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的布袋戏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思双是川西坝子上有名的布袋戏艺人。川西是孕育戏曲艺人的福地。范思双少年时就常钻进茶馆看布袋戏。那时,各大茶馆都爱请布袋戏艺人搭台唱戏。川西布袋戏艺人多游走在茶馆。高超的表演者能同时演奏乐器、操纵偶人和唱说戏文,有“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之赞誉,所以深受茶客喜爱。
  布袋戏大约起源于明嘉庆年间,为木偶傀儡戏剧,其与各地方言结合,唱腔丰富,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川西布袋戏与别处不同,别处演戏需要一个戏台班子,操纵木偶、唱戏、司锣司鼓各有其人。川西的布袋戏却是“台帷如被单,一人一戏班。天下众生相。都在指掌间”。演布袋戏的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既能吹、拉、弹、唱,又能变化唱腔模仿生、旦、净、末、丑一干人等的不同声音。
  范思双的二舅邬家喜是当地有名的布袋戏艺人,在范思双眼里。二舅的生活着实让人艳慕:担着戏担子转茶馆。赶庙会,有说不尽的自在。16岁的范思双就犟着要跟二舅学戏。二舅却不愿意。学布袋戏,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精通音律乐器,背得八千乐谱十万戏文。同时。还得看天份,学戏人要变化嗓音。才能模仿各色人等。能吃苦。还要能受气,才能在江湖上立足。混得一碗饭吃。不管是哪行哪业,外行人都只看得到光艳照人的一面,谁又知道其中的劳苦与辛酸?
  范思双执意要学,二舅便让他背乐谱背戏文。练习演奏各种乐器,变声演唱多种角色。范思双竟然一口答应下来。此后。每天清晨。他早早来到绵远河畔。与黄鹂莺鸟一起吊嗓子;早饭后,他和村人一起扛着锄头出工劳作,但心里却琢磨着戏文;傍晚,别人坐在院坝里谈笑风生。他却坐在厢房一隅。闭着眼睛,背乐谱,打锣鼓。一年后,范思双的嗓音丰富起来,能够演绎十种角色了。他跃跃欲试,一次趁二舅外出,他独自跑进茶馆搭台唱戏。竟惹得观众静坐一天,直把一碗茶喝得淡如水。戏收尾时,二舅回来了。范思双谢了幕,二舅拍着他的肩膀说:“走,老子请你喝碗茶,以后一起唱茶馆。”此后,邬家喜悉心传授技艺,范思双更是技艺精进。
  秋收后。是布袋戏艺人最忙的时节,一些茶馆提前预约好演戏时间并缴了订金。布袋戏行头不多。有帷幕、乐器和木偶人,这些东西,两只木箱就能装下。范思双便担着行头跟二舅游走在各大茶馆间。
  日月如梭,一晃三十年了。范思双的布袋戏在川西茶馆唱出了名,但二舅却走了,范思双成为川西坝子唯一的唱布袋戏的艺人。
  在一家露天的乡间茶馆,我欣赏到范思双表演的布袋戏。范思双在戏台上摆好方桌,把木箱放在方桌上。在木箱一侧插上一根扁担,这就是挂帷幕的柱子了。他利落地挂好帷幕,以木箱为中心。围起了被单大小的一个长方形的“小屋”,这就是戏台了。然后,“小屋”右前方挂好大锣、小锣,在“小屋”右侧挂上马锣,把木偶人放在“小屋”右边的挂兜里,然后,他坐在木箱盖上,双腿弯成弓形,双膝内侧绑上一对大钹。他说声“开始”。嘴上吹口琴,右手敲击小锣、大锣、马锣、铃铛和小鼓。足踩踏板,膝击大钹,一时间茶馆里锣鼓喧天,琴乐高奏。乐音变幻莫测,时而似波涛滚滚。汹涌澎湃;时而如小桥流水,婉约绵长。“我老猪呀到了高家庄,高家大小姐是个美人郎……”老范拖着沙哑的声音唱了起来,是地地道道的川剧腔调。这时,木偶人猪八戒大摇大摆地登台亮相,头戴僧帽身着黄袍的孙悟空也机灵地跳出帷幕。随着剧情发展,孙悟空时而变成高家小姐样,时而变回猴样,猪八戒背着假媳妇也时而欢欣,时而沮丧。帷幕里犹如藏着数人,有人在唱孙悟空,有人在唱猪八戒,有人在唱高家大小姐,还有众人演奏各种乐器,还有数人在操纵木偶人……
  待到把戏唱完。揭开帷幕,里面却空空荡荡,只有范思双一人。此时的范思双已热汗淋漓。茶客们连连叫好,闹闹嚷嚷地要范思双再唱几个段子。范思双笑着跳出戏台,打来盆凉水洗了脸,歇凉快了,他意犹未尽又上了戏台,唱了《山伯送行》、《踏伞》、《白花楼》和《借亲配》选段,最后。还唱了一段他自编的剧目《多子记》。他再次钻出帷幕时,衣服都湿透了。洗了脸,擦了身子,仍然热气直冒。不管茶客们如何嚷嚷,范思双都不想再进戏台了。
  在川西,范思双是仅存的布袋戏艺人。与人斗戏合戏的往事如过眼云烟般随风飘散。再也寻不得一丝痕迹。舞台上喧天的锣鼓和舞台下雷动的掌声把茶碗震得微微颤动,在荡起丝丝涟漪的茶汤里。范思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黑黑的一团。虽然模糊,但也看得出其间的苍老。他轻轻地喝上一口,咂巴出心间无尽的孤单与怀念。
其他文献
公元281年初,暨阳县商贾吴良兴强霸民女,并由此引发出三条人命案。吴良兴仰仗州府曹大人庇护,平日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当时的县令奈何不得,直至离任此桩血案仍无定法,一时民怨载道。  时隔一年,常熟虞山人管瑞接手暨阳县令。耳闻此事,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将吴良兴缉拿县衙归案。管瑞生性耿直,无甚喜好,独爱品茶,自言视茶如命,并以茶道深厚自夸。  州府曹大人闻讯赶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抛地有声,辞别时还特地投其
期刊
