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融资行为分析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农户借贷行为备受关注,本文以河南省两个市县的农户调查资料为例,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户融资现状和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以及文化程度、土地规模、农户类型和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并给予制度性建议,以期农户能将如愿获取的信贷资金用于发展农业,助推该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户融资行为;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2-0095-37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带领农户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2_,--的农户,面临着制约其生产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户借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部分学者通过跨地区的多省调查资料来研究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如周小斌等运用贵州、河南和辽宁三省农户调查数据做实证分析,发现对农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是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投资和支付倾向,而有负向影响的是农户自有资金支付能力。再如曾学文和张帅以全国12省市农户借贷需求的问卷调查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子是农户纯收入、借贷利率、借贷期限以及农户家所在地与金融机构的距离。多数研究者则以地区或省份划分为标准,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在东部地区,杨伟坤等对河北省农户贷款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民的贷款需求意愿和规模与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类型、土地经营规模、户主文化程度、身份等因素有关。周宗安通过构建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山东省农户信贷需求各因素。对中部地区的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分析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也有人运用Probit模型定量研究了中部较发达地区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农户从事的行业和家庭到邻近集镇距离是影响农户生产性借贷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性别、技能,最后是年龄、借贷率等因素。对西部地区的研究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学喜和屈小博利用山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
  以上研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单纯研究农户借贷需求或意愿的影响因素,且多以传统农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户需求或意愿的考察是短期的,还未发现针对传统农区中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区的专门研究,以及基于一段时期来分析农户金融需求问题,为此,我们针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的农户进行集中性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户借贷现状和行为特征,重点探讨了最近五年内农户的借贷需求情况,以期发现一些新的借贷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调查范围及样本分析
  
  我们就金融需求问题对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范围涉及河南省豫北和黄淮地区的2个市县(鹤壁市浚县和信阳市潢川县),5个乡镇,8个自然行政村,发放问卷35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2份。所选的两个县都是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农户平均年龄约46.5岁,其中男性288人,占92.31%,女性24人,占7.69%;调查中的村干部有69人,占22.12%;被调查农户中有过半数为中共党员,占比58.65%。样本农户中绝大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经营农副产品较少,其中303人拥有耕地,42人有林地,30人有鱼塘。样本农户多数专业从事农业劳动,少部分在农闲时就近打工,其中有186人为纯农户,有126人为兼农户。
  被调查对象呈现老龄化的特征。就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而言,有54户在扩展期,占17.31%,接近半数家庭在稳定期,占49.04%,在收缩期有72户,占23.08%,空巢期有24户,占7.69%,而形成期和解体期户数很少,占比都不足3%。可见,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
  我们发现,样本农户受教育水平较高,其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仅有9人,占2.88%,接近半数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约占45.19%左右,而文盲、半文盲的农户所占比重较少,约有7%,呈现正态分布特征,说明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户具备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能力,尽管多数年龄偏大。
  样本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小,人均耕地面积约6.5亩,其中3亩及其以下的有39户,仅占12.87%,超过半数样本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在3~7亩之间,而经营规模在9亩以上的农户仅有51户,占16.83%。
  
  三、农户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1 农户借贷情况分析
  我们对近5年来农户家庭借贷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从全部样本来看,23.47%的农户借贷多,38.78%的农户借贷少,而有37.75%的农户从未借贷。但这一分析数据并不能说明农户自有资金很充裕,对借贷需求很小。据我们调查得知,农户借贷少或不愿借贷的原因是农村普遍存在借贷难,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农户自认为存在借贷困难,仅有少部分农户能够做到资金自给(见表1所示)。
  对于有资金需求农户来说,要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多数被调查农户认为要取得贷款需具备一定偿还能力,占比34.65%,这与金融机构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地位相一致,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对借贷人的偿还能力尤为看重,所以这一基本要求也是合理的。但农户能够证明其偿还能力的附着物又很少,因为目前农民的所承包土地经营权、房屋、农资等不具有可被认可抵押条件,并且农户农作物的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也难以承担起质押物的重担。基于此,很少有农户具备这一条件,这是造成农村地区普遍借贷难的根本原因。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农户能够如愿借到银行信贷资金,但需具备其他条件,如22.77%农户认为有社会关系,16%农户认为要请客送礼,但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多数是当地权贵阶层,且借款人借贷目的也未必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多的是用于经营商业或建筑等项目投资,使得一部分资金外流出农村。而且这种借贷行为也凸显不公平,加大收入分配不平衡。凭借与农信社交易形成的良好信用取得借款的仅占8.91%(见表2所示),这说明当前农村地区农户信用借款并不普遍,而信用贷款是破解农民贷款难的一个可行的路径选择。有18%农户说不清取得借款的条件如何,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一部分农民未曾与银行有过借贷行为,且对金融知识的匮乏。
  


