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确在初中思政课堂中强化法治教育的价值,针对部分教师存在法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在议题式教学中,通过精心选择议题题目和有效设计议题展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内化法治意识,外化法治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实效性;议题式教学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而在当前的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中,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议题式教学法,探讨如何提升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议题的精心选题
1.贴近生活实际,彰显时代精神
议题式教学法始于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逻辑性较强,如果选择的议题脱离了中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到议题的讨论之中去,那么议题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治相关议题,生活化的法治问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能讲,有话想讲,有利于学生在对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形成法治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储备,喜欢独立思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介入社会的积极表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善于挖掘社会热点中的法治话题,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后教师二次审核,这样的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热议。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接受法治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了,那么其实效性自然也提高了。
2.挖掘历史记忆,巧用地方特色
中国的法治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法治案例。耳熟能详的历史可以给法治教育带来一些借鉴。教师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以中国在建设法治道路上的具体案例作为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明白现在法治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坚定法治信念,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添砖加瓦。
巧用地方特色也是进行法治教育议题选择的途径之一。部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面向全国的中学生编写的,因此以教材案例为基础选择的议题偏大众化。而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杰出人物、历史遗迹等,这些恰恰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法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发生的法治相关事件选择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就在我身边,充分认识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议题的有效开展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多元评价教学效果
议题式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议题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因此议题的展开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充分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果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展开议题教学,忽视了对实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那么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知识,无法全面提高法治素养,这也就失去了议题的价值。法治教育要依托"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议题的具体展开,通过部分环节来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利用一些环节来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是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这是对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引起的,学生在法治教育中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健全教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除了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过程性评价等来考量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意识形成程度。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各方面都能展示自身在接受法治教育后形成的法治素养,有丰富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 道德支撑法治教育,全员了解议题背景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指出: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道德与法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脱离了道德的法治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展开议题设计内容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强化道德对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支撑作用。以学生的道德底蕴为基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法治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议题的选择虽然来源于生活热点或者地方特色,但是部分同学也可能对此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没有关注。如果忽视了全体学生对议题背景的了解,那么议题的讨论就不能全面展开,全员参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不高了。教师应在课前充分调查任教班级学情,根据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自己调查议题的背景知识,并在课本知识之外作适度拓展。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后,便能以此为基础自信地进行议题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提高议题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感,强化法治教育效果。
3. 层层递进设置问题,改变观念转换角色
根据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通过议题式教学法开展法治教育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沟通了解学生现有的法律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优化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展开议题讨论探究。在初始阶段的问题设置可以更生活化一点,让学生易于上手,以免一开始就难以回答产生挫败感。在学生对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逐步设置带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法治的思考与理解,真正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素养变为自觉行动。
传统的法治教育课堂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师生缺少互动,教师多用讲授法,学生被动参与法治教育,只能记住教材的法律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低下。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观念转换师生角色。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积极参与到议题讨论,在主动探索中享受获得法律知识的过程,在解决法律问题中培养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法律情景中亲身感受法治的重要性。议题式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教师在必要时要及时发挥引导和补充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在学生能力有限的时候及时作补充总结。
初中的思政课堂是开展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精心选择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将议题有效展开,从而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内化法治意识,外化法治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R], 2016.
[2]朱开群. 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法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
[3]张扬. 议题中心教学的应用初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实效性;议题式教学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而在当前的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中,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议题式教学法,探讨如何提升初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议题的精心选题
1.贴近生活实际,彰显时代精神
议题式教学法始于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逻辑性较强,如果选择的议题脱离了中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到议题的讨论之中去,那么议题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治相关议题,生活化的法治问题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能讲,有话想讲,有利于学生在对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形成法治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储备,喜欢独立思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介入社会的积极表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善于挖掘社会热点中的法治话题,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后教师二次审核,这样的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热议。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接受法治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了,那么其实效性自然也提高了。
2.挖掘历史记忆,巧用地方特色
中国的法治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法治案例。耳熟能详的历史可以给法治教育带来一些借鉴。教师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以中国在建设法治道路上的具体案例作为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明白现在法治社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坚定法治信念,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添砖加瓦。
巧用地方特色也是进行法治教育议题选择的途径之一。部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面向全国的中学生编写的,因此以教材案例为基础选择的议题偏大众化。而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杰出人物、历史遗迹等,这些恰恰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法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发生的法治相关事件选择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就在我身边,充分认识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议题的有效开展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多元评价教学效果
议题式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议题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因此议题的展开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充分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果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展开议题教学,忽视了对实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那么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知识,无法全面提高法治素养,这也就失去了议题的价值。法治教育要依托"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议题的具体展开,通过部分环节来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利用一些环节来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是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这是对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引起的,学生在法治教育中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健全教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除了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过程性评价等来考量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意识形成程度。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各方面都能展示自身在接受法治教育后形成的法治素养,有丰富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 道德支撑法治教育,全员了解议题背景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指出: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道德与法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脱离了道德的法治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展开议题设计内容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强化道德对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支撑作用。以学生的道德底蕴为基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法治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议题的选择虽然来源于生活热点或者地方特色,但是部分同学也可能对此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没有关注。如果忽视了全体学生对议题背景的了解,那么议题的讨论就不能全面展开,全员参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不高了。教师应在课前充分调查任教班级学情,根据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自己调查议题的背景知识,并在课本知识之外作适度拓展。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后,便能以此为基础自信地进行议题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提高议题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感,强化法治教育效果。
3. 层层递进设置问题,改变观念转换角色
根据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通过议题式教学法开展法治教育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沟通了解学生现有的法律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优化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展开议题讨论探究。在初始阶段的问题设置可以更生活化一点,让学生易于上手,以免一开始就难以回答产生挫败感。在学生对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逐步设置带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法治的思考与理解,真正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素养变为自觉行动。
传统的法治教育课堂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师生缺少互动,教师多用讲授法,学生被动参与法治教育,只能记住教材的法律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低下。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观念转换师生角色。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积极参与到议题讨论,在主动探索中享受获得法律知识的过程,在解决法律问题中培养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法律情景中亲身感受法治的重要性。议题式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教师在必要时要及时发挥引导和补充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在学生能力有限的时候及时作补充总结。
初中的思政课堂是开展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精心选择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将议题有效展开,从而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内化法治意识,外化法治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R], 2016.
[2]朱开群. 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法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
[3]张扬. 议题中心教学的应用初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