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彻底“反孔非儒”呢?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及孔子的批判为中心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批孔反儒拉开帷幕的,这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君权观念、纲常礼教还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尊孔复古”运动,以封建道德和礼教来麻痹人们,保皇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
  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②由此先驱们才提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的激烈言辞。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涌入中国。在西方文明强大威压下,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地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④知识分子们正是在内外交相煎迫的国家形势下,而发起倡导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延续,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非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甚为激烈,从表面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搞清楚批判内容与态度,才能把握其真谛。其一,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儒学”实际上是礼教。陈独秀曾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⑤
  同时新文化运动还强烈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认为孔子之道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与民主平等的社会发展潮流难以相容。陈独秀提到,“礼教之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施,势难并行不悖。吾入尚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尚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⑥其二,新文化运动激烈“反孔非儒”言论,并没有否定儒家学说和孔子本人的价值。对于孔子的学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来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吾人所应绝对承认者。”⑦可见陈独秀对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并未否定,反对的是“以不适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⑧对于孔子本人,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提到,“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⑨可见,知识分子“反孔非儒”无非体现“批判的态度”这一科学理性精神。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确实存在过激倾向,可是却打破了儒家躯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儒家真精神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生长根脉,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诠释,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真精神的所在,它不仅破坏了儒家思想的僵化腐朽部分,而且促使了儒家学说现代化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了,但是它的突破创新的精神却有着恒久的魅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精神枷锁的束缚,摈弃不适应社会发展、变革需要的观念和意识,以更广阔的胸襟和气度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注释:
  ①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 第3号,1917年5月.
  ②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出版社,1984年6月,第200页,第192页.
  ④《新青年》第3卷,第3号.
  ⑤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转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
  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第128页,转引: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求索》,1992年第4期,第111页.
  ⑦⑧陈独秀.《四答常乃德》,《复辟与尊孔》,《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78、714页.
  ⑨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第261页.
  
  (作者简介:张艳(1980—)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涛(1983—)女,山西长治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脱掉全身黑色的羽衣,谁会相信,这个热情似火、洁白如玉的美少女,常以黑色展现于世人。乌鸦天女最爱洁净,出浴的女神常披散长发,依偎着大榆柳,一边梳妆,一边吟唱,树干上挂着她的黑翅乌衣。  北方古老的神话传说,创世之初,神魔天宫大战,恶魔耶鲁里横行肆虐,喷吐黑雾,天昏地暗,生灵涂炭。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的忠实侍女古尔苔,受命取太阳火造福生灵。她飞呀!飞呀!穿过层层迷雾,历尽重重艰险,勇敢地朝着太阳飞去,终
期刊
“花儿”这一流传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古老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花儿”民族色彩浓郁,其歌唱者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以及中亚的东干族等。其歌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中国古今的社会现象及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犹如一幅通俗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被誉为西部地区的“诗经”。其歌词结构、韵
期刊
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高原沃土上的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各民族人民,不仅谱写了他们战天斗地的生存历史篇章,也创造了多姿多彩、别具特色的高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央和各省市出台了不少有关的法律法规;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也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民族民
期刊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民族文化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洗涤后留下的痕迹,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成基础与重要标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守卫我们内心的家园,延续我们祖先的梦想,也是维护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与主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可持续
期刊
孝道就是对符合孝的行为做出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它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内化为民族精神。所谓历史主义方法就是对事物的理解,一方面,要把它放在特定现实历史背景条件中;另一方面,把它看作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通过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较全面地理解和解释这一事物现存的状况。  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传统孝道伦理,一方面,必须把传统孝道伦理看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为我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兴起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充分认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期刊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自元代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以来,得到了古往今来众多批评家和文人的青睐,赏析和评注极为丰富。随着西方认知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传人中国,我们对传统文学有了新的阐释角度和解读方式。笔者在接触了组块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后发现,这些理论可以让我们在解读古诗词过程中从另外的角度找到一些新发现。本文尝试从这两个理论角度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一些新的解读:  在那些并非从事与文学相关职业
期刊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卢梭一直被认为是激进民主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社会契约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纵观全书,其思想如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订立契约而形成的。国家成立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自由,更好地实现人们的权利。一旦国家限制或剥夺了公民的自由,人民可以通过革命推翻政府,签订新的契约。  笔者认为平等、民主固然是卢梭强调的核心价
期刊
“我们打开一扇窗户,让更清新的风进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创意人伍皓表示,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部门让网民介入事件并进行听证或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是为了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同时也是为了消除公众对于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在“躲猫猫”事件演变成为一个公众事件后,各方的质疑与媒体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指责调查只是一场政府“作秀”,也有人则指出其背后所隐藏
期刊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恐怖片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它们“有的是对畸形的或者邪恶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心理探讨,有的是关于可怕的妖魔鬼怪的故事,有的是利用环境制造悬念气氛的神秘惊险故事”。  喜欢看电影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观影经历。近年来,恐怖片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电影类型。说它广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深受观众的欢迎,而且深受研究者的青睐。它以诡异的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