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蒙古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同时发展旅游教育的很好局面。但由于旅游用人市场正处在发育初期,存在人才培养与需求错位、用人观念与就业观念错位等问题,影响了旅游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定位,改革教学体系,加强行业合作,强化能力培养等措施,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旅游人才。
关键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旅游市场;内蒙古
内蒙古属于旅游业后发展地区,真正起步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1986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将旅游业纳入其中,内蒙古是在1996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首次纳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了内蒙古的支柱产业。目前,根据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在于旅游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内蒙古旅游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特别是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加快旅游教育发展,提高旅游教育质量改革措施,对促进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概况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5年旅游业发展更快。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初成体系,产业地位初步确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 旅游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截至2010年底,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达到150家,其中4A级24家,3A级60家,3A级以下66家;旅行社627家,其中国际社51家,国内社576家;星级饭店256座,其中五星级饭店5座、四星级饭店15座、三星级饭店75座、二星级饭店144座、一星级饭店17座。201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其中旅游住宿和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85%,在所有旅游住宿企业中旅游饭店已具规模,其组织结构合理,社会及个人办旅馆也逐步走向规范管理。30多年的旅游发展,内蒙古推出了4条各具特色的精品线路和一大批旅游项目,形成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 1] 。
(二)旅游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
内蒙古是全国东西跨度最长的省区,与黑、吉、辽、冀、晋、陕、甘、宁八省区相邻,周边有哈尔滨、长春、 沈阳、北京、天津、太原、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设有满洲里、 二连浩特等陆路口岸,区位优势明显,进行跨区域旅游合作和开展中蒙、中俄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内蒙古可以与周边各省区优势互补,联手开发,形成产品组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在客源市场开发上,周边地区及其城市既是内蒙古广阔的目标市场,又可以通过联合促销,将到达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国内外游客吸引过来,增加客源。
二、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近5年来,内蒙古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4.32%,入境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年均递增8.45%和11.25%。预计到2011年,入境游客人数达150万人次,外汇收入达60亿美元。旅游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旅游人才的极大需求,根据徐静等人的研究[ 2] ,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需要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内蒙古是旅游后发展地区,处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和产品开发阶段。旅游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思路,从2001年才开始全面进行景区、景点和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急需大量对地区旅游资源调研、评价及进行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人才。
2、需要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区性与民族性,许多资源属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其中有些自然资源属不可再生的原始生态型,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高起点、高品位、高文化内涵,可借鉴全国和国外的经验;也不允许有失误破坏用贫困落后保留下来的可贵资源。能够承担这种开发任务的人才,其知识结构绝不能只有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识,而应有宽厚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还应有民族学、环境生态学等知识。
3、需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研究开发人才,更需要大量经过严格训练的操作服务人员。旅游教育和培训师资,显得尤为缺乏。
三、内蒙古旅游教育发展
旅游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旅游行业和部门甚至是区域旅游形象。内蒙古现代旅游教育始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于1992年在历史系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区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形成了大专(高职)、本科、硕士多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教育也飞速发展,兴起了全社会办旅游教育的热潮。近来旅游管理已成为全区的热门专业,2010年内蒙古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有10所,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内蒙古高等旅游教育与相对成熟的省外相比,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旅游教育定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目前,内蒙古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的旅游专业主要依据现行的行业结构,设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专业,开设课程雷同,特色不鲜明。大多数旅游院校或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或因为短期利益问题,都将专业设置集中在眼下比较热门的导游或酒店管理方向,而在许多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长远影响的前沿方向则没有设置,如旅游规划、旅游营销与策划。对旅游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不十分明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因现实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与市场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现实不一致。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内蒙古旅游教育虽然以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培养模式仍沿袭传统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与旅游企业之间联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高端人才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在非专门的旅游学院,或旅游管理专业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个别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一些理论架构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教材得不到广泛应用。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3] 。
(三)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目前,内蒙古旅游人才市场上并存着旅游专业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旅游发展又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矛盾。除受企业用人观影响外,还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在很大的关系。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有20%左右的同学首先选择到旅游行业部门如酒店,旅游教育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定位
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国内外共同合作办旅游教育的格局,加强与国外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交流与合作,构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院校要针对旅游教育应用型很强的显著特点,将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要有所不同,旅游高职和旅游专科主要是培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旅游本科主要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硕士和博士主要是培养旅游业界所需的高级学者型、研究型人才以及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二)立足市场需要,改革教学体系
高校要针对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强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学科基础,打通基础课教学,建立宽泛的专业口径,形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的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使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体现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上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知识性、实践性、系统性、科学性,同时应体现动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及情感的培养,激发求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具备运用和掌握信息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提高
首先,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计都要结合实际,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其次,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社会实践。第三,建立突出专业特色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在校内实习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第四,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产学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旅游教育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4] 。
(四)加强行业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针对旅游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旅游行业内部要加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合作。行政管理部门要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全区旅游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为旅游院校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以便旅游院校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与参谋作用,指导与参与各旅游院校间开展多形式,促进旅游院校之间的交流,增强旅游院校的凝聚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院校要积极参与旅游教育以外的行业工作,进一步开放学校教育资源,针对市场需要开办多种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班,为内蒙古旅游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5] 。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2]徐静、董笑梅.内蒙古旅游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3月(74-75)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赵娇.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5]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关键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旅游市场;内蒙古
