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提问拴上一根线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然而多年来,课堂上难以控制学生提问和解答的时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在教学重难点处创设合理的情境,才能使提问不再漫无边际。
  关键词:自主提问;重难点处;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识别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之间互问是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多年来,课堂上难以控制学生提问和解答的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近一次的名师下乡送教的课,促使笔者不断思索和总结那次教学的经验,期望有助于解惑。
  一、两次不同设问,其疑惑大相径庭
  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首次在外校试教时,笔者在导课和解读考点之后,就通过课件呈现出以下两个问题:“书中有哪些有疑惑的问题?有哪些易混淆的问题?”
  让学生阅读复习用书和教材的内容,然后将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答,对于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小组代表向老师提出来。
  结果学生问到如下问题:“‘以德化民’是什么意思?”“封建社会不是不好吗,为什么还会出现‘太平盛世’?”“免除一些犯人的惩罚会不会对社会安定不利?”“唐玄宗后来为什么又变昏庸了呢?”“为什么汉武帝统治时期那么强盛却没有‘太平盛世’的美誉?”
  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解答完这些问题花了十多分钟,再按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时间、表现、原因、启示进行讲解,如此方式,很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于是,笔者一边深刻反思,一边征求听课教师的意见。
  有的同行建议导课可直接一点,有的说情境题可少一点,有的说不一定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对于前两种建议,笔者认为只能节省些微的时间,对于第三种建议,笔者觉得既然是问题,不可不答,只不过有些问题可以留到课后回答。
  有一同行建议:“能否让学生围绕重难点进行提问?”
  这对笔者深有启发,让笔者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二是“怎样让学生围绕重难点进行提问?”
  关于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早已明确,即“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教学重点。
  “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封建治世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为教学难点。
  于是通过第二次授课,对于怎样围绕重难点让学生提问,笔者作了反复思考,具体操作如下:
  当讲完三个太平盛世“表现”后,笔者一边呈现如下汇总表,一边呈现下列一道思考题:
  ■
  “根据上表,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观察和思考了几分钟后提问:
  ——为什么说文景之治“比较清明”,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却是“清明”?
  ——为什么说“贞观之治”的经济发展表述为“得到恢复发展”,而“开元盛世”却表述为“空前”发展?
  ——“贞观之治”表现为“民族关系融洽”的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说“开元盛世”的经济社会方面表述为“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多”?
  ——三个太平盛世的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二、对两次设问和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剖析
  第一次对学生的设问——“书中有哪些有疑惑的问题?有哪些易混淆的问题?”是根据复习课的特点而设置的。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师生根据教学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再做些巩固训练,达成教学目标。
  较容易的问题在小组交流互答后,剩下的都是一些较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虽属于本复习课相关的内容,但并非都是围绕重难点的问题,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
  如:“‘以德化民’是什么意思?”这是复习用书中新出现的知识性问题,需要解释,但不是重点问题。
  “封建社会不是不好吗,为什么还会出现‘太平盛世’?”这是涉及到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与生产力发展状况之间的适应性的问题,学生当然难以理解。但这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唐玄宗后来为什么又变昏庸了呢?”“为什么汉武帝统治时期这么强盛却没有‘太平盛世’的美誉?”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新课教学时常会遇到的问题。由于笔者是借班上课,不知学情,学生以前没有想到,也没有得到解答,当然会提出来,但这也不是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显然,把时间花在解答这些问题上,会造成主次错位,轻重颠倒。
  第二次的设问为什么要在三个”太平盛世“的“表现”讲解完后提出。缘由是“表现”不是重点,太平盛世表现背后的“原因”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既围绕重难点,又“根据上表”提问题,就如同将学生的提问“风筝”拴上一根线,不管它如何飞,都不会漫无边际地“飘”。而在这重难点的范围内,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
  如:说文景之治“比较清明”,是因为汉文帝时就重用周亚夫等贤人,而汉景帝在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却错杀了晁错。
  贞观之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前,有地主割据和农民起义。后来他“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开元盛世中“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的原因:唐玄宗统治时,除了轻徭薄赋以外,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和新型农具——曲辕犁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丝绸技术和陶瓷技术也显著进步,手工业得到发展。
  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三个太平盛世的“共同原因”。
  当学生得不出正确结论,或没有史实佐证时,教师给予了帮助。
  问题解答完后,教师呈现下列表格,以便学生一目了然。
  ■
  显然,第二次学生提问的内容始终在教学重难点范围内。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的启示
  先后两次课,笔者都对听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部分满意率结果如下(%):
  ■
