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这一由外来者带来的茶叶流动的过程,纳入到国家乃至全球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一小地区范围内茶叶流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
  选择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茶叶贸易做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缘自一次看似偶然的经历。
  2007 年10 月,为完成福建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峡西岸文化生态保护与遗产研究”,项目组包括笔者在内的一行五人先后在闽东畲族地区、闽南漳州、闽西永定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武夷山是我们此行考察的最后一站。
  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考察了武夷山的几个主要文化遗产点:九曲溪丹山碧水的美景、山间禅院的暮鼓晨钟、似乎仍回荡着悠悠诵书声的宋代书院、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静静躺在古窑址里的建盏……武夷山的文化遗产使我深深折服。它是那么安静质朴,也许只是一片断瓦、一面字迹模糊的摩崖……不声不响地在这深山中沉寂了几百年;它又是那么厚重,随便推开一扇禅院的木门,随手捡起一块黑釉盏的残片,背后就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一千年前,朱子理学从这里发源影响了整个亚洲,如今,这里又凭借着“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地”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武夷山那无处不在的“茶”。在武夷山,无论是在度假区三姑的商业铺子里,还是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随处都能听到“亿达”(喝茶)的招呼声。只要是和武夷山人聚在一起,他们最爱的就是品茶、谈茶、评茶。作为一个武夷山人,若是对“茶”完全不懂,插不进话,是很难被当地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而要想融入武夷山人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喝茶、论茶,倘使你还能讲出一些关于茶叶的历史典故,品出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甚至能品出“山场”,他们立马会对你刮目相看,并引为知己。可以说,武夷山的整个社会生活空间都是围绕着“茶”而运转起来的,即便是在当地的另一支柱产业—旅游业中,“茶”也是最核心的文化符号。为此,武夷山景区专门开辟了一条“大红袍”茶文化的旅游线路,而我对武夷山的茶叶产生研究兴趣,也正始于这“大红袍”之旅。
  当我在金秋的阳光里,漫步于“大红袍”景点的茶树间时,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的俞建安主任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茶文化,从“晚甘侯”到“石乳留香”,从一树千金的“不知春”到半壁江山的“大红袍”……武夷茶的历史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而路上时常可以碰到的头戴斗笠、肩扛锄头,哼着采茶调的茶工又表明了这里的茶叶产制并不仅停留于历史。
  博士第二学年的下学期也正是面临论文选题的时候,由于我的硕士论文做的是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因而想循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深入。在武夷山几天的考察中,我了解到西方人最早喝到的茶就是武夷茶(BOHEA TEA)。在17 世纪至19 世纪初的两百多年间,茶叶一直在东西方社会的交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9 世纪以前,武夷山的茶叶主要有两条流通途径:一条是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北上(以青茶为主),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另一条则通过海上茶叶之路南下(以正山小种红茶为主),最初由荷兰商人辗转贩卖,后来主要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这恰好与我的研究兴趣—人类学视野下的“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相吻合,因此我开始关注武夷茶的“传记”过程。
  此外从学术史来看,虽然学界对近代福建的茶叶贸易与闽北区域社会都做了大量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微观的社区生活史角度来系统探究闽北“农村社会生活的内幕”的研究还较少。而那种宏观的、趋势性的、“总的规律”的认识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实际究竟存在多大出入,包括这种认识本身,都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需要加以反思的问题。具体说来,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社区生活中,茶叶产制的兴盛与衰落、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停滞,地方官员、宗族力量、僧道、乡绅等各色人群围绕着茶叶产制与运销的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这对区域社会的发展变迁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茶叶产销对于社区中不同的家庭、家族甚至具体的个人,是否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说茶叶运销对社区关系和社区秩序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考虑到社区生活的具体情景,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正是基于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选择了以晚清民国时期闽北山区的茶叶贸易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考察对象。确定了选题后,在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俞建安主任的热心帮助下,从2008 年9 月至2009 年6月间,我又先后三次来到武夷山,针对晚清及民国时期闽北山区中的茶叶产制与运销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开始进行一些人类学的思考。在田野调查中,我注意到了在武夷茶的栽种、制造与运销过程中,不管是季节性的茶工、岩主还是在本地设茶行的茶商都是外来人(Other),而生产出来的茶叶则贩卖给了金发碧眼的陌生人(Stranger)—俄罗斯人和欧洲人。可以说,没有“他者”的推动,就没有武夷茶的繁荣。而如果将这一由外来者带来的茶叶流动的过程,纳入到国家乃至全球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一小地区范围内茶叶流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令人清醒的茶与令人迷醉的鸦片,都是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重要物质媒介。因此,对这一物质流动的追根溯源,也能使我们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的形成。通过对武夷茶在域外的传播过程的追踪,对茶叶产制中的仪式、信仰、宗族力量、行业帮会及乡土社会的各种内生力量的考察,笔者试图探讨东西方对茶叶赋予的不同“意义”是怎样在互动与调适中重塑了当地的空间结构,以及在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国家的政权建设是如何在乡村社会中得以实现的。
