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经过几千年语言文明的过滤和积淀,形成了今天这种丰富多彩、极富表现力的各种句式。有的句式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审美感受上却具有细微的不同,这就是同义句式。同义句式在汉语中是大量存在的,具有不同的类型,这种存在使教学用语的句式选择具有了可能性。
教学用语的句式选择对于全面有效地增强教学口语的魅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首先,可以使口语生动灵活,富于变化,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不同的句式,感染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试比较两句话:
A.不管是古代诗人,还是当代诗人,任何人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的源泉。
B.任何人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的源泉,不管是古代诗人,还是当代诗人,莫不如此。
B句是一个变式句,把本该在后边表示结果的正句前置,明显起到强调的作用;而A句是常规句,相形之下,则显得平均用力,强调不够,效果平淡。
其次,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准确的表情达意。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作的《科学的春天》的演讲的结束语。短短的几句话,综合运用了偶句、散句、短句、长句几种句式,铿锵豪迈,感情饱满,有声有色,极富表现力。
再次,句式选择能直接为教学对象提供句式组合的鲜活用语样板,为培养和训练学生通过自觉的句式选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树立榜样。
总之,教师适当使用不同的句式可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不同句式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引用句——以少胜多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两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引思的教学活动,需要把大量优秀的文明成果介绍给学生,引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请看下例: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的色彩。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文赞美生命的绿色。比如古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肥红瘦”等,朱自清先生写过散文名篇《绿》,当代作家刘心武也有一篇小说的题目叫《每一片绿叶》。如果请同学们写一篇以“绿”为题的文章,你将怎样写呢?
这里引用的名句名篇,一方面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很少的语言表达了需要描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同时,由于引用句常常涉及到以往学过的或是课外学到的知识,恰当地使用还有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贯通的积极作用。
(二)问句——引发思考
问句由于其富于启发性的特点而在教学语言中被大量的采用,它的效用一个是可以引起思索、提起注意;一个是推波助澜,制造起伏。如:
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你们可曾想到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曾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讲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段语言中连用了三个问句,一句接一句、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思维和情感调动起来了,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激起波澜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持久集中的关注和兴趣,富于启发性的导入了新课。可以想见,在这段语言的导引下分析《七根火柴》的思想意义将是水到渠成、极为生动的。
(三)关联词句——严谨周密
用关联词来表示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可以将复句中各种曲折复杂的关系表示得严谨而周密。
于漪老师教授《岳阳楼记》时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这篇千古名篇,不仅以高尚的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一绝。然而,你们是否想到,据说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他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朝晖夕阴”的大千气势,“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等,均非亲眼所见,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令人拍案叫绝呢?
这里较多使用了关联词,如“不仅……就是……也”,“然而”,“既……又……”等,这些词穿针引线,把上上下下跌宕曲折的语意连合得严丝合缝,既摇曳多姿,有慰贴顺畅。
(四)偶句和散句——工整自然
偶句指对偶句式,两两相对,具有工整对应性强的特点;散句指散文句式,字数不拘,其特点是自由灵活,便于发挥。两者结合使用,往往能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节奏;优势互补,相互帮衬,避免单一节奏的单调刺激,为教学语言平添魅力。
请看下面的教学语言:
诗人用饱含生命的激情歌唱我们的好总理。天上人间,苦苦求索;高山大海,殷殷呼唤。千言万语并一句:“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这里运用偶句散句结合,从句式上看自然中有工整;从表达效果看,于奔放中见执着,相应成辉。
(五)长句与短句——缜密灵活
长句因其长、容量大,因而表义丰富。长句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同时节奏上较沉缓,所以多用书面语言。在教学语言中,长句的运用应精当。例如: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把人和事放在20世纪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写,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和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十分出色。
这里用长句来讲述文章的写作手法,既表达得很完整,又组织得非常严实,密而不漏,无懈可击。如改用短句恐怕会显得零碎,不便于理解和掌握。
短句虽短,容量小,但语言灵活,语义明确,指向单纯,且好说易听,便于组织,便于调整,因此,在教学语言中成了句式的主力。
请看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请大家边读边想:
在夜航中看到什么?不仅往前看,还要回头看。你听到了什么?仔细辨辨声音,侧耳听一听,管乐还是弦乐?你嗅到了什么味?是怎样的清香?皮肤上触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觉?这幅美景是由哪些景物组成的?
