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彻底“反孔非儒”呢?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及孔子的批判为中心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批孔反儒拉开帷幕的,这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君权观念、纲常礼教还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尊孔复古”运动,以封建道德和礼教来麻痹人们,保皇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
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②由此先驱们才提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的激烈言辞。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涌入中国。在西方文明强大威压下,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地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④知识分子们正是在内外交相煎迫的国家形势下,而发起倡导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延续,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非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甚为激烈,从表面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搞清楚批判内容与态度,才能把握其真谛。其一,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儒学”实际上是礼教。陈独秀曾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⑤
同时新文化运动还强烈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认为孔子之道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与民主平等的社会发展潮流难以相容。陈独秀提到,“礼教之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施,势难并行不悖。吾入尚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尚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⑥其二,新文化运动激烈“反孔非儒”言论,并没有否定儒家学说和孔子本人的价值。对于孔子的学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来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吾人所应绝对承认者。”⑦可见陈独秀对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并未否定,反对的是“以不适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⑧对于孔子本人,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提到,“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⑨可见,知识分子“反孔非儒”无非体现“批判的态度”这一科学理性精神。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确实存在过激倾向,可是却打破了儒家躯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儒家真精神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生长根脉,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诠释,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真精神的所在,它不仅破坏了儒家思想的僵化腐朽部分,而且促使了儒家学说现代化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了,但是它的突破创新的精神却有着恒久的魅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精神枷锁的束缚,摈弃不适应社会发展、变革需要的观念和意识,以更广阔的胸襟和气度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注释:
①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 第3号,1917年5月.
②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出版社,1984年6月,第200页,第192页.
④《新青年》第3卷,第3号.
⑤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转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
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第128页,转引: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求索》,1992年第4期,第111页.
⑦⑧陈独秀.《四答常乃德》,《复辟与尊孔》,《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78、714页.
⑨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第261页.
(作者简介:张艳(1980—)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涛(1983—)女,山西长治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批孔反儒拉开帷幕的,这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君权观念、纲常礼教还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尊孔复古”运动,以封建道德和礼教来麻痹人们,保皇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
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②由此先驱们才提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的激烈言辞。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涌入中国。在西方文明强大威压下,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地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④知识分子们正是在内外交相煎迫的国家形势下,而发起倡导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延续,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非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甚为激烈,从表面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搞清楚批判内容与态度,才能把握其真谛。其一,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儒学”实际上是礼教。陈独秀曾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⑤
同时新文化运动还强烈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认为孔子之道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与民主平等的社会发展潮流难以相容。陈独秀提到,“礼教之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施,势难并行不悖。吾入尚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尚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⑥其二,新文化运动激烈“反孔非儒”言论,并没有否定儒家学说和孔子本人的价值。对于孔子的学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来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吾人所应绝对承认者。”⑦可见陈独秀对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并未否定,反对的是“以不适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⑧对于孔子本人,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提到,“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⑨可见,知识分子“反孔非儒”无非体现“批判的态度”这一科学理性精神。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确实存在过激倾向,可是却打破了儒家躯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儒家真精神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生长根脉,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诠释,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真精神的所在,它不仅破坏了儒家思想的僵化腐朽部分,而且促使了儒家学说现代化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了,但是它的突破创新的精神却有着恒久的魅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精神枷锁的束缚,摈弃不适应社会发展、变革需要的观念和意识,以更广阔的胸襟和气度对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注释:
①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 第3号,1917年5月.
②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出版社,1984年6月,第200页,第192页.
④《新青年》第3卷,第3号.
⑤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转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
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第128页,转引: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求索》,1992年第4期,第111页.
⑦⑧陈独秀.《四答常乃德》,《复辟与尊孔》,《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78、714页.
⑨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第261页.
(作者简介:张艳(1980—)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涛(1983—)女,山西长治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