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项目以发展和传承海派时尚文化为目的,以城市记忆为主题,采集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上海的本土照片,以影像的方式回顾海派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历史和展现当时海派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重点对照片中的服饰流行元素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从服饰的色彩、面料、款式三个方面入手。色彩主要利用PS软件提取其中的色素,面料则是将照片和时代背景,经济条件相结合分析,款式分析则主要是利用PS软件对局部(领子、袖子)廓形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记忆;海派时尚文化;流行元素趋势发展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国家因不一样的文化而独具特色,海派时尚文化起源于上海,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得以形成与发展,具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文化之一,成为中国的象征,它包含着中国独特的历史,体现着中国历史发展特色,传承、发展、强化它中国是建设特色文化强国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的责任。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的研究是传承和发展海派时尚文化很好的方式,流行趋势的研究为现在和将来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源,而城市记忆项目则是弥补海派时尚文化流行趋势研究上的历史缺憾,通过采集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的上海本土照片和分析流行元素,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海派文化发展的方式。
1照片的采集
照片的采集是城市记忆项目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为了达到一个很好的海派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效果,项目所采集的照片要求类型齐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海派服饰文化的特点。
1.1照片数目
通过半年的时间收集,最终我们收集到了接近200张照片。
1.1照片的时间
以年代划分,即包含了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所有的照片都有年代的特点,作为每个时代的典型照片,反映时代的特点
1.2人物的身份,场景(照片类型)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结婚照、全家福、纪念照、聚会照、工作场景照、会议照、旅游照、艺术照、逛街照、生活照(春夏秋冬)城市场景照
为了保证照片的真实可靠,无版权纠纷,项目所收集的照片一部分来源于上海的同学和朋友还有老师,一部分来源于上海部分老照相馆,所有照片经过扫描留存电子版,避免损坏老照片。
2照片分析
2.1面料分析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蓝、灰、黑色棉布衣服是人们着装的主要选择;上世纪70年代,渐渐多了花布的踪影;改革开放初期,街上开始流行起“时装”……而现在,人们挑选衣服时考虑的早已不再仅仅是款式和颜色,还涉及面料的材质、工艺和时尚度。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衣服 的面料发展:
30年代为了实用而舒适。一些柔和颜色的针织和仿丝绸等休闲面料被广泛采用。还有明亮色彩的闪光面料,日常男装简素颜色的面料开始带有格子条纹等图案。
40年代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详尽细分,讲究女性的衣橱会挂有适合各种不同场合的衣服,如在城里穿的、在郊外穿的。女裙采用垂感好的面料,男装依旧是简素颜色的面料。
50年代衣服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最受女性欢迎的布拉吉连衣裙则是由花布、丝绸、织锦图案等做成。花布棉袄多以质料不同的鲜艳的小花布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布料也就是棉布,的确良,尼龙,涤纶,涤卡等。
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代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衣服的面料主要为平棉布或斜纹棉布,涤纶、锦纶、棉三元混纺布的确良“。坚固呢(就是流行几十年的劳动布,又称工作裤。)
80年代改革开放,港台的服装进入内地,年轻人开始引领新潮流,勇于追求时髦,男性夏装最流行“的确良”(白衬衣),女性夏装则“的确良”、“泡泡纱”。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天然性。防寒服的外层织物一般采用厚尼龙面料,内层部分是尼龙衬里,最后还加上了涤纶保暖材料,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条件的更为复杂,一些应用新纤维新技术制作的新型面料出现.