  第二次上同样的课没有拖堂,效果也好了许多,这客观上教师在各环节的处理上更加熟练。从表上可看出,第一次尝试课由于表明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造成分析、训练部分仓促,因而有的知识点难以落实,阴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本次教学对笔者的主要启示: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领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放手而不放纵。如果不控制,时间不够用,预设的主要任务就完不成。
  (2)内容决定形式。提问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这犹如放“风筝”的场地;要创设新颖、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觉得有问题可提,况且答案所涉及到主要是重难点的主干知识。这样的情境材料犹如“风筝”的一根线,可以操控。
  (3)应关注学情,以学导教。外出上课,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发言探究的积极性等。让学生提问,应该创设情境。备课时,充分预设;设问前,铺设情景。平时新课教学常让学生提问,到复习时就没有那么多难以回答和混淆的问题了。
  (4)尽管让学生提问有情境铺设,但对学生的提问备课时要有充分的估计(预设),免得其他学生答不了,教师也无从下手。对有些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做在课件上,以便于呈现,让学生易理解,方便学生记录。对于学生提问指向性不明确的教师要追问。如果学生的提问涉及重难点较少时,教师可以反过来补充提问。
  总之,让学生自主提问,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其实有它的规律。而把握规律,需要教师的主导。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下)P32-35“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在调查、研究等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字编码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编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常用方法,并重点理解构造法解决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2)掌握构造法解决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条件,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对综合性问题的独立解决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作业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与技能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作业是学生学习中一项最基本、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数学学习活动。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以计算题和应用题形式的练习题为主,这样,学生作业的形式就比较单一和传统,而且每个学生都在重复地练习着,因此学生仍停留在以“做”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没有做到按学生的需求来分层次布置多
期刊
一、引言  诗歌抒发真性情,歌颂真善美,它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精神盛宴,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诗歌语言抽象,内容复杂,他们暂不具备这方面的阅读能力。所以,很多英语老师只好忍痛割爱,在教学中既没有使用它,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与之相关的内
期刊
评价一套优秀试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唯一,笔者认为,一套好的高考试卷足以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纵观2014年辽宁省理综物理高考试卷,最鲜明的一点是:回归到物理的本源!物理高考试卷就应该具有物理本源的“原味”:追求质朴物理,突出基础知识,注重物理思想,考察思维能力。2014年辽宁高考理综物理试卷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肩负起了避免更多的人捕云驯海、谁都劳累的责任,应当是近几年高
期刊
摘 要:2014年辽宁高考数学试卷考查知识全面,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交汇与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结构平稳有梯度,试题构思精妙独到,深刻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也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深刻启示。  关键词:201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试题;分析;启示  一、总体评价  201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试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以新颖的视角,创新的手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和
期刊
[片段回放]  六年级总复习阶段,在复习立体图形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动脑、独立解决。  话音刚落,大部分同学埋头做起来,也有的托着下巴凝思着,还有的嘴巴里轻声呢喃着:“这太简单了。”  过了片刻,开始交流了。  生1(很快地):我根据题意可知,切下的最大正方体棱长就是6厘米,通
期刊
摘 要: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学期单元复习课《机械能 内能》与学段单元复习课《能的转化与守恒》两个课例的比较与分析,明确了在“梳理和沟通是教学特征,知识和学法是教学主线,实验和反思是教学重点”的共性教学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复习背景,在不同阶段的复习教学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益。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学习;教学  单元复习课是常见的复习课型之一,是学生对已学的某个单元科学
期刊
孕伏,这是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涉及的写作方法,最为人所熟知的曹雪芹名著《红楼梦》,大量的隐晦伏笔成为红学考证家津津乐道的永远话题。在数学教学中其实也有孕伏,因为一方面学生走入课堂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不全面、日常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性很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孕伏的有利条件开展教学。  【案例回顾】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本节课的备课、上课情况,笔者对数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学价值;解读  一、系统定位,“探索规律”的《课标》要求  《课标》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