  有些农户不愿向银行借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人脉关系缺乏是导致农户不愿借贷的主要原因,占39.08%,如在银行无熟人,不是当地干部等;其次是金融机构信贷的硬性规定,如还款期限、抵押物,占25.28%。贷款成本过高、手续繁琐也是部分农户不愿涉足信贷的一个原因,分别占13.79%和10.34%。
  
  2 农户融资与用资偏好
  在农户借贷资金的融资渠道上,正规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非正规金融组织以亲戚朋友为主。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农户在急需资金时,习惯向亲戚朋友借钱,这一比重 达到60%;而向银行机构借款时,多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占22.47%,作为面向农业部门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户小额贷款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见表3所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只存不贷,是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户习惯于向民间融资的这种偏好,有人将其归因于:一是民间借贷由于其借贷手续简单、违约风险小、交易成本低等优点;二是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门槛较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缺点,造成农民偏向于向亲戚朋友邻居等借钱。
  


  在借贷资金用途上,非农生产活动的借贷资金占大部分,占68.8%,而用于农业生产的却不多,仅占31.2%。在农业生产借贷资金的分配上,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为主,占13.6%,其次是购置农机等固定资产;而非农生产性借贷用途则以生活性开支(包括婚丧嫁娶和医疗教育)为主,占40.8%,其次是住房建设投入,占20.8%(见表4所示)。可见,用于非农活动的借款比重明显高于农业生产用途的借款比重,这和众多已有的研究结论是相吻合的。生活性开支和住房建设的支出占去了农户借贷资金的一半有余,这和农村居民一直以来在家人就医和子女上学上背负着巨大压力相关,这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导致的必然结果,尽管农村地区已经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有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农村居民依然面对看病难和上学贵的困难,因为大病报销比例少,小病不能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较大。大部分的借贷资金并没有用于生产性投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一定程度抑制务农收入提高;同样,非生产支出也很少用在耐用商品消费上,这是农村内需一直难以激活的一个原因。
  
  3 农户对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对农户参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参与人数最多,有367人,其次是中国农业银行,有213人,最少的是邮政储蓄,仅有198人,这组数据表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这和农信社服务农村,面向广大农户的战略是一致的;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企业化、集约化经营改革的推进,在农村设置的基层机构中也越来越呈“只吸不放”的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出于资本趋利的本性要求,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压缩基层经营机构,竞争重点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利润导向的结果是放弃现有的农村市场,农户和农业银行业务往来将趋于减少;邮政储蓄因其便利性(在农村网点众多,分布广),是农户办理存款、收汇款的主要机构,同时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一个主渠道。从农户评价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上,对中国农业银行满意的占样本农户约35%,不满意的约占26%;对农信社满意的约占39%,不满意的约占29%;对邮政储蓄满意的约占42%,而不满意的约占14%(见表5所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涉农信贷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满意度不及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原因可能是经营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没能很好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而邮政储蓄因此便利性,而又不从事涉农贷款业务,在存汇款业务上受到农户满意较多。但总体上看,农户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评价普遍不高,说明这些机构在服务“三农”上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在问及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发面最急需改进的工作时,对减少贷款成本的呼声最大,如降低贷款利率占57.69%;其次是降低交易费用,如有54.8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应该简化贷款手续,建议实行信用贷款的占34.62%,延长贷款期限的占33.65%,增加贷款额度的占30.77%;对改善服务态度的呼声较小,仅有18.27%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应改进服务水平。
  