21世纪10年代:改良的天然纤维面料,智能型服装面料、柔软质料朴的棉布、亚麻针织物、防紫外线透明织物。棉平针织物、挺括的府绸、斜纹面料,网眼织物、桨软的亚麻织物。上光棉织物、弹力针织物、网眼面料、抗紫外线的玻璃状透明织物和彩色薄纱。
2.2色彩分析
30、40年代女装最流行的是旗袍,有“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早出新花样”的民间歌谣,从而符合30年代女性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由于30.40年代的照片保存至今的极少,很多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且难以分析其色彩,所以我们分析了从50年代至今的照片中服装的色相,饱和度,人的直觉亮度。(备注:色相:人们日常所说的颜色表现在视觉心理上的色彩性质,接近于色度学中由色光的主波长所反映出来的视觉特性;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人的直觉亮度:物体表面的反光率(反射的光越多,你看着越亮,数值为0,什么都是黑的)
由上所有的表格显示可知,在50、60年代的上海,都是普遍穿着白色、黑色、蓝色等暗色调的衣服,与那时候国家的国情和人们的心理有关。等到70年代,女性对穿着的衣服颜色有了多种选择,而男士是从80年代穿着衣服色彩才增加,主要有浅灰色系列,没有五六十年代时灰色的沉闷,明度较高的灰色使男装看起来显年轻有活力。80年代的女装黑色与灰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对视觉相当有冲击力的红色也成为时下流行,另外浅色衣服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人们思想在逐渐的放开。到90年代明度较高的色彩受到男女性的欢迎,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颜色的多种多样,在10年代时人们穿着的颜色多种多样,但均表现为比较有活力或比较沉稳的色彩,如红色系和灰色系的。
2.3款式分析(廓形)
廓形是服装的外部造型剪影,是体现服饰风格的元素之一,是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不同廓形体现着不一样的服装气质
20世纪30、40年代男装流行服装为旗袍,其廓形简单;50年代后男装旗袍慢慢淡出,中山装、学生装、列宁装,但其廓形都比较简单,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男装主要流行的廓形为H型。女装旗袍盛行,廓形为修身型,体现腰部和女性曲线美;其廓形近似于H型,简单;还出现了女西装,女西装为H型,体现肩部;女装不再流行旗袍,取而代之的是裤子和上装,廓形简单,属于合体修身型。
3意义
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其别具一格,从其他文化中脱颖而出,发展和传承它不仅对我们有着着深刻的意义,也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我们对海派时尚服饰流行元素发展分析的研究,让大家以观看影像照片的方式了解早期海派服饰,同时可以给海派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城市记忆;海派时尚文化;流行元素趋势发展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国家因不一样的文化而独具特色,海派时尚文化起源于上海,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得以形成与发展,具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文化之一,成为中国的象征,它包含着中国独特的历史,体现着中国历史发展特色,传承、发展、强化它中国是建设特色文化强国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的责任。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的研究是传承和发展海派时尚文化很好的方式,流行趋势的研究为现在和将来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源,而城市记忆项目则是弥补海派时尚文化流行趋势研究上的历史缺憾,通过采集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的上海本土照片和分析流行元素,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海派文化发展的方式。
1照片的采集
照片的采集是城市记忆项目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为了达到一个很好的海派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效果,项目所采集的照片要求类型齐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海派服饰文化的特点。
1.1照片数目
通过半年的时间收集,最终我们收集到了接近200张照片。
1.1照片的时间
以年代划分,即包含了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所有的照片都有年代的特点,作为每个时代的典型照片,反映时代的特点
1.2人物的身份,场景(照片类型)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结婚照、全家福、纪念照、聚会照、工作场景照、会议照、旅游照、艺术照、逛街照、生活照(春夏秋冬)城市场景照
