泡三泡时味道会更好。这时在白底的杯子里,茶汤清澈而明亮,茶香芬芳而清高。我在细品之下,觉得似乎有熟板栗的味道,又似乎带有桂花的甜香,还有松林里那种清雅的气息。老余则小口啜着,微闭双眼,似乎把整个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口鼻间。
恍惚中,茶姑已倒好了第二道茶。这次老余却是一饮而尽,赞叹之余他对茶姑说,再倒一杯。茶姑举起壶在他杯子上停了一会儿,终于添满了杯子,老余却不再那样急匆匆地一口干了,他开始了细细品尝。三杯茶罢,有人还沉浸在悠悠的茶香里,老余却开始问茶姑,这样的茶是否出售。茶姑微笑点头,她又拿出来一些茶,包装和我们刚才喝的一样。
于是从茶室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收获,满面含笑。老余看着自己手提的茶筒,感叹说:“山美,水秀,人甜,茶香。这天下第一,有点意思。”
从来说上下就是相对的,上晓起村自然是相对于下晓起村而言。对一般人来说,到了下晓起村就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爱茶之人,到了婺源以后,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上晓起村。
上晓起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来之前,我并不以为然。同来的老余也是不轻易接受“第一”说法的人,他好奇地说,倒是要看看这个“第一村”是怎么个“第一”法。
我们从下晓起村出发,沿着徽婺古道,到上晓起村并不远。脚下是青石板铺成的茶马古道,千百年以来,无数车轮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痕,走在上面,很容易有一种沧桑感。路上已经有不少人,朝上晓起村走去。而我们沿途眺望,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园,渐生出满心茶意,倒还是有些味道的。
很快,我们便看到一座牌坊,横匾上写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在它旁边有一个亭子,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老余说,还是古人说得有道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消有涯之生。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这个方婆婆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知这遗风是否还保存着。
再走几步,只见一条小溪穿村而淌,溪水清澈见底,为初秋的阳光带来一股清凉。在这条溪水入村口处,有古樟树遮天蔽日,树下则是石凳石桌,早有人在那里悠然饮茶。从这个角度看上去,附近丛丛的茶林好像是远处大块茶园散落的片段,尽管人不少,但访茶的心理让大家都安静下来,陷入沉思。放眼望去,只见四周山峦起伏,远处的山顶云雾缭绕,茶林层披,隐约可见。我们的心境很快就静了下来。
这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唐宋古村。我们视线所及,到处是灰瓦白墙,房屋风格是典型的徽派特色,在充满古风的遗迹里透出一种自然的田园风味。沿溪行不多远后,一座小木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老的茶作坊,只见潺潺溪水推动水碓吱吱呀呀地转动着碾盘,正进行茶叶揉捻。据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水动茶作坊,也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水推作坊。听讲解员说这是捻茶机,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到这里进行揉捻,再炒青就可以成品了。在现代文明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动力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却有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人们看着那些被捻成型的茶叶,闻着空气中的茶香,再看到这千古不息的水流,自然感到历史和茶文化的深邃。
这个村子其实并不大,总共不超过一百户人家。我们跟随一个打着小旗子的旅游团,游走了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等地,听导游解说这座村子的历史以及茶马古道的故事,最终走到一个可以免费品茶的地方。
这是一间屋子,里面地方不算太大,有一缕音乐在空中缓缓流淌,是古筝的旋律。屋里到处是竹木器具:一张用树根做成的茶几,古色古香,上面摆放了一套茶具;有很多的小椅子,大多是竹制的,散放在茶几的周围。有风从窗外吹过来,带着秋天特有的清爽,仔细一闻,花香沁脾。我们心中甚是诧异,这时节会是什么花这么香?要说桂花那还早着呢。还没有弄清楚时,已经有茶姑迎了上来,她满面微笑地招呼我们坐下。
这个茶姑二十来岁的样子,穿着蓝色碎花采茶服,粗黑的头发被分成两个马尾,一左一右晃动着。她首先欢迎我们来到上晓起村,然后请我们品尝当地所产的“晓起毛尖”。她眉眼清秀,给人干净恬淡的感觉,那乳白色的皮肤,泛着瓷一般的光彩,站立时如一棵春天的茶树,清纯又充满活力。茶姑一直微笑着,虽说是出于职业需要,但那种职业化的素养,却更充分展现了她甜美的本色。
茶姑先拿出来一筒茶叶,用茶匙掏出一些后,搁置在茶几的茶荷上,请大家欣赏茶形。我们走近了看,但见那毛尖棵棵纤细匀整,条索紧凑,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顿时让人感觉清香扑鼻,刚进来时闻到的那种山花味道更浓了,便有人问:“这里怎么有一种花的香味?”茶姑莞尔,肯定地点点头,说:“因为这里的几百亩茶园都在海拔600米以上,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把大山中的花香林气都连结了起来,茶里面自然就有了各种花草的香味。而现在的制茶工艺全部是按照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的,尽管不是很独特,但是因为茶质好,品起来便特别香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便置茶于壶内,开始冲泡。
我们饮用的杯子,都是外面黑漆色内里为素白的小茶杯,据茶姑说,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欣赏茶汤。她给我们先演示了一下习惯的握杯方式:用中指弯曲着托住茶杯,再用大拇指和食指端着把茶送到嘴边,轻轻地啜饮。我们各自拿着杯子练习了一下后,茶姑开始倒茶了。
她把小杯子摆成一排,熟练地一排倒过去,紧接着又回倒过来,说是叫“韩信点兵”。她的声音清脆,手法轻盈纯熟,让人赏心悦目。她解释说这样来回轮番地添加,是为了让每位客人都喝到浓淡差不多的茶汤。像这样的绿茶,一般在二泡三泡时味道会更好。这时在白底的杯子里,茶汤清澈而明亮,茶香芬芳而清高。我在细品之下,觉得似乎有熟板栗的味道,又似乎带有桂花的甜香,还有松林里那种清雅的气息。老余则小口啜着,微闭双眼,似乎把整个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口鼻间。
恍惚中,茶姑已倒好了第二道茶。这次老余却是一饮而尽,赞叹之余他对茶姑说,再倒一杯。茶姑举起壶在他杯子上停了一会儿,终于添满了杯子,老余却不再那样急匆匆地一口干了,他开始了细细品尝。三杯茶罢,有人还沉浸在悠悠的茶香里,老余却开始问茶姑,这样的茶是否出售。茶姑微笑点头,她又拿出来一些茶,包装和我们刚才喝的一样。
于是从茶室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收获,满面含笑。老余看着自己手提的茶筒,感叹说:“山美,水秀,人甜,茶香。这天下第一,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