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整体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90例中3例因为内瘘闭塞而行第2次内瘘形成手术,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结论:从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到手术后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制订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血透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61-02
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150ml/min,才能保证透析效果。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血流缓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要求;深部静脉如股静脉可提供充足血流量,但穿刺针不易固定,易造成血肿或出血,穿刺肢体受限;动脉血流量大,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能反复使用。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称之为动静脉内瘘手术。这样内瘘流的动脉血静脉化,血流量充分,且易于穿刺,便于观察,因此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21~86岁。慢性肾炎62例,其中男52例,女10例;糖尿病、肾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内瘘使用时间1~5年20例5年以上70例,每周行血液透析2次或3次,时间8~12 h。透析时均采用全身肝素化及碳酸氢盐透析,使用贝朗17G内瘘穿刺针。
90例中,5例发生内瘘血管阻塞,阻塞率5.6%,女1例,男4例。其中1例与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由于睡觉时头枕内瘘侧肢体,导致内瘘血管受压致血流中断引起闭塞;1例与患者多次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而致血压下降,从而引起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诱发内瘘血栓形成有关;3例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有关,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本组无因穿刺不当或压迫止血不当而造成内瘘阻塞,亦无内瘘感染病例。
2 护理
2.1 动静脉内瘘形成前护理 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的常见部位是患者的上肢,特别是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的吻合,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因病情重需行血液透析时,对直接动静脉穿刺者,要有计划地、保护性地穿刺血管,避免穿刺拟行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侧的上肢血管。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将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局部血管微血栓形成、血管纤维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所进行的内瘘的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
2.2 内瘘术前准备
对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在诱导透析到规律透析之前这一阶段,多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如足背动脉穿刺,股静脉插管及锁骨下静脉插管。避免在准备造瘘侧肢体行动脉穿刺,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加大手术难度。
2.3 内瘘术后护理
2.3.1内瘘术后应经常观察是否通畅 若于静脉侧扪及震颤音,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内瘘通畅,否则疑及内瘘不通。可由于血栓形成或缝合口狭窄所致,则应及时处理。术后要保持局部无菌,更换敷料,防感染。
2.3.2造瘘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抬高造瘘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造瘘侧肢体禁测血压及各种注射,避免受压如睡觉时压迫造瘘侧肢体,不要穿袖口过紧的内衣及用力举重物,防止内瘘闭合及吻合口撕裂。
2.3.3 促进内瘘成熟的护理 内瘘术后3~4天于吻合口10cm以上近心端静脉行湿热敷,20~30min/次,2~3次/d,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有助于内瘘扩张。患者于7天拆线后行适当锻炼如握拳运动,将造瘘侧肢体浸泡在温水桶内并做握拳运动,指压吻合口上部静脉,间断开放,促进静脉扩张。
2.4掌握内瘘使用时间
一般内瘘成熟需4~8周。在内瘘扩张较好的情况下2周后可用静脉端,3周之后可用动脉端。动脉过早使用可致吻合口狭窄,内瘘失败。老年人、糖尿病及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可延长到4~8周。
2.5 穿刺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cm以上,离心方向穿刺,以保证充足血流量;静脉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不少于8~10cm,向心方向穿刺,保证静脉回流通畅。若距离太近,可加重血管狭窄。每次动静脉穿刺要更换部位,不可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若采用固定点穿刺使此处血管壁多次受损,弹性减弱,变石硬,形成瘢痕,轻者引起渗血,重者可引起内瘘血管闭塞。尤其注意的是新瘘第一次使用时,由于新瘘管壁薄,脆性大,易发生血肿,最好由有经验技术熟练的护士穿刺,力争一次性穿刺成功。若动脉穿刺失败,应在动脉穿刺点以下重新穿刺,如透析过程中出现血肿,重新穿刺困难,可将血流满意的静脉端改为动脉端,与透析管路动脉端相连,保证继续透析。若静脉穿刺失败,应在静脉穿刺点以上即近心端重新穿刺,或改为他处静脉穿刺。穿刺失败发生的血肿应立即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冷敷,第2日再用50%的硫酸镁温热敷。
2.6防止血栓形成
2.6.1预防和纠正低血压 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低血压症状,如: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内瘘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