2008年2月19日零时30分。一个悲痛的时刻。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获得者蒋蓉在陶都宜兴丁蜀寓所与世长辞。享年90岁。蒋蓉大师的一生创造了无数紫砂传奇与经典,她为紫砂后辈们留下了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她是值得世人记住与怀念的紫砂大师。本刊谨以下述文字来缅怀与追思这位紫砂大师的传奇一生。  蒋蓉,别号林凤,1919年出生于陶都宜兴川埠乡潜洛村的一个紫砂工艺世家。她
期刊
3月28日,普照寺清明祈福茶会。  普照茶会的本意为感恩,时距5·12大地震近一年。此次茶会的主办方为茗仕茶众社与普照禅寺。  忆当年断垣残壁,惜今朝以茶重聚。  青城山里。仍旧是一番幽深景象。  来自成都的茶友。皆盛装而来。去年3月,他们曾于此举办第一届的踏青茶会。劫后重逢,于震后重建的普照寺,却是更多感怀。成都浣花草堂中华花艺中心的操瑞芸老师在现场准备展示中华花艺。操老师原本来自台湾,多年来坚
期刊
夏日傍晚。工作总算告一段落了。杭城还是一如既往的闷热,却丝毫不影响我的好心情,这可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当我的老师走进茶道苑的时候说道:“大家准备一下,今晚你们有口福。可以品尝一下‘百年老普’了。”虽未见识“百年老普”的庐山真面目,心里已经是乐滋滋了。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着茶叶及器具,等候“百年老普”光临。  茶道苑大门两侧的假山、瘦竹,平添了几分雅致的气息,室外的温度依旧很高。在本苑研修的日本大阪无
期刊
某日下午,公刘子先生告诉我:“一会有人携带3款铁观音前来斗茶,也把我们的好茶拿出来比比吧。”我们打开了接待室的取暖器,准备了开水、品茗杯若干,还特备了些砂糖橘和瓜子,褐色饰梅花四方粗陶制茶点碟盛放着。将那新鲜橘红的砂糖橘衬托得越发好看了。  又从柜子里取出6个白色审评盘、6个盖碗、6个白色汤杯。按顺序呈“一”字排开,我取了3款铁观音分别放至审评盘中。在公刘子先生的指导下,用油性记号笔将盖碗进行编号
期刊
品茶时对茶的香气评分是很关键的一环,它对茶叶的鉴定有决定性意义。  高而飘逸的香气会有清幽萦绕的感觉,低而沉的香气会有稳健成熟的感觉,属于个人喜好问题。  在香气的种类里面,有200多种香都是极品的气息,我们很难把玉兰的馥郁花香跟素心兰的蜜兰幽香作一个对比。很难把桃花的水蜜香型跟板栗的熟香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很好的香气!如果因为你喜好兰花香型而给这样香型的茶叶评以30分,不喜欢玉兰香而把这个香型的茶
期刊
刚刚喝了南方的山心毛尖茶,现在喝的北方信阳毛尖(精制),感觉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同样是茶,怎么不同地方种植就有那么大的差别! 如果是一只鸡摆在饭桌上,你可能很难搞清楚是南方鸡还是北方鸡,可一壶茶上来,南方茶就是南方茶。跟北方的茶不一样。  去年的时候我曾说。怎么喝山东的茶都喝得出“咸味”了?今天喝信阳毛尖,不但有“咸味”还有“油味”。“油味”的表述不一定准确,大家还可以探讨。我感觉嘴里厚了一层
期刊
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玉与壶,其理可相通。于是我便养了一把紫砂壶!壶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人的泡养。它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精心呵护。养壶做到了人壶合一!就是在“养”自己。也就是养性、养心、养生。  紫砂壶,为什么人人称好?因为紫砂泥原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等性能独特。买壶时。我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
期刊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它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并蒂莲一花独秀的文化景观。  如今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似乎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老树新芽。较为自如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变幻的风风雨雨: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
期刊
最早的黑茶制作起源于四川,藏茶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藏茶又被称为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专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千百年来,藏茶作为藏区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藏茶文化。    文成公主的“陪嫁茶”    追溯藏茶的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藏茶之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