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加强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这样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更深,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发挥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从对名篇的诵读中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的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针对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虽然对前途满腹愤懑,但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在学生通过读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巩固阅读成果,如此,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积累,在写中发展。
三、创设情景,加深对语感的领悟
加深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我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深层把握,使主客一体,让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如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课件,搜集了许多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身临其境,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体验、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通过情境的创设,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终于深刻理解了杜甫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时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
四、多途径参与实践,升华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他们联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在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文时这样引导: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贬,经历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理想,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困难吗?挫折吗?不幸吗?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畅谈了感受,一位同学因自己的家庭困窘而痛苦,通过学习这首诗后,他表示要通过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本事改变现状;一位同学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不已,通过学习后,表示要向张海迪、保尔等楷模学习,身残志坚,走成才之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这样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更深,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发挥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从对名篇的诵读中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的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针对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虽然对前途满腹愤懑,但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在学生通过读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巩固阅读成果,如此,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积累,在写中发展。
三、创设情景,加深对语感的领悟
加深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我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深层把握,使主客一体,让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如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课件,搜集了许多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身临其境,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体验、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通过情境的创设,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终于深刻理解了杜甫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时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
四、多途径参与实践,升华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他们联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在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文时这样引导: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贬,经历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理想,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困难吗?挫折吗?不幸吗?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畅谈了感受,一位同学因自己的家庭困窘而痛苦,通过学习这首诗后,他表示要通过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本事改变现状;一位同学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不已,通过学习后,表示要向张海迪、保尔等楷模学习,身残志坚,走成才之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