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重要。依托地方特色开发潜在的化学课程资源不但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且也能展示当地的地域特色,彰显化学教育的人文性,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地方三大特色文化(海洋文化、盐文化、石文化)为对象,挖掘化学课程资源,探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期望能够对其他区域文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化学课程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33
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教学的知识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载体,需要教师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加以合理利用。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渊源,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潜在的化学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彰显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的地方文化为主线,具体论述依托当地特色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托海洋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海洋文化
温岭临海,广博的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在化学物质方面所有与海相关联的物质存在及生产,如海水中溶解有各种盐分;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海水中的有机物质;海水淡化;海水晒盐等等。此外,海洋中还蕴藏着大量的非物质资源,包括在精神方面所有与海洋相关的观念意识,如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保护;与海洋相关的风土人情;大海浩瀚广博的精神等等。
(二)温岭海洋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温岭海洋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化学课程资源的宝库。以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1和必修2为例,教材中与海洋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有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苏教版化学教科书化学1和化学2为例,教材中与海洋资源紧密结合的知识主要是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化学2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采用任務驱动、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氛围中更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依托地方海洋文化资源,以“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题开展教学,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断迁移应用。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温岭人临海而居,是大海的儿女,广博的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其中有一类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就来自大海,大家知道是是什么吗?
【生】食盐。
【师】没错,我们吃的食盐主要来自大海,食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和氯元素,从而保持人体体液平衡。其中氯元素是最重要的“成盐元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片断2:课外拓展。
【师】海洋是包括氯化钠在内的巨大的资源宝库,据探测,海洋中含盐3%主要为氯化钠,此外,因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等盐类,致使海水既咸又苦,不能直接饮用,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感受过海水的咸味呢?那么海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归纳,下节课将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来感受海洋的魅力!
二、依托盐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盐文化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盐与人类相伴而生,温岭丰富的海水资源造就了温岭的盐文化。其中海水晒盐的盐田工艺是我国古老的制盐方法,主要是利用蒸发原理和结晶原理,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和系统的实验操作,这种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方法虽然古朴,却一直沿用至今,在温岭的农村,家家户户依然会选择海水晒成的盐作为家庭的调味品。
(二)温岭盐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为例,教材中与盐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有第九单元“溶液”及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将温岭盐文化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溶液相关的概念,如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同时加深对粗盐提纯原理及实验内容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模拟盐文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制盐技术的发展和地方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化学知识;第二是课外教学实践,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安排盐场参观实践活动,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现场,进行现场情景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盐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制盐态度。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海水晒盐”情境。
【师】我们吃的食盐主要来自哪里?
【生】海水。
【师】同学们,如何利用海水得到食盐呢?
【生1】将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就有盐了。
【生2】将海水蒸发。
【生3】可以使用晒盐的仪器。
【师】在实际生产中具体是如何晒盐的,接下来我们一同观看家乡盐场晒盐的视频。(放映“海水晒盐”的视频)
片断2:课外拓展。
【师】海水通过何种工序能够得到我们生活中所需的食盐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实地参观采访等形式进行,搜集信息和材料后可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制作专题图片等形式进行整理归纳,下节课将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来感受海洋的魅力! 片断3:课外参观盐场。
【师】在温岭沿海一带,晒盐的场景十分常见。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海水晒盐的原理、过程及粗盐的提純,那在实际生产中盐民们究竟是如何晒盐的呢?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参观盐场,感受海水晒盐的全过程。
三、依托石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石文化
温岭石文化历史悠久,硅酸盐岩大面积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观的岩石种类都以火山岩为主,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同时,岩石有碳酸盐岩,比如溶洞奇观,也有硅酸盐岩,而温岭石景观的岩石大多属于硅酸盐岩石,在地壳中分布广泛,是大多数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温岭石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温岭石文化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授提供了教学资源,主要为硅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以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1为例,教材中与石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为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以苏教版化学教科书化学1为例,教材中与石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为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生活经历深入了解关于岩石的成分、形成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等相关内容,以学生熟知的地方特色岩石景观作为教学的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温岭的石景观十分出名。最为典型的石文化代表为“空中花园”方山顶、望眼欲穿石夫人和鬼斧神凿长屿硐天,《嘉靖太平县志》记载了南宋高宗时期的异才神童,传其五岁作咏石夫人诗,同学们,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你们知道温岭石景观的岩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吗?
【生】讨论,有多种答案。
【师】温岭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观的岩石种类都以火山岩为主,属于硅酸盐岩石,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硅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青春活力的元素,含硅化合物及其产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片断2:课后探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和硅酸,而家乡也拥有深厚的石文化底蕴,同学们在周末可以与父母或同学朋友同行,登上石夫人峰尽览温岭风光、游览长屿硐天感受千锤百炼的硐天石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感受硅元素的魅力。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日记、板报、手工艺品、宣传画册等记录自己的感悟,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之后同学间共同分享交流。
四、总结
我国地域辽阔,而地方文化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来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凸显了地方优势,使得家乡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实现了从课本内容到现实的延伸和拓展,围绕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化学的思维能力。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发现并挖掘地方教学资源,深刻理解学科本质,用文化熏陶学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严赞开,衷明华.潮州文化走进大学化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以一堂综合性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为例[J].化学教育,2014(22):34-36.
[2] 李德江,张泽平,罗家文.高建荣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以浙江省婺文化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41-43.
