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由观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卢梭一直被认为是激进民主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社会契约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纵观全书,其思想如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订立契约而形成的。国家成立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自由,更好地实现人们的权利。一旦国家限制或剥夺了公民的自由,人民可以通过革命推翻政府,签订新的契约。
  笔者认为平等、民主固然是卢梭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但自由却是卢梭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正如其在书中所言:“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之所以追求平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由。也正是为了统一订约后自由与服从的关系,卢梭首次提出了公共意志理论。所谓公意,即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人们服从公意,服从主权,也就是服从人们自己,因而是自由的。卢梭在书中不断强调自由的价值,其自由理念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一、自然状态下的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再枷锁中。”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性中固有的,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为了论证这种生而具有的权利,卢梭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自然状态说。
  卢梭的自然状态说与洛克等的大有不同。在他看来,在这种历史的零度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们之间仅仅维持着一种松散的关系,人们大都孤立地存在,受自然法的约束,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不存在社会这种组织形式,不存在法律,当然也就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人为的不平等。人们除了受自己的意志支配外,不受任何外在压力的支配。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过着和平、原始的生活。“在宇宙中他所认识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异性和休息。”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人们依靠原始的自然法约束,相安无事地平等地生存。当然,即使是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人与动物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动物依靠最原始的生理本能生存,完全受自然规则的支配。而人则不同,人们虽然也顺从这种自然规则,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行事,但人们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抗争的自由。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由,并根据这种意识行为,一定程度摆脱自然界的束缚,表现人类主体的存在。
  由此可见,卢梭所指的自然自由也包括人相对于自然界的一种主体自由,暗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然,自然自由主要论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指人们之间不存在一方强迫另一方的依附关系,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由地生活。
  卢梭利用自然状态说论证了自由权利存在的合理性,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种。“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 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自由是一种较低级的原始自由。随着人类力量的发展,人们相互之间结成稳定的社会关系,自然状态逐渐消失,人们之间的自然自由关系也随之消失。理性的人们签订契约构成社会、国家,
  新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这种新的契约下的社会自由是更为高级的一种自由。
  
  二、社会自由
  
  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彼此孤立、和平地生存。然而,自然状态中存在许多人类生存的障碍,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解决。随着人类的进化,理性的人们意识到集体生存的意义,为了自身更好的生活,人类在平等的条件下签订契约,建立社会、国家,人类社会自此进入新的文明历史阶段。
  在卢梭看来,社会契约的签定并不会带来自由的消失,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理性的人类不会放弃自己的自由。相反,签订契约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自由及其他权利。“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个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正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签定契约的真正目的。
  卢梭理论中的社会契约与其他启蒙思想家有所不同,卢梭认为,在签定契约时,“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整体。” 因为每个人都将自己全部的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集体,从转让的程度来讲,每个订约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 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仍然是自由的,只是用自然自由换来社会自由,自由的内容发生变化,但自由并未因此消失。“人们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的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卢梭用它的契约论思想解决了自然自由向社会自由的转变。在卢梭看来,自然自由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内容是指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不存在彼此依附的关系,所以人们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按照个人意愿生活;而在契约状态下,社会自由指的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一种关系,社会自由主要指的是政治自由,自由的内容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行为,表现为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
  和大多数民主思想家一样,卢梭强调法律的作用,强调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但是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而言,卢梭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他不仅强调法律,且从法律本身出发,追究更深层次的逻辑。为了理顺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卢梭提出了重要的公意理念,公意理念是卢梭自由观的重要概念。所谓公意,是指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是人们根本利益的体现。卢梭认为,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个人利益与公意的关系相当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公意中包含着个人利益,是全体成员的利益的集中。而法律是建立在公意基础之上的,法律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人们服从法律即是服从公意,而又因为公意是人们利益的集中,公意、法律、个人利益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因此,人们服从法律即服从其自身,公民仍然是自由的。当公民都服从完全建立在公意基础上的法律时,就获得了完全的社会自由。
  卢梭关于社会自由和公意的分析过于理想化,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服从法律并不代表其完全自由,相反人们常常是不自由的。为了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卢梭采用了较为极端的做法。卢梭认为,公意是不可改变的,是绝对的,只有调整个人的私人利益来适合公意和法律。在卢梭看来,当人们不服从公意时,事实上是他并未认识到自身真正的利益所在,其自身并不是自由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强制其自由,强制其服从公意。他在书中写道,“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正是这种极端的调和方法使卢梭在西方思想史上颇具争议,卢梭也因此被称为极端民主的代表。然而,卢梭的自由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自由、迫使其自由的阶段,他进一步提出道德自由的概
  念。
  
