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南去。并不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他魂牵梦绕,也不是美丽的山水令他心驰神往,在全国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彼时,云南算得上是一处僻静的大后方,是实业家创业的天堂。他要去那里,把所学的茶专业知识用到那片热土,实现实业救国的雄心。那一日,没等父亲醒来,他便轻装启程了。这一别就是六年。
汽车从昆明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摇摇晃晃巅了三天,到达下关时他两脚发麻,腰酸背痛,多情的下关风吹动着他的头发,他感受到这是另一方天地,至少没有中原战事频繁的那种仓惶。下关沱茶厂的负责人早巳等候在车站,他们想留下这位年轻的茶界精英,让他给处于惨淡经营的茶厂把脉问诊,共谋发展。冯绍裘揩了把脸,便进入沱茶出产车间,一边看一边记。彼时的下关沱茶厂早已步入轨道,用不着他在此浪费时间,听说下关沱茶厂的原料多来自一个叫顺宁的地方,于是,第二天他就启程,直奔顺宁。下关到顺宁的路全是逶迤小路,充满危险,常有强盗出没,就在冯绍裘临行前,还有消息说:一队驮茶的马帮遭劫匪在犀牛渡口抢劫,马哥头被杀后抛尸黑慧江,茶叶等财物被洗劫一空。他却顾不了这么多,带了干粮便匆匆踏上到顺宁的路。山路崎岖,时而被野草吞没,时而荆棘丛生,十多天的徒步行走,到达顺宁,那份艰辛无法用语言表达。
本该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冯绍裘看到的凤山茶园却丝毫没有深秋萧瑟的味道,反倒呈现出一片惹人喜爱的翠绿来。采茶的姑娘们唱着茶歌,十指在茶树上翩跹,云雾时聚时散,茶山宛如仙景一般,这就是他要寻找的茶源。他感到些微的眩晕,除了舟车劳顿,还有看到芽壮叶肥、白毫浓密的凤山茶的持续兴奋。茶树在他面前满山铺陈,直到云淡雾浓的大山深处。凤山茶树均为单本植物,高达丈余,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似枇杷叶。冯绍裘震惊的还不止这些,所有的茶树均生长在凤山高坡,采光、向阳,每片芽叶都经过雨露的滋润与洗礼,一尘不染。他轻轻摘了片含在嘴里,似乎咀嚼着这一路上的艰辛,又仿佛尝到了凤山茶的美好愿景。
阳光明媚的白天在忙碌中过去了,留下被寒风包抄的夜晚。不时有刮骨的风钻进隙缝流窜进屋,三更时分就有重重的湿气让冯绍裘在风湿的折磨中醒来。这一夜,冯绍裘百感交集。
到顺宁的第二天,冯绍裘不顾舟车劳顿,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凤山试采到“一芽二叶”样品5000多克,并用手工将其制作出成品。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两个样品,被拿到当时的县政府大楼前展出,引来很多人的围观。据凤庆健在的百岁老茶人段天锡回忆,那时冯绍裘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完全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听人们品尝后的意见。一切还是那么的如意!他笑了,那些依旧纠缠着他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马到成功的冯绍裘并不陷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知道实业救国的路这才是个开始。
冯绍裘把试制的红绿茶邮寄至香港茶市,行家认为这两种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十二月,冯绍裘兴冲冲地回到昆明,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当时的云南省经委汇报,得到同意,由他和郑鹤春先生具体负责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并负责“滇红”的试制生产和运销工作。
白手起家建厂,没有任何基础,条件极其艰难,既缺乏物资和人员,也缺乏制造茶叶的机器(当时,国内所有机器制造厂从没设计制造过滇红茶所要的制茶机器)。面对如此困境,冯绍裘自行设计制茶机器:油料缺乏,设计增加脚踏功能,使机器成为动力与脚踏两用。制造中配件不齐,他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工业商场寻觅。一番辛苦过后,绍裘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和“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应运而生,从此结束了我国不生产制茶机械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之先河。
在凤庆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里,我看到了冯绍裘亲自设计的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烘干机的原图,图标已模糊,智慧仍旧闪光。在临时厂棚里,他将生产好的滇红与祁红作了精心的对比研究,取长补短,使滇红名茶的质量更优,为登上国内外名茶宝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绍裘严以律己,凡事他都亲历亲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他常蹲守在萎凋槽旁,一蹲就是一宿,他要看茶叶摊晾厚薄、水分蒸发是否良好,从而解决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的矛盾。那时没有现代的机械,红茶的揉捻全凭双手,作为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他始终是自己先操作后才示范给工人,让他们知道怎样的松紧才能让红茶的条索紧缩固定。他有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的全是温度、湿度、空气以及发酵程度。每次与工人们坐在一起,说的还是叶象和色泽、叶温与茶红素。可以说,滇红茶就是冯绍裘精心孕育的孩子,那是他的心血。
“滇红”创制出来后,拟定名为“云红”,顾名思议是云南所产,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的红云喻意其中。但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别有妙处,最终以“滇红”定名。1939年生产滇红茶16.7吨,经香港运销伦敦,产生轰动效应。从此,滇红走上了日渐辉煌的道路。