  四、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文化程度与信贷需求
  初中(不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农户随着学历提高,近5年来从来没有借贷的人数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从33.33%增加到50%;而有借贷的农户占比都表现出递减势头,其中借贷较多的人数占比从33.33%减少至6.25%,借贷较少的也从33.34%减少至21.4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样本农户随着学历提高,近5年有过借贷的农户占比均表现出递增势头,其中借款较多的人数占比从6.25%增加到33.33%;借款较小的农户有了大幅度变化,从44.45%增加到66.67%,提高了约22个百分点;而从无借款的人数占比呈现出减少趋势,从53.12%减少至0(见表6所示),减少幅度超过50个百分点。从我们的调查样本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程度对农户借贷的影响不是线性型的,而是折线型,即分段式的,在初中以下文化的样本农户,文化程度高低对借贷多或少的影响是反向的,初中及以上文化的样本农户,文化程度高低与借贷的多或少成正比关系。从现有相关研究看,文化程度对农户借款意愿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户的借款意愿,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表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的借款意愿则呈现出逐步降低,认为教育对收入有正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高学历农户的资金流动性约束,进而降低了借贷需求。曾学文和张帅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是影响农村借贷需求的主要因子。也有学者认为,农户借贷需求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支持了本文的结论。本文统计数据得出结果认为,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户参与借贷活动较少,而初中及以上学历农户参与借贷的频率明显是逐步递增的,可见基于一定文化程度水平上,受教育年限对农户借贷活动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 土地经营规模与信贷需求
  一般说来,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越大,对资金的需求愈加强烈。从调查样本农户的情况看,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总体上是增强的,参与借贷的农户占比从33.33%增加到100%。在0.1~20亩以内,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偏向于借贷少,借贷多的农户占比趋于减少。在20亩以上的农户都有借贷需求,且表现借贷数多的特点(见表7所示)。已有研究表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而本文则认为,基于较大规模水平,随着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增加,借贷需求愈加强烈。
  我们这里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5个阶段,认为不同阶段家庭的生产投入和消费支出对农户借贷需求会有影响。从调查的农户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形成期到解体期,借贷需求呈现不断较少趋势,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占比从100%减少
  50%。从近5年来家庭借贷多或少情况看,扩展期借贷多的农户占比达33.33%,借贷少的农户达50%,从来没有借贷的农户仅占16.67%,这一时期的农户借贷需求最为旺盛。从稳定期开始,借贷多的农户占比表现出递增趋势,从18.18%增加到50%,而借贷少的农户趋势却表现出相反变化趋势,从43.18%减少至0(见表8所示)。由此可以认为,随着所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农户实际借款需求是不断减弱的,但从稳定期开始,农户所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对其借款多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其借款少的影响则是反向的。对此结论可能的解释 是,对于没有借贷需求的农户,所处家庭生命周期初期阶段,户主身强力壮,又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较高,外加生活性的支出较多,对借贷需求较大,但出于农村金融供给门槛高,农户借贷满足度较低,即有很强的借贷需求,但实际借贷较少。总体看,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的借贷行为有影响,倾向于降低农户的资金总需求,但对借贷多的农户的影响却是加强的。
  
  4 农户类型与信贷需求
  这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农户,总体上看,近5年来有过借贷(多或少)的兼农户占比多于纯农户,但两者相差不大,前者多于后者约5个百分点。从借贷频率看,无论是纯农户,还是兼农户,借贷次数少的占比较大,纯农户中借贷少的农户占比多于借贷多的约6个百分点,兼农户中借贷少的农户占比多于借贷多的约30个百分点(见表9所示)。有借贷需求的纯农户往往借贷次数较多,相比之下,兼农户借贷的次数较少。看来近5年来没有参与借贷农户占有一定的比重,参与借贷的农户也较为借贷,农户类型对总体的借贷行为影响不大,有影响的只是表现为兼农户更加不需要或不愿多借。
  从现有农村的经济收入分配现状看,似乎兼农户的经济收入高于纯农户,因为有更多人愿意外出打工而荒废农田。从事农业的人群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农村现有的金融政策不利于农户借贷便利,这可能是多数农户在一定期间都未从事借贷行为的原因。纯农户由于经济收入偏低,加上生活开支较大,有更多的资金需求是合理的,即便这样,真实的借贷行为也不多见,可见这部分农户受到金融抑制,有强烈金融需求但真实借贷较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看,纯农户应该是金融支持的重要对象。
  