  三、道德自由
  
  相对于社会自由,道德自由是更高一级的自由,是人类终极的自由。“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道德自由是社会状态所独有的自由。卢梭认为自然状态只是善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没有善恶的意识,人们只是凭着自爱心和怜悯心而生存,不存在道德的纷争。“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瞩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取代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 道德自由是人类自由的最高境界,所谓道德自由指的是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自主地行动,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也不受自然本能的限制,而是在自觉遵照理性的标准,使自己的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相统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人不仅仅是政治主体,更是道德主体。
  既然道德自由是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就成为卢梭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卢梭看来,人类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主动调节自己的利益,尽量与公意达到一致。至于如何提高,卢梭主要提出了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借助于法律来实现。卢梭特别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确的立法不仅可以合理地治理国家,同样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从而实现道德自由。 卢梭将单个公民看作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人性。他认为,好的立法者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他们能够准确地发现人类真正的幸福所在,制订好的法律,通过实施这些法律影响人类道德状况。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宗教来实现。卢梭认为,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宗教的作用。当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之后,即使本身没有宗教,人们也会出于需要造出一个宗教来。当然,卢梭所提倡的宗教与传统的有神论宗教大有不同。“这种宗教的教条,却唯有当其涉及道德与责任——而这种道德与责任又是宣扬这种宗教的人自己也须对别人履行的时候,才与国家及其成员有关。” 公民宗教的主要目的是宣扬社会契约和国家法律的神圣性,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热爱自己的责任。培养出一种社会需要的“公民的社会情感”,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帮助人们实现道德自由,真正达到自由的境界。
  自由是卢梭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最终归宿,是卢梭所追求的人类终极价值之一。卢梭所提倡的自由,是一种自然自由、社会自由、道德自由三位一体的状态。在卢梭看来,真正的自由是一种人类摆脱奴役,理性自我控制的状态。他所强调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理解在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胡刚.浅谈卢梭的自由主义理念[J].天府新论,2005(11) .
  [2]张仕颖.自由-自主与自相区分-卢梭自由观浅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1(6).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5.
  [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 .商务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一、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的出台背景    在民诉法立法修正时,对再审事由进行了列举的尝试,也被各界普遍认为这是立法修正的亮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法定事由中一些关键词如“新的证据”、“基本事实”、“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这些概念在司法实践把握上,仍然存在争议和歧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各地人民法院在处理具体案件中起到了极大
期刊
在经济活动中,任何市场主体都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不断创新才能持续生存与发展。让各个经济主体持续保有创新活力,必须深刻理解公平竞争对于创新活力的激发效应,充分认识当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性,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公平竞争是市場经济的基础,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当前创新发展已逐步成为发展的主流,公平竞争对于创新活力的激发
期刊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治理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摆在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布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南京市江北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深度整合基层执法力量,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
期刊
脱掉全身黑色的羽衣,谁会相信,这个热情似火、洁白如玉的美少女,常以黑色展现于世人。乌鸦天女最爱洁净,出浴的女神常披散长发,依偎着大榆柳,一边梳妆,一边吟唱,树干上挂着她的黑翅乌衣。  北方古老的神话传说,创世之初,神魔天宫大战,恶魔耶鲁里横行肆虐,喷吐黑雾,天昏地暗,生灵涂炭。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的忠实侍女古尔苔,受命取太阳火造福生灵。她飞呀!飞呀!穿过层层迷雾,历尽重重艰险,勇敢地朝着太阳飞去,终
期刊
“花儿”这一流传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古老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花儿”民族色彩浓郁,其歌唱者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以及中亚的东干族等。其歌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中国古今的社会现象及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犹如一幅通俗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被誉为西部地区的“诗经”。其歌词结构、韵
期刊
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高原沃土上的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各民族人民,不仅谱写了他们战天斗地的生存历史篇章,也创造了多姿多彩、别具特色的高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央和各省市出台了不少有关的法律法规;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也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民族民
期刊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民族文化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洗涤后留下的痕迹,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成基础与重要标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守卫我们内心的家园,延续我们祖先的梦想,也是维护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与主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可持续
期刊
孝道就是对符合孝的行为做出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它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内化为民族精神。所谓历史主义方法就是对事物的理解,一方面,要把它放在特定现实历史背景条件中;另一方面,把它看作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通过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较全面地理解和解释这一事物现存的状况。  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传统孝道伦理,一方面,必须把传统孝道伦理看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为我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兴起群众文化建设新高潮?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充分认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期刊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自元代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以来,得到了古往今来众多批评家和文人的青睐,赏析和评注极为丰富。随着西方认知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传人中国,我们对传统文学有了新的阐释角度和解读方式。笔者在接触了组块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后发现,这些理论可以让我们在解读古诗词过程中从另外的角度找到一些新发现。本文尝试从这两个理论角度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一些新的解读:  在那些并非从事与文学相关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