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倡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相应素质,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社会现实,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于挑战。从学校迈向社会这个平台上加强自我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道德文化综合素质。就业是高职大学生的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及心理压力。就业心理也是大学生们面临的极大挑战。或许,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总在不停的徘徊,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关键在于把握机遇。中国的就业问题总量大,矛盾复杂,是由于人口大,底子薄的基本国情造成的。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做好哪些就业准备呢?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又有怎样的心理障碍呢?当前就业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就业;择业观;心理障碍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1.1理解就业,明白高校毕业生概况
就业,通俗的讲就是劳动者去从事某个工作或职业。一般来说,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依法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我们对就业有所了解,再来看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据统计,2003年为7%,有213万学生毕业,60多万人没有确定工作;2004年73%,毕业生280万,有75.6万人没有确定;2005年74.5%,毕业生338万,有87.1万人没有确定;2006年76%,毕业生413万,有99.12万人没有确定。我们能看出,虽然就业率连续四年呈上升趋势,但就业率按照人数计算比较,没有确定工作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不是随着就业率提高人数下降,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1.2推广“双向选择,自主选择”方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指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就业方式实现了大学生择业自由根本性的突破,为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条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越来越强。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自由的大门向毕业生们开启了,但是选择的范围仍有局限。知识型人才的流动仍然被政府垄断。社会自主发展需要的人才还是不足,依旧依靠政府来发展社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政策,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学生“自由择业”的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大学生开始由人才市场进入社会就业择业。
二、因地制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由于和社会接触比较少,同时受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求职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毕业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高职毕业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思路,不能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抛弃一切不实际的想法和浮躁心理。将职业理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正确的就业观,必须符合高职大学生择业的基本原则,使个人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做统筹的考虑。我们要做到不在乎單位的性质,打破“铁饭碗”思想,实行双向选择,不求安逸求锻炼,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对口,只求所长。满足先就业,后择业,具有先骑驴后找马的思想意思。自谋生计,敢于创新,成为应聘场上的成功人士。
三、大学生择业对策
3.1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高职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在求职遇到困境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正视现实,放眼未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对自己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强工作经验,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独立意识,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准确的自我定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2政府提高高职教育的信任度
目前,社会中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不信任的情况,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而造成的心理影响,只有政府和社会都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才能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要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就应该大力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对员工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适当调整培养课程,为企业提供挑选合适员工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和锻炼,提高队伍师资水平,增强“双师型”教师数量。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明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2]李志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年06期
[3]颜莉芝;;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3期
[4]李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张海霞;;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7期
关键词: 就业;择业观;心理障碍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1.1理解就业,明白高校毕业生概况
就业,通俗的讲就是劳动者去从事某个工作或职业。一般来说,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依法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我们对就业有所了解,再来看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据统计,2003年为7%,有213万学生毕业,60多万人没有确定工作;2004年73%,毕业生280万,有75.6万人没有确定;2005年74.5%,毕业生338万,有87.1万人没有确定;2006年76%,毕业生413万,有99.12万人没有确定。我们能看出,虽然就业率连续四年呈上升趋势,但就业率按照人数计算比较,没有确定工作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不是随着就业率提高人数下降,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1.2推广“双向选择,自主选择”方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指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就业方式实现了大学生择业自由根本性的突破,为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条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越来越强。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自由的大门向毕业生们开启了,但是选择的范围仍有局限。知识型人才的流动仍然被政府垄断。社会自主发展需要的人才还是不足,依旧依靠政府来发展社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政策,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学生“自由择业”的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大学生开始由人才市场进入社会就业择业。
二、因地制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由于和社会接触比较少,同时受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求职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毕业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高职毕业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思路,不能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抛弃一切不实际的想法和浮躁心理。将职业理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正确的就业观,必须符合高职大学生择业的基本原则,使个人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做统筹的考虑。我们要做到不在乎單位的性质,打破“铁饭碗”思想,实行双向选择,不求安逸求锻炼,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对口,只求所长。满足先就业,后择业,具有先骑驴后找马的思想意思。自谋生计,敢于创新,成为应聘场上的成功人士。
三、大学生择业对策
3.1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高职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在求职遇到困境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正视现实,放眼未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对自己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强工作经验,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独立意识,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准确的自我定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2政府提高高职教育的信任度
目前,社会中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不信任的情况,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而造成的心理影响,只有政府和社会都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才能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要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就应该大力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对员工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适当调整培养课程,为企业提供挑选合适员工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和锻炼,提高队伍师资水平,增强“双师型”教师数量。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明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2]李志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年06期
[3]颜莉芝;;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3期
[4]李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张海霞;;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