  五、小结与政策含义
  
  即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户借贷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借贷门槛较高,一般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因为存在着金融机构注重市场收益与风险和农户难以提供有效地质押物的矛盾,能够如愿满足资金需求的普通农户,也是多数用于非农的家庭开支。虽然一些具有良好社会关系和一定社会地位的农户借贷较为容易,但他们借贷目的也更多是用于商业性和非农生产性投资,同样没有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这可能是制约农业投资不足的一个原因,尽管农业信贷资金规模近些年来逐年加大。
  我们认为影响农户借贷的诸因素中,文化因素较为明显,但文化水平对农户的影响是折线型,基于初中文化水平上,对借贷多的影响是正向的,较高学历的农户更愿意借贷。同样,土地规模也是在基于一定水平上,对农户借贷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的借贷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倾向于降低农户的资金总需求,但对借贷多的农户的影响却是加强的。而本文的农户类型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由于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个重要的主体,给予农户一定的金融支持,增强其农业发展后劲,对促进该地域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破解农户不愿借贷和不敢借贷的融资现状,其制度性的建议是,当前农村金融要承担起国家支农的政策性责任,要建立专针对普通农户信贷机制,设立农户遭受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帮扶基金,同时要加快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与完善,免除农户家庭成员的上学、就医、养老等后顾之忧,使得农户借贷资金能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小斌,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26-30
  [2]曾学文,张帅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影响因素及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26(11):82-86
  [3]杨伟坤,刘杰,闫贵娟,农民贷款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河北省农户贷款需求状况调查[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29-31
  [4]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2010(2):195-205
  [5]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29-35
  [6]李晓明,何宗干,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6):36-38
  [7]黎翠梅,陈巧玲,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华容县和安乡县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7,(5):44-48
  [8]张博,农户借贷行为分析——以中部传统农区为例[J]浙江金融,2009,(11):36-37
  [9]刘纯彬,刘俊威,中部较发达地区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9,(5):140-143
  [10]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对陕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8):58-67
  [11]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7
  [12]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责任编辑:杨全山)
其他文献
收稿日期:2011-06-15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价值网模式的中国对外贸易微观竞争力的构建”(09YS431)  作者简介:马慧敏(1965 - ),女,上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 要: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反映出了现有的中国对外贸易微观主体结构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缺乏整体的竞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深化态势渐趋明显,中国后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的竞争形势与管理情境。本文着眼于企业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关系打造与嵌入过程实现,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对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与提炼,提出以企业战略延伸应对新情境的理论模型与基本对策。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延伸活动具有明显的系统属性,因此战略延伸模型呈现出一个由基础环境、延伸启动、延伸实施、延伸管控等
期刊
收稿日期:2011-0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税政策组合运用对收入分配公平影响的统计评价”(09BTJ006);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缩小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研究”(L08BJY023)  作者简介: 金双华(1963 - ),男, 吉林蛟河人, 博士, 教授,主要从事财税理论和收入分配研究。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要:在2010年全
期刊
摘要: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将地方政府行为诱发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型化。中央政府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体,本文利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央政府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央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诱发产能过剩中责任的不同和在抑制产能过剩中作用的不同,本文给出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体的规制内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对于该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打车软件的行业特性来揭示物联网产业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运用数理证明将一般文献中外生的网络外部性内生化,以此作为探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尝试,为研究物联网产业的适度规模和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网络外部性;打车软件  中图分类号:F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商品税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税收的效率性淡化了税收的公平性。(2)税法的复杂性弱化了收入的有效性。(3)税种的重叠性强化了课征的重复性。(4)税制的差别性强化了征管的局限性。为了减轻税收制度的扭曲程度,政府应立即开启商品税体制的税基性改革,分三步对有差异的税收待遇给出解决对策。改革的意义在于避免对经济业务的重复课税,校正
期刊
摘要:10年间,两次同样以扩张为导向的政策调控实践的效果并不尽相同,新一轮调控过后出现的通胀持续高位运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和结构性失衡加剧等诸多问题,昭示着中国经济体制环境在10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两次调控政策的效果差异,分析了中国10年来的体制环境变化情况,并进而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体制根源,以此试图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本质及各种经济问题出现的体制必然。基于这种分析思
期刊
摘 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但长期以来难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本文从科学发展理念出发,以经济效益、民生福利、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核心,构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为典型省份,分析了辽宁省在转变经济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我国商品期货及金融期货2010年9月份合约数据采用VaR方法对其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应用GARCH-t模型的方法对期货商品的价格风险进行管理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特别是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收益率波动性的拟合效果最佳,同时该方法对期货商品正收益率的拟合效果比负收益率更好。其次,我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后,收益率波动性较模拟交易时期显著变小,表明改进后的
期刊
摘要:国内外会计研究文献发现,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简称“税会差异”)中包含了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信息。既然税会差异中包含了企业盈余管理的信息,那么有大额税会差异的公司,审计风险必然相对较高,审计师从而会增加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收费。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大额税会差异是否有助于解释审计风险和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发现,大额税会差异和较高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