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里细品茶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
  从来说上下就是相对的,上晓起村自然是相对于下晓起村而言。对一般人来说,到了下晓起村就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爱茶之人,到了婺源以后,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上晓起村。
  上晓起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来之前,我并不以为然。同来的老余也是不轻易接受“第一”说法的人,他好奇地说,倒是要看看这个“第一村”是怎么个“第一”法。
  我们从下晓起村出发,沿着徽婺古道,到上晓起村并不远。脚下是青石板铺成的茶马古道,千百年以来,无数车轮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痕,走在上面,很容易有一种沧桑感。路上已经有不少人,朝上晓起村走去。而我们沿途眺望,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园,渐生出满心茶意,倒还是有些味道的。
  很快,我们便看到一座牌坊,横匾上写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在它旁边有一个亭子,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老余说,还是古人说得有道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消有涯之生。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这个方婆婆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知这遗风是否还保存着。
  再走几步,只见一条小溪穿村而淌,溪水清澈见底,为初秋的阳光带来一股清凉。在这条溪水入村口处,有古樟树遮天蔽日,树下则是石凳石桌,早有人在那里悠然饮茶。从这个角度看上去,附近丛丛的茶林好像是远处大块茶园散落的片段,尽管人不少,但访茶的心理让大家都安静下来,陷入沉思。放眼望去,只见四周山峦起伏,远处的山顶云雾缭绕,茶林层披,隐约可见。我们的心境很快就静了下来。
  这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唐宋古村。我们视线所及,到处是灰瓦白墙,房屋风格是典型的徽派特色,在充满古风的遗迹里透出一种自然的田园风味。沿溪行不多远后,一座小木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老的茶作坊,只见潺潺溪水推动水碓吱吱呀呀地转动着碾盘,正进行茶叶揉捻。据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水动茶作坊,也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水推作坊。听讲解员说这是捻茶机,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到这里进行揉捻,再炒青就可以成品了。在现代文明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动力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却有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人们看着那些被捻成型的茶叶,闻着空气中的茶香,再看到这千古不息的水流,自然感到历史和茶文化的深邃。
  这个村子其实并不大,总共不超过一百户人家。我们跟随一个打着小旗子的旅游团,游走了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等地,听导游解说这座村子的历史以及茶马古道的故事,最终走到一个可以免费品茶的地方。
  这是一间屋子,里面地方不算太大,有一缕音乐在空中缓缓流淌,是古筝的旋律。屋里到处是竹木器具:一张用树根做成的茶几,古色古香,上面摆放了一套茶具;有很多的小椅子,大多是竹制的,散放在茶几的周围。有风从窗外吹过来,带着秋天特有的清爽,仔细一闻,花香沁脾。我们心中甚是诧异,这时节会是什么花这么香?要说桂花那还早着呢。还没有弄清楚时,已经有茶姑迎了上来,她满面微笑地招呼我们坐下。
  这个茶姑二十来岁的样子,穿着蓝色碎花采茶服,粗黑的头发被分成两个马尾,一左一右晃动着。她首先欢迎我们来到上晓起村,然后请我们品尝当地所产的“晓起毛尖”。她眉眼清秀,给人干净恬淡的感觉,那乳白色的皮肤,泛着瓷一般的光彩,站立时如一棵春天的茶树,清纯又充满活力。茶姑一直微笑着,虽说是出于职业需要,但那种职业化的素养,却更充分展现了她甜美的本色。
  茶姑先拿出来一筒茶叶,用茶匙掏出一些后,搁置在茶几的茶荷上,请大家欣赏茶形。我们走近了看,但见那毛尖棵棵纤细匀整,条索紧凑,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顿时让人感觉清香扑鼻,刚进来时闻到的那种山花味道更浓了,便有人问:“这里怎么有一种花的香味?”茶姑莞尔,肯定地点点头,说:“因为这里的几百亩茶园都在海拔600米以上,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把大山中的花香林气都连结了起来,茶里面自然就有了各种花草的香味。而现在的制茶工艺全部是按照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的,尽管不是很独特,但是因为茶质好,品起来便特别香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便置茶于壶内,开始冲泡。
  我们饮用的杯子,都是外面黑漆色内里为素白的小茶杯,据茶姑说,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欣赏茶汤。她给我们先演示了一下习惯的握杯方式:用中指弯曲着托住茶杯,再用大拇指和食指端着把茶送到嘴边,轻轻地啜饮。我们各自拿着杯子练习了一下后,茶姑开始倒茶了。
  她把小杯子摆成一排,熟练地一排倒过去,紧接着又回倒过来,说是叫“韩信点兵”。她的声音清脆,手法轻盈纯熟,让人赏心悦目。她解释说这样来回轮番地添加,是为了让每位客人都喝到浓淡差不多的茶汤。像这样的绿茶,一般在二泡三泡时味道会更好。这时在白底的杯子里,茶汤清澈而明亮,茶香芬芳而清高。我在细品之下,觉得似乎有熟板栗的味道,又似乎带有桂花的甜香,还有松林里那种清雅的气息。老余则小口啜着,微闭双眼,似乎把整个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口鼻间。
  恍惚中,茶姑已倒好了第二道茶。这次老余却是一饮而尽,赞叹之余他对茶姑说,再倒一杯。茶姑举起壶在他杯子上停了一会儿,终于添满了杯子,老余却不再那样急匆匆地一口干了,他开始了细细品尝。三杯茶罢,有人还沉浸在悠悠的茶香里,老余却开始问茶姑,这样的茶是否出售。茶姑微笑点头,她又拿出来一些茶,包装和我们刚才喝的一样。