为了保证照片的真实可靠,无版权纠纷,项目所收集的照片一部分来源于上海的同学和朋友还有老师,一部分来源于上海部分老照相馆,所有照片经过扫描留存电子版,避免损坏老照片。
2照片分析
2.1面料分析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蓝、灰、黑色棉布衣服是人们着装的主要选择;上世纪70年代,渐渐多了花布的踪影;改革开放初期,街上开始流行起“时装”……而现在,人们挑选衣服时考虑的早已不再仅仅是款式和颜色,还涉及面料的材质、工艺和时尚度。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衣服 的面料发展:
30年代为了实用而舒适。一些柔和颜色的针织和仿丝绸等休闲面料被广泛采用。还有明亮色彩的闪光面料,日常男装简素颜色的面料开始带有格子条纹等图案。
40年代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详尽细分,讲究女性的衣橱会挂有适合各种不同场合的衣服,如在城里穿的、在郊外穿的。女裙采用垂感好的面料,男装依旧是简素颜色的面料。
50年代衣服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最受女性欢迎的布拉吉连衣裙则是由花布、丝绸、织锦图案等做成。花布棉袄多以质料不同的鲜艳的小花布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布料也就是棉布,的确良,尼龙,涤纶,涤卡等。
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代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衣服的面料主要为平棉布或斜纹棉布,涤纶、锦纶、棉三元混纺布的确良“。坚固呢(就是流行几十年的劳动布,又称工作裤。)
80年代改革开放,港台的服装进入内地,年轻人开始引领新潮流,勇于追求时髦,男性夏装最流行“的确良”(白衬衣),女性夏装则“的确良”、“泡泡纱”。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天然性。防寒服的外层织物一般采用厚尼龙面料,内层部分是尼龙衬里,最后还加上了涤纶保暖材料,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条件的更为复杂,一些应用新纤维新技术制作的新型面料出现.
21世纪10年代:改良的天然纤维面料,智能型服装面料、柔软质料朴的棉布、亚麻针织物、防紫外线透明织物。棉平针织物、挺括的府绸、斜纹面料,网眼织物、桨软的亚麻织物。上光棉织物、弹力针织物、网眼面料、抗紫外线的玻璃状透明织物和彩色薄纱。
2.2色彩分析
30、40年代女装最流行的是旗袍,有“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早出新花样”的民间歌谣,从而符合30年代女性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由于30.40年代的照片保存至今的极少,很多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且难以分析其色彩,所以我们分析了从50年代至今的照片中服装的色相,饱和度,人的直觉亮度。(备注:色相:人们日常所说的颜色表现在视觉心理上的色彩性质,接近于色度学中由色光的主波长所反映出来的视觉特性;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人的直觉亮度:物体表面的反光率(反射的光越多,你看着越亮,数值为0,什么都是黑的)
由上所有的表格显示可知,在50、60年代的上海,都是普遍穿着白色、黑色、蓝色等暗色调的衣服,与那时候国家的国情和人们的心理有关。等到70年代,女性对穿着的衣服颜色有了多种选择,而男士是从80年代穿着衣服色彩才增加,主要有浅灰色系列,没有五六十年代时灰色的沉闷,明度较高的灰色使男装看起来显年轻有活力。80年代的女装黑色与灰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对视觉相当有冲击力的红色也成为时下流行,另外浅色衣服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人们思想在逐渐的放开。到90年代明度较高的色彩受到男女性的欢迎,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颜色的多种多样,在10年代时人们穿着的颜色多种多样,但均表现为比较有活力或比较沉稳的色彩,如红色系和灰色系的。
2.3款式分析(廓形)
廓形是服装的外部造型剪影,是体现服饰风格的元素之一,是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不同廓形体现着不一样的服装气质
20世纪30、40年代男装流行服装为旗袍,其廓形简单;50年代后男装旗袍慢慢淡出,中山装、学生装、列宁装,但其廓形都比较简单,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男装主要流行的廓形为H型。女装旗袍盛行,廓形为修身型,体现腰部和女性曲线美;其廓形近似于H型,简单;还出现了女西装,女西装为H型,体现肩部;女装不再流行旗袍,取而代之的是裤子和上装,廓形简单,属于合体修身型。
3意义
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其别具一格,从其他文化中脱颖而出,发展和传承它不仅对我们有着着深刻的意义,也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我们对海派时尚服饰流行元素发展分析的研究,让大家以观看影像照片的方式了解早期海派服饰,同时可以给海派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