2.6.2防止血液过于黏稠 透析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脂,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一般剂量为0.3~0.5mg/kg,追加量为8mg/h。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定期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黏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
2.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低血压可引起内瘘低血流量和血流缓慢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阻塞。透析過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头晕、出冷汗、腰酸、打哈欠、便意等,提示有低血压可能,应立即予降低超滤率、输入生理盐水等处理。并督促患者控制水分的摄入,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4%,避免透析过程超滤率过大引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压。
2.8透析后内瘘护理
透析结束后,笔者采取先贴创可贴,再用3cm×2cm×0.5cm纱布块压迫血管(以不出血及触及血管震颤音为宜),最后包扎按照患者肢体尺寸做好的绷带,再压迫20~40min,嘱患者及时松开绷带,如病人凝血时间长,压迫时间可适当延长。内瘘第一次使用可由护士直接指压,时间5~10min。透析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第2日可用喜尿妥湿热防感染,软化血管。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得到处理。
2.9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长期患病,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等原因,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国内外有文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约有2/3可能发生抑郁,也有报道为20%~40%;焦虑的发生率约为20%~50%[4]。从动脉内瘘形成手术前开始,护士就应了解所管患者的思想动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对患者及其家属有计划地传授有关内瘘保护知识,利用出版报、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单人传授、小组教育、电话咨询以及病友经验介绍等方式,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活习惯、避免一切对内瘘不利的因素。
3 小结
影响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为门诊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在家度过,护理辅导更为重要,在了解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周密的护理计划,与患者、家属常沟通,保证透析时护理措施及透析间期自我管理,措施的落实,合理地使用及保护了内瘘,从而有效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通畅率超过5年者达85%以上,可见护理干预对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鸿杰,刘梅.临床血液透析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3-80.
[2] 刘文虎.应进一步强化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管理.中国血液净化,2004,7(3):354.
[3] 何长民,张训,闵志廉,等.肾脏替代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4.
关键词:血透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61-02
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150ml/min,才能保证透析效果。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血流缓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要求;深部静脉如股静脉可提供充足血流量,但穿刺针不易固定,易造成血肿或出血,穿刺肢体受限;动脉血流量大,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能反复使用。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称之为动静脉内瘘手术。这样内瘘流的动脉血静脉化,血流量充分,且易于穿刺,便于观察,因此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21~86岁。慢性肾炎62例,其中男52例,女10例;糖尿病、肾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内瘘使用时间1~5年20例5年以上70例,每周行血液透析2次或3次,时间8~12 h。透析时均采用全身肝素化及碳酸氢盐透析,使用贝朗17G内瘘穿刺针。
90例中,5例发生内瘘血管阻塞,阻塞率5.6%,女1例,男4例。其中1例与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由于睡觉时头枕内瘘侧肢体,导致内瘘血管受压致血流中断引起闭塞;1例与患者多次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而致血压下降,从而引起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诱发内瘘血栓形成有关;3例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有关,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本组无因穿刺不当或压迫止血不当而造成内瘘阻塞,亦无内瘘感染病例。
2 护理
2.1 动静脉内瘘形成前护理 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的常见部位是患者的上肢,特别是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的吻合,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因病情重需行血液透析时,对直接动静脉穿刺者,要有计划地、保护性地穿刺血管,避免穿刺拟行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侧的上肢血管。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将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局部血管微血栓形成、血管纤维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所进行的内瘘的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
2.2 内瘘术前准备