  于是从茶室出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收获,满面含笑。老余看着自己手提的茶筒,感叹说:“山美,水秀,人甜,茶香。这天下第一,有点意思。”
其他文献
出差归来,收到博友猎人寄来的老山茶。认识猎人是在博客上,-个有特点有个性和有意思的人。  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我是猎人。  少年军体校的履历,成就了我的一手好枪法,年轻时酷爱狩猎,是一名不错的猎手。而后,因上海十年的经商而无暇再去狩猎,前些年,弃商回家侍奉父母。正当此之际,家乡野猪肆虐,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农民纷纷上访,经政府特批,猎人再次扛起猎枪,重操旧业。数年来,猎杀野猪成百上千,而猎
期刊
问道政和之前,早听说政和工夫的发源地在政和县的遂应场,那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小村落。说起这个小村落,它可是颇有历史的,其实,它最早的兴起并不是因为茶,而是银矿。后来,随着银矿的衰落,那些被客商带出的茶叶渐渐成了本地经济的主导。明朝时,政和人开始做起了红茶生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政和工夫红茶远销海外,使政和名扬天下。  在政和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叶功园。这条山沟沟里的历史古迹、
期刊
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在我们看来更像是一座闽北茶文化博物馆。一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便是门楼上那个大大的匾额—状元及第。据说这座门楼是真正的古建筑,是特地从异地迁过来的。这里的人文氛围甚为浓厚,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彰显了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在闽北茶业界特立独行的文化气质。  隆合茶业总经理杨丰早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此次见面,自是少了些客套。我们直奔主题,聊起了很多茶业界敏感的问题。  杨丰说:解决了农残问题,
期刊
正当广州和上海的茶叶市场开发方兴未艾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脏—北京,早已响起了茶叶市场开发的呼声。  1996年的南中国,是一派火热景象。这里,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诞生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而在广州最具岭南特色的荔湾区芳村地带,有这样一家市场—临街是一排简易的商铺和茶叶仓库,租给茶商经营;商铺一般盖两层,楼下卖茶,楼上居住或办公。白天的时候,这里云集了众多前来买茶的顾客,他们中,既
期刊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
期刊
博主简介: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军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  曾任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现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领导了五云茶叶集团的品牌化和产品的商品化升级。现任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中国知名茶产业专家。具有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操经历。主要著作有《中国茶业的困与变》、《中国茶,路在何方》、《中国茶产业的破局之道》、《商品化:中国茶业绕不开的一道坎》、《拿什么
期刊
博主简介: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于《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1月刊至6月刊,作者曾发表有关英国茶道的茶会形式、茶法形成、
期刊
这就是“狂人”简伯华。他品性中的“狂”,既是拓荒者的狂野,又是对茶叶的深深之爱。他骨子里透出的精神,就像茶一样韵高致静,却沉稳醇厚、深重绵长。  一辆破自行车拖出的“皇冠”  简伯华是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个集内敛与狂放、淡泊与狂热、低调与狂野于一身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企业家。他的口头禅是“老子不信邪”,语气中有一种傲狂,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无所畏惧的凛然。他的
期刊
感谢读者对《中外烟酒茶》的支持与互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特推出《武夷茶知识问答》,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踊跃提问,共同普及茶文化知识。  问:有人说,好的武夷岩茶是不是也不怕冲泡太浓。这种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有什么区别?  —福州,茗粹坊  道:岩茶冲泡太浓,超过品饮者的最佳浓度时,均会感觉浓苦,影响茶叶滋味。但高档岩茶的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品饮时,感觉起来是不一样的,好茶的浓苦有强烈和持久的回甘,且齿颊留
期刊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武夷岩茶丰厚的文化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和提升,大红袍由此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国茶”地位。武夷岩茶生长地域的特殊性、品种的多样性、制作工艺的典型性、文化的丰富性集中体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之上。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不但品质卓越,还具有巨大的文化附加值,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