内蒙古属于旅游业后发展地区,真正起步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1986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将旅游业纳入其中,内蒙古是在1996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首次纳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了内蒙古的支柱产业。目前,根据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在于旅游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内蒙古旅游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特别是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加快旅游教育发展,提高旅游教育质量改革措施,对促进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概况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5年旅游业发展更快。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产品初成体系,产业地位初步确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 旅游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截至2010年底,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达到150家,其中4A级24家,3A级60家,3A级以下66家;旅行社627家,其中国际社51家,国内社576家;星级饭店256座,其中五星级饭店5座、四星级饭店15座、三星级饭店75座、二星级饭店144座、一星级饭店17座。201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其中旅游住宿和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85%,在所有旅游住宿企业中旅游饭店已具规模,其组织结构合理,社会及个人办旅馆也逐步走向规范管理。30多年的旅游发展,内蒙古推出了4条各具特色的精品线路和一大批旅游项目,形成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 1] 。
(二)旅游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
内蒙古是全国东西跨度最长的省区,与黑、吉、辽、冀、晋、陕、甘、宁八省区相邻,周边有哈尔滨、长春、 沈阳、北京、天津、太原、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设有满洲里、 二连浩特等陆路口岸,区位优势明显,进行跨区域旅游合作和开展中蒙、中俄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内蒙古可以与周边各省区优势互补,联手开发,形成产品组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在客源市场开发上,周边地区及其城市既是内蒙古广阔的目标市场,又可以通过联合促销,将到达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国内外游客吸引过来,增加客源。
二、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近5年来,内蒙古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4.32%,入境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年均递增8.45%和11.25%。预计到2011年,入境游客人数达150万人次,外汇收入达60亿美元。旅游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旅游人才的极大需求,根据徐静等人的研究[ 2] ,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需要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内蒙古是旅游后发展地区,处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和产品开发阶段。旅游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思路,从2001年才开始全面进行景区、景点和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急需大量对地区旅游资源调研、评价及进行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人才。
2、需要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区性与民族性,许多资源属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其中有些自然资源属不可再生的原始生态型,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高起点、高品位、高文化内涵,可借鉴全国和国外的经验;也不允许有失误破坏用贫困落后保留下来的可贵资源。能够承担这种开发任务的人才,其知识结构绝不能只有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识,而应有宽厚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还应有民族学、环境生态学等知识。
3、需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研究开发人才,更需要大量经过严格训练的操作服务人员。旅游教育和培训师资,显得尤为缺乏。
三、内蒙古旅游教育发展
旅游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旅游行业和部门甚至是区域旅游形象。内蒙古现代旅游教育始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于1992年在历史系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区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形成了大专(高职)、本科、硕士多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教育也飞速发展,兴起了全社会办旅游教育的热潮。近来旅游管理已成为全区的热门专业,2010年内蒙古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有10所,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内蒙古高等旅游教育与相对成熟的省外相比,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旅游教育定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目前,内蒙古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的旅游专业主要依据现行的行业结构,设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等专业,开设课程雷同,特色不鲜明。大多数旅游院校或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或因为短期利益问题,都将专业设置集中在眼下比较热门的导游或酒店管理方向,而在许多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长远影响的前沿方向则没有设置,如旅游规划、旅游营销与策划。对旅游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不十分明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因现实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与市场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现实不一致。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内蒙古旅游教育虽然以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培养模式仍沿袭传统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与旅游企业之间联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高端人才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表现为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在非专门的旅游学院,或旅游管理专业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个别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一些理论架构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教材得不到广泛应用。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3] 。
(三)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目前,内蒙古旅游人才市场上并存着旅游专业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旅游发展又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矛盾。除受企业用人观影响外,还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在很大的关系。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有20%左右的同学首先选择到旅游行业部门如酒店,旅游教育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定位
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国内外共同合作办旅游教育的格局,加强与国外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交流与合作,构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院校要针对旅游教育应用型很强的显著特点,将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但不同层次要有所不同,旅游高职和旅游专科主要是培养旅游市场所需要的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旅游本科主要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硕士和博士主要是培养旅游业界所需的高级学者型、研究型人才以及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二)立足市场需要,改革教学体系
高校要针对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强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学科基础,打通基础课教学,建立宽泛的专业口径,形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的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使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体现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上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知识性、实践性、系统性、科学性,同时应体现动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及情感的培养,激发求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具备运用和掌握信息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提高
首先,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计都要结合实际,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其次,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社会实践。第三,建立突出专业特色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在校内实习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第四,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产学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旅游教育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4] 。
(四)加强行业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针对旅游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旅游行业内部要加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合作。行政管理部门要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全区旅游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为旅游院校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以便旅游院校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与参谋作用,指导与参与各旅游院校间开展多形式,促进旅游院校之间的交流,增强旅游院校的凝聚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院校要积极参与旅游教育以外的行业工作,进一步开放学校教育资源,针对市场需要开办多种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班,为内蒙古旅游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5] 。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2]徐静、董笑梅.内蒙古旅游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3月(74-75)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赵娇.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5]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