如果说是凤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造就了茶叶,那么将这茶叶点石成金的就是冯绍裘先生。在滇红老厂区,冯绍裘的雕像端然肃穆,简介很短,却让让每一位前来拜谒的人,读出滇红长卷的波澜壮阔。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南去。并不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他魂牵梦绕,也不是美丽的山水令他心驰神往,在全国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彼时,云南算得上是一处僻静的大后方,是实业家创业的天堂。他要去那里,把所学的茶专业知识用到那片热土,实现实业救国的雄心。那一日,没等父亲醒来,他便轻装启程了。这一别就是六年。
汽车从昆明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摇摇晃晃巅了三天,到达下关时他两脚发麻,腰酸背痛,多情的下关风吹动着他的头发,他感受到这是另一方天地,至少没有中原战事频繁的那种仓惶。下关沱茶厂的负责人早巳等候在车站,他们想留下这位年轻的茶界精英,让他给处于惨淡经营的茶厂把脉问诊,共谋发展。冯绍裘揩了把脸,便进入沱茶出产车间,一边看一边记。彼时的下关沱茶厂早已步入轨道,用不着他在此浪费时间,听说下关沱茶厂的原料多来自一个叫顺宁的地方,于是,第二天他就启程,直奔顺宁。下关到顺宁的路全是逶迤小路,充满危险,常有强盗出没,就在冯绍裘临行前,还有消息说:一队驮茶的马帮遭劫匪在犀牛渡口抢劫,马哥头被杀后抛尸黑慧江,茶叶等财物被洗劫一空。他却顾不了这么多,带了干粮便匆匆踏上到顺宁的路。山路崎岖,时而被野草吞没,时而荆棘丛生,十多天的徒步行走,到达顺宁,那份艰辛无法用语言表达。
本该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冯绍裘看到的凤山茶园却丝毫没有深秋萧瑟的味道,反倒呈现出一片惹人喜爱的翠绿来。采茶的姑娘们唱着茶歌,十指在茶树上翩跹,云雾时聚时散,茶山宛如仙景一般,这就是他要寻找的茶源。他感到些微的眩晕,除了舟车劳顿,还有看到芽壮叶肥、白毫浓密的凤山茶的持续兴奋。茶树在他面前满山铺陈,直到云淡雾浓的大山深处。凤山茶树均为单本植物,高达丈余,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似枇杷叶。冯绍裘震惊的还不止这些,所有的茶树均生长在凤山高坡,采光、向阳,每片芽叶都经过雨露的滋润与洗礼,一尘不染。他轻轻摘了片含在嘴里,似乎咀嚼着这一路上的艰辛,又仿佛尝到了凤山茶的美好愿景。
阳光明媚的白天在忙碌中过去了,留下被寒风包抄的夜晚。不时有刮骨的风钻进隙缝流窜进屋,三更时分就有重重的湿气让冯绍裘在风湿的折磨中醒来。这一夜,冯绍裘百感交集。
到顺宁的第二天,冯绍裘不顾舟车劳顿,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凤山试采到“一芽二叶”样品5000多克,并用手工将其制作出成品。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两个样品,被拿到当时的县政府大楼前展出,引来很多人的围观。据凤庆健在的百岁老茶人段天锡回忆,那时冯绍裘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完全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听人们品尝后的意见。一切还是那么的如意!他笑了,那些依旧纠缠着他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马到成功的冯绍裘并不陷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知道实业救国的路这才是个开始。
冯绍裘把试制的红绿茶邮寄至香港茶市,行家认为这两种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十二月,冯绍裘兴冲冲地回到昆明,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当时的云南省经委汇报,得到同意,由他和郑鹤春先生具体负责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并负责“滇红”的试制生产和运销工作。
白手起家建厂,没有任何基础,条件极其艰难,既缺乏物资和人员,也缺乏制造茶叶的机器(当时,国内所有机器制造厂从没设计制造过滇红茶所要的制茶机器)。面对如此困境,冯绍裘自行设计制茶机器:油料缺乏,设计增加脚踏功能,使机器成为动力与脚踏两用。制造中配件不齐,他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工业商场寻觅。一番辛苦过后,绍裘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和“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应运而生,从此结束了我国不生产制茶机械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之先河。
在凤庆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里,我看到了冯绍裘亲自设计的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烘干机的原图,图标已模糊,智慧仍旧闪光。在临时厂棚里,他将生产好的滇红与祁红作了精心的对比研究,取长补短,使滇红名茶的质量更优,为登上国内外名茶宝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绍裘严以律己,凡事他都亲历亲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他常蹲守在萎凋槽旁,一蹲就是一宿,他要看茶叶摊晾厚薄、水分蒸发是否良好,从而解决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的矛盾。那时没有现代的机械,红茶的揉捻全凭双手,作为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他始终是自己先操作后才示范给工人,让他们知道怎样的松紧才能让红茶的条索紧缩固定。他有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的全是温度、湿度、空气以及发酵程度。每次与工人们坐在一起,说的还是叶象和色泽、叶温与茶红素。可以说,滇红茶就是冯绍裘精心孕育的孩子,那是他的心血。
“滇红”创制出来后,拟定名为“云红”,顾名思议是云南所产,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的红云喻意其中。但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别有妙处,最终以“滇红”定名。1939年生产滇红茶16.7吨,经香港运销伦敦,产生轰动效应。从此,滇红走上了日渐辉煌的道路。
如果说是凤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造就了茶叶,那么将这茶叶点石成金的就是冯绍裘先生。在滇红老厂区,冯绍裘的雕像端然肃穆,简介很短,却让让每一位前来拜谒的人,读出滇红长卷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