  茶叶的流动,令人深省,引人三思。
其他文献
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在我们看来更像是一座闽北茶文化博物馆。一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便是门楼上那个大大的匾额—状元及第。据说这座门楼是真正的古建筑,是特地从异地迁过来的。这里的人文氛围甚为浓厚,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彰显了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在闽北茶业界特立独行的文化气质。  隆合茶业总经理杨丰早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此次见面,自是少了些客套。我们直奔主题,聊起了很多茶业界敏感的问题。  杨丰说:解决了农残问题,
期刊
正当广州和上海的茶叶市场开发方兴未艾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脏—北京,早已响起了茶叶市场开发的呼声。  1996年的南中国,是一派火热景象。这里,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诞生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而在广州最具岭南特色的荔湾区芳村地带,有这样一家市场—临街是一排简易的商铺和茶叶仓库,租给茶商经营;商铺一般盖两层,楼下卖茶,楼上居住或办公。白天的时候,这里云集了众多前来买茶的顾客,他们中,既
期刊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
期刊
博主简介: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军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  曾任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现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领导了五云茶叶集团的品牌化和产品的商品化升级。现任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中国知名茶产业专家。具有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操经历。主要著作有《中国茶业的困与变》、《中国茶,路在何方》、《中国茶产业的破局之道》、《商品化:中国茶业绕不开的一道坎》、《拿什么
期刊
博主简介: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于《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1月刊至6月刊,作者曾发表有关英国茶道的茶会形式、茶法形成、
期刊
这就是“狂人”简伯华。他品性中的“狂”,既是拓荒者的狂野,又是对茶叶的深深之爱。他骨子里透出的精神,就像茶一样韵高致静,却沉稳醇厚、深重绵长。  一辆破自行车拖出的“皇冠”  简伯华是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个集内敛与狂放、淡泊与狂热、低调与狂野于一身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企业家。他的口头禅是“老子不信邪”,语气中有一种傲狂,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无所畏惧的凛然。他的
期刊
感谢读者对《中外烟酒茶》的支持与互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特推出《武夷茶知识问答》,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踊跃提问,共同普及茶文化知识。  问:有人说,好的武夷岩茶是不是也不怕冲泡太浓。这种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有什么区别?  —福州,茗粹坊  道:岩茶冲泡太浓,超过品饮者的最佳浓度时,均会感觉浓苦,影响茶叶滋味。但高档岩茶的浓苦与劣质茶的浓苦品饮时,感觉起来是不一样的,好茶的浓苦有强烈和持久的回甘,且齿颊留
期刊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武夷岩茶丰厚的文化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和提升,大红袍由此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国茶”地位。武夷岩茶生长地域的特殊性、品种的多样性、制作工艺的典型性、文化的丰富性集中体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之上。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不但品质卓越,还具有巨大的文化附加值,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
期刊
人生难得慢下来,慢下来自然就静了,静了自然就有所思了。  从来说上下就是相对的,上晓起村自然是相对于下晓起村而言。对一般人来说,到了下晓起村就够了,但对于我们这些爱茶之人,到了婺源以后,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上晓起村。  上晓起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来之前,我并不以为然。同来的老余也是不轻易接受“第一”说法的人,他好奇地说,倒是要看看这个“第一村”是怎么个“第一”法。  我们从下晓起村出发,沿着
期刊
北京市茶业协会作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权威机构,连续多年开展了评茶员(师)、茶艺师(技师)、茶叶加工工(师)等职业培训,为茶行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输送了一批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6月又成功举办了第十五期评茶员(师)培训,全国供销总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梁生明、陈斌等领导莅临考核现场指导监督。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4000万。下设7家全资子公司、拥有200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