对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在诱导透析到规律透析之前这一阶段,多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如足背动脉穿刺,股静脉插管及锁骨下静脉插管。避免在准备造瘘侧肢体行动脉穿刺,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加大手术难度。
2.3 内瘘术后护理
2.3.1内瘘术后应经常观察是否通畅 若于静脉侧扪及震颤音,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内瘘通畅,否则疑及内瘘不通。可由于血栓形成或缝合口狭窄所致,则应及时处理。术后要保持局部无菌,更换敷料,防感染。
2.3.2造瘘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抬高造瘘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造瘘侧肢体禁测血压及各种注射,避免受压如睡觉时压迫造瘘侧肢体,不要穿袖口过紧的内衣及用力举重物,防止内瘘闭合及吻合口撕裂。
2.3.3 促进内瘘成熟的护理 内瘘术后3~4天于吻合口10cm以上近心端静脉行湿热敷,20~30min/次,2~3次/d,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有助于内瘘扩张。患者于7天拆线后行适当锻炼如握拳运动,将造瘘侧肢体浸泡在温水桶内并做握拳运动,指压吻合口上部静脉,间断开放,促进静脉扩张。
2.4掌握内瘘使用时间
一般内瘘成熟需4~8周。在内瘘扩张较好的情况下2周后可用静脉端,3周之后可用动脉端。动脉过早使用可致吻合口狭窄,内瘘失败。老年人、糖尿病及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可延长到4~8周。
2.5 穿刺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cm以上,离心方向穿刺,以保证充足血流量;静脉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不少于8~10cm,向心方向穿刺,保证静脉回流通畅。若距离太近,可加重血管狭窄。每次动静脉穿刺要更换部位,不可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若采用固定点穿刺使此处血管壁多次受损,弹性减弱,变石硬,形成瘢痕,轻者引起渗血,重者可引起内瘘血管闭塞。尤其注意的是新瘘第一次使用时,由于新瘘管壁薄,脆性大,易发生血肿,最好由有经验技术熟练的护士穿刺,力争一次性穿刺成功。若动脉穿刺失败,应在动脉穿刺点以下重新穿刺,如透析过程中出现血肿,重新穿刺困难,可将血流满意的静脉端改为动脉端,与透析管路动脉端相连,保证继续透析。若静脉穿刺失败,应在静脉穿刺点以上即近心端重新穿刺,或改为他处静脉穿刺。穿刺失败发生的血肿应立即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冷敷,第2日再用50%的硫酸镁温热敷。
2.6防止血栓形成
2.6.1预防和纠正低血压 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低血压症状,如: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内瘘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
2.6.2防止血液过于黏稠 透析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脂,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一般剂量为0.3~0.5mg/kg,追加量为8mg/h。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定期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黏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
2.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低血压可引起内瘘低血流量和血流缓慢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阻塞。透析過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头晕、出冷汗、腰酸、打哈欠、便意等,提示有低血压可能,应立即予降低超滤率、输入生理盐水等处理。并督促患者控制水分的摄入,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4%,避免透析过程超滤率过大引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压。
2.8透析后内瘘护理
透析结束后,笔者采取先贴创可贴,再用3cm×2cm×0.5cm纱布块压迫血管(以不出血及触及血管震颤音为宜),最后包扎按照患者肢体尺寸做好的绷带,再压迫20~40min,嘱患者及时松开绷带,如病人凝血时间长,压迫时间可适当延长。内瘘第一次使用可由护士直接指压,时间5~10min。透析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第2日可用喜尿妥湿热防感染,软化血管。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得到处理。
2.9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长期患病,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等原因,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国内外有文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约有2/3可能发生抑郁,也有报道为20%~40%;焦虑的发生率约为20%~50%[4]。从动脉内瘘形成手术前开始,护士就应了解所管患者的思想动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对患者及其家属有计划地传授有关内瘘保护知识,利用出版报、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单人传授、小组教育、电话咨询以及病友经验介绍等方式,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活习惯、避免一切对内瘘不利的因素。
3 小结
影响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为门诊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在家度过,护理辅导更为重要,在了解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周密的护理计划,与患者、家属常沟通,保证透析时护理措施及透析间期自我管理,措施的落实,合理地使用及保护了内瘘,从而有效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通畅率超过5年者达85%以上,可见护理干预对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鸿杰,刘梅.临床血液透析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3-80.
[2] 刘文虎.应进一步强化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管理.中国血液净化,2004,7(3):354.
[3] 何长民,张训,闵志廉,等.肾脏替代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