这是《社戏》的教学片断。全由短句组成,可说是字字珠玑,妙不可言。短小灵活的句子形成了一种较急促的语势,轻快中带有急迫,亲切中透着自然,毫不费力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感觉。它在此处的作用是不可用长句所代替的。
以上观点可能是拾人牙慧,但绝对是本人教学心海之一花。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疑是进行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单靠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确保教学的成功。要想教学成功,还需要借助完美的教学语言,即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对学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语言。完美的教学语言是一枚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是一把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是一粒种子,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请锤炼我们的教学语言,让它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教学用语的句式选择对于全面有效地增强教学口语的魅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首先,可以使口语生动灵活,富于变化,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不同的句式,感染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试比较两句话:
A.不管是古代诗人,还是当代诗人,任何人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的源泉。
B.任何人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的源泉,不管是古代诗人,还是当代诗人,莫不如此。
B句是一个变式句,把本该在后边表示结果的正句前置,明显起到强调的作用;而A句是常规句,相形之下,则显得平均用力,强调不够,效果平淡。
其次,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准确的表情达意。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作的《科学的春天》的演讲的结束语。短短的几句话,综合运用了偶句、散句、短句、长句几种句式,铿锵豪迈,感情饱满,有声有色,极富表现力。
再次,句式选择能直接为教学对象提供句式组合的鲜活用语样板,为培养和训练学生通过自觉的句式选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树立榜样。
总之,教师适当使用不同的句式可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不同句式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引用句——以少胜多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两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引思的教学活动,需要把大量优秀的文明成果介绍给学生,引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请看下例: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的色彩。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文赞美生命的绿色。比如古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肥红瘦”等,朱自清先生写过散文名篇《绿》,当代作家刘心武也有一篇小说的题目叫《每一片绿叶》。如果请同学们写一篇以“绿”为题的文章,你将怎样写呢?
这里引用的名句名篇,一方面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很少的语言表达了需要描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同时,由于引用句常常涉及到以往学过的或是课外学到的知识,恰当地使用还有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贯通的积极作用。
(二)问句——引发思考
问句由于其富于启发性的特点而在教学语言中被大量的采用,它的效用一个是可以引起思索、提起注意;一个是推波助澜,制造起伏。如:
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你们可曾想到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曾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讲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段语言中连用了三个问句,一句接一句、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思维和情感调动起来了,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激起波澜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持久集中的关注和兴趣,富于启发性的导入了新课。可以想见,在这段语言的导引下分析《七根火柴》的思想意义将是水到渠成、极为生动的。
(三)关联词句——严谨周密
用关联词来表示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可以将复句中各种曲折复杂的关系表示得严谨而周密。
于漪老师教授《岳阳楼记》时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这篇千古名篇,不仅以高尚的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一绝。然而,你们是否想到,据说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他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朝晖夕阴”的大千气势,“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等,均非亲眼所见,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令人拍案叫绝呢?
这里较多使用了关联词,如“不仅……就是……也”,“然而”,“既……又……”等,这些词穿针引线,把上上下下跌宕曲折的语意连合得严丝合缝,既摇曳多姿,有慰贴顺畅。
(四)偶句和散句——工整自然
偶句指对偶句式,两两相对,具有工整对应性强的特点;散句指散文句式,字数不拘,其特点是自由灵活,便于发挥。两者结合使用,往往能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节奏;优势互补,相互帮衬,避免单一节奏的单调刺激,为教学语言平添魅力。
请看下面的教学语言:
诗人用饱含生命的激情歌唱我们的好总理。天上人间,苦苦求索;高山大海,殷殷呼唤。千言万语并一句:“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这里运用偶句散句结合,从句式上看自然中有工整;从表达效果看,于奔放中见执着,相应成辉。
(五)长句与短句——缜密灵活
长句因其长、容量大,因而表义丰富。长句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同时节奏上较沉缓,所以多用书面语言。在教学语言中,长句的运用应精当。例如: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把人和事放在20世纪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写,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和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十分出色。
这里用长句来讲述文章的写作手法,既表达得很完整,又组织得非常严实,密而不漏,无懈可击。如改用短句恐怕会显得零碎,不便于理解和掌握。
短句虽短,容量小,但语言灵活,语义明确,指向单纯,且好说易听,便于组织,便于调整,因此,在教学语言中成了句式的主力。
请看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请大家边读边想:
在夜航中看到什么?不仅往前看,还要回头看。你听到了什么?仔细辨辨声音,侧耳听一听,管乐还是弦乐?你嗅到了什么味?是怎样的清香?皮肤上触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觉?这幅美景是由哪些景物组成的?
这是《社戏》的教学片断。全由短句组成,可说是字字珠玑,妙不可言。短小灵活的句子形成了一种较急促的语势,轻快中带有急迫,亲切中透着自然,毫不费力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感觉。它在此处的作用是不可用长句所代替的。
以上观点可能是拾人牙慧,但绝对是本人教学心海之一花。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疑是进行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单靠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确保教学的成功。要想教学成功,还需要借助完美的教学语言,即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对学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语言。完美的教学语言是一枚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是一把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是一粒种子,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请锤炼我们的教学语言,让它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