[3] 陈辉.温岭石文化初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2):30-35.
【关键词】化学课程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33
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教学的知识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载体,需要教师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加以合理利用。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渊源,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潜在的化学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彰显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的地方文化为主线,具体论述依托当地特色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托海洋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海洋文化
温岭临海,广博的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在化学物质方面所有与海相关联的物质存在及生产,如海水中溶解有各种盐分;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海水中的有机物质;海水淡化;海水晒盐等等。此外,海洋中还蕴藏着大量的非物质资源,包括在精神方面所有与海洋相关的观念意识,如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保护;与海洋相关的风土人情;大海浩瀚广博的精神等等。
(二)温岭海洋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温岭海洋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化学课程资源的宝库。以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1和必修2为例,教材中与海洋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有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苏教版化学教科书化学1和化学2为例,教材中与海洋资源紧密结合的知识主要是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化学2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采用任務驱动、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氛围中更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依托地方海洋文化资源,以“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题开展教学,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断迁移应用。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温岭人临海而居,是大海的儿女,广博的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其中有一类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就来自大海,大家知道是是什么吗?
【生】食盐。
【师】没错,我们吃的食盐主要来自大海,食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和氯元素,从而保持人体体液平衡。其中氯元素是最重要的“成盐元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片断2:课外拓展。
【师】海洋是包括氯化钠在内的巨大的资源宝库,据探测,海洋中含盐3%主要为氯化钠,此外,因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等盐类,致使海水既咸又苦,不能直接饮用,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感受过海水的咸味呢?那么海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归纳,下节课将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来感受海洋的魅力!
二、依托盐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盐文化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盐与人类相伴而生,温岭丰富的海水资源造就了温岭的盐文化。其中海水晒盐的盐田工艺是我国古老的制盐方法,主要是利用蒸发原理和结晶原理,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和系统的实验操作,这种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方法虽然古朴,却一直沿用至今,在温岭的农村,家家户户依然会选择海水晒成的盐作为家庭的调味品。
(二)温岭盐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为例,教材中与盐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有第九单元“溶液”及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将温岭盐文化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溶液相关的概念,如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同时加深对粗盐提纯原理及实验内容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模拟盐文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制盐技术的发展和地方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化学知识;第二是课外教学实践,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安排盐场参观实践活动,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现场,进行现场情景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盐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制盐态度。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海水晒盐”情境。
【师】我们吃的食盐主要来自哪里?
【生】海水。
【师】同学们,如何利用海水得到食盐呢?
【生1】将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就有盐了。
【生2】将海水蒸发。
【生3】可以使用晒盐的仪器。
【师】在实际生产中具体是如何晒盐的,接下来我们一同观看家乡盐场晒盐的视频。(放映“海水晒盐”的视频)
片断2:课外拓展。
【师】海水通过何种工序能够得到我们生活中所需的食盐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大家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实地参观采访等形式进行,搜集信息和材料后可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制作专题图片等形式进行整理归纳,下节课将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来感受海洋的魅力! 片断3:课外参观盐场。
【师】在温岭沿海一带,晒盐的场景十分常见。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海水晒盐的原理、过程及粗盐的提純,那在实际生产中盐民们究竟是如何晒盐的呢?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参观盐场,感受海水晒盐的全过程。
三、依托石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
(一)温岭石文化
温岭石文化历史悠久,硅酸盐岩大面积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观的岩石种类都以火山岩为主,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同时,岩石有碳酸盐岩,比如溶洞奇观,也有硅酸盐岩,而温岭石景观的岩石大多属于硅酸盐岩石,在地壳中分布广泛,是大多数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温岭石文化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温岭石文化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授提供了教学资源,主要为硅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以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1为例,教材中与石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为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以苏教版化学教科书化学1为例,教材中与石文化资源直观、紧密联系的知识主要为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生活经历深入了解关于岩石的成分、形成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等相关内容,以学生熟知的地方特色岩石景观作为教学的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应用实例
片断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温岭的石景观十分出名。最为典型的石文化代表为“空中花园”方山顶、望眼欲穿石夫人和鬼斧神凿长屿硐天,《嘉靖太平县志》记载了南宋高宗时期的异才神童,传其五岁作咏石夫人诗,同学们,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你们知道温岭石景观的岩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吗?
【生】讨论,有多种答案。
【师】温岭最具代表性的石景观的岩石种类都以火山岩为主,属于硅酸盐岩石,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硅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青春活力的元素,含硅化合物及其产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片断2:课后探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和硅酸,而家乡也拥有深厚的石文化底蕴,同学们在周末可以与父母或同学朋友同行,登上石夫人峰尽览温岭风光、游览长屿硐天感受千锤百炼的硐天石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感受硅元素的魅力。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日记、板报、手工艺品、宣传画册等记录自己的感悟,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之后同学间共同分享交流。
四、总结
我国地域辽阔,而地方文化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来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凸显了地方优势,使得家乡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实现了从课本内容到现实的延伸和拓展,围绕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化学的思维能力。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发现并挖掘地方教学资源,深刻理解学科本质,用文化熏陶学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严赞开,衷明华.潮州文化走进大学化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以一堂综合性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为例[J].化学教育,2014(22):34-36.
[2] 李德江,张泽平,罗家文.高建荣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以浙江省婺文化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41-43.
[3] 陈辉.温岭石文化初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2):30-35.